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s

摩登都會區,尋一抹純樸鄉情

  • Print
Multithumb found errors on this page:

There was a problem loading image http://www.tzuchi.net/aas.nsf/65944f5d25d71a68482574110015e2a3/cd3b5a6677340558482570e40024c22e/Text_J/0.84?OpenElement&FieldElemFormat=jpg
There was a problem loading image http://www.tzuchi.net/aas.nsf/65944f5d25d71a68482574110015e2a3/cd3b5a6677340558482570e40024c22e/Text_J/0.A162?OpenElement&FieldElemFormat=jpg
攝影:顏霖沼台北市區、八德路與建國北路交叉口,車潮鎮日轟隆作響,行過塵土飛揚,緊張氣氛引得人心浮浮,焦躁不安。

路口,等待綠燈的機車騎士好奇朝敞開的門口望入──屋內半透明的屋頂引入天光,證嚴上人的法語播放旋繞;而書籍紙張堆成座小山,十多位婆婆媽媽在這個寧靜空間裏埋首撕紙分類,多是皺紋堆疊成的慈祥老人面容。

這個大隱於市的清淨地點,是慈濟八德環保站。八十三歲的黃阿梅每天早上搭半小時公車前來,坐著撕紙一做就是一整天,但仍舊神清氣爽,笑容盈盈。「我在家裏沒事做,兒孫也支持我來。我在孔廟做完運動就來,一邊做環保、一邊聽上人開示,心情快樂又寧靜!」

而八十歲的陳李半也是每天不缺席的固定成員:「有一天拿東西來回收時,知道這邊有在『徵人』,就來做環保。我家住的近,所以早上都是我來開門的。」週末會休息嗎?「週末更要來,因為人更多呢!」


忙碌小人物,環保大功臣

八德環保站兩百餘坪的空間裏,大致分為「前進」、「中進」和「後進」三大區塊,各有良能發揮。

「這邊有兩台機器,一台是切紙機,專切較厚的書本,分離背膠與紙頁;另一台是電線機,功能是抽出可用的銅線。」這裏是環保站的「中進」處,是紙類分類區,也是聚集最多志工的地方;志工蕭秀珠表示,物品在此切割好之後再細分類。

熱鬧開放的「前進」,堆放著鐵鋁罐、寶特瓶、塑膠類;在這裏也能看到最多精神飽滿的男性志工,宛如螞蟻雄兵搬運各類回收物。正有一輛環保車從回收定點巡迴回來,在志工的指揮下卸貨。負責出車的陳松田說:「市區的回收量大,但是環保站地方卻不大,所以更要加快速度分類回收,並保持環境乾淨,種種都是考驗呢!」

週三夜間環保時,環保站內外停妥四、五輛環保車,當分類的、當歸位的…已有流暢的動線,動作在短時間內便完成,在在顯示了志工的動員力與向心力。

五十六歲、自公司退休後就來幫忙的志工段玉梅,將分類完的紙類又挪運到前進整理,動作迅速之外,搬上搬下頗花心神。「做環保是個精神寄託啦!我現在正值更年期,來這兒幫忙,轉移身體的不舒服感。」俐落短髮、身紮粗腰帶的她繼續忙著運載的工作。

不僅「做」環保,志工更著重「教育宣導」。環保站的牆垣內外掛上了資源回收概念及再生的看板,讓參觀的民眾和發心的志工們,了解環保的「前因後果」──

其中一塊看板標示著寶特瓶回收後的去向──經過切片、絞成原絲、紡紗後,可織成布並製造耐磨、不易髒的環保衣帽,一旁還附上實品供人觸摸。「經過這些介紹,可以讓大家知道回收物品都去了那裏,在使用東西時能更愛惜資源。」蕭秀珠說。

在這個「環保教育場」,有不少團體湧入學習;除了建立環保概念外,還親手實踐。蕭秀珠說:「如果因而在生活中落實,教育的目的就達成了。」


惜福增物命,懷舊老時代

攝影:顏霖沼跟人氣鼎沸的前進與中進比較,「後進」顯得沉寂與人煙稀少,這裏是八德環保站的「特別寶庫」。

沿著走道走進,小塵埃在晨光裏漂浮著,這個大倉庫左右畫分成兩個世界──

右邊,是排列成行的各種回收物品,亦即「惜福區」。從家裏出外流浪的杯子、梳洗乾淨的娃娃、仍能沖泡好咖啡的舊機壺、曾在脖頸散發風華的項鍊耳墜,還有一整面牆的衣物、滿倉庫的老家具。乾乾淨淨的它們,等待新主人帶回家,售價很低廉,涓滴匯集成為一股助人力量。

惜福區的用意在於「物命再生」。「現代人生活富裕,常常有人將七、八成新的東西送來回收。志工們看了很心疼,希望整理之後讓有需要的人帶回。」蕭秀珠說,每種物品的標價五元、十元、二十元不等,家電用品或電腦器材不過數百元,民眾環繞遊逛,倒也饒富興味,從排列看似無序的物品中,找到自己所缺所愛。印度洋海嘯、紐奧良風災後,這兒也舉辦義賣,為災民出一分心力。

倉庫的左邊是「懷舊區」,老時代的回憶之鄉──竹纖維編成的老家具紛然陳列,老碗櫃平淡無色;手搖式、撥號式、一直到按鍵式的黑沉沉老電話,無言訴說著時光演進。旁邊的板子則寫著「展示用,不提供販賣」。

「這個是裝肥皂的,這是捕魚的,這個則是老奶奶的火爐,可以兜在衣服裏取暖,上面那個大籃子則是嫁娶時裝菜用的……」蕭秀珠興高采烈地介紹,這些回收而來的老東西都具有三、四十年歷史,她撫摸著一個老蒸籠,沿著籠口貼有一串整齊的銀片,像是獨特的裝飾,「這一串是補釘,蒸籠裂了便用釘子補上去繼續用。由此可知以前的人都很愛惜物命。」

懷舊區留下來的是一分懷念珍惜的心情。「老東西堅固耐用,卻隨著時代進步被高科技的機器取代。但新東西壞了難修,丟棄得很快,養成年輕一輩『東西壞了再買』的習慣,卻忘記了老東西的好。」蕭秀珠說,這些具有農村風味又耐用的物品,讓他們這個年齡層的人懷舊,也讓來參觀的小朋友看看過去的生活,感受樸實務實的價值觀。

許多婆婆媽媽,剛開始會懷疑自己能否勝任環保志工的任務,有人則是路過好幾次都不敢入內。在師兄師姊溫暖的招呼下,他們發現來這裏能認識新朋友,原本悶坐在家中的心情也開朗了。還有三、四十位環保志工在實際付出中挖到「法寶」,決定擴及奉獻的層面,參加慈濟委員培訓。

無論是做環保還是尋寶,八德環保站扮演著都市物命運轉的樞紐,默默實踐著使命,也歡迎更多民眾來此發現寶藏。(資料提供/張明玲)

資料來源:取自慈濟月刊467期
AddThis Social Bookmark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