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二, 15 十二月 2015

PLA可分解?辨識不易回收亂象


大愛台連續播出幾天的「塑化年代」專題,介紹了台灣市面分類的七大類塑膠,其實在編號七號、其他類的塑膠當中,除了傳統塑膠PC之外,還有一種叫做「PLA」的塑膠,也被歸納為七號。不過,「PLA」的分子組成,和傳統塑膠的石化原料完全不同,它們由玉米澱粉、或是乳酸等生質材料、聚合而成,又稱為「綠色塑膠」。在堆肥環境下,50天就能完全分解掉,不像傳統塑膠、萬年不滅,影響生態。台灣廠商在環保署鼓勵下,陸續使用PLA材質的食品容器,但因為PLA和傳統塑膠的模樣、相當接近,消費者使用後,還是丟棄在塑膠類,環保人員不但不易回收,更可能混入傳統塑膠,降低再生品質。今天的「塑化年代」專題,一起來了解。 


走進大賣場,生鮮食物的包裝盒,琳瑯滿目,但看起來像塑膠的,就一定是塑膠嗎? 

大賣場經理 胡志光:「它的軟硬度其實都跟塑膠會相近,它會有一個所謂的PLA的這個標示,7號環保回收。」 

提煉「石油」製成的「塑膠」,千萬年不能被分解,業者因而製造出可分解的「生質塑膠」,英文簡稱PLA(Biomass Plastics)。 主要材料是「玉米澱粉」,或是「聚乳酸」和「纖維蛋白質」,組成分子和「傳統塑膠」完全不同。 

中國附醫毒物科主任 洪東榮:「(生質塑膠)它燒了,大概就是二氧化碳,比較不會有這些有毒的氣體。」

「傳統塑膠」燃燒,產生世紀之毒「戴奧辛」,不過,「生質塑膠」焚燒,不會釋出毒性物質,因此稱為「綠色塑膠」。 

「生質塑膠」在台灣市占率不到0.01%,廠商進口「生質塑膠粒」,加工塑形,做成食品容器和袋子。這些原料以往在國內並沒有合成製造,直到近年來,「核能研究所」轉型,開發綠能。 

大愛台記者 張澤人:「這裡是核能研究所的工廠,在我背後這個巨大的桶子,裝滿了不要的稻草和木屑,經過處理之後,變成了生質塑膠。」 

核能研究所化學組工程師 陳文華:「把(稻草)裡面的糖提取出來,經過菌株生物的發酵,產生我們可以用的乳酸,這個乳酸經過聚合之後,可以變成這個聚乳酸。」 

類似塑膠顆粒的「聚乳酸」,經過加工,成了各種食物容器。 

民眾 丁先生:「(市面上常用的接觸到的,哪些是生質塑膠?) 分不出來。」 

便利商店的冰品杯、連鎖咖啡店的外帶杯、生鮮和麵包產品的部分包裝盒,還有早餐店的提袋,都是「生質塑膠」。 

民眾 王小姐:「(生質塑膠用完,你會怎麼處理?) 基本上我們塑膠還是會進行分類回收。(所以一樣丟到傳統塑膠(回收桶)?) 對,目前是這樣子。」 

想降低環境汙染,政府鼓勵業者使用「生質塑膠」容器,但後端的回收工作變了調。 

台南社大環境行動小組研究員 晁瑞光:「我們現在的飲料杯有那麼多種材質,你要好好去做分類,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 

來到回收廠,很多生質塑膠和傳統塑膠,摻雜不清。 

大愛台記者 張澤人:「經過人工處理完全分類成功的,可以變成PE、PS和PVC這種塑膠類,但是有很多複合性的塑膠材質無法再分類,最後變成了這種廢棄物。」 

中興大學化學系教授 李茂榮:「你到後面又混在一起的時候,PLA可以分解,有些東西(塑膠)不能分解,或者有些用燒的(進焚化爐),整個和在一起,就等於已經失去了意義。」 

「生質塑膠」的回收,出了紕漏,環保署從2011年3月1號起,修法將「生質塑膠」納入「資源回收廢棄物」。 

事實上,「生質塑膠」在柏油路面很難分解,但在堆肥土壤的厭氧環境下,50天左右,就能分解成「二氧化碳」和「甲烷」,回歸大自然。 

先進國家禁用拋棄式塑膠袋,台灣政府順應民情,只禁止賣場和超商提供免費塑膠袋,但很多民眾習慣難改,寧願花錢購買,以價制量的政策,成效不彰。 

看守台灣協會秘書長 謝和霖:「一次性的產品或包裝,本身就是不環保的,你用再環保的東西(PLA),這整個結果,還是不環保的。」 

當大眾焦點集中「綠色塑膠」能否減緩環境汙染,卻忽略了人類超量使用塑膠產品的問題。其實,真正的良方,是「減塑」,而非「綠塑」。   

張澤人 郭繼宗 綜合報導 Read more

姑嫂做環保 Zhu-Cai Suying and Zhu Minzi are do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Next, we head to a recycling station in Taichung’s East District and meet some of the recycling volunteers helping to protect Mother Earth. Zhu-Cai Suying and Zhu Minzi are sister-in-laws who are deeply bonded. Both in their 70s, the Zhus not only encourage each other in volunteering, they also inspire people around them to join in the effort. 


接下來我們前往台中東區的環保站,認識幾位環保志工,朱蔡素英與朱敏子,是小姑和嫂嫂的關係,感情好,兩人都已經七十多歲了,但是總是相邀約,一起做環保,也邀約其他人一起來付出。 Read more

休假日不在空過 做環保樂趣多


心富大幸福專題,今天帶您來看到一名環保志工簡慶豐,平時是一名零售業員工,當初因為發現休假都在到處花錢,覺得沒有好好運用時間,偶然接觸了環保工作,負責到各個環保點運送回收物,樂在其中,路線上的住戶都認得他洪亮的笑聲,做環保也成為他上班以外的重心,最希望能透過身教,當孩子的榜樣。


慈濟志工 簡慶豐:「要出發了,七點半從家裡出發,就是到環保站去開車,在幾個小點先收。我在繳功德款的時候跟師姊說,師姊,真的很無聊,禮拜天都去花錢,看有什麼可以給我做事的。她說我帶你去一個好地方,是做環保的地方,這樣做一做,做了也快十幾年。就是去收回來,差不多五六趟吧。這樣做一做身體會比較健康,讓我們下一代的小孩子能學習到我們為了做環保,有什麼的用途這樣。」 

慈濟志工 陳明清:「大街小巷他都很熟,他一方面上班,一方面會抽空來這邊做環保。」 

慈濟志工 簡慶豐:「這是第一個師姊的家。慈濟做資源回收喔!好,謝謝!(也沒袋子可以裝。) 這個也是認識了十幾年,這個阿嬤,你去看他們的時候,大家都健健康康,不是說我們去那邊只是為了收回收,順便去跟他們問候一下,跟祝福他們一下。怎麼沒看到伯父?看得到伯父伯母說你們身體還滿硬朗的、滿健康的,我們自己就很高興。」 

慈濟志工 易鄭招娣:「是(幫)很大的忙,因為我們就是一部車在運作,全部載完之後他們還要回去我家載點心過來。」 

慈濟志工 簡慶豐:「我們易師姊有準備,她有時候都會準備豐富的點心讓他們先吃飽。快點!快點!辛苦了!快點!禮拜一到禮拜六都要上班,就上班這樣很累。做這個(環保)可以流汗,可以流很多汗。做環保就是把那個壓力都釋放出來。假如說我沒有加班的時候,第二個禮拜、第四個禮拜我都會出來做。不管下雨來是大太陽,我都還是都要出來。」 

慈濟志工 易俊宇:「由他帶我一個一個點去認識,那熟了以後現在他就變成是他叫我去開車,他會協助我這樣子。」 

慈濟志工 簡慶豐:「來這邊你做環保,又不用去花錢,又可以得到快樂,又可以身體力行,身體會健康。我希望就是自己能步步踏實做,一步一步一腳印的,就是很踏實的在做。」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