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社區修行道場 心鄰居也是心靈居

  • 列印

這五十年來,改變社會的一百個觀念,社區道場,守護台灣各個角落。慈濟的環保站、聯絡處,到園區、靜思堂,都是社區的好鄰居。這些社區道場,即使平日沒有講經說法,也孕育了豐厚的人文理念;而透過舉辦各種大小活動,儲備多功能的豐沛人力,一旦災難發生,就可以火速轉為緊急應變中樞。 


早上七點,張玉英跟連彩霞,從互道早安開始,展開了一天的環保工作。 

慈濟志工 連彩霞:「 我先生過世後,我就來做環保了,他過世快二十年了。」 

另一位同行的阿嬤柯鴛鴦,雖然患有巴金森氏症,手有一點抖,但做起環保,卻從來不輸人。 

慈濟志工 柯鴛鴦:「這也沒關係呀,就是邊做邊運動,才會邊健康。」 

四個人,加起來三百多歲的老姊妹,每天相約到此,歡歡喜喜的做環保當復健 

慈濟志工 蘇張雲:「要做到沒辦法做的那天啦,有辦法就繼續做,做到我們做不動的那天,(阿彌陀佛)。」 

他們像用身體闡揚惜福愛物、清淨地球的精神,在社區回收的資源,早已積沙成塔。 

20150228上人開示 :「多少老菩薩,大家用心用愛投入呢,老人家做得很開心,而且這就好像一個輕安居一樣,大家聚在一起,感覺到我雖然年紀大,也可以為大地盡一分的力量。」 

不管是在寸土寸金的大都市,或是恬靜幽然的鄉間小巷,這樣的場景跟故事,比比皆是。 

「自從我到這裡做環保,現在我身體也很好,也沒有生過病的樣子。」 

輕安,簡活,在各地的靜思堂、園區、環保站、聯絡處,不但是大家的好鄰居,也是充電的好場所;平日的活動,即便沒有講經說法,仍隱含著無形的人文教育。 

而多功能設計的靜思堂與園區,不但老少咸宜,平常可以在此聚會,除了環保,還有廚房香積,清掃福田;或是人文諮詢、營運機動等各種志工團,不定時舉辦各種大型活動,藉此儲備多功能的豐沛人力,一旦災難發生,可以火速轉為緊急應變中樞。 

慈濟志工 羅美珠:「在復興空難,三重(靜思堂)這邊去那邊(南港)也近,所以在這邊就提供大量的,薑湯,薑茶還有熱食 在蘇迪勒(風災)的時候 三重(靜思堂)這邊,也一開始它先提供便當。」 

每逢大型災難,總會看到藍天白雲的身影,發放便當、熱食,滿足救災最基本的需求。如此大規模動員的能量,必須要有在地,強力的後勤支援,而這其實是從十五年前的,一場風災開始。 

2001年的納莉颱風,整個大台北大淹水,信義區幾乎整個淹沒,家家戶戶斷水斷電,慈濟志工快速動員,在內湖園區煮熱食,分送給居民。 

因為需求量太大,志工就在鐵皮屋下,搭設長桌,就地烹煮。 

慈濟志工 羅美珠:「那時候中央廚房,一天供應十萬個便當,也是因為社區志工,漸漸成熟了,可以有那麼多人,可以在八天之內,煮七十萬個便當。」 

志工 王秀珍:「爐子也沒有,你就是要用簡單式的,就是快速爐,就趕快煮。」 

慈濟志工 李花盆:「菜有要炒,有要燙,大家都擠在一起,大家一趕,就會燙到。」 

這個臨時的簡易廚房,雖然克難,卻是改變的開端。 

慈濟志工 許麗薰:「那個時候災難那麼多,上人就指示說內湖這個地方,能夠趕快成立一個中央廚房。」 

當中央廚房的設備建置完成,園區的功能頓時升級,備災的網絡,也更完整。 

慈濟志工 羅美珠:「 我們的機制是越來越快,所以現在的災難,它會視這個(發生)點在哪裡,然後由那裡的靜思堂,去救災。」 

不管是毫不起眼的小小便當,或有如一根芒草的環保回收,背後都是無數的慈濟人,一分用心的發願,要為人世間,無怨無悔的付出。 
而靜思堂、園區、聯絡處或環保站,不但是物資與人力的集結地點,也永遠是需要時,慈濟人最堅實的後盾。 

熊其娟 謝啟泉 徐筱明 採訪報導
AddThis Social Bookmark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