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 2017

週一, 09 十月 2017

紡織智慧創新 首談電子織品

紡織智慧創新 首談電子織品

 

主題「智慧創新、綠色循環」,由經濟部技術處委託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承辦之「2017年紡織科技國際論壇暨研發成果展」(Textile International Forum and Exhibition,簡稱TIFE 2017)」,9月26日至27日兩天於台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邀請來自英、法、荷、芬蘭、加拿大、烏克蘭、日本及台灣產業專家,透過11場專題演講、3次論壇及研討會,大愛感恩科技亦派員參與學習,期能即時掌握全球紡織品最新發展趨勢。

 

針對今年主題,議程分為第一天上午「開幕與綜合專題」、下午「智慧型紡織品」專題,及第二天上午「機能紡織品」專題及第二天下午「循環經濟」專題四個單元。

 

◎「開幕與綜合專題」

 

大會主席紡織所副董事長葉義雄在開幕致詞表示:TIFE邁入第十七屆,在政府5+2產業政策及經濟部科專大力支持下,紡織產業蓬勃發展成為全世界最主要機能性布料及寶特瓶回收紡織品的供應國,全球之機能性布料約有7成來自台灣。台灣紡織產業應把握厚實的技術及製造為基礎,期待透過論壇與成果展,讓國內外產學研界相互交流先進技術及管理作法,並推廣國內高科技紡織品之研發成果。台灣産業用紡織品協會理事長羅忠祐也應邀致詞表示:歷屆TEFE主題延續性及持續發展,如今台灣優質紡織產業加上電子產業科技帶給大家面對下一波發展動力。

 

第一場開幕主題演講,是針對「機能性紡織品」。Ms Arelen Kidd,任職於英國Ardmel集團達28年之久,負責Ardmel服裝生產、測試及戶外、軍警和安全等紡織品之創新解決方法等方面的事業。Ardmel旗下自有開發紡織黏合,密封和特殊處理等方面的新機器。具有產業及創新豐富經驗的Ms. Kidd分享她們在戶外及國防上的機能性紡織創新理念。以往,大愛感恩環保織品以賑災物資及第二線人員衣著用品為主。Arelen這些觀念與技術給大愛感恩的啟示對於未來在測試、開發更多適用戶外及救災用途之常備用品,是非常好的經驗。

 

除了Ardmel的開發成果,Arelen分享重點在於Ardmel測試條件有別於一般實驗室在業界公版測試標準下「閉門造車」的作法,Ardmel在會與實際使用環境下實地測試。公版測試制訂(例如ISO 11092)來自學界、業界,甚至利害關係的原材料供應商(諸如杜邦等),在諸多因素下,往往只呈現該項材料在實驗室的結果,卻少了考量使用者實際狀況。

 

第二場開幕主題演講,是針對「智慧型紡織品」。加拿大OMsignal執行長弗雷德里克 (Mr. Frederic Chanay—Savoyen) 談到OMsignal過去5年中學到的靈活開發平台,可以有效地適應眾多需求,以及如何開發智慧服飾。弗雷德里克提供一些用戶案例,說明如何輕鬆獲取醫療級生物信號,舒適、有吸引力的形態因子,人們可以穿戴整天,將徹底影響整個行業,特別是醫療保健。

 

分享中,Frederic表示:衣服是與生物訊號最好的結合,人人穿衣服丶不同場合穿不同衣服。然而衣服與量測生物訊號的電子裝置是兩個物理特性極不同,挑戰很大。價格也是一個問題,必須大眾化。開發重點必須要放在「衣物」,不只是「裝置」,才能讓一般使用者願意穿。針對原始的生物訊號,演算法也是很重要關鍵技術,OMSignal也開發並提供這項技術。現在智慧衣的限制是還沒有辦法作到「大量生產、大眾化價錢」,亦即智慧衣商業化仍有待努力。現實與理想,大眾的接受度尚待「時間」教育。

 

 

◎「智慧型紡織品」

 

首日下午的3場專題演講、與論壇研討,首先揭櫫「智慧紡織」,根據紡織所定義:「智慧衣是『電子元件紡織化』的創新技術」,因此或稱「電子紡織品」。紡織所指出:「30多年前就曾在文獻中出現智慧衣的概念,但礙於技術、專業領域尚未企及,多停留在想像;近期由於雲端技術、智慧型手機、物聯網及 App 等領域快速發展,帶動穿戴裝置快速崛起,加上大品牌與新創事業相繼投入,才又加快智慧衣的腳步。」

 

第一位專題講師是英國產業分析IDTechEx執行長Mr. Raghu Das,雖然演講者因故無法出席現場分享,但仍提供由另一位技術人員主講錄製的影片呈現。影片中,Mr. Tim全面性的介紹電子紡織品的現況以及所涵蓋關鍵技術領域,包括具延展導體、感應器、電源和電路,以及全球電子紡織品的案例研究。另針對價值鏈進行分析,包括未來五年的機會和市場。

 

軍事、運動及醫療業者深入開發電子紡織品的應用領域,其中醫療保健的應用是許多業者目前的主要目標市場。能夠將醫療器材直接整合到成衣中來監測或管理慢性或長期的健康狀況,對醫療服務提供者和病患都有所助益。

 

第二場專題講師是法國@Health公司CTO,該公司研發Cardionexion透過紡織品,能偵測心臟病患的生理資訊,以供醫生做為診斷之參考,該公司期許能為0至99歲的人提供預測醫學的解決方案,因此投入於研究能與服裝整合的傳感器,所以紡織品將會成為生理偵測很重要的載體。

 

第三場專題講師是擅長「熱傳導與導電複合材料」與「電子零件生產」的烏克蘭利沃夫理工大學Tokarev博士。電子紡織品的最大挑戰之一也許就是洗滌的效應。存在天然水中的礦物質和鹽可能對以金屬為基材之紗線的導電性有不利影響,設計者和供應商正在解決大部分這樣的問題。洗滌劑也可能對導電性造成不利影響,還可能易於累積殘留物在連接器的縫隙上而降低了連接的有效性,但該影響也可透過洗衣袋(如那些內衣物品所使用)來減輕。

 

連續幾年智慧衣的議題被深入研究與熱烈討論,所謂智慧衣舉凡大家比較熟悉的生理訊息 (心跳、體溫、血壓),消防隊員救火衣的運用,乃至於士兵作戰穿戴,還有運動場的運用,這些台灣智能穿戴的領域上是非常搶手。智慧紡織技術包括:以金屬化纖維取代漆包線、以針織紋路取代電子迴路、以織物電池取代固型電池。

 

Gartner在其2014年展望指出:「由於智慧型成衣可在接近肌膚處容納更多的感應器,因而可收集更多的資訊。」許多曾在醫療領域努力維持營運的品牌,都紛紛轉向可更快獲得商業收益之非受管制和步調較快的健身產業發展。例如愛迪達的miCoach監測T恤。並獲得更優質的數據,例如全波的心跳,而不僅只是脈搏。」南緯實業旗下AIQ(愛克智慧科技)開發的Smart Clothing 也是融入先端科技的金屬纖維在其中。透過金屬纖維來感測心跳、脈搏等健康參考數據,並且透過 app 將數據呈現其中。也由於這樣的金屬紗是直接融合在衣服之中,因此使用者甚至還能夠直接丟入洗衣機洗中也沒有問題。

 

三位分享者之後的第一場論壇,兩個題目為「智慧衣的商業模式」,以及「如何加速智慧衣產業」。幾位講師一致認為:跨界合作是必然的業務模式,不論是B2B或B2C, 甚至D2B2C (design for business for consumer.),而台灣在這方面機會很大,因為有堅實的紡織產業,也有強大的電子產業為助力。

 

總括下午這個主題,針對智慧型紡織產品,包括全球物聯網帶動穿戴科技產業蓬勃發展,智慧衣、電子紡織產品對於醫療照護上、保健或運動上的應用極具市場價值且充滿無限商機,雖然目前仍處於開發前沿階段,相信假以時日,也可以用運環保材質原料,做成既智慧又慈悲的智慧衣。

 

大愛感恩科技 虞珊明 台北市中山區報導 Read more

紡織智慧創新 首談電子織品

紡織智慧創新 首談電子織品

 

主題「智慧創新、綠色循環」,由經濟部技術處委託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承辦之「2017年紡織科技國際論壇暨研發成果展」(Textile International Forum and Exhibition,簡稱TIFE 2017)」,9月26日至27日兩天於台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邀請來自英、法、荷、芬蘭、加拿大、烏克蘭、日本及台灣產業專家,透過11場專題演講、3次論壇及研討會,大愛感恩科技亦派員參與學習,期能即時掌握全球紡織品最新發展趨勢。

 

針對今年主題,議程分為第一天上午「開幕與綜合專題」、下午「智慧型紡織品」專題,及第二天上午「機能紡織品」專題及第二天下午「循環經濟」專題四個單元。

 

◎「開幕與綜合專題」

 

大會主席紡織所副董事長葉義雄在開幕致詞表示:TIFE邁入第十七屆,在政府5+2產業政策及經濟部科專大力支持下,紡織產業蓬勃發展成為全世界最主要機能性布料及寶特瓶回收紡織品的供應國,全球之機能性布料約有7成來自台灣。台灣紡織產業應把握厚實的技術及製造為基礎,期待透過論壇與成果展,讓國內外產學研界相互交流先進技術及管理作法,並推廣國內高科技紡織品之研發成果。台灣産業用紡織品協會理事長羅忠祐也應邀致詞表示:歷屆TEFE主題延續性及持續發展,如今台灣優質紡織產業加上電子產業科技帶給大家面對下一波發展動力。

 

第一場開幕主題演講,是針對「機能性紡織品」。Ms Arelen Kidd,任職於英國Ardmel集團達28年之久,負責Ardmel服裝生產、測試及戶外、軍警和安全等紡織品之創新解決方法等方面的事業。Ardmel旗下自有開發紡織黏合,密封和特殊處理等方面的新機器。具有產業及創新豐富經驗的Ms. Kidd分享她們在戶外及國防上的機能性紡織創新理念。以往,大愛感恩環保織品以賑災物資及第二線人員衣著用品為主。Arelen這些觀念與技術給大愛感恩的啟示對於未來在測試、開發更多適用戶外及救災用途之常備用品,是非常好的經驗。

 

除了Ardmel的開發成果,Arelen分享重點在於Ardmel測試條件有別於一般實驗室在業界公版測試標準下「閉門造車」的作法,Ardmel在會與實際使用環境下實地測試。公版測試制訂(例如ISO 11092)來自學界、業界,甚至利害關係的原材料供應商(諸如杜邦等),在諸多因素下,往往只呈現該項材料在實驗室的結果,卻少了考量使用者實際狀況。

 

第二場開幕主題演講,是針對「智慧型紡織品」。加拿大OMsignal執行長弗雷德里克 (Mr. Frederic Chanay—Savoyen) 談到OMsignal過去5年中學到的靈活開發平台,可以有效地適應眾多需求,以及如何開發智慧服飾。弗雷德里克提供一些用戶案例,說明如何輕鬆獲取醫療級生物信號,舒適、有吸引力的形態因子,人們可以穿戴整天,將徹底影響整個行業,特別是醫療保健。

 

分享中,Frederic表示:衣服是與生物訊號最好的結合,人人穿衣服丶不同場合穿不同衣服。然而衣服與量測生物訊號的電子裝置是兩個物理特性極不同,挑戰很大。價格也是一個問題,必須大眾化。開發重點必須要放在「衣物」,不只是「裝置」,才能讓一般使用者願意穿。針對原始的生物訊號,演算法也是很重要關鍵技術,OMSignal也開發並提供這項技術。現在智慧衣的限制是還沒有辦法作到「大量生產、大眾化價錢」,亦即智慧衣商業化仍有待努力。現實與理想,大眾的接受度尚待「時間」教育。

 

 

◎「智慧型紡織品」

 

首日下午的3場專題演講、與論壇研討,首先揭櫫「智慧紡織」,根據紡織所定義:「智慧衣是『電子元件紡織化』的創新技術」,因此或稱「電子紡織品」。紡織所指出:「30多年前就曾在文獻中出現智慧衣的概念,但礙於技術、專業領域尚未企及,多停留在想像;近期由於雲端技術、智慧型手機、物聯網及 App 等領域快速發展,帶動穿戴裝置快速崛起,加上大品牌與新創事業相繼投入,才又加快智慧衣的腳步。」

 

第一位專題講師是英國產業分析IDTechEx執行長Mr. Raghu Das,雖然演講者因故無法出席現場分享,但仍提供由另一位技術人員主講錄製的影片呈現。影片中,Mr. Tim全面性的介紹電子紡織品的現況以及所涵蓋關鍵技術領域,包括具延展導體、感應器、電源和電路,以及全球電子紡織品的案例研究。另針對價值鏈進行分析,包括未來五年的機會和市場。

 

軍事、運動及醫療業者深入開發電子紡織品的應用領域,其中醫療保健的應用是許多業者目前的主要目標市場。能夠將醫療器材直接整合到成衣中來監測或管理慢性或長期的健康狀況,對醫療服務提供者和病患都有所助益。

 

第二場專題講師是法國@Health公司CTO,該公司研發Cardionexion透過紡織品,能偵測心臟病患的生理資訊,以供醫生做為診斷之參考,該公司期許能為0至99歲的人提供預測醫學的解決方案,因此投入於研究能與服裝整合的傳感器,所以紡織品將會成為生理偵測很重要的載體。

 

第三場專題講師是擅長「熱傳導與導電複合材料」與「電子零件生產」的烏克蘭利沃夫理工大學Tokarev博士。電子紡織品的最大挑戰之一也許就是洗滌的效應。存在天然水中的礦物質和鹽可能對以金屬為基材之紗線的導電性有不利影響,設計者和供應商正在解決大部分這樣的問題。洗滌劑也可能對導電性造成不利影響,還可能易於累積殘留物在連接器的縫隙上而降低了連接的有效性,但該影響也可透過洗衣袋(如那些內衣物品所使用)來減輕。

 

連續幾年智慧衣的議題被深入研究與熱烈討論,所謂智慧衣舉凡大家比較熟悉的生理訊息 (心跳、體溫、血壓),消防隊員救火衣的運用,乃至於士兵作戰穿戴,還有運動場的運用,這些台灣智能穿戴的領域上是非常搶手。智慧紡織技術包括:以金屬化纖維取代漆包線、以針織紋路取代電子迴路、以織物電池取代固型電池。

 

Gartner在其2014年展望指出:「由於智慧型成衣可在接近肌膚處容納更多的感應器,因而可收集更多的資訊。」許多曾在醫療領域努力維持營運的品牌,都紛紛轉向可更快獲得商業收益之非受管制和步調較快的健身產業發展。例如愛迪達的miCoach監測T恤。並獲得更優質的數據,例如全波的心跳,而不僅只是脈搏。」南緯實業旗下AIQ(愛克智慧科技)開發的Smart Clothing 也是融入先端科技的金屬纖維在其中。透過金屬纖維來感測心跳、脈搏等健康參考數據,並且透過 app 將數據呈現其中。也由於這樣的金屬紗是直接融合在衣服之中,因此使用者甚至還能夠直接丟入洗衣機洗中也沒有問題。

 

三位分享者之後的第一場論壇,兩個題目為「智慧衣的商業模式」,以及「如何加速智慧衣產業」。幾位講師一致認為:跨界合作是必然的業務模式,不論是B2B或B2C, 甚至D2B2C (design for business for consumer.),而台灣在這方面機會很大,因為有堅實的紡織產業,也有強大的電子產業為助力。

 

總括下午這個主題,針對智慧型紡織產品,包括全球物聯網帶動穿戴科技產業蓬勃發展,智慧衣、電子紡織產品對於醫療照護上、保健或運動上的應用極具市場價值且充滿無限商機,雖然目前仍處於開發前沿階段,相信假以時日,也可以用運環保材質原料,做成既智慧又慈悲的智慧衣。

 

大愛感恩科技 虞珊明 台北市中山區報導 Read more

週日, 08 十月 2017

環保清淨在源頭 品牌動人精質化

圖說:圖中為邀約分享窗口羅美珠師姊與大愛感恩科技同仁感恩合影,提及看到大愛感恩科技的團隊有趨向年輕化,且無論演講或推廣也都盡心盡力,運用各種技術將不要的東西化腐朽為神奇,這些努力實在很令人感動。(攝影者:卓育均)入秋的第一個星期日,大愛感恩科技研發室陳意容博士與經營規劃室林慧萍來到培養社區種子的慈濟三重園區,為社區志工分享環保「精質化」的新展現的課程,意容博士從每人每天都會遇到的塑膠袋問題延伸到整個大環境回收與環境維護的困境與展望,繼 上人提出「用鼓掌的雙手做環保」的口號後,又提出一個新想法,若衣服與寶特瓶都是同樣的原料石油,何不用寶特瓶做衣服就好?開始了大愛感恩科技解決環保問題的旅程,這趟旅程最重要的是人,是一群深耕社區的環保菩薩。

慈濟在每個災難中都致力於走在最前留到最後,而最為人覺得不可思議的就是在現場的高效率動員力、高組織緊密力、感動深入人心,而這樣令人讚嘆的機動性歷經了近三十年的改變與不斷的精進。1997年開始 證嚴上人推展了「社區化」志工編組的方式,希望每個人能從自家做起進而關懷鄰里、守望相助,讓冷漠的現代社會重拾過往農業社會般的體貼與付出。

圖說: 吳憶婕師姊第一次參加社區志工就勇於上台與隊輔師姊一同呈現慈濟發放現場,體驗環保毛毯膚慰人心的感受,正是愛與尊重。(攝影者:林慧萍)學員中吳霜慧師姊分享到自己是一家人一起做環保的,從大愛感恩科技成立不久就因為認同不斷的護持,連女兒也是愛好者,雖然價格相較感覺有點高但 「一分錢一分貨」,就是看中大愛感恩科技的環保產品的環保製程及產品的生命力, 且穿著又舒適的特質才會全家都一起護持。

此次邀約分享的窗口羅美珠師姐,對於此次課程感到很感恩,看到大愛感恩科技的團隊有趨向年輕化,且無論演講或推廣也都盡心盡力,運用各種技術將不要的東西化腐朽為神奇,這些努力實在很令人感動。

圖說: 2017年9月24日,大愛感恩科技研發室陳意容博士與經營規劃室組長林慧萍師姊來到培養社區種子的慈濟三重園區,為社區志工分享環保「精質化」的新展現的課程。大愛感恩科技積極與各方合作透過講師分享、企業合作、社群結合等希望能更廣泛的推廣環境教育。同時在我們每一個產品都有一個食品般的生產履歷,我們將產品背後的故事與生產來源結合,透過大愛感恩科技的APP就能感受到每一個產品的愛的循環與善的累積。經營規劃室組長慧萍師姊分享到曾經有位節省的環保菩薩下定決心請購了一件衣服提到:「這件說不定就有用到我回收的瓶子耶!」產品不再只是一個商品名字更是一個溫暖的記憶

 

大愛感恩科技 卓育均 新北市三重區採訪報導

 

Read more

環保清淨在源頭 品牌動人精質化

圖說:圖中為邀約分享窗口羅美珠師姊與大愛感恩科技同仁感恩合影,提及看到大愛感恩科技的團隊有趨向年輕化,且無論演講或推廣也都盡心盡力,運用各種技術將不要的東西化腐朽為神奇,這些努力實在很令人感動。(攝影者:卓育均)入秋的第一個星期日,大愛感恩科技研發室陳意容博士與經營規劃室林慧萍來到培養社區種子的慈濟三重園區,為社區志工分享環保「精質化」的新展現的課程,意容博士從每人每天都會遇到的塑膠袋問題延伸到整個大環境回收與環境維護的困境與展望,繼 上人提出「用鼓掌的雙手做環保」的口號後,又提出一個新想法,若衣服與寶特瓶都是同樣的原料石油,何不用寶特瓶做衣服就好?開始了大愛感恩科技解決環保問題的旅程,這趟旅程最重要的是人,是一群深耕社區的環保菩薩。

慈濟在每個災難中都致力於走在最前留到最後,而最為人覺得不可思議的就是在現場的高效率動員力、高組織緊密力、感動深入人心,而這樣令人讚嘆的機動性歷經了近三十年的改變與不斷的精進。1997年開始 證嚴上人推展了「社區化」志工編組的方式,希望每個人能從自家做起進而關懷鄰里、守望相助,讓冷漠的現代社會重拾過往農業社會般的體貼與付出。

圖說: 吳憶婕師姊第一次參加社區志工就勇於上台與隊輔師姊一同呈現慈濟發放現場,體驗環保毛毯膚慰人心的感受,正是愛與尊重。(攝影者:林慧萍)學員中吳霜慧師姊分享到自己是一家人一起做環保的,從大愛感恩科技成立不久就因為認同不斷的護持,連女兒也是愛好者,雖然價格相較感覺有點高但 「一分錢一分貨」,就是看中大愛感恩科技的環保產品的環保製程及產品的生命力, 且穿著又舒適的特質才會全家都一起護持。

此次邀約分享的窗口羅美珠師姐,對於此次課程感到很感恩,看到大愛感恩科技的團隊有趨向年輕化,且無論演講或推廣也都盡心盡力,運用各種技術將不要的東西化腐朽為神奇,這些努力實在很令人感動。

圖說: 2017年9月24日,大愛感恩科技研發室陳意容博士與經營規劃室組長林慧萍師姊來到培養社區種子的慈濟三重園區,為社區志工分享環保「精質化」的新展現的課程。大愛感恩科技積極與各方合作透過講師分享、企業合作、社群結合等希望能更廣泛的推廣環境教育。同時在我們每一個產品都有一個食品般的生產履歷,我們將產品背後的故事與生產來源結合,透過大愛感恩科技的APP就能感受到每一個產品的愛的循環與善的累積。經營規劃室組長慧萍師姊分享到曾經有位節省的環保菩薩下定決心請購了一件衣服提到:「這件說不定就有用到我回收的瓶子耶!」產品不再只是一個商品名字更是一個溫暖的記憶

 

大愛感恩科技 卓育均 新北市三重區採訪報導

 

Read more

週六, 07 十月 2017

妥善備災而無患 毛毯裝櫃愛送達

圖說:眼見近日美洲大陸不平安,美國德州風災水患、墨西哥強震侵襲,今日(9/26)慈濟志工與大愛感恩科技同仁又聚集與內湖環保教育園區,要送愛出發送往美國, 證嚴上人悲心叮嚀,美國慈濟基金會「要備災,做好萬全準備。」 眼見近日美洲大陸不平安,美國德州風災水患、墨西哥強震侵襲,今日(9/26)慈濟志工與大愛感恩科技同仁又齊聚與內湖環保教育園區,要送愛出發送往美國, 證嚴上人悲心叮嚀,美國慈濟基金會「要備災,做好萬全準備。」 

將大愛國賑災毛毯和備災物資,分別裝箱上櫃,二車四十呎貨櫃,以及一車二十呎貨櫃,晚間七點不到,大安區、內湖區慈濟志工,以及大愛感恩科技同仁,已經準備動手ㄧ箱箱上櫃。大愛感恩科技同仁 楊孫斌師兄解釋說道:「此次 證嚴上人特別強調要備災,而不是為了災害來時操心煩惱。」

大愛感恩科技同仁黃莫筑師姊,也再ㄧ次帶著同窗大學學妹一起來當志工,表示:「雖然女生不能幫上太多忙,但只要ㄧ人出一點力,大家就不會太累,也希望世界平安,無災害發生。」

希望世界無災,有備而無患,位於內湖環保教育園區的毛毯工廠,為因應全球無常性之災難,颶風、地震、山林大火等傷亡發生,皆提醒人人需戒慎虔誠,平時即要為災害做好準備。

大愛感恩科技 許育仁 內湖報導

Read more

妥善備災而無患 毛毯裝櫃愛送達

圖說:眼見近日美洲大陸不平安,美國德州風災水患、墨西哥強震侵襲,今日(9/26)慈濟志工與大愛感恩科技同仁又聚集與內湖環保教育園區,要送愛出發送往美國, 證嚴上人悲心叮嚀,美國慈濟基金會「要備災,做好萬全準備。」 眼見近日美洲大陸不平安,美國德州風災水患、墨西哥強震侵襲,今日(9/26)慈濟志工與大愛感恩科技同仁又齊聚與內湖環保教育園區,要送愛出發送往美國, 證嚴上人悲心叮嚀,美國慈濟基金會「要備災,做好萬全準備。」 

將大愛國賑災毛毯和備災物資,分別裝箱上櫃,二車四十呎貨櫃,以及一車二十呎貨櫃,晚間七點不到,大安區、內湖區慈濟志工,以及大愛感恩科技同仁,已經準備動手ㄧ箱箱上櫃。大愛感恩科技同仁 楊孫斌師兄解釋說道:「此次 證嚴上人特別強調要備災,而不是為了災害來時操心煩惱。」

大愛感恩科技同仁黃莫筑師姊,也再ㄧ次帶著同窗大學學妹一起來當志工,表示:「雖然女生不能幫上太多忙,但只要ㄧ人出一點力,大家就不會太累,也希望世界平安,無災害發生。」

希望世界無災,有備而無患,位於內湖環保教育園區的毛毯工廠,為因應全球無常性之災難,颶風、地震、山林大火等傷亡發生,皆提醒人人需戒慎虔誠,平時即要為災害做好準備。

大愛感恩科技 許育仁 內湖報導

Read more

週五, 06 十月 2017

發揮機能物性 綠色循環永續

圖說:人體呈現非均勻性濕與熱的分佈。人體活動過程中,身體各部位的溫度和流汗量多寡差異頗大,因此機能性服飾設計技術裡,Body Mapping(人體地圖)設計扮演相當關鍵的角色。 (紡織所)「2017年紡織科技國際論壇暨研發成果展」(TIFE 2017)」,9月27日進入第二天議程。延續首日暢談紡織大未來的「智慧紡織品」今天上午「機能紡織品」專題及、下午「循環經濟」專題內容亦是精采連連。尤其大愛感恩科技產品的應用,與這兩個專題不但息息相關,且居領導廠商之列。

◎「機能紡織品」專題

早期日本廠商將「機能」用於強調與傳統素材之差異,1993年日本纖維大廠Toray將機能性紡織品定義為:「舉凡紡織品具有新的、非傳統的特性,不論是在高分子原料、抽絲或後加工階段所賦予者,均稱之為『機能性紡織品』。」英文用字,Functional及Performance二字已混用。機能性紡織品運用,原以運動及戶外用為主,近年在各國人口結構的轉變、都市化趨勢、休閒健康意識提升,以致機能性終端用品擴大到日常與休閒服飾上。Nike, Adidas, Under Amour, Lululemon等國際知名運動品牌陸續推出適合多用途穿著的「Athleisure」新產品線。因應消費者對服裝需求兼具美觀與機能的需求,機能性紡織走向「混合」之趨勢:天然纖維與人纖混紡、高含量彈性纖維、表裡異機能加工、防汙、抑菌、消臭成為關鍵應用素材。

「機能紡織品」專題的第一場演講者邀請來自英國羅浮堡大學設計學院院長Prof. George Havenith,George院長於TIFE 2017的演講題目是"The interface between human physi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 – investigating guidelines for clothing innovation and design", 演講中提到:「由於人們健康意識抬頭以及氣候極端的變化,所以機能性服飾的需求也開始成長。我們知道10年前機能性紡織品主要重點會在於布料,但近年來則是著重於設計,此時須應用生理知識對於人體功能的了解,用於機能性服飾的設計,所以運用『人體地圖 (body mapping)』的理論,以了解人類生理及反應在身體的空間分佈,以設計出最優化的機能性服飾,例如:涼感或發熱。院長同時介紹,如何應用人體溫度調節之模擬模組,設計機能性服飾。」

人體活動過程中,身體各部位的溫度和流汗量多寡差異頗大,因此機能性服飾設計技術裡,Body Mapping設計扮演相當關鍵的角色。「人體地圖」(或可譯「人體運動生理地圖」),為探討人體於運動狀態下,在濕熱舒適性上,呈現在體表的濕與熱之非均勻性分布,在生物力學上,防護與壓縮的力學分布,是運動服裝,持續發展的設計與技術發展方向。在Body mapping的概念下,人體呈現非均勻性濕與熱的分佈,因此除了開洞提高透氣度外,也可結合人體流汗量地圖(sweating map)及人體軀幹的保暖地圖(thermal map),針對人體需要散熱與需要保暖的部分加以設計。

第二場由日本神戶女子大學 平田教授演講" Physiological effects of compression wear on standing human",平田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探討在冷熱壓力或其他環境壓力源(包含運動)之下服裝舒適性與人體生理反應之間的關係。演講中分享到,在連續30分鐘運動引起的熱負載情況下,手部靜脈回流如何影響前臂發生的蒸發性與非蒸發性熱散失。運動期間與血管發生舒張作用後,對照側的前臂皮膚溫度增加3.1℃,但手部血管受阻的實驗側則維持定值。運動結束後,對照側的出汗率顯著高於受阻側。以上結果可明顯看出,手部於運動期間發生舒張作用後,手部靜脈回流使得前臂出汗率與皮膚溫度大幅上升(主因為動靜脈吻合)。當四肢有服裝遮蓋時,會阻礙熱散失機制,因此熱舒適度增加除了與熱感覺增加有關外,也與間歇運動期間的皮膚汗濕度息息相關。最終研究結果發現,運動期間的熱舒適度與運動期間的四肢熱散失機制具有密切關係。

圖說:人類在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大量開採自然資源並排放污染及廢棄物,但地球就像一艘飛行於宇宙中的太空船,當資源耗盡時終將毀滅,唯一能使地球持續發展的方式,就是將這些汙染及廢棄物轉換成可再利用的資源。(中技社)第三場專題Mr. Michel CHTEPA,原擔任法國CCM Group-Creative Garment Supply負責人,今年九月轉任西班牙SEAQUAL4U總經理,Seaqual 4 U SL是西班牙馬德里的再生聚酯纖維製造商,Seaqual主要希望利用海洋廢棄塑膠作為循環的來源,創造從漁船到消費者的永續生產鏈。Chtepa本人在全球紡織行業擁有豐富的知識。Chtepa表示:「我個人在紡織業的經驗,從產品知識以至營銷手法,使本人長於理解市場洞見,將之轉化為商機。我樂於與客戶接觸, 因為他們是商機的根源。」

紡拓會董事長詹正田曾經表示,除了運動休閒、快時尚風潮的商機,國內紡織業也積極朝其他機能性產品轉型。詹正田舉自家聚酯加工絲廠宜進為例,宜進近年來持續進行上下游垂直整合,包括2010年買下東和紡織台南化纖廠、2013年合併光明絲織、2015年初再入主宏洲,一條龍體系成型,也更具轉型能力,轉向加碼機能性主流產品。除此之外,宜進研發創新團隊更產製複合產品如CD紗、導電紗、耐燃紗等,以貼近市場需求。

◎「循環經濟」專題
下午進入最後一個專題 - 「循環經濟」。1966年,美國經濟學家肯尼斯.波爾丁(Kenneth Boulding)提出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一詞,認為人類在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大量開採自然資源並排放污染及廢棄物,但地球就像一艘飛行於宇宙中的太空船,當資源耗盡時終將毀滅,唯一能使地球持續發展的方式,就是將這些汙染及廢棄物轉換成可再利用的資源。

1976年,Walter Stahel和Genevieve Reday在提給歐洲執行委員會的研究報告(The Potential for Substituting Manpower for Energy)中,描繪了封閉式經濟(循環經濟)的願景,以及對就業機會、經濟競爭力、資源維護及廢棄物預防的影響。

1982年,這份報告出版成書(Jobs for Tomorrow: The Potential for Substituting Manpower for Energy[3])。而後,Stahel將「延長產品生命、翻新再利用及廢棄物預防」作為主要目標,並致力推廣販售服務(Service economy)而非販售產品的重要性,也就是「功能性服務經濟」的概念。

「循環經濟」專題第一位演講者Petri Alava在機器設備全球銷售與行銷業務有15年的相關經驗,後於全球知名的生物材料企業擔任15年的CEO執行長。自2017年起與Ali Harlin合作創辦Infinited Fiber公司,企業理念為:回收紡織消費品材料與紙廢料,將之製成仿棉纖維,顛覆全球時尚產業。Petri Alava致力尋找新興的永續性企業經營方案,為股東創造最大商機。

第二位演講者是日本服飾品牌Facterlier 創辦人 山田敏夫。山田敏夫出生於1982年,家中經營的服飾店已有百年歷史,山田先生在大學期間曾於巴黎Gucci任職,後來為改變日本時尚產業,於2012年創辦LIFESTYLE ACCENT公司,以及網路原生服飾品牌Factelier (在台北信義區的日本蔦屋書店Tsutaya, ツタヤ有設櫃),該品牌特別以「ALL MADE IN JAPAN」為號召,強調致力於創造雙贏的永續性時尚品牌,係不透過中間商,而採用「工廠直送」商業模式,使營運精簡化,推動振興日本在地工廠的發展。在短短的5年,營收成長66倍。

最後一位演講者Ms. Nadine Galle娜汀•加勒,任職荷蘭Metabolic公司是循環創新與發展的專家。娜汀主導過各種不同規模的物流分析,如阿姆斯特丹 史基浦機場、荷蘭瓦登群島中的弗利蘭島、DGTL電子音樂節(聚焦全球政經及環保議題,目標喚醒人們意識,關注減少垃圾及二氧化碳。)等等。娜汀出生於荷蘭、在加拿大長大,因此她具有國際視野與跨文化交流長才,這使得她參與的各種永續發展專案遍布全球五大洲。

綜觀這兩天的研討會,「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經濟體系已造成地球資源耗損及嚴重環境劣化,當前國際環保要務是積極進行永續資源管理、建構資源循環型社會。大愛感恩應用科技,發展環保綠能之產品與製程,化消極被動為正面積極的產業,實踐「搖籃到搖籃」設計理念。如今已經更進一步,可以使用環保毛毯 (毛毯邊下腳、及將來廢棄環保毛毯),再次回收製作毛毯或其他生活用品,就是秉持著「循環經濟」的原則與技術,一邊節能一邊使用再生能源,大幅降低對化石燃料的依賴,最終達成全面使用再生能源的終極目標。讓維修、翻新(再生)產品所需的能源遠低於(原生)製造全新的產品所需的能源。至於「機能紡織」、「智慧紡織」希望大愛感恩日後有機會可以就近向紡織所、國內這些領域領導業者交流,促成機能、智慧、科技相結合,讓慈悲大愛造福受苦難者、更溫暖人心。

大愛感恩科技 虞珊明 台北市中山區報導

Read more

發揮機能物性 綠色循環永續

圖說:人體呈現非均勻性濕與熱的分佈。人體活動過程中,身體各部位的溫度和流汗量多寡差異頗大,因此機能性服飾設計技術裡,Body Mapping(人體地圖)設計扮演相當關鍵的角色。 (紡織所)「2017年紡織科技國際論壇暨研發成果展」(TIFE 2017)」,9月27日進入第二天議程。延續首日暢談紡織大未來的「智慧紡織品」今天上午「機能紡織品」專題及、下午「循環經濟」專題內容亦是精采連連。尤其大愛感恩科技產品的應用,與這兩個專題不但息息相關,且居領導廠商之列。

◎「機能紡織品」專題

早期日本廠商將「機能」用於強調與傳統素材之差異,1993年日本纖維大廠Toray將機能性紡織品定義為:「舉凡紡織品具有新的、非傳統的特性,不論是在高分子原料、抽絲或後加工階段所賦予者,均稱之為『機能性紡織品』。」英文用字,Functional及Performance二字已混用。機能性紡織品運用,原以運動及戶外用為主,近年在各國人口結構的轉變、都市化趨勢、休閒健康意識提升,以致機能性終端用品擴大到日常與休閒服飾上。Nike, Adidas, Under Amour, Lululemon等國際知名運動品牌陸續推出適合多用途穿著的「Athleisure」新產品線。因應消費者對服裝需求兼具美觀與機能的需求,機能性紡織走向「混合」之趨勢:天然纖維與人纖混紡、高含量彈性纖維、表裡異機能加工、防汙、抑菌、消臭成為關鍵應用素材。

「機能紡織品」專題的第一場演講者邀請來自英國羅浮堡大學設計學院院長Prof. George Havenith,George院長於TIFE 2017的演講題目是"The interface between human physi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 – investigating guidelines for clothing innovation and design", 演講中提到:「由於人們健康意識抬頭以及氣候極端的變化,所以機能性服飾的需求也開始成長。我們知道10年前機能性紡織品主要重點會在於布料,但近年來則是著重於設計,此時須應用生理知識對於人體功能的了解,用於機能性服飾的設計,所以運用『人體地圖 (body mapping)』的理論,以了解人類生理及反應在身體的空間分佈,以設計出最優化的機能性服飾,例如:涼感或發熱。院長同時介紹,如何應用人體溫度調節之模擬模組,設計機能性服飾。」

人體活動過程中,身體各部位的溫度和流汗量多寡差異頗大,因此機能性服飾設計技術裡,Body Mapping設計扮演相當關鍵的角色。「人體地圖」(或可譯「人體運動生理地圖」),為探討人體於運動狀態下,在濕熱舒適性上,呈現在體表的濕與熱之非均勻性分布,在生物力學上,防護與壓縮的力學分布,是運動服裝,持續發展的設計與技術發展方向。在Body mapping的概念下,人體呈現非均勻性濕與熱的分佈,因此除了開洞提高透氣度外,也可結合人體流汗量地圖(sweating map)及人體軀幹的保暖地圖(thermal map),針對人體需要散熱與需要保暖的部分加以設計。

第二場由日本神戶女子大學 平田教授演講" Physiological effects of compression wear on standing human",平田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探討在冷熱壓力或其他環境壓力源(包含運動)之下服裝舒適性與人體生理反應之間的關係。演講中分享到,在連續30分鐘運動引起的熱負載情況下,手部靜脈回流如何影響前臂發生的蒸發性與非蒸發性熱散失。運動期間與血管發生舒張作用後,對照側的前臂皮膚溫度增加3.1℃,但手部血管受阻的實驗側則維持定值。運動結束後,對照側的出汗率顯著高於受阻側。以上結果可明顯看出,手部於運動期間發生舒張作用後,手部靜脈回流使得前臂出汗率與皮膚溫度大幅上升(主因為動靜脈吻合)。當四肢有服裝遮蓋時,會阻礙熱散失機制,因此熱舒適度增加除了與熱感覺增加有關外,也與間歇運動期間的皮膚汗濕度息息相關。最終研究結果發現,運動期間的熱舒適度與運動期間的四肢熱散失機制具有密切關係。

圖說:人類在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大量開採自然資源並排放污染及廢棄物,但地球就像一艘飛行於宇宙中的太空船,當資源耗盡時終將毀滅,唯一能使地球持續發展的方式,就是將這些汙染及廢棄物轉換成可再利用的資源。(中技社)第三場專題Mr. Michel CHTEPA,原擔任法國CCM Group-Creative Garment Supply負責人,今年九月轉任西班牙SEAQUAL4U總經理,Seaqual 4 U SL是西班牙馬德里的再生聚酯纖維製造商,Seaqual主要希望利用海洋廢棄塑膠作為循環的來源,創造從漁船到消費者的永續生產鏈。Chtepa本人在全球紡織行業擁有豐富的知識。Chtepa表示:「我個人在紡織業的經驗,從產品知識以至營銷手法,使本人長於理解市場洞見,將之轉化為商機。我樂於與客戶接觸, 因為他們是商機的根源。」

紡拓會董事長詹正田曾經表示,除了運動休閒、快時尚風潮的商機,國內紡織業也積極朝其他機能性產品轉型。詹正田舉自家聚酯加工絲廠宜進為例,宜進近年來持續進行上下游垂直整合,包括2010年買下東和紡織台南化纖廠、2013年合併光明絲織、2015年初再入主宏洲,一條龍體系成型,也更具轉型能力,轉向加碼機能性主流產品。除此之外,宜進研發創新團隊更產製複合產品如CD紗、導電紗、耐燃紗等,以貼近市場需求。

◎「循環經濟」專題
下午進入最後一個專題 - 「循環經濟」。1966年,美國經濟學家肯尼斯.波爾丁(Kenneth Boulding)提出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一詞,認為人類在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大量開採自然資源並排放污染及廢棄物,但地球就像一艘飛行於宇宙中的太空船,當資源耗盡時終將毀滅,唯一能使地球持續發展的方式,就是將這些汙染及廢棄物轉換成可再利用的資源。

1976年,Walter Stahel和Genevieve Reday在提給歐洲執行委員會的研究報告(The Potential for Substituting Manpower for Energy)中,描繪了封閉式經濟(循環經濟)的願景,以及對就業機會、經濟競爭力、資源維護及廢棄物預防的影響。

1982年,這份報告出版成書(Jobs for Tomorrow: The Potential for Substituting Manpower for Energy[3])。而後,Stahel將「延長產品生命、翻新再利用及廢棄物預防」作為主要目標,並致力推廣販售服務(Service economy)而非販售產品的重要性,也就是「功能性服務經濟」的概念。

「循環經濟」專題第一位演講者Petri Alava在機器設備全球銷售與行銷業務有15年的相關經驗,後於全球知名的生物材料企業擔任15年的CEO執行長。自2017年起與Ali Harlin合作創辦Infinited Fiber公司,企業理念為:回收紡織消費品材料與紙廢料,將之製成仿棉纖維,顛覆全球時尚產業。Petri Alava致力尋找新興的永續性企業經營方案,為股東創造最大商機。

第二位演講者是日本服飾品牌Facterlier 創辦人 山田敏夫。山田敏夫出生於1982年,家中經營的服飾店已有百年歷史,山田先生在大學期間曾於巴黎Gucci任職,後來為改變日本時尚產業,於2012年創辦LIFESTYLE ACCENT公司,以及網路原生服飾品牌Factelier (在台北信義區的日本蔦屋書店Tsutaya, ツタヤ有設櫃),該品牌特別以「ALL MADE IN JAPAN」為號召,強調致力於創造雙贏的永續性時尚品牌,係不透過中間商,而採用「工廠直送」商業模式,使營運精簡化,推動振興日本在地工廠的發展。在短短的5年,營收成長66倍。

最後一位演講者Ms. Nadine Galle娜汀•加勒,任職荷蘭Metabolic公司是循環創新與發展的專家。娜汀主導過各種不同規模的物流分析,如阿姆斯特丹 史基浦機場、荷蘭瓦登群島中的弗利蘭島、DGTL電子音樂節(聚焦全球政經及環保議題,目標喚醒人們意識,關注減少垃圾及二氧化碳。)等等。娜汀出生於荷蘭、在加拿大長大,因此她具有國際視野與跨文化交流長才,這使得她參與的各種永續發展專案遍布全球五大洲。

綜觀這兩天的研討會,「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經濟體系已造成地球資源耗損及嚴重環境劣化,當前國際環保要務是積極進行永續資源管理、建構資源循環型社會。大愛感恩應用科技,發展環保綠能之產品與製程,化消極被動為正面積極的產業,實踐「搖籃到搖籃」設計理念。如今已經更進一步,可以使用環保毛毯 (毛毯邊下腳、及將來廢棄環保毛毯),再次回收製作毛毯或其他生活用品,就是秉持著「循環經濟」的原則與技術,一邊節能一邊使用再生能源,大幅降低對化石燃料的依賴,最終達成全面使用再生能源的終極目標。讓維修、翻新(再生)產品所需的能源遠低於(原生)製造全新的產品所需的能源。至於「機能紡織」、「智慧紡織」希望大愛感恩日後有機會可以就近向紡織所、國內這些領域領導業者交流,促成機能、智慧、科技相結合,讓慈悲大愛造福受苦難者、更溫暖人心。

大愛感恩科技 虞珊明 台北市中山區報導

Read more

週四, 05 十月 2017

印尼人醫會蒞臨 來做慈濟與環保

圖說:「慈濟很好!」剛從花蓮面見 證嚴上人,今日(9/28)印尼棉蘭市人醫會一行開心之情溢於言表,愉快的來到大愛感恩科技。在石毓達師兄帶領之下一同來了解大愛環保,從聽、看、動手觸摸中明白「大愛感恩科技」,在陳意容博士的解說分享下,也更加明白慈濟環保的深遠意涵,不斷讚嘆著大愛環保質料做得非常好,以及愛護地球的巧思與用心。「慈濟很好!」剛從花蓮面見 證嚴上人,今日(9/28)印尼棉蘭市人醫會一行開心之情溢於言表,愉快的來到大愛感恩科技。

在印尼榮董招集人  石毓達師兄帶領之下一同來了解大愛環保,從聽、看、動手觸摸中明白「大愛感恩科技」,在陳意容博士的解說分享下,也更加明白慈濟環保的深遠意涵,不斷讚嘆著大愛環保質料做得非常好,以及愛護地球的巧思與用心。

說起台灣八仙塵爆的因緣,觸摸著改良後的「壓力布」,三十五年前在印尼觸摸過,當時壓力衣的阿爾卡鋁業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黎威良與同修劉倩倩師姊,表示,「這質料太好了,當時我們的是很厚!」也說道:「慈濟很好!我們要做點對環保有用的事情,而這次來到這邊看了慈濟、看了大愛環保,真的是有不同處」劉倩倩師姊補充,「還有 證嚴上人,對我們印尼的支持,是很大的」

圖說: 因為有感受,感受到大愛環保織品的意義,以及友善環境、疼惜大地的落實,請購了許多心品回去,帶回去送禮結緣和自用,最後,正如分享簡報上「不求成為世上最好的公司,期許成為對『世人』最好的公司」ㄧ段簡單的字句,卻是大愛的許諾,得到台下師兄師姊們跟著覆頌肯定以及掌聲。因為有感受,感受到大愛環保織品的意義,以及友善環境、疼惜大地的落實,請購了許多心品回去,帶回去送禮結緣和自用,最後,正如分享簡報上「不求成為世上最好的公司,期許成為對『世人』最好的公司」ㄧ段簡單的字句,卻是大愛的許諾,得到台下師兄師姊們跟著覆頌肯定以及掌聲。

大愛感恩科技 許育仁 內湖報導

Read more

印尼人醫會蒞臨 來做慈濟與環保

圖說:「慈濟很好!」剛從花蓮面見 證嚴上人,今日(9/28)印尼棉蘭市人醫會一行開心之情溢於言表,愉快的來到大愛感恩科技。在石毓達師兄帶領之下一同來了解大愛環保,從聽、看、動手觸摸中明白「大愛感恩科技」,在陳意容博士的解說分享下,也更加明白慈濟環保的深遠意涵,不斷讚嘆著大愛環保質料做得非常好,以及愛護地球的巧思與用心。「慈濟很好!」剛從花蓮面見 證嚴上人,今日(9/28)印尼棉蘭市人醫會一行開心之情溢於言表,愉快的來到大愛感恩科技。

在印尼榮董招集人  石毓達師兄帶領之下一同來了解大愛環保,從聽、看、動手觸摸中明白「大愛感恩科技」,在陳意容博士的解說分享下,也更加明白慈濟環保的深遠意涵,不斷讚嘆著大愛環保質料做得非常好,以及愛護地球的巧思與用心。

說起台灣八仙塵爆的因緣,觸摸著改良後的「壓力布」,三十五年前在印尼觸摸過,當時壓力衣的阿爾卡鋁業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黎威良與同修劉倩倩師姊,表示,「這質料太好了,當時我們的是很厚!」也說道:「慈濟很好!我們要做點對環保有用的事情,而這次來到這邊看了慈濟、看了大愛環保,真的是有不同處」劉倩倩師姊補充,「還有 證嚴上人,對我們印尼的支持,是很大的」

圖說: 因為有感受,感受到大愛環保織品的意義,以及友善環境、疼惜大地的落實,請購了許多心品回去,帶回去送禮結緣和自用,最後,正如分享簡報上「不求成為世上最好的公司,期許成為對『世人』最好的公司」ㄧ段簡單的字句,卻是大愛的許諾,得到台下師兄師姊們跟著覆頌肯定以及掌聲。因為有感受,感受到大愛環保織品的意義,以及友善環境、疼惜大地的落實,請購了許多心品回去,帶回去送禮結緣和自用,最後,正如分享簡報上「不求成為世上最好的公司,期許成為對『世人』最好的公司」ㄧ段簡單的字句,卻是大愛的許諾,得到台下師兄師姊們跟著覆頌肯定以及掌聲。

大愛感恩科技 許育仁 內湖報導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