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 2016
週日, 05 六月 2016
環教闖關
- Article Details
為了教小孩環保觀念,台北市志清國小的家長和老師們,一起設計了動態闖關課程,希望藉由遊戲方式,達到寓教於樂效果。
Read more
環保種子!遊戲中學習不落後
- Article Details
中國大陸廣東擁有超過一億的人口,更是早期開放經濟的沿海大省,相形之下產生的垃圾也相當可觀。慈濟基金會在當地推行環保觀念已久,大學生把慈濟的環保站當學堂、孩童則是以環保站為家。
【廣東 東莞】
東莞的「慈濟沙角環保站」,是社區裡的資源分類據點,也是小朋友們的遊戲場。
民眾 黃河:「讓小孩有環保意識,現場那麼多垃圾,才發現垃圾分類這麼重要。」
【廣東 深圳】
20位大學生,則是到深圳的「慈濟蛇口環保教育站」,補上環保學分。
深圳南方科技大學學生 黃詩語:「認識到環保的重要性,認識到垃圾分類,以及杜絕使用一些一次性物品。」
綠色思維、環保當道,這樣的觀念透過志工團體,已經深植在不同學齡孩子的心中。
真善美志工 廣東報導 Read more
氣候變遷敲警鐘 環保減碳籲行動
- Article Details
宣導環保,東莞慈濟志工,前往和平及福和中學,進行環保教育。透過環保話劇,和回收分類的認識,年輕學子們都發願要從生活中落實環保。
面對地球逐漸暖化,年輕人該怎麼為她盡一分心力,東莞慈濟志工,應和平中學之邀,前往宣導環保,學習資源分類,從熟悉環保十指口訣開始。
慈濟志工 葉郁蕙:「伸出我們的雙手,愛護我們的地球。」
志工透過省電省水的話劇,讓學生們更了解如何在生活中落實環保,有些孩子還能舉一反三。
和平中學學生 黃彩樂:「大家其實可以選擇一些不用一次性東西的快餐店,到那些快餐店去吃,然後就希望大家可以在店裡吃完,而不用使用那種白色汙染的塑料的東西。」
和平中學學生 李毓嫻:「因為不是說每個人都可以這樣做到(環保)嘛,然後還是需要我們這些懂環保(的人),然後身體力行,然後去影響身邊每一個人,然後讓大家一起動起手來一起做環保。」
年輕人的生活,總是瓶裝飲料不離身,在福和中學的宣導會上,志工透過講解,讓學生們了解寶特瓶的大用處。
慈濟志工 蔡煌炎:「大家喝飲料的寶特瓶都可以再做回收再利用,這褲子我們可以用,同學你猜一下大概的數量,(50個)13個褲子,13個。」
福和中學學生:「我覺得我們不僅要自己做好垃圾保護(分類),從身邊做起,還要回去把我們今天學到的東西回去告訴我們身邊的親人和同學,然後讓他們也要做好環保。」
落實環保,從校園做起,學子們用更積極的行動,讓地球更美麗。
真善美志工 廣東報導 Read more
二手義賣倡惜福 手心向下傳善愛
- Article Details
慈大附中小學部,在兒童節前夕,帶著孩子手心向下,舉辦傳愛活動。除了舉辦惜福市場,募心募愛,飲食攤販今年也推出減塑運動,在兒童節發揮環保教育的功能。各班也帶來各式兒歌表演,帶動現場氣氛。
兒童節前,慈大附中全校師生,共同舉辦惜福市場活動。現場也有中學部的學長姐,帶來各種古老童玩和益智遊戲,讓孩子們玩的不亦樂乎。
慈大附中小學部學務主任 蘇秋碧:「透過惜福市場讓孩子他可以把他還可以用的物資,再捐出來幫助別人,讓他們過一個更有意義、更能發揮他生命良能的兒童節。」
飲食攤今年也推出「減塑運動」,一律不提供塑膠容器,響應環保,愛護地球。
慈大附中職員 陳惠萍:「自己帶環保餐具的話,就可以不用製造太多垃圾,而且這樣子也是愛護地球的一個方式。」
慈大附中小學部學生 孫悅榕:「用塑膠袋的話,會造成地球的暖化。」
小學部各班的孩子,也準備精彩的表演,可愛的身影,讓師長們紛紛拿出相機留念。今年慈小兒童節活動,也成功地將善的種子,灑播在每個孩子的心田。
真善美志工 陳鏗木 花蓮報導 Read more
週六, 04 六月 2016
地球發高燒 以行動降溫
- Article Details
「小菩薩們,如果你不舒服發燒超過三十九度,媽媽還會要你做功課嗎?」志工林志弘詢問,有位小菩薩答說:「就馬上去看醫生了。」5月15日下午,是五月份慈濟臺北市松山聯 絡處青少年成長班上課,志工及慈少親子共四十人參加。志工林志弘以「地球發燒了,是誰來不及」為題來分享,教導大家要以行動愛護大地,才能生生世世得以安居樂業。
今天的天氣,就讓大家感到很燠熱,年初開春時氣溫異常冷,根據氣象報告預測,夏天可能會特別熱,其實這都是因為人類為滿足各項欲望,造成全球溫室氣體過多,使得大氣溫度無 法消散,以致南北極冰山融化,之後海平面持續上升,後果是只要氣溫上升攝氏二度,臺灣有三分之一海邊地方就不見了。
◎來去自如 誓願度眾生
在5月7日的「松山聯絡處浴佛暨五十週年展」開展會上,慈少班小菩薩的陶笛演奏棒極了!那天欣賞過的人都稱讚連連,所以再次獲邀下個月為聯絡處「人間菩薩幸福講座」表演, 除〈人間有愛〉,再練一首新曲〈自如〉,這是每天大愛臺播出《人間菩提》時的主題曲,因為大家每天都聽著,己經耳熟能詳,「……走在輪迴路,一路要知足,用感謝心去付出, 以歡喜心來受苦……願將一切眾生度。」志工陳春美說明這首歌的意涵,並進行教唱、吹奏,讓這些菩提幼苗能從小成長茁壯,誓願走入人群,度化眾生。
悶熱的午後,為了驅趕瞌睡蟲,孩子們期待可以站起來動一動,正是複習八段錦的時刻,志工劉芬娟詳細說明各個動作,近四十位學員與志工,都跟著做好動作,共有八式,每式做六 次,全程做完後,人人精神都振奮起來了。
從國中時期就參與慈少,現在讀高二的張晨偉,分享自己因為在慈少活動長期的薰陶,和同學相處由過去的內向木訥,到現在變得很大方,懂得與同學、家人良好互動,老師也樂得給 他為同學服務的機會。
十多年來在慈少班承擔指導的資深志工李美金老師,細心觀察慈少孩子因慈濟人文薰習,以不教條化、活潑多元的分站教學方式,且以探索教導等為主軸,教導孩子以感恩、知足、孝 順、合群及尊重作為人生方向,每月一次學習,一點一滴地累積,孩子們都能接受,很多慈少孩子進大學後,都再投入慈青,或繼續參加慈濟活動,或是回來團隊陪伴勉勵學弟妹們, 可看到菩提種子已植入心中萌芽。
◎自我挑戰 減塑救地球
課務志工陳惠美指出,現在孩子在家很得寵,來到這裡可以教他們孝順以及做人道理,因為如果只由父母來教導,孩子容易當做家長只是在嘮叨;我們設計課程寓意的方法,常常能夠 得到很好的效果,只是在面對功課及升學壓力,也常讓父母面臨兩難。
陳惠美也看有學員在慈少從小學六年級開始參與,一直讀到高中,升上大學後還常回來幫忙,從原本很內歛自卑,因為在慈少課程中,學習為他人服務,學會勇敢面對他人,使他的人 生變得更美好。
志工林志弘再勉小菩薩要用行動救地球,比如製造一公升的瓶裝水,就要耗掉十七點五公升的水,加上一百零六毫升的石油,所以平常要自己煮開水喝,少喝瓶裝水。而臺灣每年用掉 一百八十億個塑膠袋,換算平均每人每天使用二點七個塑膠袋。而畜牧業排放二氧化碳及甲烷,且為飼養牲畜需要消耗十倍的穀物,這些都是溫室氣體增加的幫兇,他也期勉大家要素 食、不買瓶裝水,出門攜帶購物袋。陸宇翔說:「以後要用可重複使用的再用袋,不用塑膠袋,也要勸同學減塑救地球。」
志工陳春美最後再教導大家練習陶笛〈自如〉和〈里之秋〉,大家也用心地吹練,志工魏志龍以師公上人的話,祝福孩子們要以歡喜心走在菩薩道上,接受挑戰,不論苦樂,都能不受 煩惱影響。
陳欽義/臺北市松山區報導
地球發高燒 以行動降溫
- Article Details
「小菩薩們,如果你不舒服發燒超過三十九度,媽媽還會要你做功課嗎?」志工林志弘詢問,有位小菩薩答說:「就馬上去看醫生了。」5月15日下午,是五月份慈濟臺北市松山聯 絡處青少年成長班上課,志工及慈少親子共四十人參加。志工林志弘以「地球發燒了,是誰來不及」為題來分享,教導大家要以行動愛護大地,才能生生世世得以安居樂業。
今天的天氣,就讓大家感到很燠熱,年初開春時氣溫異常冷,根據氣象報告預測,夏天可能會特別熱,其實這都是因為人類為滿足各項欲望,造成全球溫室氣體過多,使得大氣溫度無 法消散,以致南北極冰山融化,之後海平面持續上升,後果是只要氣溫上升攝氏二度,臺灣有三分之一海邊地方就不見了。
◎來去自如 誓願度眾生
在5月7日的「松山聯絡處浴佛暨五十週年展」開展會上,慈少班小菩薩的陶笛演奏棒極了!那天欣賞過的人都稱讚連連,所以再次獲邀下個月為聯絡處「人間菩薩幸福講座」表演, 除〈人間有愛〉,再練一首新曲〈自如〉,這是每天大愛臺播出《人間菩提》時的主題曲,因為大家每天都聽著,己經耳熟能詳,「……走在輪迴路,一路要知足,用感謝心去付出, 以歡喜心來受苦……願將一切眾生度。」志工陳春美說明這首歌的意涵,並進行教唱、吹奏,讓這些菩提幼苗能從小成長茁壯,誓願走入人群,度化眾生。
悶熱的午後,為了驅趕瞌睡蟲,孩子們期待可以站起來動一動,正是複習八段錦的時刻,志工劉芬娟詳細說明各個動作,近四十位學員與志工,都跟著做好動作,共有八式,每式做六 次,全程做完後,人人精神都振奮起來了。
從國中時期就參與慈少,現在讀高二的張晨偉,分享自己因為在慈少活動長期的薰陶,和同學相處由過去的內向木訥,到現在變得很大方,懂得與同學、家人良好互動,老師也樂得給 他為同學服務的機會。
十多年來在慈少班承擔指導的資深志工李美金老師,細心觀察慈少孩子因慈濟人文薰習,以不教條化、活潑多元的分站教學方式,且以探索教導等為主軸,教導孩子以感恩、知足、孝 順、合群及尊重作為人生方向,每月一次學習,一點一滴地累積,孩子們都能接受,很多慈少孩子進大學後,都再投入慈青,或繼續參加慈濟活動,或是回來團隊陪伴勉勵學弟妹們, 可看到菩提種子已植入心中萌芽。
◎自我挑戰 減塑救地球
課務志工陳惠美指出,現在孩子在家很得寵,來到這裡可以教他們孝順以及做人道理,因為如果只由父母來教導,孩子容易當做家長只是在嘮叨;我們設計課程寓意的方法,常常能夠 得到很好的效果,只是在面對功課及升學壓力,也常讓父母面臨兩難。
陳惠美也看有學員在慈少從小學六年級開始參與,一直讀到高中,升上大學後還常回來幫忙,從原本很內歛自卑,因為在慈少課程中,學習為他人服務,學會勇敢面對他人,使他的人 生變得更美好。
志工林志弘再勉小菩薩要用行動救地球,比如製造一公升的瓶裝水,就要耗掉十七點五公升的水,加上一百零六毫升的石油,所以平常要自己煮開水喝,少喝瓶裝水。而臺灣每年用掉 一百八十億個塑膠袋,換算平均每人每天使用二點七個塑膠袋。而畜牧業排放二氧化碳及甲烷,且為飼養牲畜需要消耗十倍的穀物,這些都是溫室氣體增加的幫兇,他也期勉大家要素 食、不買瓶裝水,出門攜帶購物袋。陸宇翔說:「以後要用可重複使用的再用袋,不用塑膠袋,也要勸同學減塑救地球。」
志工陳春美最後再教導大家練習陶笛〈自如〉和〈里之秋〉,大家也用心地吹練,志工魏志龍以師公上人的話,祝福孩子們要以歡喜心走在菩薩道上,接受挑戰,不論苦樂,都能不受 煩惱影響。
陳欽義/臺北市松山區報導
荷蘭學者訪大愛 環保之光見證善
- Article Details
「Taiwan: The World’s Geniuses of Garbage Disposal.」美國《華爾街日報》一則報導,盛讚台灣是全世界垃圾處理的大咖,從昔日「垃圾島」蛻變為資源回收的國際典範。荷蘭萊頓大學 (Leiden University) 的博士研究生董芸安同學,正探討研究有關「台灣資源回收」的議題,5月26日上午專程來到大愛感恩科技專訪,研究臺灣如何將環保科結合科技,成為環保科技產業。
研究生董芸安表示:「我正在研究有關『台灣資源回收』的議題,從文化社會角度切入,探詢台灣回收的日常實踐與多元社會文化意涵,在日常生活的回收,其背後的社會意義,以及相關的環境、經濟、文化論述。到「人-自然-物質」三者之間的關係,台灣社會中人與自然的關係,如何間接、直接形塑人們處理廢棄物質的方式和概念,研究對象包含中央/地方決策與執行單位、回收處理商、回收教育與推廣單位、社區與宗教慈善團體、家戶等單位;而大愛感恩科技為臺灣環保企業典範,希望透過訪談,能更進一步了解大愛感恩科技的使命及願景。」
「大愛感恩科技並不是有錢就可以做成,更要有心有願,背後有定期/不定期近20萬名環保菩薩,個個都是我們學習的典範。」整合超過慈濟5600個環保點,藉著有形的綠色產品推廣環保,且付出實際行動,積極參與分享、推廣,傳遞環保理念,透過環保教育方式,教化民眾環保理念,在短短的幾小時內,由大愛感恩科技全職志工兼總經理李鼎銘座談分享、研發部協理洪碩廷博士導覽研發中心,經規室慧萍也利用中餐時間跟董同學分享/互動。
大愛感恩科技使命是什麼?希望建立一個無私愛的平台,藉著有型的產品,匯聚眾人的愛心,不管是在路邊做環保的環保菩薩、或是投入專業良能研發的企業/實業家、甚至願意護持請購大愛環保產品的消費者,每個人都在這個無私平台上,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盡一份環保責任,為這個社會、地球而努力。
大愛感恩科技 曹書豪 台北內湖報導
相關閱讀
《華爾街日報》Taiwan: The World’s Geniuses of Garbage Disposal.
http://www.wsj.com/articles/taiwan-the-worlds-geniuses-of-garbage-disposal-1463519134
Read more
荷蘭學者訪大愛 環保之光見證善
- Article Details
「Taiwan: The World’s Geniuses of Garbage Disposal.」美國《華爾街日報》一則報導,盛讚台灣是全世界垃圾處理的大咖,從昔日「垃圾島」蛻變為資源回收的國際典範。荷蘭萊頓大學 (Leiden University) 的博士研究生董芸安同學,正探討研究有關「台灣資源回收」的議題,5月26日上午專程來到大愛感恩科技專訪,研究臺灣如何將環保科結合科技,成為環保科技產業。
研究生董芸安表示:「我正在研究有關『台灣資源回收』的議題,從文化社會角度切入,探詢台灣回收的日常實踐與多元社會文化意涵,在日常生活的回收,其背後的社會意義,以及相關的環境、經濟、文化論述。到「人-自然-物質」三者之間的關係,台灣社會中人與自然的關係,如何間接、直接形塑人們處理廢棄物質的方式和概念,研究對象包含中央/地方決策與執行單位、回收處理商、回收教育與推廣單位、社區與宗教慈善團體、家戶等單位;而大愛感恩科技為臺灣環保企業典範,希望透過訪談,能更進一步了解大愛感恩科技的使命及願景。」
「大愛感恩科技並不是有錢就可以做成,更要有心有願,背後有定期/不定期近20萬名環保菩薩,個個都是我們學習的典範。」整合超過慈濟5600個環保點,藉著有形的綠色產品推廣環保,且付出實際行動,積極參與分享、推廣,傳遞環保理念,透過環保教育方式,教化民眾環保理念,在短短的幾小時內,由大愛感恩科技全職志工兼總經理李鼎銘座談分享、研發部協理洪碩廷博士導覽研發中心,經規室慧萍也利用中餐時間跟董同學分享/互動。
大愛感恩科技使命是什麼?希望建立一個無私愛的平台,藉著有型的產品,匯聚眾人的愛心,不管是在路邊做環保的環保菩薩、或是投入專業良能研發的企業/實業家、甚至願意護持請購大愛環保產品的消費者,每個人都在這個無私平台上,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盡一份環保責任,為這個社會、地球而努力。
大愛感恩科技 曹書豪 台北內湖報導
相關閱讀
《華爾街日報》Taiwan: The World’s Geniuses of Garbage Disposal.
http://www.wsj.com/articles/taiwan-the-worlds-geniuses-of-garbage-disposal-1463519134
Read more
週五, 03 六月 2016
2016,06/03 桃園慈聯榮董參訪
- Article Details
【時間】2016年6月3日(五)09:30-11:30
【地點】大愛感恩科技 (台北市內湖區洲子街63號1樓)
大愛心聞:共識共行擴大愛 榮董環保知性行




週四, 02 六月 2016
秀峰校外教學行 環保種子深入心
- Article Details
「學習不只是在教室裡,可以走出教室戶外學習;環保很重要,但不是只有知道沒做到。」5月27、30、31日三天,汐止秀峰國小的社會老師郭築蒨,帶著秀峰國小六年級學生校外教學,希望從小落實環保理念,來到內湖大愛感恩科技參訪。
「環境」跟我們有什麼關係?地球發燒了,地球母親的結局,決定在於我們每一個人一個小動作。台灣每年使用超過45億支寶特瓶,而每製造一個1000cc瓶裝水罐,消耗3~9公升的水、250毫升的石油;每1天使用約49,315,068個塑膠袋,寶特瓶與塑膠袋都千年不化,若不好好回收,都會造成我們所居住的環境破壞。大愛感恩科技 陳意容博士透過簡報、影片傳遞環保理念,教育小朋友環境保護、及環保與我們息息相關。
大愛感恩科技的綠色『心』使命-續物命 造福慧,將廢棄的寶特瓶回收再製成衣服、毛毯,那寶特瓶怎麼變成毛毯和衣服?邀請大愛感恩科技 林正雄博士,來示範寶特瓶模擬抽紗機,寶特瓶清洗乾淨、切片、加熱、抽紗,再紡織成毛毯,同時也讓小朋友們親自操作寶特瓶模擬抽紗機,體會寶特瓶是如何變毛毯,原來硬硬的寶特瓶可以變成這麼柔軟的毛毯。
秀峰國小郭築蒨老師表示:「剛好課本教到『永續經營、地球村』的單元,所以想說帶小朋友走出教室學習,之前有帶過小朋友到內湖環保站,有聽過寶特瓶能變衣服,但不知道如何變成,一直對這個議題感到非常好奇!經由校園內的大愛媽媽介紹我說有大愛感恩科技公司參訪,藉著這樣的機會帶小朋友校外教學,更深一步的學習。透過大愛感恩精心設計的課程,小朋友們學習到很多。印象特別是將寶特瓶做的毛毯以一顆恭敬的心遞給鄉親,種下一顆善的種子,當我們幫助別人時候,要抱持著謙卑的心,其實有時候不是我們給他們東西,是他們給我們(教育)。透過實際模擬、感受,當有一天種子發芽,會能理解當初的一個動作,有很深的含義,另外還有操作棉花糖機時,小朋友都很開心,很感恩大愛感恩認真、用心準備課程,希望孩子們透過這次的課程,環保可以更深入心裡面,實踐在日常生活。」
學生 林立閔分享:「這個科技很環保,而且可以幫助到地球,然後所製成的產品可以幫助災民,希望這項科技到各地發展,長大後有意願到這裡幫忙,成為守護大地的使者。」
學生 陳姿諭分享:「今天老師帶同學來到大愛感恩科技上課,看寶特瓶回收做成衣服,之前都不知道可以做成衣服,認為塑膠就是垃圾,不知道有什麼用途,今天來到這裡才知道塑膠還有其他的用途,不單單只是垃圾而以,可以變成人類所需的資源;塑膠袋不能亂丟,會造成環境汙染,所以我要減少塑膠袋垃圾、寶特瓶的使用,自備環保袋與環保杯、碗筷,不造成地球汙染。」
學生 李沛琳分享:「來到這裡之後,我才知到塑膠袋可以回收做成柴油,對我人類有很大的幫助!塑膠袋雖然很方便,但也會造成環境汙染,所以我以後會少用塑膠袋,不然會是危害地球的不良份子。」
陳意容博士最後問小朋友們「有沒有人願意當保護地球環保小尖兵?」地球母親發燒了!那我們可以怎麼做?小朋友們一一舉手回答自己可以為地球母親做些什麼,如攜帶水壺或環保杯、環保餐具、購物袋、隨手關燈關水、不挑食、把飯吃光光、做好資源回收等,樣樣都是愛護地球母親的事,只要從日常當中落實環保,地球母親就不會嘆氣!關心環保以身作則,是一件很酷、很環保的事!誠如《靜思語》:「人依止在大地上,為地球盡一份心力,是本分事也是使命。」大家都知道地球只有一個,但都不好好珍惜、好好守護她,身為地球的一份子,我們更要好好落實環保理念,不是只有知道,更要身體力行,共同守護我們的地球母親。
大愛感恩科技 曹書豪 台北內湖報導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