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香港大學環保行 大愛感恩傳美善

  • 列印

圖說:3月底,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助理教授兼任宗教研究碩士課程主任的黃維珊老師,帶領14位宗教研究碩士課程學生參訪大愛感恩科技。(攝影者:姜郁雯)「香港總面積只有1100平方公里,人口卻擁有718萬人,人口密度僅次於世界第一的新加坡,每天製造 9,000 公噸固體廢物,一整年下來垃圾量相當驚人。」平時對環保議題關注,又加上花蓮慈濟志工劉鈞安(濟平)的推薦,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助理教授 黃維珊老師,3月28日帶領14位宗教研究碩士課程學生參訪慈濟內湖環保教育站、大愛感恩科技。

一進到大愛感恩科技,處處可以看到環保巧思,從地板上的地毯、到寶特瓶牆、環保燈照、綠色花器、瓦楞紙裝飾,見證低碳生活、環保人文。

大愛感恩科技虞珊明解說寶特瓶回收再製成環保服飾:「從一個小小的寶特瓶如何變成分類、分解瓶身與瓶蓋,分離等繁複的過程讓垃圾變成有用的東西。」同時以環保十指口訣以說明:「你們知道回收有分幾類嗎?」透過互動式教學,讓在座的學生們伸雙手比出環保十指:「瓶(塑膠瓶)、瓶(玻璃瓶)、罐(鋁罐)、罐(鐵罐)、紙(紙類)、電(電池、燈泡)、1(衣物)、3(3C產品)、5(五金)、7(其他類)」,簡單的口訣,不只會唸,還要確實的做,環保並非只是口號,更要身體力行,在生活中落實環保理念。

圖說:大愛感恩科技虞協理說:「你們知道回收有分幾類嗎?」,請大家比出手式說著:瓶(塑膠瓶)、瓶(玻璃瓶)、罐(鋁罐)、罐(鐵罐)、紙(紙類)、電(電池、燈泡)、1(衣物)、3(3C產品)、5(五金)、7(其他類)。(攝影者:夏鈺琳)「寶特瓶為什麼要分類?」因為每個部分製作出來的東西不一樣,瓶身可以做成衣服、毛毯、褲子等,瓶蓋較硬可以做成資料夾等,有寶特瓶的顏色決定東西的顏色,例如綠色寶特瓶出來的是綠色的衣服,還有碳母粒可以抽出黑色紗線,使用前染方式減少水資源的消耗,如同證嚴法師所說的「清淨在源頭」,環保菩薩仔細將寶特瓶依顏色分類,不容馬虎,細心的做,讓拿到產品的人能夠非常歡喜。

圖說:「為什麼要用回收物做衣服?如果壞了還不是一樣是垃圾?」因此大愛感恩科技研發「從回收到回收」,廢棄毛毯、毛毯下腳料可以回收,再製成毛毯,實踐從減廢到零廢。(攝影者:姜郁雯)曾經有人問過大愛感恩科技:「為什麼要用回收物做衣服?如果壞了還不是一樣是垃圾?」因此大愛感恩科技研發「從回收到回收」,廢棄毛毯、毛毯下腳料可以回收,再製成毛毯,實踐從減廢到零廢。

經過這次參訪之後,黃維珊老師表示,學生反應十分正面,對於環保站回收的產品可以成為有經濟價值的商品十分稱奇。同時打破對企業只追求財富的思維。社會企業是為了解決社會問題,大愛感恩科技建立愛心平台,將環保結合愛心、科技,整合慈濟環保站、環保菩薩、及愛心實業家,推動環保教育,接引大眾共同為臺灣、地球盡一份心力。

大愛感恩科技 夏鈺琳、姜郁雯 台北市內湖區報導

AddThis Social Bookmark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