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 2019

週二, 15 十月 2019

季心登場 能量昂揚 大愛設計之美

b_290_290_16777215_00___images_news2019_20191016.jpg

大愛感恩設計總監洪若岑協同兩位資深設計師 陳弘祥與廖惠玲參與今日高雄線上讀書會的分享, 身為職志合一的設計師,是如何踏入慈濟這個大家庭,又是什麼樣的因緣成為大愛感恩科技的一份子,並將環保人文精神透過產品設計傳達給請購大德,精彩的心路歷程不僅讓人感動,也展現了環保人文的美善。

Read more

季心登場 能量昂揚 大愛設計之美

b_290_290_16777215_00___images_news2019_20191016.jpg

大愛感恩設計總監洪若岑協同兩位資深設計師 陳弘祥與廖惠玲參與今日高雄線上讀書會的分享, 身為職志合一的設計師,是如何踏入慈濟這個大家庭,又是什麼樣的因緣成為大愛感恩科技的一份子,並將環保人文精神透過產品設計傳達給請購大德,精彩的心路歷程不僅讓人感動,也展現了環保人文的美善。

Read more

週日, 13 十月 2019

千人與會齊精進、志業永續共傳承

圖說:2019年法脈宗門營的最後一天,大愛感恩科技董事長 黃華德師兄(右二),搭乘最早班火車趕赴盛會,與精舍師父、四大志業執行長、慈濟清修士、社區知音合心代表等人,一起分工合作、同心協力、以編織「粽串與粽繩」的方式來進行圓緣活動 (攝影:柏傳琦)。

      2019年「慈濟法脈宗門營」,於花蓮靜思堂正式舉行,這次的營隊整體課程,有法脈綱領分享、座談傳承交流、舞台戲劇演繹與教育成果呈現,內容特別豐富又別具意義,因此,有來自慈濟功德會、慈善、醫療、教育、人文、靜思及大愛感恩科技等,超過上千位志業體同仁以及工作人員齊聚一堂,共同參與這一場「傳承靜思法脈、弘揚慈濟宗門」的精進研習。

圖說:藉此法脈宗門營,大愛感恩科技同仁共聚一堂、精進信念,凝聚慈濟志業體同仁應有之「共知、共識、共行」,用真誠的心意與美善的循環,持續發揮自己的工作良能 (攝影:人文真善美志工)。

《靜思法脈、粽串源頭》

      現任職於慈濟基金會文史編纂處的 洪靜原老師,於課程的第一天下午,便與大家分享「法脈宗門綱要」的課程,傳遞 上人期許四大志業同仁,應以「粽串」就是法髓(綱領)的概念,來傳承慈濟志業,靜原老師表示,「志業諸事要回歸法脈,法脈的精神就是綱領」。

      綱領要透過精舍師父、慈濟清修士與社區知音合心,宛若粽繩般的拉緊、傳遞給每一顆粽子,每一顆粽子的粽葉內所包的餡料,就如同每一不同志業與功能團體,要透過棉繩與粽串(綱領)緊密連結在一起,這樣整體運行的方向才會一致,也深切期許四大志業的同仁要有「志為菩薩,守護眾生;志為人醫,守護生命;志為人師,守護慧命;志為人文,守護淨命」的理念,深化於職志合一的工作當中。

 《智者大師、難行能行》 

      有別於以往都是分享聽課的方式,這次的課程,特別於開營的第一天晚上,安排長達兩小時的「唐美雲歌仔戲」,演繹《智者大師》高僧傳的故事;透過專業的燈光效果、現場演奏與唱作俱佳的演出呈現,著時讓人耳目一新,吸引大家專注於劇情的內容;聰明睿智、天賦異稟的 智者大師,是中國佛教史上第一個本土宗派「天台宗」的開創始祖。

      雖然出生於富裕家庭、年輕有為,但是,卻身處戰火政權紛亂的時代,這也讓 智者大師一心想要尋找安定人心的大法,發心弘揚『法華經』,於此期間,雖已貴為一代名師,仍然無法避開無明詆毀、茫然困厄,但是,大師堅定心志、難行能行,以盡形壽、獻生命,照亮世人迷惘與苦難黑暗角落,這與現代慈濟 證嚴上人的身形言教非常相似,透過戲劇傳法,將這一份「慈、悲、喜、捨」的精神,深植於慈濟志業同仁內心。

 《教育人文、典範永續》

      09月28日教師節這一天的課程,正逢慈濟教育志業三十而立,課程中特別舉辦「煥慈悲喜捨光芒、譜躍動國際樂章」的活動,以音樂、舞蹈、分享、影片等方式來回顧與展望慈濟「教育完全化」的落實,透過演繹呈現與校友見證,分享慈濟教育影響力、品德教育國際化等特色理念。

    整體「慈濟教育30」的感恩活動,最後在已屆齡百歲的第一任慈濟護專校長, 楊思標教授蒞臨現場時,成為全場鼓掌、起立致敬最為感人的畫面,雖然 楊教授的口語表達已不太靈光,但是,他的身教德行,令人深深感動,這份「如沐春風播善種、開枝散葉育成林;教育志業三十載、人文典範永傳承」的精神,真是帶動志業同仁職志工作信念昇華的動力。

 《圓緣凝聚、合和互協》

      今年法脈宗門營的最後一天,大家移師回花蓮精舍圓緣,於忙碌行程當中的大愛感恩科技董事長 黃華德師兄,也搭最早班火車趕赴盛會,與精舍師父、四大志業執行長、慈濟清修士、社區知音合心代表等人,一起分工合作、同心協力、以編織「粽串與粽繩」的方式呈現,帶來圓緣活動最具意義的一刻。

      希望藉此共聚一堂、精進信念,讓現場大眾都能瞭解 上人成立慈濟志業「立體琉璃同心圓、菩提林立同根生」的觀念,並體悟 上人於營隊當中開示「經者道也、道者路也」,明白法脈根源的重要,凝聚各志業體同仁於「共知、共識、共行」當中,持續發揮自己工作良能,用真誠的信念與美善的循環,發揮各志業團體的功能力量,帶動全球慈濟人合和互協,持續穩健發展志業願行。

大愛感恩科技 呂怡德 台北市內湖報導

Read more

千人與會齊精進、志業永續共傳承

圖說:2019年法脈宗門營的最後一天,大愛感恩科技董事長 黃華德師兄(右二),搭乘最早班火車趕赴盛會,與精舍師父、四大志業執行長、慈濟清修士、社區知音合心代表等人,一起分工合作、同心協力、以編織「粽串與粽繩」的方式來進行圓緣活動 (攝影:柏傳琦)。

      2019年「慈濟法脈宗門營」,於花蓮靜思堂正式舉行,這次的營隊整體課程,有法脈綱領分享、座談傳承交流、舞台戲劇演繹與教育成果呈現,內容特別豐富又別具意義,因此,有來自慈濟功德會、慈善、醫療、教育、人文、靜思及大愛感恩科技等,超過上千位志業體同仁以及工作人員齊聚一堂,共同參與這一場「傳承靜思法脈、弘揚慈濟宗門」的精進研習。

圖說:藉此法脈宗門營,大愛感恩科技同仁共聚一堂、精進信念,凝聚慈濟志業體同仁應有之「共知、共識、共行」,用真誠的心意與美善的循環,持續發揮自己的工作良能 (攝影:人文真善美志工)。

《靜思法脈、粽串源頭》

      現任職於慈濟基金會文史編纂處的 洪靜原老師,於課程的第一天下午,便與大家分享「法脈宗門綱要」的課程,傳遞 上人期許四大志業同仁,應以「粽串」就是法髓(綱領)的概念,來傳承慈濟志業,靜原老師表示,「志業諸事要回歸法脈,法脈的精神就是綱領」。

      綱領要透過精舍師父、慈濟清修士與社區知音合心,宛若粽繩般的拉緊、傳遞給每一顆粽子,每一顆粽子的粽葉內所包的餡料,就如同每一不同志業與功能團體,要透過棉繩與粽串(綱領)緊密連結在一起,這樣整體運行的方向才會一致,也深切期許四大志業的同仁要有「志為菩薩,守護眾生;志為人醫,守護生命;志為人師,守護慧命;志為人文,守護淨命」的理念,深化於職志合一的工作當中。

 《智者大師、難行能行》 

      有別於以往都是分享聽課的方式,這次的課程,特別於開營的第一天晚上,安排長達兩小時的「唐美雲歌仔戲」,演繹《智者大師》高僧傳的故事;透過專業的燈光效果、現場演奏與唱作俱佳的演出呈現,著時讓人耳目一新,吸引大家專注於劇情的內容;聰明睿智、天賦異稟的 智者大師,是中國佛教史上第一個本土宗派「天台宗」的開創始祖。

      雖然出生於富裕家庭、年輕有為,但是,卻身處戰火政權紛亂的時代,這也讓 智者大師一心想要尋找安定人心的大法,發心弘揚『法華經』,於此期間,雖已貴為一代名師,仍然無法避開無明詆毀、茫然困厄,但是,大師堅定心志、難行能行,以盡形壽、獻生命,照亮世人迷惘與苦難黑暗角落,這與現代慈濟 證嚴上人的身形言教非常相似,透過戲劇傳法,將這一份「慈、悲、喜、捨」的精神,深植於慈濟志業同仁內心。

 《教育人文、典範永續》

      09月28日教師節這一天的課程,正逢慈濟教育志業三十而立,課程中特別舉辦「煥慈悲喜捨光芒、譜躍動國際樂章」的活動,以音樂、舞蹈、分享、影片等方式來回顧與展望慈濟「教育完全化」的落實,透過演繹呈現與校友見證,分享慈濟教育影響力、品德教育國際化等特色理念。

    整體「慈濟教育30」的感恩活動,最後在已屆齡百歲的第一任慈濟護專校長, 楊思標教授蒞臨現場時,成為全場鼓掌、起立致敬最為感人的畫面,雖然 楊教授的口語表達已不太靈光,但是,他的身教德行,令人深深感動,這份「如沐春風播善種、開枝散葉育成林;教育志業三十載、人文典範永傳承」的精神,真是帶動志業同仁職志工作信念昇華的動力。

 《圓緣凝聚、合和互協》

      今年法脈宗門營的最後一天,大家移師回花蓮精舍圓緣,於忙碌行程當中的大愛感恩科技董事長 黃華德師兄,也搭最早班火車趕赴盛會,與精舍師父、四大志業執行長、慈濟清修士、社區知音合心代表等人,一起分工合作、同心協力、以編織「粽串與粽繩」的方式呈現,帶來圓緣活動最具意義的一刻。

      希望藉此共聚一堂、精進信念,讓現場大眾都能瞭解 上人成立慈濟志業「立體琉璃同心圓、菩提林立同根生」的觀念,並體悟 上人於營隊當中開示「經者道也、道者路也」,明白法脈根源的重要,凝聚各志業體同仁於「共知、共識、共行」當中,持續發揮自己工作良能,用真誠的信念與美善的循環,發揮各志業團體的功能力量,帶動全球慈濟人合和互協,持續穩健發展志業願行。

大愛感恩科技 呂怡德 台北市內湖報導

Read more

週三, 09 十月 2019

夢中法緣啟大願、擘劃藍圖田中生

圖說:「乞丐許大『院』」是9月底大愛感恩科技人文周會的講題,描述嘉義大林鄒家人與淑靖師姊捐地,促成慈濟大林醫院興建的故事 (圖片:沈宛融)。

     出生成長於嘉義縣大林鎮的 林淑靖師姊,有著鄉村居民的樸質厚道與單純善良。在1960~1970年代的台灣鄉村,仍有著傳統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的觀念,除了身邊長輩、媒人的促擁之外,再加上自己的姻緣也出現,所以順理成章的與同村的 鄒明晃先生成婚,開啟了這對年輕夫婦同修,同行慈濟善道的菩提人生。「乞丐許大『院』」是9月底大愛感恩科技人文週會的講題,描述嘉義大林鄒家人與淑靖師姊捐地,促成慈濟大林醫院興建的故事。

    或許是 淑靖師姊與慈濟 證嚴法師宿世的特殊因緣,雖是一位剛結婚的年輕女孩,一樣要忙家事、帶小孩、協助先生做生意;但是,卻在一個平常夜晚的睡夢中,清楚的夢見一位師父在對她輕聲細語的說話,讓她感到異常的喜悅;雖然,一覺夢境醒來,她深感奇怪,也不知夢中這位法師是何許人也?但是,那一份聞法後的喜悅與好奇,讓她久久難以忘懷。

    之後竟然無意間,在慈濟月刊的封面上,發現夢境中的師父就是 證嚴法師,這讓她在二十二歲那年,就有機會搭上慈濟列車,前往花蓮精舍心靈的故鄉一探究竟;師姊描述她當年見到 上人與精舍之後,內心就好喜歡、好喜歡慈濟這個團體,心中的喜悅和滿足真是無法言喻…。

    深刻感受到 上人的智慧法語是如此的攝授人心、而又有智慧, 淑靖師姊也默默在心中埋下一個善的種子,暗自許願,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在家鄉捐地蓋一慈濟會所,讓 上人可以常來大林為鄉親講經說法;經過了將近6年的醞釀、促進、波折、周旋、等待與轉折,這一份善的漣漪,竟更擴大規劃,成為在台灣南部雲、嘉偏鄉的田中興建醫院,並於西元2000年,蓋出了可以平衡城鄉差距、更能利世救人的大林慈濟醫院。

    誠如「夢中法緣啟大願、擘劃藍圖田中生」,當年 淑靖師姊與先生,真是從一無所有、到發心立願、再到促成大林慈濟醫院的興建落成;現在「醫療院所如願成、大愛濟世渡眾生」,回顧這整個過程,心中滿滿的感恩,感動全台灣與全球慈濟家人的響應與護持,才能成就此一大良福田。這也讓 淑靖師姊真真實實的印證了 上人靜思語「不要小看自己、因為人有無限潛能」、「不要怕難、有心就不難」、「願有多大、力量就有多大」;還有 上人的法「平常積福德,當業力來時,才有力量可以化解」,而 淑靖師姊在滿願完成捐地做慈濟聯絡會所與籌錢捐獻建設醫院之後,現在,她更持續努力將大林變成一個慈濟鎮,期待匯聚慈濟清流,接引更多鄉親同行菩提善道。

大愛感恩科技 呂怡德 台北市內湖區報導

Read more

夢中法緣啟大願、擘劃藍圖田中生

圖說:「乞丐許大『院』」是9月底大愛感恩科技人文周會的講題,描述嘉義大林鄒家人與淑靖師姊捐地,促成慈濟大林醫院興建的故事 (圖片:沈宛融)。

     出生成長於嘉義縣大林鎮的 林淑靖師姊,有著鄉村居民的樸質厚道與單純善良。在1960~1970年代的台灣鄉村,仍有著傳統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的觀念,除了身邊長輩、媒人的促擁之外,再加上自己的姻緣也出現,所以順理成章的與同村的 鄒明晃先生成婚,開啟了這對年輕夫婦同修,同行慈濟善道的菩提人生。「乞丐許大『院』」是9月底大愛感恩科技人文週會的講題,描述嘉義大林鄒家人與淑靖師姊捐地,促成慈濟大林醫院興建的故事。

    或許是 淑靖師姊與慈濟 證嚴法師宿世的特殊因緣,雖是一位剛結婚的年輕女孩,一樣要忙家事、帶小孩、協助先生做生意;但是,卻在一個平常夜晚的睡夢中,清楚的夢見一位師父在對她輕聲細語的說話,讓她感到異常的喜悅;雖然,一覺夢境醒來,她深感奇怪,也不知夢中這位法師是何許人也?但是,那一份聞法後的喜悅與好奇,讓她久久難以忘懷。

    之後竟然無意間,在慈濟月刊的封面上,發現夢境中的師父就是 證嚴法師,這讓她在二十二歲那年,就有機會搭上慈濟列車,前往花蓮精舍心靈的故鄉一探究竟;師姊描述她當年見到 上人與精舍之後,內心就好喜歡、好喜歡慈濟這個團體,心中的喜悅和滿足真是無法言喻…。

    深刻感受到 上人的智慧法語是如此的攝授人心、而又有智慧, 淑靖師姊也默默在心中埋下一個善的種子,暗自許願,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在家鄉捐地蓋一慈濟會所,讓 上人可以常來大林為鄉親講經說法;經過了將近6年的醞釀、促進、波折、周旋、等待與轉折,這一份善的漣漪,竟更擴大規劃,成為在台灣南部雲、嘉偏鄉的田中興建醫院,並於西元2000年,蓋出了可以平衡城鄉差距、更能利世救人的大林慈濟醫院。

    誠如「夢中法緣啟大願、擘劃藍圖田中生」,當年 淑靖師姊與先生,真是從一無所有、到發心立願、再到促成大林慈濟醫院的興建落成;現在「醫療院所如願成、大愛濟世渡眾生」,回顧這整個過程,心中滿滿的感恩,感動全台灣與全球慈濟家人的響應與護持,才能成就此一大良福田。這也讓 淑靖師姊真真實實的印證了 上人靜思語「不要小看自己、因為人有無限潛能」、「不要怕難、有心就不難」、「願有多大、力量就有多大」;還有 上人的法「平常積福德,當業力來時,才有力量可以化解」,而 淑靖師姊在滿願完成捐地做慈濟聯絡會所與籌錢捐獻建設醫院之後,現在,她更持續努力將大林變成一個慈濟鎮,期待匯聚慈濟清流,接引更多鄉親同行菩提善道。

大愛感恩科技 呂怡德 台北市內湖區報導

Read more

週二, 08 十月 2019

慈悲喜捨入心田、實踐力行常恆持

圖說:慈濟的「四大志業、八大法印」都參與過的 素珍師姊,謹記 師訓並抱持著「佈施、愛語、力行、同事」四攝法的精神,給人方便、與人相處,並用愛與包容來感動人心、引人向善 (攝影:呂怡德)。

      一切都是好因緣,正值今年慈濟社區會務正積極地在推動「莫忘那一年」的回顧之際,大愛感恩的人文週會,就非常榮幸的邀請到一位來自松山區的資深慈濟人 文素珍師姊,以「回首來時、不忘初衷」的回顧,與大家分享她的人生因緣慈濟路。

圖說:於分享結束後,素珍師姊讚嘆的表示,她一直都是以「價值」而非「價格」來看待大愛的產品,因為大愛感恩是真正將「垃圾變黃金」的最佳環保實踐者,希望大家也都能用護持的心,來支持這份環保志業 (攝影:呂怡德)。

     素珍師姊是在30歲左右時就開始參加慈濟,並於1983年授證成為慈濟委員,身材高挑、笑容燦爛的她,人生的因緣際遇相當好,曾經是早期追隨過 上人走過艱辛歲月、協助籌辦志業的信眾之一,那時正值 上人竭盡心力籌建花蓮慈濟醫院建設之際,那時,她還曾沾沾自喜的自以為能幹,可以幫 上人辦理許多要事,其實,現今回想起來,當時都是 上人在找事情給她(們)磨練,並從「做中學、學中覺」中,深入經藏、體悟佛法。

      曾經就有一次,在慈濟護專成立開幕之際,師姊開心地看到接 上人的座車前來,便興致沖沖的迎向前去說,「趕快、趕快,我身材較纖細瘦長,擠一擠我們一起坐車去」,結果萬萬沒有想到, 上人竟回答她說「身材纖細很好,但是,可不要頭尖、腳尖像牙籤一樣到處扎人」,回顧起這段因機逗教,當時雖然 素珍師姊當下非常難為情,但也因此終身烙印在心,與人相處要學習像海綿一樣的柔軟,才可以廣納意見、圓融和諧。

      個性不拘小節的 素珍師姊,慈濟的「四大志業、八大法印」她都參與過,並且謹記 師訓、並抱持著「佈施、愛語、力行、同事」四攝法的精神,用 上人教導「特別繞路就可以順道共乘」的觀念來給人方便、與人相處,她總是默默地推動、不給人壓力,用愛與包容來感動人心、引人向善。

       於分享結束後,素珍師姊看到大愛感恩科技的展品,她讚嘆的表示,她一直都是以「價值」而非「價格」來看待大愛的產品,因為大愛感恩是真正將「垃圾變黃金」的最佳環保實踐者,希望大家也都能像她一樣,用一顆護持的心來支持這份環保志業。

      從素珍師姊的分享過程中,大家都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一份人生正確的信仰,所帶給人的洗禮與轉變,從過往的奢華驕矜轉為樸實柔順、從灑脫不羈走向自我約束,在這些看似簡單字眼的背後,是要靠著長期薰修 上人的善法,恆持不斷的慈悲喜捨與力行實踐,才能讓自己的生命昇華。

大愛感恩科技 呂怡德 台北市內湖區報導

Read more

慈悲喜捨入心田、實踐力行常恆持

圖說:慈濟的「四大志業、八大法印」都參與過的 素珍師姊,謹記 師訓並抱持著「佈施、愛語、力行、同事」四攝法的精神,給人方便、與人相處,並用愛與包容來感動人心、引人向善 (攝影:呂怡德)。

      一切都是好因緣,正值今年慈濟社區會務正積極地在推動「莫忘那一年」的回顧之際,大愛感恩的人文週會,就非常榮幸的邀請到一位來自松山區的資深慈濟人 文素珍師姊,以「回首來時、不忘初衷」的回顧,與大家分享她的人生因緣慈濟路。

圖說:於分享結束後,素珍師姊讚嘆的表示,她一直都是以「價值」而非「價格」來看待大愛的產品,因為大愛感恩是真正將「垃圾變黃金」的最佳環保實踐者,希望大家也都能用護持的心,來支持這份環保志業 (攝影:呂怡德)。

     素珍師姊是在30歲左右時就開始參加慈濟,並於1983年授證成為慈濟委員,身材高挑、笑容燦爛的她,人生的因緣際遇相當好,曾經是早期追隨過 上人走過艱辛歲月、協助籌辦志業的信眾之一,那時正值 上人竭盡心力籌建花蓮慈濟醫院建設之際,那時,她還曾沾沾自喜的自以為能幹,可以幫 上人辦理許多要事,其實,現今回想起來,當時都是 上人在找事情給她(們)磨練,並從「做中學、學中覺」中,深入經藏、體悟佛法。

      曾經就有一次,在慈濟護專成立開幕之際,師姊開心地看到接 上人的座車前來,便興致沖沖的迎向前去說,「趕快、趕快,我身材較纖細瘦長,擠一擠我們一起坐車去」,結果萬萬沒有想到, 上人竟回答她說「身材纖細很好,但是,可不要頭尖、腳尖像牙籤一樣到處扎人」,回顧起這段因機逗教,當時雖然 素珍師姊當下非常難為情,但也因此終身烙印在心,與人相處要學習像海綿一樣的柔軟,才可以廣納意見、圓融和諧。

      個性不拘小節的 素珍師姊,慈濟的「四大志業、八大法印」她都參與過,並且謹記 師訓、並抱持著「佈施、愛語、力行、同事」四攝法的精神,用 上人教導「特別繞路就可以順道共乘」的觀念來給人方便、與人相處,她總是默默地推動、不給人壓力,用愛與包容來感動人心、引人向善。

       於分享結束後,素珍師姊看到大愛感恩科技的展品,她讚嘆的表示,她一直都是以「價值」而非「價格」來看待大愛的產品,因為大愛感恩是真正將「垃圾變黃金」的最佳環保實踐者,希望大家也都能像她一樣,用一顆護持的心來支持這份環保志業。

      從素珍師姊的分享過程中,大家都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一份人生正確的信仰,所帶給人的洗禮與轉變,從過往的奢華驕矜轉為樸實柔順、從灑脫不羈走向自我約束,在這些看似簡單字眼的背後,是要靠著長期薰修 上人的善法,恆持不斷的慈悲喜捨與力行實踐,才能讓自己的生命昇華。

大愛感恩科技 呂怡德 台北市內湖區報導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