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 2016
週二, 05 七月 2016
母女攜手做環保 幽閉心門漸敞開
- Article Details
媽媽對孩子總是牽腸掛肚。永和區的永中環保站,環保志工林素梅總是帶著女兒一起做環保,兩年多來,原本封閉的女兒漸漸與人有很好的互動,走入人群、服務社會,讓她深感欣慰,也以女兒為榮。
環保志工 林素梅:「前幾年 每次動不動就是哭,然後心裡有恐慌症,自閉症 被害妄想症,她坐公車 不敢坐的。」
這是母親對女兒的擔憂。林素梅帶著女兒一起做環保,兩年多來,愁容轉笑容。
環保志工 林素梅:「她現在很大方很樂意,去參與各種的工作,我很高興,連家人兄弟姊妹 大家都很高興。」
林素梅的女兒 駱麗安:「真的很感謝,首先要先感謝父母,還有感謝上人,讓我們有這個可以修行的道場。」
修行,要走入人群。駱麗安從做環保,漸漸融入社會。孝親活動,她和志工們一起奉茶給父母,小小舉動,就讓媽媽洋溢幸福的笑容。
環保志工 林素梅:「她心地真的是很善良 都充滿了愛,希望就是世界和平 天下無災無難,她的心願就是這樣。」
這是女兒的愛,也是媽媽的愛。母女要繼續手牽手,共創生命亮點。
林素梅的女兒 駱麗安:「做環保讓我感覺,我是個很有用的人。」
葉世春 陳春淑 真善美志工-台北報導 Read more
廢物利用蘊巧思 慈青聯誼啟慧根
- Article Details
印尼慈青定期邀約朋友做環保,這次也利用回收的捲紙筒做成漂亮的手環。
搭起棚子,一同來做回收分類,多次的默契,大家能夠各思其職,完成工作,這次還多了這項手工藝活動,漂亮的手環,都是用回收的捲紙筒做成的。
慈濟志工 陳小青:「我們有分類寶特瓶和紙類,之後也有做手工藝,透過這樣的活動帶動年輕朋友一起做手工藝送給媽媽,就討論出用捲筒紙來做手環。」
不論男生還是女生,發揮創意,利用緞帶和小花,加上小珠子,個個能能做出,獨一無二的手環,享德拉,選了媽媽最喜歡的粉紅色,他很開心,能有機會加入慈青。
志工 亨德拉:「曾沒有信心,因為沒有朋友在這,後來發現到原來跟我想的不一樣,反而慈青們很熱情,願意分享還有聊天,久了我也會主動打招呼。」
他取消和朋友的約會,特地來參與活動,滿心的歡喜,就是他最大的收穫。
優莉 伊珊 印尼報導 Read more
一句好話結一分緣 相砥礪互祝福
- Article Details
廈門佛事展,慈濟志工把握因緣,推廣靜思人文,有好話一句與大家結緣,也以自身經歷,說明佛法的效用,慈濟的照顧戶也現身說法,期待能有更多人加入善的行列。
拿著靜思語,想要和大家結個緣,但可不是每個人都歡喜接受,慈濟志工能善解,只要能遇到有緣人,自己的歡喜心一定加倍。
慈濟志工 江益民:「透過跟人家的分享,我自己才是最大的受益者。」
廈門佛事展,慈濟志工推動靜思人文,護理師宋世偉,過去都羞於向人傳法,這次請了五天假,全程解說,感受深刻。
慈濟志工 宋世偉:「知道我們賣的真的不是商品,而是在傳法,它在傳上人平日對我們的教導,還是把這分正知正見去分享給所有眾生,當那分心念一起來,那分小我就會被洗滌掉。」
大愛感恩科技,更是由一群環保志工來做說明,以自身經驗,鼓勵大家一起來愛護地球,王心明,就是被他們的精神所感動,去年來參觀,今年特地帶著朋友來。
民眾 王心明:「其實這個世界沒有自己,只有一起,我希望大家都能夠一起努力來保護我們的地球。」
來幫忙的不只是志工,還有多年來慈濟陪伴的照顧戶。
志工 楊曉東:「改變很多,今天我自己能走路,現在也有去工作。」
被火燒傷的患者,也加入工作人員行列。
志工 淦家星:「和師姊在一起心情特別開朗開心。」
因為不同的因緣走入慈濟,也都期待,能有更多人,認識慈濟。
真善美志工 曾美伶 余凱 張文靜 張義川 廈門報導 Read more
桃園環保三寶
- Article Details
For Tzu Chi volunteers there is no break from doing recycling, as it’s something that must be done on a daily basis. At Taoyuan’s Jiadong recycling station, there are approximately 10 to 20 volunteers that help sort the recyclables each day, three particular individuals have been named the treasures of Jiadong Recycling station as they are senior bodhisattvas who inspire people around them.
慈濟志工做環保沒有假日之分是每天要做的事,在桃園的茄苳環保站天天都有一、二十位來做環保,其中有三位被暱稱為三寶的老菩薩,用她們的精神影響許多人。 Read more
週一, 04 七月 2016
青年華語人文營 志業巡禮心成長
- Article Details
由慈濟大學語言中心與慈濟基金會印尼分會所舉辦的「2016印尼華裔青年華語人文營」,從6月20日營隊開始,學習茶道、花道、武術等等,從中了解台灣文化,也陸續走訪慈濟各志業體觀摩研習。7月3日,趁著假日,人文營的最後一站,來到大愛感恩科技,來了解愛護地球的「至寶」,希望為此次營隊劃下圓滿的句點。
參訪團領隊是來自印尼雅加達的陳寶萍師姊以及3位印尼老師帶領16名學員,與2位慈濟大學老師共計22人,一同參與此次華語人文營。由大愛感恩科技同仁楊峻翔師兄透過簡報分享,除了報告大愛感恩科技的所行、所做,楊峻翔也佩服說道:「知道你們印尼擁有全世界最大靜思堂,甚至也有大愛台了,一起將愛的種子散播出去。」承擔感恩隊隊輔兼翻譯的蔡常絲老師笑說:「同一段話,印尼文是華文的三倍」,努力翻譯,希望孩子們能聽懂,也表示:「來台灣、來慈濟、來到大愛感恩科技,我會想到 證嚴上人,對人的善、愛和德,感恩 上人,科技要發達也要幫助人間,我回去也會帶學生吃素一起環保救地球。」
印尼華裔青年華語人文營學員 林鏝津語氣鏗鏘而堅定的說道:「環保真得很重要,環保也是最好的方法,為了要救我們正在發燒的地球,回去印尼一定會把環保概念,講給朋友聽,讓大家一起動起來救地球。」學員 張妙惠補充說道:「很感恩最後一站能來到大愛感恩科技參訪,我們知道就像 證嚴上人告訴我們的,『資源變黃金,黃金變愛心』。」
深知大愛感恩科技「完全回饋」之精神,隨行領隊印尼雅加達 陳寶萍師姊請購了環保太陽能LED後背包,開心的表明了購買動機,感恩說道:「我看到這個行李箱我就愛上了,因為很好用,再說買了大愛感恩科技的東西就是回饋我們的愛心,所以我決定把我的愛心捐出來。」
最後印尼學子也起身與領隊、老師一同感恩合十,感恩大愛感恩科技同仁今天雖然是假日,仍前來接待、分享,讓此行圓滿,師生們收穫滿滿。『感恩』,簡單的一句話是慈濟世界共通的語彙,更是要表達人與人間相互答謝,為彼此獻上溫暖的心意,誠如靜思語所言:「以上課的精神,學習人生的真實。」
大愛感恩科技 許育仁 內湖報導
青年華語人文營 志業巡禮心成長
- Article Details
由慈濟大學語言中心與慈濟基金會印尼分會所舉辦的「2016印尼華裔青年華語人文營」,從6月20日營隊開始,學習茶道、花道、武術等等,從中了解台灣文化,也陸續走訪慈濟各志業體觀摩研習。7月3日,趁著假日,人文營的最後一站,來到大愛感恩科技,來了解愛護地球的「至寶」,希望為此次營隊劃下圓滿的句點。
參訪團領隊是來自印尼雅加達的陳寶萍師姊以及3位印尼老師帶領16名學員,與2位慈濟大學老師共計22人,一同參與此次華語人文營。由大愛感恩科技同仁楊峻翔師兄透過簡報分享,除了報告大愛感恩科技的所行、所做,楊峻翔也佩服說道:「知道你們印尼擁有全世界最大靜思堂,甚至也有大愛台了,一起將愛的種子散播出去。」承擔感恩隊隊輔兼翻譯的蔡常絲老師笑說:「同一段話,印尼文是華文的三倍」,努力翻譯,希望孩子們能聽懂,也表示:「來台灣、來慈濟、來到大愛感恩科技,我會想到 證嚴上人,對人的善、愛和德,感恩 上人,科技要發達也要幫助人間,我回去也會帶學生吃素一起環保救地球。」
印尼華裔青年華語人文營學員 林鏝津語氣鏗鏘而堅定的說道:「環保真得很重要,環保也是最好的方法,為了要救我們正在發燒的地球,回去印尼一定會把環保概念,講給朋友聽,讓大家一起動起來救地球。」學員 張妙惠補充說道:「很感恩最後一站能來到大愛感恩科技參訪,我們知道就像 證嚴上人告訴我們的,『資源變黃金,黃金變愛心』。」
深知大愛感恩科技「完全回饋」之精神,隨行領隊印尼雅加達 陳寶萍師姊請購了環保太陽能LED後背包,開心的表明了購買動機,感恩說道:「我看到這個行李箱我就愛上了,因為很好用,再說買了大愛感恩科技的東西就是回饋我們的愛心,所以我決定把我的愛心捐出來。」
最後印尼學子也起身與領隊、老師一同感恩合十,感恩大愛感恩科技同仁今天雖然是假日,仍前來接待、分享,讓此行圓滿,師生們收穫滿滿。『感恩』,簡單的一句話是慈濟世界共通的語彙,更是要表達人與人間相互答謝,為彼此獻上溫暖的心意,誠如靜思語所言:「以上課的精神,學習人生的真實。」
大愛感恩科技 許育仁 內湖報導
淨灘學環保
- Article Details
In Pingtung, the students of the parent-child class in Gaoshu recently enjoyed a precious lesson outside the classroom. They first visited Baishawan of Kenting to clean up the beach before getting a guided tour of Taiwan Power Company Southern Exhibition Center.
在屏東,高樹親子成長班的學生,日前享受了一堂寶貴的教室外的課程,他們到墾丁白沙灣淨灘,也參訪核三廠台電南展館。 Read more
內戰失去雙手 還能緊握住幸福
- Article Details
我們都說雙手萬能,一雙手 的確可以完成好多事情,但在遙遠的莫三比克,有位婦人克勞蒂亞,內戰期間她失去了雙手,二十多年來,雖然生活艱困,卻從不埋怨。失去雙手的她,牢牢的握住自己的幸福。
背著自己的孫子,48歲的克勞蒂亞,跟其他的奶奶一樣,享受含飴弄孫的快樂,但仔細一瞧,她的兩隻手掌都被截肢了,但她從不自怨自艾
慈濟照顧戶 克勞蒂亞:「 1990年內戰,我們正在逃跑, 我記不清發生什麼事情了,只記得我醒來的時候是在醫院, 兩隻手都沒了,周遭都是傷患。」
失去雙手的克勞蒂亞,當時有家歸不得,後來在一位牧師的幫助下,慢慢學著自理生活
慈濟照顧戶 克勞蒂亞:「 那時有位牧師建造了一個, 溫馨的收容中心照顧我們,我想不能一直靠別人幫忙,只好學會照顧自己, 後來也搬到波波雷區來住。」
26年來,克勞蒂亞不但自己堅強地活著,這些年更代替進城打零工的女兒,照顧孫子,家事樣樣自己來,從來不假手他人
慈濟照顧戶 克勞蒂亞:「我現在都在家裡照顧孫子,以後他上學了,相處時間就少了。」
知道祖孫倆靠著乞討過生活,志工這天來訪,特地帶了生活物資和福慧床
慈濟照顧戶 克勞蒂亞:「 你們慈濟志工來看我,我很高興。」
克勞蒂亞的堅毅,讓前來關懷的志工,也豎起大拇指讚許,志工決定下次再來時,要幫她開闢小菜園,讓她真正的自力更生。
真善美志工 蔡岱霖 蘇柏嘉 查爾斯 莫三比克報導 Read more
鼓掌雙手做環保 資源回收勤推廣
- Article Details
慈濟開始做環保是從1990年,當時全台環保觀念還未建立,慈濟回收量占全台3到4成,但隨著回收觀念普及,至今慈濟回收量約占百分之3.3,環保志工仍持續努力,將回收物延伸到收購價低的玻璃瓶和塑膠袋,讓回收更全面更徹底。
證嚴上人開示:「你們鼓掌的這雙手,就可以做什麼,垃圾分類 。」
1990年,證嚴上人的這句話,慈濟志工開始做環保。志工不分日夜,在全台做回收,並把觀念推廣到社區、校園。剛開始慈濟的總回收量,占全台的百分之三十到四十,到了2014年降到百分之3.3,降幅多達十倍。
因為回收觀念已在台灣扎根,但分析2014年的數據。價值高的廢五金跟鋁罐類,慈濟的回收量極少,但玻璃跟舊衣這些低價又重的就較多。
台南的蘇玉雲,就是玻璃瓶回收達人,凌晨三點就去PUB回收。
慈濟志工 蘇玉雲:「承擔是一種責任 一種使命,就是好像我們是掌舵者,開了一艘法船 。」
但慈濟回收最多的,是體積大不易分類的塑膠袋,占了6成多。回收塑膠袋開始於十年前,高雄的陳清雲是先鋒。
慈濟志工 陳清雲:「台灣一天用掉的塑膠袋,就有五千萬個 。」塑膠袋至少分六種,收購價一公斤卻只有三到十元,志工不斷改進回收方式,為了降低體積,還以壓縮機,把堆成的小山壓成小小一塊, 慈濟志工 王青龍:「壓成這樣 可以載比較多,一輛車可以載一兩噸 。」
雖不符成本效益,但志工持續像個小螞蟻,在各地為清淨大地努力著。
陳怡臻 陳立偉 綜合報導 Read more
滿地玻璃製品 跨齡志工埋頭回收
- Article Details
看到這畫面,您會以為來到玻璃瓶工廠,事實上,這是人們黃湯下肚後遺留下的酒瓶。帶您來了解福建南靖當地的生態,以及一群跨年齡世代的環保志工。
福建南靖的酒樓外,慈濟環保志工忙進忙出。
慈濟志工 張愛華:「以前做環保收玻璃,都是那些婆婆媽媽,現在出來的都比較年輕、少年人。」
民眾環保意識高漲,願意加入慈濟當環保志工的年齡層一路下探,許多人是下班後,就穿上志工背心。
環保志工 吳五金:「做環保和工作沒有矛盾,做環保就是利用休息的時間來做,其實家庭裡面也可以做,走出來外面也是可以,跟上班不會有衝突。」
這一切都起因於,過往的惡劣環境。
慈濟志工 謝藝君:「以前酒店、飯店,還有工廠等等,玻璃瓶、酒瓶都會扔到河灘裡面,或者垃圾桶裡面,造成環境汙染,那後來透過志工不斷鍥而不捨宣導,很多廠家還有飯店,他們也會配合,把這些玻璃瓶、酒瓶收集起來,然後志工定期去回收。」
老牌軍再加上青年軍,這樣的混合兵團,將共同守護南靖的這片土地。
真善美志工 陳建華 福建報導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