文章

再生成能源 自然循環保護地球

  • 列印

在生活中高度使用的塑膠袋,並不是自然界中自然生成的東西,一名奧地利的科學家在1902年發明了塑膠袋,卻讓科學家傷透腦筋,因為它的分子鏈不易破壞,不腐壞的特性,對環境造成的壓力極為龐大。除了焚燒或掩埋之外,台灣現在也有人從美國太空總署的研究尋找靈感,找到把塑膠袋逆轉成柴油的方法,讓塑膠袋回歸成為再生能源。 


1955年美國LIFE雜誌刊登了一張照片,一個美國家庭輕鬆地把用過即丟的商品拋向空中,標題上寫著「用過即丟的生活,一次性商品減輕家事負擔」。然而,一切真的可以如此美好嗎? 

洗塑膠袋的習慣,吳淑芬已經維持了二十年。 

吳淑芬:「就拿到後面晾乾,然後再重複使用這樣子,晾在這邊乾了,然後我就,就帶著去買菜這樣子。」 

塑膠袋用不完,也處理不完。美國羅格斯大學(Rutgers University)的研究就指出,全世界平均每一分鐘就使用兩百萬個塑膠袋。沾了油的塑膠袋更是難處理。 

慈濟志工 吳淑芬:「沾油的塑膠袋我就不會重複洗,因為這樣會很浪費水,我就洗乾淨一點不要那麼油,然後我就拿到我們(慈濟)的環保站回收。」 

慈濟志工 王進興:「這個還算普通,有的很油,太油的就沒辦法了,一般來講無法處理,(回收)廠商無法處理。」 

塑膠袋具有高度的親油性,如果當成垃圾處理,只能焚燒或掩埋。 

大愛感恩科技研發部高專 林正雄:「它(塑膠)聚合物的意思就是,它是分子鏈是很長的東西,地球上沒有出現過這樣子的一種材質,所以導致於很多的一些生物,它沒有酵素可以去辨認,這樣子的一些結構。」

到底該怎麼樣才能有效分解塑膠的結構呢?許多人都在尋找答案。 

日本企業執行長 伊東昭典(Akinori Ito) :「這些塑料可以做成油,這個機器的好處是,你不需要先拆解垃圾,就這樣放進去即可,很容易就能了解怎樣變成油。」 

加熱後塑膠變成液體,沸騰後變成瓦斯,用水冷卻,瓦斯就能轉化成油,最後就可以分解成汽油、柴油和煤油。這個技術,台灣現在也做得到。 

台灣新竹綠色產業聯盟常務理事 余金龍:「塑膠的前身,就是乙烯跟丙烯,本來也就是石油過來的,那我們只是把它逆轉,所以我們現在把它最佳化到,一般的塑膠呢?大概可以產生四分之三的柴油,四分之一的汽油。」 

生產事業部副總 羅貴清:「這些東西就是我們的事業廢棄物,這個就是我們的民生等等,這些你看得到的都是,我們主要是PP、PE、PS,還有一些尼龍等等都可以,它的出油率高跟低而已。」 

在七種塑膠製品中,除了PLA無法逆轉成柴油之外,包括沾了油的塑膠袋都可以回收再製,其中以PE、PP、PS也就是塑膠袋和保麗龍的出油率最高,高達80% ,PET,也就是寶特瓶類,出油率約20%。至於出油率不低的PVC,只要控制在總量的15%以下,就不會產生二次汙染。 

台灣新竹綠色產業聯盟常務理事 余金龍:「一般的油來的時候,它的範圍這麼廣,從最輕的石油醚,到瀝青都有,可是它在做塑膠的時候,它只取這段去做乙烯跟丙烯,那我們把這麼乾淨的這一段拿來回復,理論上如果做得好的話,(油)本身就很乾淨。」 

這套稱為R-One的系統,研發靈感來自太空人在太空梭的垃圾處理方式,把回收的廢塑料倒進機器裡,透過催化劑破壞、裂解塑膠分子,再進行分餾,就可以過濾出柴油。整個製程只需要五小時,就可以逆轉出80%的柴汽油,所衍生的天然氣還可以直接再利用。 

所逆轉成的柴油,沒有嗆鼻的氣味跟黑煙。這套系統已經在台灣、美國、大陸取得專利,想要邁入量產階段,還必須等待政府發給特許執照。想要有效降低塑膠廢棄物對環境所造成的壓力,政府與民間的後續配套,還需要更有效的推動。 

採訪撰文:許斐莉 
攝影剪接:余國維
AddThis Social Bookmark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