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一, 23 五 2016
2016,05/23 【人文週會】樸實藝術的真諦 張鈞翔老師
- Article Details
【時間】2016年5月23日(一) 08:30~10:00
【地點】德式馬交誼廳 (台北市內湖區洲子街65號3樓)
大愛心聞:樸實藝術畫與話 心靈淨化行孝道




2016,05/23 中國重慶企業來訪
- Article Details
【時間】2016年5月23日(一)
【地點】大愛感恩科技 (台北市內湖區洲子街63號1樓)


2016,05/25 廣東工業園區協會參訪
- Article Details
【時間】2016年5月25日(三) 09:00~11:00
【地點】德式馬交誼廳 (台北市內湖區洲子街65號3樓)


Read more
關渡導覽培訓分享 一生無量環保種子
- Article Details
慈濟五十周年,關渡園區,特將部份多功能教室區域規劃展示「大愛感恩科技環保人文系列產品」,並定位為常態之『準環保人文低碳概念教室』,5月日下午大愛感恩科技受邀與北區第三聯區導覽團隊來分享、培訓,導覽團隊來自慈濟委員慈誠/人文推廣志工/環保菩薩代表等,超過100位參與聽取大愛感恩科技的分享與互動問與答。
關渡環保教育站多功能教室為考量能與諸位民眾互動,並設有二台電視電腦多媒體系統,一台投影機電腦系統等三系統具備Kinect 體感偵測器,可做多媒體互動教學。教室裡有三個櫥櫃陳列大愛感恩系列產品、R2R與環保織品DNA區、慈悲科技區、環保PP文具系列區,另一個櫥櫃則是展示香積飯、麵等靜思資糧。大愛感恩科技藉由「有形」的環保產品來喚醒人人「無形」的心念,期盼雖然每一次僅是一場分享,相信也能感動人心,進而讓心念能化為行動,從清淨在源頭的家中落實環保做起。因此身為導覽志工在對外訴說環保產品時,重要是深入體會產品背後的人文、感動、故事、精神(即軟體),並非訴說本身產品的硬體,而『淨化人心、祥和社會』即是大愛感恩科技核心價值的最終努力目標---環保人文、愛心接力、完全回饋。
大愛感恩科技鼎銘師兄在導覽分享中提到,每個系列產品的精神與故事才是重點,產品看似放在櫥櫃裡無法觸碰,但是唯有透過傳達它的重點,即能讓每位大德在短短10分鐘了解豐富的環保之旅、教育列車。從彼此的互動分享中,皆能了解大愛感恩科技的產品,不單單只是個物品,而是從一位環保菩薩、一個回收寶特瓶、一則生命故事等被開啟,經過合作夥伴、同仁員工、請購大德等的「有心」投入,更要從不斷測試的開發製程來讓產品更精質化,秉持著無私的奉獻和愛心、匯聚大家的力量,相信要在社區推動環保教育是指日可待的。
「不論每種寶特瓶的種類、形狀、樣式如何,都能做衣服嗎?」其中一位志工師兄提問,「回收寶特瓶一號瓶的種類有沙拉油、醬油瓶、果汁瓶等,其中沙拉油和醬油瓶大愛感恩無法回收來用,因為它的殘留物本身不好清洗到完全乾淨,紗線製程要有好的良率 (需要製成長纖級的環保大愛紗),源頭的原物料就要乾淨無雜質,不然無法做出來人可以穿的舒適又貼身的服飾。因此非常感恩全省用心付出的環保菩薩,感恩他們!」鼎銘師兄詳細的解說,在場每位師兄師姊都很踴躍的發問。另一位師姊也問:「大愛感恩的環保上衣,如果壞了要如何回收再利用,從搖籃到搖籃的方式應該送去哪裡回收?」,鼎銘師兄說:「現在的毛毯已經可以回收再利用製成三次性的產品,例如展示的毛毯/圍巾/背心/吊衣架/立體防護口罩等,這是有一段不容易的路,但會是我們堅持要走的目標。」
李師兄最後也期待所有導覽的師兄姊都需全身穿著環保再生服飾,除了可自身體驗環保產品的優缺點隨時給與大愛感恩科技建言來精進,也可隨時與社會大德們說明資源再利用的重要性,也可順道接引至環保教育站/大愛感恩科技/慈濟道場來更深的了解,進而人間菩薩大招生來共植福田 。
大愛感恩科技夏鈺琳、林慧萍 台北關渡報導
Read more關渡導覽培訓分享 一生無量環保種子
- Article Details
慈濟五十周年,關渡園區,特將部份多功能教室區域規劃展示「大愛感恩科技環保人文系列產品」,並定位為常態之『準環保人文低碳概念教室』,5月日下午大愛感恩科技受邀與北區第三聯區導覽團隊來分享、培訓,導覽團隊來自慈濟委員慈誠/人文推廣志工/環保菩薩代表等,超過100位參與聽取大愛感恩科技的分享與互動問與答。
關渡環保教育站多功能教室為考量能與諸位民眾互動,並設有二台電視電腦多媒體系統,一台投影機電腦系統等三系統具備Kinect 體感偵測器,可做多媒體互動教學。教室裡有三個櫥櫃陳列大愛感恩系列產品、R2R與環保織品DNA區、慈悲科技區、環保PP文具系列區,另一個櫥櫃則是展示香積飯、麵等靜思資糧。大愛感恩科技藉由「有形」的環保產品來喚醒人人「無形」的心念,期盼雖然每一次僅是一場分享,相信也能感動人心,進而讓心念能化為行動,從清淨在源頭的家中落實環保做起。因此身為導覽志工在對外訴說環保產品時,重要是深入體會產品背後的人文、感動、故事、精神(即軟體),並非訴說本身產品的硬體,而『淨化人心、祥和社會』即是大愛感恩科技核心價值的最終努力目標---環保人文、愛心接力、完全回饋。
大愛感恩科技鼎銘師兄在導覽分享中提到,每個系列產品的精神與故事才是重點,產品看似放在櫥櫃裡無法觸碰,但是唯有透過傳達它的重點,即能讓每位大德在短短10分鐘了解豐富的環保之旅、教育列車。從彼此的互動分享中,皆能了解大愛感恩科技的產品,不單單只是個物品,而是從一位環保菩薩、一個回收寶特瓶、一則生命故事等被開啟,經過合作夥伴、同仁員工、請購大德等的「有心」投入,更要從不斷測試的開發製程來讓產品更精質化,秉持著無私的奉獻和愛心、匯聚大家的力量,相信要在社區推動環保教育是指日可待的。
「不論每種寶特瓶的種類、形狀、樣式如何,都能做衣服嗎?」其中一位志工師兄提問,「回收寶特瓶一號瓶的種類有沙拉油、醬油瓶、果汁瓶等,其中沙拉油和醬油瓶大愛感恩無法回收來用,因為它的殘留物本身不好清洗到完全乾淨,紗線製程要有好的良率 (需要製成長纖級的環保大愛紗),源頭的原物料就要乾淨無雜質,不然無法做出來人可以穿的舒適又貼身的服飾。因此非常感恩全省用心付出的環保菩薩,感恩他們!」鼎銘師兄詳細的解說,在場每位師兄師姊都很踴躍的發問。另一位師姊也問:「大愛感恩的環保上衣,如果壞了要如何回收再利用,從搖籃到搖籃的方式應該送去哪裡回收?」,鼎銘師兄說:「現在的毛毯已經可以回收再利用製成三次性的產品,例如展示的毛毯/圍巾/背心/吊衣架/立體防護口罩等,這是有一段不容易的路,但會是我們堅持要走的目標。」
李師兄最後也期待所有導覽的師兄姊都需全身穿著環保再生服飾,除了可自身體驗環保產品的優缺點隨時給與大愛感恩科技建言來精進,也可隨時與社會大德們說明資源再利用的重要性,也可順道接引至環保教育站/大愛感恩科技/慈濟道場來更深的了解,進而人間菩薩大招生來共植福田 。
大愛感恩科技夏鈺琳、林慧萍 台北關渡報導
Read more週日, 22 五 2016
花蓮影像外拍行 慈科大學習觀摩
- Article Details
5月16日早上一場突如其來的豪大雨,造成桃園、鶯歌等地區嚴重淹水,以致於台鐵桃園北上雙向停駛、火車延誤。原定搭乘早上07:30前往花蓮拍攝『自然,在一起』、精舍農禪生活等影片,並順道前往慈濟科技大學為『藝文中心』規劃做場勘的經營規劃室姜郁雯、歐美圓、陳巍少、曹書豪等四位同仁,因為一場大雨,行程受影響。團隊決議先到松山車站,討論如何因應此突發狀況、順利前往花蓮。沒有多久,北迴鐵路復駛,團隊終於順利搭上08:09直達花蓮列車,展開這次的花蓮外拍行程。
繁華熱鬧的都市,是大部分人類的居住環境,卻也是透過無數碳足跡與汙染後所創造出來的環境。砍伐樹木、新建高樓大廈,人類對大自然的開腸破肚,已造成地球傷痕累累。提起了行囊,走出戶外,遠離吵雜的都市,回到純樸的鄉間,一心要與自然共生息。【自然,在一起】自然生命印象短片拍攝,走訪花蓮市區小鎮、自然風光、花蓮靜思精舍,在田野間欣賞自然間的美,從遠處看到精舍常駐師父田裡耕種,體會「一日不做、一日不食」的農禪精神。將「身」回到最原始的環境,「心」也回到最單純的美好。
在松山車站等候火車時,曾巧遇慈濟志工王明萌師姊陪同尼伯爾人醫會醫生及一行三人,剛好也要到花蓮。王明萌去(2015)年曾到大愛感恩科技分享尼泊爾大地震賑災心得,現在持續陪伴海外回來家人,以誠以愛的接引;而來自尼泊爾的馬坤達和勝偉醫師,4月30日參與花蓮浴佛大典,兩位醫師發心將正信佛教帶回佛陀的故鄉尼泊爾,這趟回花蓮更是慈濟人文之旅。
而大愛感恩外拍團隊16、17兩天的行程,計有拍攝花蓮自然風光、鄉土人文、花蓮靜思精舍農禪生活,為了製作【自然,在一起】自然生命印象短片。此外,考量到大愛感恩科技與慈濟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系產學合作今年已邁入第四年,希望能共同在教育志業、環保志業上努力,共創更有深度與廣度的合作面向。團隊成員中三人均為慈科大校友,被指派觀摩慈科大校史館多媒體導覽系統、以及承擔場勘『藝文中心』布置規劃,整合多方資源、多媒體應用。規劃中之空間利用,包括大愛感恩科技環保產品、慈科大紅藜產品、咖啡館等,共同來豐富與活用。
面對參訪對象中雖然有三位校友,慈科大文宣公關組葉秀品組長及工讀同學仍慎重、正式的導覽校史館,從學校大事記要、證嚴法師與慈濟世界、創校緣起、基金會副總與歷屆校長、校園榮譽板、慈濟人文與博雅教育,到天涯比鄰、各系所專區,透過照片、文字、大愛台新聞等素材呈現,即時資料更新說明,「資料變動的以數位多媒體呈現,較不需更動的海報輸出,兩三年定期更新。」
藝文中心空間活用規劃,則是基於學校與大愛感恩科技的產業合作,共行在志業的無私平台,教育、人文、環保為主籌,來傳遞環保愛地球重要;更希望整合多方資源,以多媒體呈現互動專區,打造自主學習的多元教室。
當拍攝行程來到花蓮環保教育站,看見環保菩薩們各個專心做環保,73歲魏文雄,家住在台北新莊,經常在花蓮待上半個月以上,每日都到環保站做資源分類;一把年紀,頭腦清晰、動做靈活,看不出已經上了年紀。魏文雄壯年時為了家庭打拼事業,當人生功成名就、孩子都長大各自成家後,選擇回到花蓮,遠離世俗紅塵,以一顆單純心念投入環保行列,雖然承擔環保站站長多一份的壓力,但環保使命很重要,對的事做就對了!
藉著這趟花蓮慈科技大學觀摩暨影片外拍,從親身體驗實做學習,不僅增長自我能力,更培養團隊協調合作能力、拍攝技巧、活動行程規劃、及聯繫。大愛感恩科技不是以深植影響力為努力的目標,藉著環境教育的分享,傳遞環保人文,這次影片拍攝,走訪鄉間、親近大自然,傳遞簡約心生活,將「身」回到最原始的環境,「心」也回到最單純的美好,喚起人人心中愛與善的種子,共同友善大地。
大愛感恩科技 曹書豪 花蓮報導
花蓮影像外拍行 慈科大學習觀摩
- Article Details
5月16日早上一場突如其來的豪大雨,造成桃園、鶯歌等地區嚴重淹水,以致於台鐵桃園北上雙向停駛、火車延誤。原定搭乘早上07:30前往花蓮拍攝『自然,在一起』、精舍農禪生活等影片,並順道前往慈濟科技大學為『藝文中心』規劃做場勘的經營規劃室姜郁雯、歐美圓、陳巍少、曹書豪等四位同仁,因為一場大雨,行程受影響。團隊決議先到松山車站,討論如何因應此突發狀況、順利前往花蓮。沒有多久,北迴鐵路復駛,團隊終於順利搭上08:09直達花蓮列車,展開這次的花蓮外拍行程。
繁華熱鬧的都市,是大部分人類的居住環境,卻也是透過無數碳足跡與汙染後所創造出來的環境。砍伐樹木、新建高樓大廈,人類對大自然的開腸破肚,已造成地球傷痕累累。提起了行囊,走出戶外,遠離吵雜的都市,回到純樸的鄉間,一心要與自然共生息。【自然,在一起】自然生命印象短片拍攝,走訪花蓮市區小鎮、自然風光、花蓮靜思精舍,在田野間欣賞自然間的美,從遠處看到精舍常駐師父田裡耕種,體會「一日不做、一日不食」的農禪精神。將「身」回到最原始的環境,「心」也回到最單純的美好。
在松山車站等候火車時,曾巧遇慈濟志工王明萌師姊陪同尼伯爾人醫會醫生及一行三人,剛好也要到花蓮。王明萌去(2015)年曾到大愛感恩科技分享尼泊爾大地震賑災心得,現在持續陪伴海外回來家人,以誠以愛的接引;而來自尼泊爾的馬坤達和勝偉醫師,4月30日參與花蓮浴佛大典,兩位醫師發心將正信佛教帶回佛陀的故鄉尼泊爾,這趟回花蓮更是慈濟人文之旅。
而大愛感恩外拍團隊16、17兩天的行程,計有拍攝花蓮自然風光、鄉土人文、花蓮靜思精舍農禪生活,為了製作【自然,在一起】自然生命印象短片。此外,考量到大愛感恩科技與慈濟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系產學合作今年已邁入第四年,希望能共同在教育志業、環保志業上努力,共創更有深度與廣度的合作面向。團隊成員中三人均為慈科大校友,被指派觀摩慈科大校史館多媒體導覽系統、以及承擔場勘『藝文中心』布置規劃,整合多方資源、多媒體應用。規劃中之空間利用,包括大愛感恩科技環保產品、慈科大紅藜產品、咖啡館等,共同來豐富與活用。
面對參訪對象中雖然有三位校友,慈科大文宣公關組葉秀品組長及工讀同學仍慎重、正式的導覽校史館,從學校大事記要、證嚴法師與慈濟世界、創校緣起、基金會副總與歷屆校長、校園榮譽板、慈濟人文與博雅教育,到天涯比鄰、各系所專區,透過照片、文字、大愛台新聞等素材呈現,即時資料更新說明,「資料變動的以數位多媒體呈現,較不需更動的海報輸出,兩三年定期更新。」
藝文中心空間活用規劃,則是基於學校與大愛感恩科技的產業合作,共行在志業的無私平台,教育、人文、環保為主籌,來傳遞環保愛地球重要;更希望整合多方資源,以多媒體呈現互動專區,打造自主學習的多元教室。
當拍攝行程來到花蓮環保教育站,看見環保菩薩們各個專心做環保,73歲魏文雄,家住在台北新莊,經常在花蓮待上半個月以上,每日都到環保站做資源分類;一把年紀,頭腦清晰、動做靈活,看不出已經上了年紀。魏文雄壯年時為了家庭打拼事業,當人生功成名就、孩子都長大各自成家後,選擇回到花蓮,遠離世俗紅塵,以一顆單純心念投入環保行列,雖然承擔環保站站長多一份的壓力,但環保使命很重要,對的事做就對了!
藉著這趟花蓮慈科技大學觀摩暨影片外拍,從親身體驗實做學習,不僅增長自我能力,更培養團隊協調合作能力、拍攝技巧、活動行程規劃、及聯繫。大愛感恩科技不是以深植影響力為努力的目標,藉著環境教育的分享,傳遞環保人文,這次影片拍攝,走訪鄉間、親近大自然,傳遞簡約心生活,將「身」回到最原始的環境,「心」也回到最單純的美好,喚起人人心中愛與善的種子,共同友善大地。
大愛感恩科技 曹書豪 花蓮報導
夫妻各自有擅長 義診環保修福慧
- Article Details
再看夫妻之間,做好事他們愛相隨。這是在湖南長沙,這一對夫妻,劉娟貞與先生,
做慈濟,腳步跟台灣跟得緊。先生投入義診,妻子落實環保。
家裡用肥皂是回收的油,自己做成,一罐罐的酵素,同樣是來自回收果皮,
環保志工 劉娟貞:「 都寫著我愛你感恩你 。」
劉娟貞在生活中,力行節能減碳
環保志工 劉娟貞:「 (手洗衣服)又節約水又節約電, 衣服也乾淨
環保志工 劉娟貞:「 空調雖然家裡(有)裝, 幾乎可以說沒開過 。」
環保志工 劉娟貞:「 我不要他的袋子用籃子裝。」
環保志工 劉娟貞:「 能坐公交(巴士)不搭的(計程車), 能走路不坐公交(巴士), 就是按照這個(環保手冊), 要求自己 。」
他還有個回收點,就在自家的門口
鄰居:「 一個黃金, 家裡 我家裡還有收黃金, 什麼時候(送)到你那去。」
退休後,劉娟貞,全心做環保,做慈濟事,先生是骨傷科專家,也常義務到會所來義診
環保志工 劉娟貞:「 要錢我就不會來, 不會為錢去做這事, 他說能夠做事幫助人。」
常做好事,樂於助人,歡喜的心,清淨大地,也豐富了心靈
真善美志工-湖南報導 Read more
科學實驗闖關趣 小一新鮮人體驗
- Article Details
讓孩子能在全人的教育環境中成長,是許多家長的夢想,近日(12號)花蓮慈大附中小學部,近日舉辦招生體驗,除了設有闖關活動,許多幼兒園的孩童也入班學習,從生活禮儀到有趣的互動式教學,家長與孩子都相當滿意。
摺好黏土船放進水裡,再放進彈珠,體驗浮力,他們是將要升上小學一年級的小小孩子,與父母來到花蓮慈大附中的教室,體驗科學實驗課程。
慈大附中主任 王珮茹:「上人對孩子的教育是非常非常的重視,所以孩子有需要的,不管是他的設備器材,還有整個教學環境的話,其實整個慈濟是投入非常非常多。」
為了讓孩子盡快融入小學生活,慈大附中小學部,特別舉辦說明會和入班體驗,提早適應團體生活。
家長 張秀明:「這個說明會我覺得很滿意,它能夠讓我的小孩升一年級的時候,他能夠直接進入學校的狀況,並且能夠融入這個團體。」
說明會也透過著色比賽,讓孩子們從色彩,建立環保教育的觀念。
慈大附中校長 李克難:「感恩老師們非常用心帶領學生學習,學校也有非常多元的課程,人文活動也有科學的教育,以及我們遠近馳名的品格教育。」
慈大附中老師:「小朋友你們都幾點上課啊?(八點半)八點半喔!到了小學就不能八點半囉!」
在老師的講解下,孩子們了解未來的生活作息,熟悉學習環境,也提早銜接課程,為進階的學習做好準備。
真善美志工 葉朝慶 陳榮欽 花蓮報導 Read more
環保觀念入校園 趣味短劇深自省
- Article Details
廣東東莞陽光實驗中學,是所新學校,學生人數一千多人,校長對於每個月超過人民幣十萬元的水電費用很頭痛,老師葉燕華是慈濟環保志工,邀請慈濟人進入校園推廣節能減碳,讓同學們有方法也有動力,為學校也為地球,盡分心力。
在台上,慈濟志工,扮演土地公,點出地球因為人類的不珍惜,危機重重,這不只是戲劇,學校裡,就有活生生的例子。
陽光實驗中學校長 孫迎春:「我在垃圾桶裡看到了什麼,我告訴你,第一,看到了同學們丟棄的完整作業本;第二,看到有同學們丟棄的五彩蠟筆;第三,上周五我看到有一袋蘋果。」
校長有危機意識,希望能讓學生懂得惜福,珍惜資源,是慈濟志工的老師,想到了方法。
陽光實驗中學老師 葉燕華:「我們學校是一所新建的學校,學生人數非常多,裡面的水電耗量非常大,我們校長非常著急,所以我就想到把慈濟的環保節能理念引進到我們學校。」
下午四點,全校師生一千多人,齊聚一堂,認識環保的重要,也學習到如何做環保。
陽光實驗中學校長 孫迎春:「今晚的廚餘桶或我們垃圾桶要是空的,我待會就去檢查,能不能說到做到。」
不再浪費,也不再隨意丟棄,全校師生,有動力,一起節能減碳,愛護學校,也疼惜大地。
真善美志工 廣東報導 Read more
環保推手劉麗卿
- Article Details
Next, we get to know more about Low Siang Kheng, the person who established the day time recycling point at Bukit Ho Swee. Low actually began inviting neighbors to safeguard the planet in 2008, but it was quite a rocky start, as her neighbors found the noise unbearable and there were not enough people to help her. Through it all, Low has never thought of giving up.
接下來我們帶大家認識,設立河水山日間環保點的志工劉麗卿,劉麗卿在2008年就開始邀約鄰居在組屋區做環保,初期運作時,曾面對居民的不諒解和人手不足的難題,而劉麗卿沒想過放棄。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