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 2017
週二, 31 十月 2017
2017,11/05 新竹慈誠委員精進暨環保志工領證分享
- Article Details
【對象】新竹慈誠委員精進暨環保志工領證分享
【時間】2017年11月05日(日)
【地點】講經堂
信人本善有愛 大愛無私付出
- Article Details
「塑料可以回收再用,我知道,但是想不到能做出這麼多質量好的東西,實在令人驚訝。」10月27日下午,上海社會科學院部門經濟研究所長楊建文教授,在參觀完慈濟東區會所之後,轉往內湖大愛感恩科技概念館參訪,看到館內琳瑯滿目、用塑料瓶(台灣稱寶特瓶)製作的紡織品,從救災、賑災人員用品,到各式生活用品,一再的讚歎慈濟大愛感恩科技做的遠遠超過他的想像。
「可惜在上海看不到慈濟(大愛感恩)這些東西。」在今天參訪之前,楊建文教授早就聽過滬、台友人多次提到「慈濟做得不錯」,但實際究竟如何?此番再度來台,特別抽空實地了解、一償宿願。聽過虞珊明解釋大愛感恩產品的研發理念、製作過程,楊建文教授一本經濟學者好奇、做研究的精神,問到:「大愛感恩沒有掌握自己的工廠,這種經營模式…能獲利嗎?」另外從經濟學者角度感到好奇的問題、楊建文教授問到:「大愛感恩科技的營運是不是有來自政府部門的補貼呢?」因為有一種論述提到:一般非營利組織,其所致力解決的社會問題,往往也正是源自經濟活動造成的後果,同樣的,非營利組織的營運費用,通過政府向「創造經濟價值、同時也製造許多社會及環境問題」的商業部門企業收到稅費,然後再由政府部門補貼非營利部門,來解決商業部門所製造的問題,是為善後所需要的費用。
大愛感恩科技是一家企業,而且之所以被台灣產官學界定義為『社會企業』,並非因為它是由五位 證嚴法師實業家弟子捐資成立、並回饋給慈濟來作國內物賑災及社會公益就稱之為一家「社會企業」。誠如社會企業學者、專家曾提到:「理解與定義社會企業要從企業經營的『過程』而不是從『結果』。社會企業相對於一般企業,不再以『個體利益最大化』為商業行為的動機,而是尋求一種以『社會團結、互惠共享』為目的的經濟制度。『社會企業』行動者往往以人性中團結、利他的秉性出發。」 證嚴法師教育弟子們:「信己無私、信人有愛。」只要願意承擔、所做是利益人群的事,是無私的,則人們都是性本善、都是有愛的,而愛也一定會源源不絕而來。大愛感恩是一個平台,在這個大愛的平台上,人人/企業可以付出,實踐人生的價值。
社會企業學者、專家還曾提到:「社會企業是一個倫理學的課題,強調社會正義。….正義(Justice),誠如其英文字根所衍生的另一組單字adjust、just,正義蘊含了『校正』(adjust)的語意,其準則正是『恰如其分』(just)的那條基準線。問題是,這條基準線在哪裡?」因此,假若我們過於強調從企業營運成果的績效來審視社會企業,我們可能淪為一般企業重視EPS、ROI的邏輯。社會企業不會是「先求賺錢,再來實踐社會理想」,而是,「在不違背社會理念的原則下,找到經濟效益最大化的路徑」。
大愛感恩科技志工 李鼎銘向楊建文教授表示:「一般企業所追求的是『投資報酬率 (Return On Investment,R.O.I.)』,但大愛感恩科技的R.O.I.是Return Of Influence『影響力的深植』。」大愛感恩科技與一般企業不同,也在於『開發出回收再製環保產品』與『推廣環保理念』並重,大愛感恩更希望傳遞『不用、少用、重複使用、回收再利用』的理念。同時,為了實踐『回收再利用』,大愛感恩科技近年成功製成二次回收 Recycle to Recycle (R2R) 酯粒/環保紗,創新製作成防護立體口罩、防眩光眼鏡、毛毯、圍巾等產品,真正達到永續低能耗、低汙染,從「減廢」到「零廢」循環經濟的綠色力量持續邁進。
大愛感恩科技 虞珊明 台北市內湖區報導
Read more信人本善有愛 大愛無私付出
- Article Details
「塑料可以回收再用,我知道,但是想不到能做出這麼多質量好的東西,實在令人驚訝。」10月27日下午,上海社會科學院部門經濟研究所長楊建文教授,在參觀完慈濟東區會所之後,轉往內湖大愛感恩科技概念館參訪,看到館內琳瑯滿目、用塑料瓶(台灣稱寶特瓶)製作的紡織品,從救災、賑災人員用品,到各式生活用品,一再的讚歎慈濟大愛感恩科技做的遠遠超過他的想像。
「可惜在上海看不到慈濟(大愛感恩)這些東西。」在今天參訪之前,楊建文教授早就聽過滬、台友人多次提到「慈濟做得不錯」,但實際究竟如何?此番再度來台,特別抽空實地了解、一償宿願。聽過虞珊明解釋大愛感恩產品的研發理念、製作過程,楊建文教授一本經濟學者好奇、做研究的精神,問到:「大愛感恩沒有掌握自己的工廠,這種經營模式…能獲利嗎?」另外從經濟學者角度感到好奇的問題、楊建文教授問到:「大愛感恩科技的營運是不是有來自政府部門的補貼呢?」因為有一種論述提到:一般非營利組織,其所致力解決的社會問題,往往也正是源自經濟活動造成的後果,同樣的,非營利組織的營運費用,通過政府向「創造經濟價值、同時也製造許多社會及環境問題」的商業部門企業收到稅費,然後再由政府部門補貼非營利部門,來解決商業部門所製造的問題,是為善後所需要的費用。
大愛感恩科技是一家企業,而且之所以被台灣產官學界定義為『社會企業』,並非因為它是由五位 證嚴法師實業家弟子捐資成立、並回饋給慈濟來作國內物賑災及社會公益就稱之為一家「社會企業」。誠如社會企業學者、專家曾提到:「理解與定義社會企業要從企業經營的『過程』而不是從『結果』。社會企業相對於一般企業,不再以『個體利益最大化』為商業行為的動機,而是尋求一種以『社會團結、互惠共享』為目的的經濟制度。『社會企業』行動者往往以人性中團結、利他的秉性出發。」 證嚴法師教育弟子們:「信己無私、信人有愛。」只要願意承擔、所做是利益人群的事,是無私的,則人們都是性本善、都是有愛的,而愛也一定會源源不絕而來。大愛感恩是一個平台,在這個大愛的平台上,人人/企業可以付出,實踐人生的價值。
社會企業學者、專家還曾提到:「社會企業是一個倫理學的課題,強調社會正義。….正義(Justice),誠如其英文字根所衍生的另一組單字adjust、just,正義蘊含了『校正』(adjust)的語意,其準則正是『恰如其分』(just)的那條基準線。問題是,這條基準線在哪裡?」因此,假若我們過於強調從企業營運成果的績效來審視社會企業,我們可能淪為一般企業重視EPS、ROI的邏輯。社會企業不會是「先求賺錢,再來實踐社會理想」,而是,「在不違背社會理念的原則下,找到經濟效益最大化的路徑」。
大愛感恩科技志工 李鼎銘向楊建文教授表示:「一般企業所追求的是『投資報酬率 (Return On Investment,R.O.I.)』,但大愛感恩科技的R.O.I.是Return Of Influence『影響力的深植』。」大愛感恩科技與一般企業不同,也在於『開發出回收再製環保產品』與『推廣環保理念』並重,大愛感恩更希望傳遞『不用、少用、重複使用、回收再利用』的理念。同時,為了實踐『回收再利用』,大愛感恩科技近年成功製成二次回收 Recycle to Recycle (R2R) 酯粒/環保紗,創新製作成防護立體口罩、防眩光眼鏡、毛毯、圍巾等產品,真正達到永續低能耗、低汙染,從「減廢」到「零廢」循環經濟的綠色力量持續邁進。
大愛感恩科技 虞珊明 台北市內湖區報導
Read more週一, 30 十月 2017
藝文中心環保風 培訓學子共成長
- Article Details
教育的目的在於教化眾生回歸清淨本性,為了未來的希望,大愛感恩科技不斷持續用心、合力共同來成就每一件好事。慈濟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學系與大愛感恩科技公司產學合作數年,以「低碳永續教育」為核心目標並結合「低碳人文」及「綠色產品」推廣,27日下午大愛感恩科技經營規劃室團隊林慧萍老師、張絮評老師,在行管系郭又銘主任與陳皇曄老師的邀約安排下,舉行了一場慈科大藝文中心大愛感恩慈悲科技導覽及推廣培訓課程。
「與地球共生息」、「回收」、「功能眾多」、「寶特瓶再生」…在這堂課「無私大愛話感恩 - 共知 共識 共行」彼此稱呼老師與同學,教學相長彼此勉勵,格外感受年輕的力量與愛的傳遞。分享的一開始,大愛感恩經營規劃室組長林慧萍老師,讓同學們自由的發想,以十個字來形容自己所認識的大愛感恩科技,從五花八門的答案中,間接了解到同學初步的概念後,先以大愛感恩科技簡介影片揭開培訓課程的序幕。
大一的楊雅閔同學分享到:「深入瞭解大愛感恩科技的理念、商品分類和同理心後,製造最好、高品質的(壓力衣)產品給(燒燙)傷患,讓我們知道了這不是一個工廠,而是用愛付出的企業,將環保精質化。」清淨在源頭、環保精質化,希望人人將環保概念從源頭回收、少用做起,而不是製造了再把它丟棄「回收好,不用更好」正是大愛感恩持續傳遞教育的意義。
從公司成立因緣、簡介、核心價值、產品系列、展覽活動規劃等循序漸進的課程內容也讓大一陳駘毗同學分享到:「原來環保可以有那麼多的科技、產品和做環保的目的,也瞭解了許多人的苦心、努力、付出,讓世界因為有了他們(環保菩薩)的付出幫助了許多人,讓世界有了一點不一樣。」不要忽視小小的動作,它可以成為推動世界、保護地球很大的影響力。
聽不如行、說不如做,除了分享之外此次大愛感恩科技團隊同時設計實戰演練情境題目,讓同學藉由小組討論的發想來模擬:當面對參訪推廣、展覽等要如何進行安排與規劃。大一的邱亦瑄同學談到:「透過這次的活動讓我了解到了環保的重要性,讓我了解到,原來回收物可以製作出很多新的資源,學會了如何去介紹所要推廣的產品與擺設。」藉由理念分享與實務演練,皆是培訓學生在將來能獨當一面推廣介紹綠色產品給校內師生與校外人員的能力養成。
慈科大行管系與大愛感恩科技持續合作數年,以推廣低碳永續教育為核心,同時設計「認識低碳永續」、「綠色產品循環經濟」、「商品銷售流通」等多面向教育學習活動,期待藉由推廣培訓課程來強化學習應用的深度與廣度,當一群年輕人聚在一起將有一股改變世界的力量!
分享行銷的工具重要的就是「訊息傳達」大愛感恩環保品牌要思考的不是產品本身的外在特色或設計、乃至流行等,而是內在無形想傳達到研發、設計、行銷背後愛的能量、理念傳達與影響力,從這堂課以後期勉同學,讓環保不再是口號,而是能夠身體力行帶動與影響更多人的心念,真正讓一件好事能夠大家一起來響應,單純的心就是為了唯一的地球,Simple Action Big Difference!
大愛感恩科技 張絮評、林慧萍 花蓮市慈濟科技大學報導
Read more
藝文中心環保風 培訓學子共成長
- Article Details
教育的目的在於教化眾生回歸清淨本性,為了未來的希望,大愛感恩科技不斷持續用心、合力共同來成就每一件好事。慈濟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學系與大愛感恩科技公司產學合作數年,以「低碳永續教育」為核心目標並結合「低碳人文」及「綠色產品」推廣,27日下午大愛感恩科技經營規劃室團隊林慧萍老師、張絮評老師,在行管系郭又銘主任與陳皇曄老師的邀約安排下,舉行了一場慈科大藝文中心大愛感恩慈悲科技導覽及推廣培訓課程。
「與地球共生息」、「回收」、「功能眾多」、「寶特瓶再生」…在這堂課「無私大愛話感恩 - 共知 共識 共行」彼此稱呼老師與同學,教學相長彼此勉勵,格外感受年輕的力量與愛的傳遞。分享的一開始,大愛感恩經營規劃室組長林慧萍老師,讓同學們自由的發想,以十個字來形容自己所認識的大愛感恩科技,從五花八門的答案中,間接了解到同學初步的概念後,先以大愛感恩科技簡介影片揭開培訓課程的序幕。
大一的楊雅閔同學分享到:「深入瞭解大愛感恩科技的理念、商品分類和同理心後,製造最好、高品質的(壓力衣)產品給(燒燙)傷患,讓我們知道了這不是一個工廠,而是用愛付出的企業,將環保精質化。」清淨在源頭、環保精質化,希望人人將環保概念從源頭回收、少用做起,而不是製造了再把它丟棄「回收好,不用更好」正是大愛感恩持續傳遞教育的意義。
從公司成立因緣、簡介、核心價值、產品系列、展覽活動規劃等循序漸進的課程內容也讓大一陳駘毗同學分享到:「原來環保可以有那麼多的科技、產品和做環保的目的,也瞭解了許多人的苦心、努力、付出,讓世界因為有了他們(環保菩薩)的付出幫助了許多人,讓世界有了一點不一樣。」不要忽視小小的動作,它可以成為推動世界、保護地球很大的影響力。
聽不如行、說不如做,除了分享之外此次大愛感恩科技團隊同時設計實戰演練情境題目,讓同學藉由小組討論的發想來模擬:當面對參訪推廣、展覽等要如何進行安排與規劃。大一的邱亦瑄同學談到:「透過這次的活動讓我了解到了環保的重要性,讓我了解到,原來回收物可以製作出很多新的資源,學會了如何去介紹所要推廣的產品與擺設。」藉由理念分享與實務演練,皆是培訓學生在將來能獨當一面推廣介紹綠色產品給校內師生與校外人員的能力養成。
慈科大行管系與大愛感恩科技持續合作數年,以推廣低碳永續教育為核心,同時設計「認識低碳永續」、「綠色產品循環經濟」、「商品銷售流通」等多面向教育學習活動,期待藉由推廣培訓課程來強化學習應用的深度與廣度,當一群年輕人聚在一起將有一股改變世界的力量!
分享行銷的工具重要的就是「訊息傳達」大愛感恩環保品牌要思考的不是產品本身的外在特色或設計、乃至流行等,而是內在無形想傳達到研發、設計、行銷背後愛的能量、理念傳達與影響力,從這堂課以後期勉同學,讓環保不再是口號,而是能夠身體力行帶動與影響更多人的心念,真正讓一件好事能夠大家一起來響應,單純的心就是為了唯一的地球,Simple Action Big Difference!
大愛感恩科技 張絮評、林慧萍 花蓮市慈濟科技大學報導
Read more
週日, 29 十月 2017
互動分享共勉勵 福慧增長心歡喜
- Article Details
三天兩夜慈濟志業同仁齊聚一堂共修精進,第十二屆的法脈宗門精進營,在行入精舍與體驗精舍生活的實作動態課程中,讓許多人都印象深刻、感動滿滿,三十位主動發心參與此次活動的大愛感恩科技的同仁們,也無不法喜充滿的帶回許多體悟與能量,將這份正向的動力繼續帶回工作崗位,發揮自己的良能。公司為了打鐵趁熱,保留住大家的這份感動,於營隊一結束返回的頭一天,總經理便邀請大家分享心得,彼此相互期勉鼓勵。
集會的一開始,總經理 鼎銘師伯深刻感觸的表示,這次營隊中從四大志業發展方向的明確建立,更可以確認大愛感恩科技的發展方向,便是透過有形的再生產品(有為法),來傳遞背後無形的環保人文(無為法),因為發展方向的卓越意義性,慈濟各志業體與海外家人,都經常力邀大愛感恩前往參加活動助緣,
展示環保人文與綠色科技的研發成果,藉此大幅增加整體活動推動環保的意義性。因此, 鼎銘師伯特別鼓勵同仁,若大家能深刻體悟背後這份「淨化人心、祥和社會」的深層道理,將「積極度、責任心、使命感」落實,必將從自己的工作中激發潛能,進而創造利他的價值。
同時,也鼓勵同仁要保持穿著大愛感恩制服的重視性,這其中有三種意義在裡面,一是展現服儀人文的整體之美,二是自我感受體驗,才能深入瞭解自家產品,而最後是可以身體力行來見證傳法,隨時隨地進行人間菩薩大招生。所以,師伯也特別贊同教育志業執行長 蔡炳坤師兄的分享,「當我們都瞭解使命感的時候,那我們在志業體工作,就不僅是職業而是志業」,期許所有同仁都能用心體悟志業是要讓生活與工作能密切融合在一起,自然工作會樂在其中。
剛加入研發部的新進同仁郭曉儒分享,從精舍團體出坡的體悟中,她發現到團隊工作中,主動積極與溝通整合的重要性,如此,才能有效發揮團隊的工作效能;同樣,也是新人的蔡欣潔則分享,在出坡時遇到了所打掃的福慧床發生故障,她發現遇到事情時不能固執自己原先己見或習慣性想法,換一個角度方式、換一種思維面對,往往事情便在轉念間迎刃而解。
身為資深同仁也是部門主管的杜建賢師姊,從瞭解過去的法脈探源中,連結到未來各志業體的發展方向,讓她更深刻的理解到,慈濟的四大志業,需要從共知、共識與共行中,去發揮它一加一加一加一大於四的功能與作用;另外,從拔除雜草與拔菜的過程中,領悟了若沒有曾經灑播善的種子,再經過細心呵護的澆灌,怎麼可以長出翠綠的青菜,提供人們食用補充營養,精舍師父的一番導引解說,真的令人瞭解「用心在當下、處處即是法」的道理。
「靜思法脈勤行道、慈濟宗門人間路」, 上人於五十二年前篳路藍縷、苦心建立的佛教慈濟克難功德會,發展至今已經是一個受到聯合國認同的國際NGO組織了,就如同 上人在活動圓緣時的期待,身為第一代的慈濟人,又都是志業體的同仁,大家更要有承擔志業、傳揚法脈的責任使命,感恩公司每年都大力支持鼓勵同仁參加法脈宗門營精進道心,也期許大家不忘總經理 鼎銘師伯的勉勵,持續在環保志業的工作崗位上,「為時代作見證、為人類寫歷史、為慈濟留藏經」。
大愛感恩科技 呂怡德 台北市內湖報導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