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斯洛伐克等19國 訪慈濟環保交流

  • 列印
斯洛伐克廢棄物管理司長的Marcela Pokusova女士(左)覺得台灣的老人家,投入時間體力做環保很有愛心。(攝影者:黃朝陽 地點:內湖環保教育站 日期:2010/06/11)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廢棄物管理研習班』(Workshop on Waste Management),十九國二十三個官員,6月11日到慈濟內湖環保站參訪。官員學習資源回收分類方法,有人讚歎台灣的老人家很有愛心,也有人對寶特瓶製毛毯充滿好奇,更有官員希望慈濟能到該國推動環保


志工愛心感人 外賓不停紀錄


在第一站紙類回收區,導覽志工林正元指出,將紙類回收分類越詳細,可以增加紙類回收的價值。一位來賓詢問現場工作的人員,「他們有沒有薪水可拿?」,導覽志工以「現場都是志工,沒有收入的!」回答,他也以自己請一天假來當志工為例,說明慈濟志業體背後的志工動力。

來自中南美洲聖克里斯多福(St Christoher and Nevis)、任職廢棄物管理的Karen A. Amory,一面聆聽導覽,一面用數位相機拍個不停,她有點不好意思地說:「我想要將這些留下紀錄,並做成報告。」其他學員也是相機不離手,還有人用手機全程錄影。


斯洛伐克官員:台灣老人家很有愛心

來到巧藝坊,官員們以相機紀錄下「寶特瓶變毛毯」的過程,以便帶回參考。(攝影者:黃吉和)在環保站有許多老人家做資源分類,一個星期前甫當上斯洛伐克(Slovak)廢棄物管理司長的Marcela Pokusova女士,看得十分羨慕。她表示,在她的國家也有許多老人,不過都在養老;跟內湖環保站的老人家,自發地投入時間與體力,出來做環保完全不一樣。相較之下,她覺得台灣的老人家很有愛心。

「愛沙尼亞因為歐盟的法律規定,從2005年就開始做資源分類。」來自東歐波羅地海三國之一的愛沙尼亞,環境部廢棄物處主任Peeter Eek指出:「紙類、玻璃瓶、塑膠罐都是該國回收的範圍,目前回收率達百分之五十,今年的目標是百分之七十。」他自豪地表示成果,對於此行參訪,他很希望多了解「寶特瓶變毛毯」的過程,以便把經驗帶回參考。

當參訪團離開拆解區時,一輛滿載二手電器的貨車正駛入環保站,來自太平洋島國吉里巴斯(Kirbati)的污染防制官員Bweneata Kaoti女士,趕忙拿起相機拍下照片。她說:「慈濟資源分類的作法,很值得學習,特別是電器類的回收拆解分類,我想透過照片紀錄,以後可以參考。」

十九國二十三個官員至內湖環保站參訪,進行了一趟驚豔的環保之旅。(攝影者:黃吉和)

哥倫比亞環保顧問:環保毛毯是傑出作品

在巧藝坊,來賓們聽著解說,聽過環保毛毯的製作過程,還有點不敢相信,一再摸著寶特瓶製成的毛毯;當瞭解到一件毛毯製作,需要七十八個寶特瓶時,一陣驚歎聲響起。來自哥倫比亞(Colombia)環保部顧問Angelica P. Pennela Duarte 一再跟身邊的學員說:「這些毛毯,真是傑出的作品。」

來自西非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布吉納法索的環境調查局官員Adama Sawadogo(左),希望慈濟能前往該國推廣環保。(攝影者:黃吉和)在會後Q&A,一位來自墨西哥的環保官員,希望瞭解如何成為慈濟會員;另一位來自西非撒哈拉沙漠的布吉納法索環境調查局官員Adama Sawadogo,則邀請慈濟前往該國推廣環保,並分享資源回收的過程。

中午時分,用過以香積飯為主體的午齋,一行人帶著驚奇又開心的心情,結束內湖環保教育站參訪行程。

【更詳盡報導 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撰文者:王乙喬 台北報導 2010/06/14)
AddThis Social Bookmark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