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台中機車行 頭家的傳家寶

  • 列印
台中錦志環保站,是社區的教育道場、左鄰右舍的惜福站、感情連絡站,也是人間菩薩招生站。(攝影者:彭東整 地點:錦志環保站 日期:2010/08/15)台中市錦志環保站經過多次存留的考驗,這些阻力卻成為社區環保道場的助力;六十多歲賴游絨師姊在市場賣香菇,每天都用手推車回收兩大台的紙箱,周錦志看到疊高高的回收物,宛如鼓勵他「志要比山高、腳要比路長」。

目前約有三十位志工分三班制,在這裡做分類,其中有六對夫妻,也培育六位環保志工受證委員慈誠。這裡設立雨水回收沖洗寶特瓶,進而做到節省資源。環保站是社區的教育道場、左鄰右舍的惜福站、感情連絡站也是人間菩薩招生站。

周錦志師兄跟兒子說:「環保站是傳家寶,要世代相傳,只要不嫌力量小,用心積極、用時間累積,也能將這份力量廣佈在鄰里,發揮大愛」。

為孝發大願 行善的起點

周錦志師兄本身從事機車修理。2001年,他的岳父身體有恙,前往大林慈院就診,檢驗出是攝護腺癌第三期;當時聽到這個壞消息,一家人真不知如何是好?回家後,周錦志和太太到處求神問佛,有一次看到寺廟前一顆大石頭,上面寫著「孝心感動天地活菩薩」,當下發願當志工,希望願大、力大,祝福他老人家平安健康。

過沒幾天,鄰居羅美蓉師姊就來邀他的太太(吳杏花師姊)參加福田志工,他馬上答應讓太太去台中分會做。

環保站設立雨水回收沖洗寶特瓶,進而做到善用資源。(攝影者:彭東整 地點:錦志環保站 日期:2010/08/15)周錦志的鄰居開家庭五金百貨,經常有整箱未拆封放的貨,就被別人誤當回收物拖走。有一次,周錦志看見一個婦人正拖著一個紙箱經過自家門口,上前關心才發現是鄰居家的五金貨品,於是委婉告知那位女士;對方也訝異自己手上的破爛紙箱,裡面竟然放著別人剛進貨的五金物品,趕快歸還。

「我立即通知鄰居楊太太來領回去,她一直答謝我的幫忙,因為那一箱若遺失,最少損失一萬多元。」楊太太詢問周錦志,有誰在收廢紙箱,他把握機會,回覆願意幫她將紙箱拿到慈濟的回收站。「從此,我每天將我家與楊太太家的回收物,一起拿到慈濟定點的回收處。」

阻力的考驗 成就道場的助力

慈濟的回收處搬了好幾個地方,先從羅美蓉師姊住的大樓,借樓梯下方的空間堆放;經過半年,每天回收的量已放不下此處,與白髮皤然的柯素珍師姊商量後,在2001年向鄰居王先生借車棚做回收站。

羅美蓉師姊說:「車棚低低的,每當搬回收物進去,還得向車棚行禮。烈日下的車棚內高溫37度,大家汗流浹背的做著分類,從沒人喊累。社區做環保的力量,來自大家勤勞的美德。」

又經過了六個多月,王先生要回了車庫,回收處又搬到王先生位於隔壁久無人住的舊房子;每當外面下大雨,裡面就下著小雨,這時周錦志心中萌想:「社區若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環保站,該多好啊!」

但不久這間房子又被拍賣,債權人張先生要他遷移回收處,讓周錦志很無奈,不知要如何向一起做回收的志工們說明。此時,一位鄰居幫忙查明這塊地的地主,是一位住在台北的尹先生所擁有。

周錦志趕緊寫信給尹先生,並附上志工在做回收的照片;過了幾天,來了一位劉先生說:「地主託我來,請我轉交這塊地的使用權狀影印本給你,這地方可以借你們繼續使用。」錦志分享那時,自己就像中了第一特獎一樣,有說不出得快樂。

經過多次搬遷 終於有個家

慈濟志工在社區舉辦親子教育,讓小朋友來到環保站,從小學習惜水的好習慣。(攝影者:白振宏 地點:錦志環保站 日期:2010/08/15)2006年時,地主尹太太把回收處北邊的地賣出,旁邊有一座二層樓車庫要做為道路用,希望請志工幫忙拆除地上的建物;周錦志想回饋地主借地的情誼,也希望拆除下來的資源可以回收利用,便邀集志工一起出力。

拆除前一天颱風才剛過,全台仍然有雨量,然而當天志工們仍依約前來,大家穿著雨衣小心地把建築物拆掉;並且將拆下來的鐵皮,再利用擴大回收處。周錦志看著慈濟人在風雨中,付出的大愛無私精神,心中有一份感動。

當大家忙著鋪蓋回收處,地主尹太太說:「回收處這塊地也需要賣,你們有優先購買權,但是希望馬上能決定。」

當下周錦志很猶豫,自己經營的機車行生意只夠維持家庭生活開銷,並沒有多餘的積蓄;然而太太吳杏花卻鼓勵他,行善是自己發願的,不要被困境打敗,堅持一定會讓事情更美好。在家人的鼓勵與支持下,周錦志決定發心,把地買下來。

初期克難滿補丁 內裝草根菩提滿滿愛

買下來了!有自己的地方,是錦志師兄多年來的心願,成立環保站之初很克難,他將回收鐵片、木板把斷垣殘壁的舊房子鋪圍起來。

當時六十多歲的賴游絨師姊在市場賣香菇,從不嫌棄這矮矮的回收處,每天都推回兩大輛的紙箱。她看著這棟不到十坪的小房子,外觀矮矮的,又四周圍貼補鐵皮,笑著說:「就像在關小雞跟小鴨,但這裡有著環保志工,疼惜大地的清流之愛。」

過一段時日,志工協助內部增釘一層閣樓。每次看到疊著高高的回收物,宛如告訴著周錦志要「志比山高、腳比路長」,因此給了錦志很大的力量延續資源回收處的使用,他也跟兒子說:「這是我們家的傳家寶,要把它代代相傳下去。」

留法財代代相傳 讓人人做環保

錦志師兄跟兒子說:「別人的傳家寶是車子、房子、銀子或珍珠、瑪瑙,但是我們家的傳家寶,是讓人人來這裡付出的『錦志環保站』。」(攝影者:彭東整 地點:錦志環保站 日期:2010/08/15)左鄰右舍相繼將回收物拿過來,只有三、四位的志工到這裡做分類;白天做不完的分類,就由他與太太在機車行關店後,利用回收的電瓶接十燭的燈泡做完。回收物漸漸地多,連對面社區都拿過來這裡,大家說這裡很便利,就像是7-Eleven的環保站;而左鄰右舍也一位邀約一位來做分類。

證嚴上人呼籲寶特瓶淨化再利用。錦志師兄立即巧思雨水回收的功能,經由張儀成師兄的巧手,將這裡的雨水槽轉個彎,配上水路管線,而聚集雨水在兩大桶的水塔內,讓雨水能沖洗寶特瓶、洗手、洗手後的水也能澆花,做到節能的功能,並且倡導環保人文教育理念。

周錦志對兒子說:「別人的傳家寶是車子、房子、銀子或珍珠、瑪瑙;但是我們家的傳家寶,是讓人人來這裡付出的『錦志環保站』。相信在舉手之勞間,拾人間溫暖,把青山綠水留給後代子孫。記得要世代相傳、人人做環保喔!我們一起為自己加油!加油!加油!」

【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李鳳珠 台中報導 2010/08/15)
AddThis Social Bookmark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