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s

蘇澳的一天

  • Print
39.jpg街道巷弄間的住家、
漁港旁的海產店、路邊賣飲料的商家…
海風吹拂蘇澳小鎮,
環保不只是閒聊話題,而是全鎮運動。
「[[蘇澳]]的大型資源回收有多大呀?」「妳來看看就知道了!」就這樣,乘著夜色,向蘇澳出發。

蘇澳地區環保組三處回收點位於南興里里長家前、聖福里社區活動中心及聖福里廟口前,每月的第二個週日是回收日;常態的回收點則有三十多個,組長鄭聰明每隔數日便會開著環保車到各回收點「尋寶」;回收物最後都集結到隘丁橋下,整理後轉賣,所得捐贈慈濟建設基金。


清晨‧出發

清晨的山巒、漁港依舊被一團迷朦霧氣所籠罩,鄭聰明和我搭乘著環保資源回收車前往三個回收點。

來到了南興里里長家前的回收點,十多位環保志工精神奕奕地正在做分類回收,彎腰撿拾、蹲下整理、站立踩踏…一位穿著休閒服的太太騎著腳踏車前來,車後綁了一台拖車,堆放著紙張、瓶罐。「鄭師兄,我們家那裏想成立一個回收點,讓鄰居一起來做回收,一到固定時間我再騎車送過來。」環保志工將回收物快速搬下,她補充說:「因為有愛心的代誌,大家都想做。」

曾在南方澳造紙工廠工作的江金發,因罹患[[小兒麻痹]],行走不便;若有人擔心他無法勝任粗重工作,他可是會加倍賣力來證明自己的能力。「沙拉油罐二十支一串十四元、一千兩百五十西西的寶特瓶一袋六十元…」江金發像計算機地算著。

約十幾度氣溫下,另一位七十多歲的阿嬤,竟只穿一件薄衫。「她都嘛只穿這樣,身體勇喔!」「是啊!恁少年家穿的比阿嬤還多哩!」阿嬤靦腆地說,是因為做環保、有運動的關係。七十四歲的韓金燕,每月第二個週日的大型環保日,定會從台北返回蘇澳老家,停留一週的時間內全部用來做環保、收功德款、為社區居民量血壓等工作。

一年前到內湖的「取經」之行,教蘇澳地區環保志工獲益良多。「以前不知道帶動的方法,白天居民將回收物拿來,師兄姊下班後來整理,結果變成和『環保物』在互動;但是這一年來成立了三個大型回收點,宣導民眾在固定時間將回收物拿來,不僅增加了與居民的互動,也讓他們有親身參與的機會。」鄭聰明說。

「南方澳地小人多,沒有堆放垃圾的場地,垃圾車和資源回收車一星期才來一次,因此慈濟在這裏推動環保是很好的。」南興里黃里長說。


雨來‧穿梭

十點多,江金發跳上已是滿載的環保車,由鄭聰明駛向鄰近的常態回收點巡視。環保車以約二、三十的時速在樓房緊鄰的巷弄間行駛。早期,還沒有環保車時,推行環保的開國元老孫玉山,將摩托車改裝成三輪以方便載運;八十七年蘇澳環保志工合資買了第一輛環保車後,至今已有四輛環保車。

凡是街道巷弄間的住家、漁港旁的海產店、蘇澳冷泉旁賣冷熱飲的老闆娘,都是響應資源回收的市井小民,不少人在修補漁網時閒聊的話題也是環保。

巡視一圈後,空氣中已飽和的水氣由小轉大地滴落下來,環保志工早有準備,雨衣、雨鞋一穿,遮蔽回收物的帆布一掀,繼續工作。「心是熱的,雨多大也澆不濕熱心!我們從今年初二做到明年除夕!」鄭聰明說。

在路上與砂石車會車時,砂石車司機訝異地問鄭聰明:「理事長,你靠這個生活嗎?」曾任宜蘭縣砂石車職業工會理事長的鄭聰明簡短解釋後,砂石車司機說:「那我要跟你學!」

沒多久,鄭聰明把車停下來,跑向車後,低身撿拾路旁的廢紙。「我撿到財寶!」亮出手上的春聯,上面正好寫著「財」與「寶」兩字。

設在隘丁橋下的集結站,兩年前經相關單位核准後,環保志工就開始整地,並在四周圍上漁網、種植九重葛,美化視覺。每月的26日一早,隘丁橋下就有志工們的身影;炙熱夏季,這兒可成了避暑之地──大人們忙著整理,跟著來的小朋友在旁寫功課。有時經過一個上午的回收後,買個便當,坐在回收的沙發椅上休息用餐,欣賞橋旁的一片山光水色,也是享受。

「妳不是問我大型資源回收有多大嗎?無限大喔!環保志工從十多個增加到六十個,兩年前一個月回收金有一萬元,如今一個月有六萬元,而且參與環保的居民也愈來愈多了!」憑著從蘇澳帶動東部地區做環保的心願,鄭聰明解答了我最初的疑惑。

資料來源:取自慈濟道侶341期
AddThis Social Bookmark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