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五, 18 十二月 2015

APEC綠的影展 微型論壇

圖說:第一場微型論壇,由台大大氣科學系陳泰然教授擔任主持人,國外與談人分別來自馬來西亞國家科學中心執行長 Anita Binti Bahari、印尼生物產業科技中心代表 Is Helianti、印尼Hyundai New Thinkers Summit 製片 Ruby R. Cristobal、美國W2W執行長 Jill Boughton、夏威夷GISP專家 Scott Allen,大愛感恩科技陳意容博士為國內唯一受邀之綠色產業專家。(主辦單位提供)「APEC綠的影展」2015年12月4日 ~ 6日,科技部拿下第一屆影展主辦權在台北誠品信義店舉行,並特別邀請APEC會員國,包含美國、加拿大、新加坡、中國、菲律賓等,精心拍攝綠色影片來參展。12月5日,大愛感恩科技研發部陳意容博士,以及APEC『綠的影展』籌委會工作小組秘書長 關尚仁等多位與談人,共同成就第一場的微型論壇。

本屆影展的目標及綠色影片的本質,乃是科學傳播中所重視的提高『科學意識』、促進『科學參與』、享受『科技創新成果』、養成『科學興趣』、以及形成大眾對科學與技術的『公共意見和理解』。除了運用影片勾起更多人興趣,影展中還特別舉辦三場「綠論述」微型論壇,邀請國內外專家學者、影視製作、政策制定者、民間組織等,共同探索綠色領域的重要議題,為我們的綠色未來發聲。

第一場微型論壇,由台大大氣科學系陳泰然教授擔任主持人,國外與談人分別來自馬來西亞國家科學中心執行長 Anita Binti Bahari、印尼生物產業科技中心代表 Is Helianti、印尼Hyundai New Thinkers Summit 製片 Ruby R. Cristobal、美國W2W執行長 Jill Boughton、夏威夷GISP專家 Scott Allen,大愛感恩科技陳意容博士為國內唯一受邀之綠色產業專家。

圖說:「APEC綠的影展」2015年12月4日 ~ 6日,科技部拿下第一屆影展主辦權在台北誠品信義店舉行,並特別邀請APEC會員國,包含美國、加拿大、新加坡、中國、菲律賓等,精心拍攝綠色影片來參展。5日下午大愛感恩科技研發部 陳意容博士,以及APEC『綠的影展』籌委會工作小組秘書長 關尚仁等多位與談人,共同成就第一場的微型論壇。(主辦單位提供)隨著世人對環境變遷的逐漸重視,環境議題已然超越了其他原本的範疇,逐漸擴散到其他型式的文化領域,像是綠色文學、綠色劇場、綠色影視等,許多創作者都透過影像創作進行了豐富的環境議題討論,所以,綠色影片(Green Video)已成為一個新興的傳播文本。透過不同的傳播管道、傳播模式,對公民傳布,促進公眾參與,進而擴大合作參與面向,建構跨區、跨界的多元連結。

主題在談論APEC所設置的科技創新政策夥伴關係(PPSTI - Policy Partnership o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提升公民對科學知識與綠色議題的興趣,增進公民之科學素養,建構其科學基礎能力,進而以邁向一個積極、包容、永續的未來。無獨有偶,各成員經濟體也同時努力地共同建構著重要的願景,實踐APEC PPSTI最關鍵的目標與價值。。

Ms. Boughton便提到,自身是工程師,重視的是如何將一般人認為的垃圾,真正落實回收再利用發揮最大的功能,不僅創造商機,更能減少地球的負擔。而馬來西亞的代表,與印尼的代表,更說明他們的國家政府為了環境議題所投入的資源與努力,以及與業界合作,帶動人民響應所做的努力。

大愛感恩科技研發部的陳意容博士,則代表台灣的業界,說明與政府及學術研究機構有多項合作計畫,不只是將回收的寶特瓶再製紡織品賦予機能性提高附加價值,更為了綠色永續發展,減少紡織業最頭痛的問題,廢棄紡織品,而努力研發廢舊紡織品回收再製商業化可行性,進一步落實將「減廢」推向「零廢」的目標。

本論壇將討論APEC各成員經濟體在面對未來全球環境劇變的境況下,各有何調適與減緩的綠色技術創新策略?而這些關於綠能、綠建築、綠科技的綠色技術創新,又是如何透過不同的傳播管道,對公民傳布,甚至促進公眾參與?希望透過主題討論,創造科技創新政策對話,交流科技創新的實踐經驗。

大愛感恩科技綠色研發,將廢棄的寶特瓶回收再製成環保織品,更進一步推動「從搖籃到搖籃 (C2C)」、「從回收到回收 (R2R)」減廢到零廢,是大愛感恩科技心的願景,也期待大家都是永續思維綠推手,將廢棄的環保織品等再次回收製成環保再生產品,從減廢到零廢,讓資源永續,並期待大家所看到的不是產品的『價格』而是感受到產品後面所傳達的『價值』及『影響力』。

大愛感恩科技 陳意容 台北信義報導
20151218-3.jpg 

Read more

展開北京之展 感恩承擔開始

圖說:12月16日中午,大愛感恩科技業務協力組主管 李部李尊浩帶領業務部何思霈、設計師陳品穎、經規室曹書豪等人,搭機前往中國北京,參與第二屆中國北京國際佛事用品博覽會。(攝影者:曹書豪)12月16日中午,大愛感恩科技在業務協力組主管 李尊浩帶領同仁何思霈、設計師陳品穎、經規室曹書豪等人,搭機前往中國北京,參與第二屆中國北京國際佛事用品博覽會。此趟行李總共有六大、四小,不含個人隨身包,這次託運六件行李箱裝滿了環保愛心產品重量超過80公斤之重。

抵達桃園國際機場,準備報到、行李托運等作業。在過程中看到禁止拖運物品的看板,有打火幾、刀械等危險物品、電磁不可拖運行李,但看到最下面『石頭』也不能拖運!不經好奇的問「為什麼石頭不能拖運?」因為有許多觀光客到了台灣旅遊,為了要留做紀念,經常撿拾石頭帶回自己國家;為了保護生態環境,才有這項的規定。

飛行了兩小時四十分鐘的旅程,晚上接近七點終於抵達北京首都國際機場,溫度只有1度C,第一次體驗到寒冷又乾冷的北京。前陣子霧霾PM2.5濃度高於370,感覺伸手不見五指,為了自己的健康著想,同仁們紛紛帶起口罩,來保護自己。由於大愛感恩科技的同仁們,人生地不熟,非常感恩北京的王懿貞師兄來接機。

王懿貞師兄自稱自己是老北京人,居住在五環路-望京,看到北京打戰時,就駐紮在這。目前在王智慧師姊的餐廳工作,而這幾天陪伴同仁並承擔交通的部份。北京的道路很容易塞車,八點半過後應該不會塞!王懿貞師兄分享自己上下班都不開車,而是搭地鐵。北京城牆有六個環、方方正正像似棋盤,中心是皇城往外延伸,環二區又稱老城。會所及書軒都在環二的東花市,歲末祝福則在馬橋頭,位於環六區,兩地居離非常遙遠,直線多達一百公里,之前見習、培訓時,每月去共修,並有承擔交通主,協助從地鐵到會所接送。

晚上九點半,大愛感恩科技的同仁們抵達北京皇家大飯店,一到飯店同仁們尚未卸下工作職務,還一直馬不停蹄的繼續準備明天的展前志工培訓、產品推廣、展場分配規劃等相關資料,而每一位同仁幾乎都在零晨一、兩點才睡覺,都是為了18日的展覽活動能夠順利的進行,以接引更多當地的人間菩薩,一起來投入這個行列。

大愛感恩科技 曹書豪 北京市報導
圖說:前陣子霧霾PM2.5濃度高於370,感覺伸手不見五指,為了自己的健康著想,同仁們紛紛帶起口罩,來保護自己。(攝影者:李尊浩)圖說:王懿貞師兄自稱自己是老北京人,居住在五環路-望京,看到北京打戰時,就駐紮在這。(攝影者:曹書豪)

Read more

展開北京之展 感恩承擔開始

圖說:12月16日中午,大愛感恩科技業務協力組主管 李部李尊浩帶領業務部何思霈、設計師陳品穎、經規室曹書豪等人,搭機前往中國北京,參與第二屆中國北京國際佛事用品博覽會。(攝影者:曹書豪)12月16日中午,大愛感恩科技在業務協力組主管 李尊浩帶領同仁何思霈、設計師陳品穎、經規室曹書豪等人,搭機前往中國北京,參與第二屆中國北京國際佛事用品博覽會。此趟行李總共有六大、四小,不含個人隨身包,這次託運六件行李箱裝滿了環保愛心產品重量超過80公斤之重。

抵達桃園國際機場,準備報到、行李托運等作業。在過程中看到禁止拖運物品的看板,有打火幾、刀械等危險物品、電磁不可拖運行李,但看到最下面『石頭』也不能拖運!不經好奇的問「為什麼石頭不能拖運?」因為有許多觀光客到了台灣旅遊,為了要留做紀念,經常撿拾石頭帶回自己國家;為了保護生態環境,才有這項的規定。

飛行了兩小時四十分鐘的旅程,晚上接近七點終於抵達北京首都國際機場,溫度只有1度C,第一次體驗到寒冷又乾冷的北京。前陣子霧霾PM2.5濃度高於370,感覺伸手不見五指,為了自己的健康著想,同仁們紛紛帶起口罩,來保護自己。由於大愛感恩科技的同仁們,人生地不熟,非常感恩北京的王懿貞師兄來接機。

王懿貞師兄自稱自己是老北京人,居住在五環路-望京,看到北京打戰時,就駐紮在這。目前在王智慧師姊的餐廳工作,而這幾天陪伴同仁並承擔交通的部份。北京的道路很容易塞車,八點半過後應該不會塞!王懿貞師兄分享自己上下班都不開車,而是搭地鐵。北京城牆有六個環、方方正正像似棋盤,中心是皇城往外延伸,環二區又稱老城。會所及書軒都在環二的東花市,歲末祝福則在馬橋頭,位於環六區,兩地居離非常遙遠,直線多達一百公里,之前見習、培訓時,每月去共修,並有承擔交通主,協助從地鐵到會所接送。

晚上九點半,大愛感恩科技的同仁們抵達北京皇家大飯店,一到飯店同仁們尚未卸下工作職務,還一直馬不停蹄的繼續準備明天的展前志工培訓、產品推廣、展場分配規劃等相關資料,而每一位同仁幾乎都在零晨一、兩點才睡覺,都是為了18日的展覽活動能夠順利的進行,以接引更多當地的人間菩薩,一起來投入這個行列。

大愛感恩科技 曹書豪 北京市報導
圖說:前陣子霧霾PM2.5濃度高於370,感覺伸手不見五指,為了自己的健康著想,同仁們紛紛帶起口罩,來保護自己。(攝影者:李尊浩)圖說:王懿貞師兄自稱自己是老北京人,居住在五環路-望京,看到北京打戰時,就駐紮在這。(攝影者:曹書豪)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