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一, 25 七月 2016

2016,07/25 蘇州志工團參訪

【對象】蘇州志工團
【時間】2016年7月25日(一) 10:30-12:00
【地點】內湖園區

大愛心聞:蘇州志工精進行 大愛清流繞全球

20160725-31.jpg20160725-32.jpg 
Read more

2016,07/25 新進同仁、實習生教育訓練-11

【對象】新進同仁、實習生
【時間】2016年7月25日(一) 
【地點】大愛感恩科技 (台北市內湖區洲子街63號2樓)

20160725-42.jpg20160725-41.jpg Read more

新進同仁、實習生教育訓練

【對象】新進同仁、實習生
【時間】2016年7月25日(一) 
【地點】大愛感恩科技 (台北市內湖區洲子街63號2樓)

20160725-42.jpg20160725-41.jpg Read more

2016,07/25 台北國際藝術村駐村藝術家來訪

【對象】台北國際藝術村駐村藝術家
【時間】2016年7月25日(一) 10:30-12:00
【地點】大愛感恩科技 (台北市內湖區洲子街63號1樓)

20160725-21.jpg 20160725-22-2.jpg
Read more

2016,07/25 【人文週會】人生逆轉勝 劉銘師兄

【對象】德式馬企業暨大愛感恩科技全體同仁
【時間】2016年7月25日(一) 08:30~10:00
【地點】德式馬交誼廳 (台北市內湖區洲子街65號3樓)

大愛心聞:
生命勇士正思維 轉化抱怨迎抱願
20160725-11.jpg20160725-12.jpg20160725-13.jpg20160725-14.jpg20160725-15.jpg  Read more

蘆洲 吳秀鳳

b_290_290_16777215_00___images_news20161-6_01_20160801.jpg
做環保很歡喜,歡喜心的做,也不需要煩惱,歡喜做是充實! Read more

週日, 24 七月 2016

新進實習聚善緣 環保善業習新知

圖說:品保部的 胡登祐師兄透過專業影片的方式,介紹如何從環保紗線織成環保紗布的方法,讓大家初步瞭解針織布、梭織布、不織布,是如何生成與分辨;其中,介紹了十字斷面紗的功能是提供了更多可形成毛細現象的溝槽設計,可以加速地導引及擴散水分子,容易蒸發濕度到空氣中。(攝影/曹書豪)大愛感恩科技公司致力於慈濟證嚴法師所呼籲的「清淨在源頭、環保精質化」理念,不僅在環保綠產品精進,更積極朝向環保人文教育的推廣,每年暑期因此有諸多青年學子主動爭取實習。這個暑期有來自慈濟技科技大學資管系、文化大學紡織系、及北科大化工系等的實習生。為了讓實習生們能進一步瞭解大愛感恩科技公司核心經營理念,與各部門合和互協共同生成環保再生織品,每天下午同仁們祈禱後為實習生以及新進同仁安排教育訓練。

首先透過和氣組 李明瑩說明虛擬通路作業,分享購物網頁所展示五大系列產品,及網頁與公司粉絲團與網友互動交流。另外,由大愛組介紹實體通路的運作模式,為了傳遞「環保人文、愛心接力以及完全回饋」核心價值,實體店面的擺設及裝潢上採用環保材料,裝潢上使用瓦楞紙、寶特瓶、環保布毯裝飾。實習生 余柏賢分享:透過分組觀察的遊戲中,他就明顯發現公司的環保人文概念館,真正是朝向一個非常環保、低碳的方向來呈現,也希望透過力行來帶動參訪的會眾喚起節能減碳,減少地球有限資源被開採浪費的觀念。

接續業務部門之後,安排原料半成品以及品保部門的分享,原料半成品部門 胡毓昇的解說後,新人們進一步的瞭解到,原生絲與原生絲的區別,同時,也瞭解到環保再生製品原料的生產過程,是從回收分類清洗一號寶特瓶 → 瓶磚 → 瓶片 → 酯粒 → 抽紗 → 織布等工序過程才取得,進一步的明白瞭解物理法與化學法取得原料的差異。實習生 駱奕廷:環境汙染的議題日益嚴重,再也不能忽略,真不應該留下一個高污染的世界給下一代!

圖說:新人林瓊如真正明白,為何大愛感恩科技的衣服在夏天穿著時,會比較疏濕排汗而不易悶熱,再加上超細纖維與冰涼紗線的輔助,當穿著大愛冰涼衫時,會更加柔軟而舒適。(攝影/曹書豪)品保部的 胡登祐師兄透過專業影片的方式,介紹如何從環保紗線織成環保紗布的方法,讓大家初步瞭解針織布、梭織布、不織布,是如何生成與分辨;其中,介紹了十字斷面紗的功能是提供了更多可形成毛細現象的溝槽設計,可以加速地導引及擴散水分子,容易蒸發濕度到空氣中,於此新人林瓊如真正明白,為何大愛感恩科技的衣服在夏天穿著時,會比較疏濕排汗而不易悶熱,再加上超細纖維與冰涼紗線的輔助,當穿著大愛冰涼衫時,會更加柔軟而舒適。

留意到大愛感恩科技產品比較特別的地方,實習生 陳冠銘發現,公司的產品多數都有申請MIT微笑標章的認證,生產製程皆在台灣完成,並通過規定項目之檢驗與標示,藍色標章BLUESIGN則是由歐盟學術、工業、環保及消費者織組所共同訂定之規範,此標章代表著產品符合環保、健康、安全三項的高品質認證。

透過公司用心的為新進實習生與新人的授課導引,讓新進同仁們從工作的參與執行中,反芻省思、串聯整合、深入瞭解與融會貫通,每一部門的工作任務當中,無一不是要將 上人教導「續物命、造福慧」、「與地球共生息」的理念,落實在每一個環節當中,將環保綠化的觀念傳遞推廣,期待匯聚清流、善業共振,讓「大愛眾生、感恩大地」的綠色品牌,傳揚並發揮愛心公益企業的影響力。

大愛感恩科技 台北內湖報導

圖說:實習生 余柏賢分享(中):透過分組觀察的遊戲中,他就明顯發現公司的環保人文概念館,真正是朝向一個非常環保、低碳的方向來呈現,也希望透過力行來帶動參訪的會眾喚起節能減碳,減少地球有限資源被開採浪費的觀念。(攝影/曹書豪) 

Read more

新進實習聚善緣 環保善業習新知

圖說:品保部的 胡登祐師兄透過專業影片的方式,介紹如何從環保紗線織成環保紗布的方法,讓大家初步瞭解針織布、梭織布、不織布,是如何生成與分辨;其中,介紹了十字斷面紗的功能是提供了更多可形成毛細現象的溝槽設計,可以加速地導引及擴散水分子,容易蒸發濕度到空氣中。(攝影/曹書豪)大愛感恩科技公司致力於慈濟證嚴法師所呼籲的「清淨在源頭、環保精質化」理念,不僅在環保綠產品精進,更積極朝向環保人文教育的推廣,每年暑期因此有諸多青年學子主動爭取實習。這個暑期有來自慈濟技科技大學資管系、文化大學紡織系、及北科大化工系等的實習生。為了讓實習生們能進一步瞭解大愛感恩科技公司核心經營理念,與各部門合和互協共同生成環保再生織品,每天下午同仁們祈禱後為實習生以及新進同仁安排教育訓練。

首先透過和氣組 李明瑩說明虛擬通路作業,分享購物網頁所展示五大系列產品,及網頁與公司粉絲團與網友互動交流。另外,由大愛組介紹實體通路的運作模式,為了傳遞「環保人文、愛心接力以及完全回饋」核心價值,實體店面的擺設及裝潢上採用環保材料,裝潢上使用瓦楞紙、寶特瓶、環保布毯裝飾。實習生 余柏賢分享:透過分組觀察的遊戲中,他就明顯發現公司的環保人文概念館,真正是朝向一個非常環保、低碳的方向來呈現,也希望透過力行來帶動參訪的會眾喚起節能減碳,減少地球有限資源被開採浪費的觀念。

接續業務部門之後,安排原料半成品以及品保部門的分享,原料半成品部門 胡毓昇的解說後,新人們進一步的瞭解到,原生絲與原生絲的區別,同時,也瞭解到環保再生製品原料的生產過程,是從回收分類清洗一號寶特瓶 → 瓶磚 → 瓶片 → 酯粒 → 抽紗 → 織布等工序過程才取得,進一步的明白瞭解物理法與化學法取得原料的差異。實習生 駱奕廷:環境汙染的議題日益嚴重,再也不能忽略,真不應該留下一個高污染的世界給下一代!

圖說:新人林瓊如真正明白,為何大愛感恩科技的衣服在夏天穿著時,會比較疏濕排汗而不易悶熱,再加上超細纖維與冰涼紗線的輔助,當穿著大愛冰涼衫時,會更加柔軟而舒適。(攝影/曹書豪)品保部的 胡登祐師兄透過專業影片的方式,介紹如何從環保紗線織成環保紗布的方法,讓大家初步瞭解針織布、梭織布、不織布,是如何生成與分辨;其中,介紹了十字斷面紗的功能是提供了更多可形成毛細現象的溝槽設計,可以加速地導引及擴散水分子,容易蒸發濕度到空氣中,於此新人林瓊如真正明白,為何大愛感恩科技的衣服在夏天穿著時,會比較疏濕排汗而不易悶熱,再加上超細纖維與冰涼紗線的輔助,當穿著大愛冰涼衫時,會更加柔軟而舒適。

留意到大愛感恩科技產品比較特別的地方,實習生 陳冠銘發現,公司的產品多數都有申請MIT微笑標章的認證,生產製程皆在台灣完成,並通過規定項目之檢驗與標示,藍色標章BLUESIGN則是由歐盟學術、工業、環保及消費者織組所共同訂定之規範,此標章代表著產品符合環保、健康、安全三項的高品質認證。

透過公司用心的為新進實習生與新人的授課導引,讓新進同仁們從工作的參與執行中,反芻省思、串聯整合、深入瞭解與融會貫通,每一部門的工作任務當中,無一不是要將 上人教導「續物命、造福慧」、「與地球共生息」的理念,落實在每一個環節當中,將環保綠化的觀念傳遞推廣,期待匯聚清流、善業共振,讓「大愛眾生、感恩大地」的綠色品牌,傳揚並發揮愛心公益企業的影響力。

大愛感恩科技 台北內湖報導

圖說:實習生 余柏賢分享(中):透過分組觀察的遊戲中,他就明顯發現公司的環保人文概念館,真正是朝向一個非常環保、低碳的方向來呈現,也希望透過力行來帶動參訪的會眾喚起節能減碳,減少地球有限資源被開採浪費的觀念。(攝影/曹書豪) 

Read more

響應植樹救地球 珍惜資源減垃圾


印尼慈濟學校(設有「慈濟幼兒園」)今年提倡「植樹為地球」,希望小朋友及早樹立對地球的關心。活動中,帶動幼兒用報紙製作購物袋、用回收奶粉罐製作玩具鼓、也製作了海報。老師們帶著小朋友遊行,除了廣為宣傳環保理念,也體驗走路可節能減碳。 


製作一面鼓,用奶粉罐。製作購物袋,用過期報紙。 

印尼慈濟學校為幼兒班學生,設計了一堂「植樹為地球」的活動。 

活動負責人 蕾葛斯.魯特:「這個活動是為了教導孩子們要愛惜大地,也教導他們種樹的價值、還有如何重複使用資源、減少垃圾回收資源,還有要如何處理好周圍的垃圾,讓環境顯得更乾淨。」 

環保理念,除了自己知道,也要廣為宣傳。小朋友們帶著海報遊行,告訴大家「愛護環境、從我做起」。 

慈濟幼兒園教師 瑛丹:「我們要讓學生培養好習慣,上完課的時候如果直接走出教室,沒有把電燈關掉,學生們會說:老師我們要節省電能,所以要把燈關掉喔!透過這樣的活動,學生們其實已經逐漸樹立起愛惜大地的習慣。」 

慈濟幼兒園學生:「我們要保護大地,多多種植樹木。」 

雖然他們年紀還很小,但是已經擁有巨大的精神,要保護、並創造地球,成為平安的居住地。 


伊菈瓦蒂 羅吉 印尼報導 Read more

澇災貧村困境 物資運抵將發放


東南亞好幾個國家,今年面臨乾旱,但其實,去年在緬甸,卻發生了四十多年來,最嚴重的水患,當時在14個行政區中,有12個受災,受創最重的北部實皆省,慈濟志工當時因為人力少而無法前去賑災,今年初,志工再度前往勘災,發現當地民眾的生活仍無以為繼,因此計畫在五月中旬前往當地發放,最近這批物資(200噸大米和一萬兩千條毛毯),剛抵達仰光,一位實業家也提供了免費的倉庫,作為放置之用。 


北部實皆省受創最巨,農田成汪洋,民眾被迫遷村。 

面對四十年來,緬甸最大的水患,當地志工因為人數不多,去年只能將賑災主力,集中在仰光省的岱枝和莫比兩個鎮。 

今年初,這兩個地方,進入中期援助計畫,志工進而能夠騰出人力,前往實皆省加勒鎮勘災,在確切掌握受災名冊後,將提供相關物資,給受災民眾。 

慈濟志工 張濟玄:「從台灣運過來的這個物資,是有200噸的大米,然後還有一萬兩千件的毛毯。」 

為了迎接這批從台灣而來的愛心物資,仰光一位實業家免費提供倉庫,12位慈青也利用課餘時間,徹底把倉庫做了打掃。 

慈青 森明度:「我們是為了迎接台灣送來的,愛心大米和毛毯而來打掃的,這個倉庫荒廢太久了,掃起來很辛苦 但做得很開心。」 

由於災區距離仰光,有六百多公里遠,在物資抵達仰光後,志工目前計畫於五月中旬進行發放 

慈濟志工 張濟玄:「真的路途是很遠,然後,有一些地方是在比較偏遠,交通也不大方便 但是呢,很幸運地昨天我們有,問到一家運輸公司,他願意幫我們從仰光,直接送到這個災區去。」 

對災區民眾而言,慈濟這分物資,雖然遲了好幾個月,但愛心不打折,一樣會送到需要幫助的人手上。 

泰左左 劉勇見 江相賢 王慮綿 緬甸報導 Read more

走出病房迎陽光 病友彎腰護大地


花蓮慈濟醫院精神醫學部,與花蓮縣康復之友協會合作,從今年(2016)2月開始,帶著病友,每個月來到太魯閣崇德海灘淨灘,運用團體的力量,在環保服務中,也加強專注力和體力的訓練。 


撿拾垃圾,簡單動作,對病友來說,是跨出一大步。 

花蓮慈院一般精神科主任 陳紹祖:「他們的專注力 他們的體力,他們願意參與活動的這個動機,其實是他們可能喪失掉的功能,所以需要不停的 反覆的練習。」 

從2月開始,花蓮慈濟醫院精神醫學部與花蓮縣康復之友協會合作,日間病房患者,在醫護人員陪伴下,每個月一到兩次,到崇德海灘淨灘,病友廖先生,從不缺席。 

病友 廖先生:「每一次要出來淨灘的時候,都懷著很興奮的心情,可以清潔垃圾 還有分類環保,還有接觸海洋。」 

走出病房,增加社區參與的經驗。在山海之間,揮汗付出,讓心更寬闊。 

江杏幸 鄧明怡 花蓮報導 Read more

垃圾分類加強取締 廣宣導免挨罰


馬來西亞政府今年六月一日起,全面實施「資源回收、垃圾分類」,對於慈濟人來說,早已經是習慣成自然的行動,因為1990年證嚴上人就已經從台灣帶動慈濟人做環保。柔佛州永平市一位州議員,希望民眾能徹底了解政策目標,因此舉辦說明會(5/31),也邀請慈濟志工到現場分享經驗。 


為了「邁向清潔、美麗、繁榮的馬來西亞」,永平州議員周碧珠,在政府全面實施「資源分類」的前一天,把握機會舉辦說明會。 

永平州議員 周碧珠:「因為我也不想在民眾不了解的情況下得到罰單罰款,或者浪費資源,這個是我認為有必要性舉辦這樣子一個講解會。」 

垃圾的累積,從個人、家庭、城市而來,慈濟志工以數字剖析。 

慈濟志工 許儷儀:「每一天每個人打包一餐一個保麗龍,一天就三個保麗龍,一個家庭如果是五個人,就十五個保麗龍。」 

就是這樣洞察未來,慈濟在證嚴上人的呼籲下,26年前就在台灣啟動環保、推及國際。位在檳城的「跑馬場環保站」,還一舉兩得,守護地球、也幫助洗腎中心患者。 

瓶瓶罐罐紙電一三五七,大家分類時,越來越熟練,不怕熱、不怕累。 

環保志工 柯俊傑:「有人說環保很骯髒,但是我不覺得骯髒,環保是一件好事,我們可以教育到下一代,教他們怎樣去不要去浪費東西。」 

為了孩子們的未來,請分類吧! 


真善美志工 馬來西亞報導 Read more

馬特殊生環保


In Malacca Malaysia, in order to increase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among their students, teachers at two primary schools organized field trips to Tzu Chi’s local recycling station. Volunteers organized a fun lesson for the young students, many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在馬來西亞馬六甲兩所小學的老師,為了加強特殊教育學生對環保的概念,老師帶領他們來到慈濟環保教育站,志工以生動有趣的方式和有學習障礙的小朋友分享環保。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