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三, 16 九月 2015

2015,09/16 菲律賓計順市副市長及里長來訪

【對象】菲律賓計順市副市長及里長
【時間】2015年9月16日(三) 16:40~18:00
【地點】大愛感恩科技 (台北市內湖區洲子街63號1樓)

 大愛心聞:
菲國感受慈濟情 來訪志業相學習

20150918-1.jpg20150918-2.jpg
Read more

2015,09/17 慈濟科技大學分享(綠色產品創新典範企業經營概念 )

【對象】慈濟科技大學學生
【時間】2015年9月17日(四) 09:00~10:30
【地點】慈濟科技大學 (花蓮縣花蓮市建國路二段880號)

大愛心聞:
產品創新立典範 綠色經濟永經營

20151001-3-1.jpg20151001-3-2.jpg
 
Read more

保持歡喜心 快樂來上班

圖說: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有些人是在快樂中工作,從工作中得到快樂呢!而有些人則是在壓力中工作,在工作中產生壓力呢!濟雨師兄說:「其實是跟你的心境有關,看你是用什麼心情來上班,而什麼樣的心情也會影響你的工作效率,所以心境是很重要。如果要歡喜來上班的話,要沒有負面的思考空間,含著眼淚都要帶著微笑,從在逆境中更要提起正面,才有可能以心轉境。」(攝影者:曹書豪)一週有五天、一天有八個小時的上班時間,每天都做一樣的工作項目,會讓人感到枯燥乏味又很無趣,那要如何每天上班都能擁有一顆愉快、歡喜的心呢?九月十四日,德式馬企業暨大愛感恩科技週會人文講座邀請慈濟志工劉濟雨師兄,分享『如何歡喜來上班』。

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有些人是在快樂中工作,從工作中得到快樂呢!而有些人則是在壓力中工作,在工作中產生壓力呢!濟雨師兄說:「其實是跟你的心境有關,看你是用什麼心情來上班,而什麼樣的心情也會影響你的工作效率。所以心境是很重要。如果要歡喜來上班的話,要沒有負面的思考空間,『含著眼淚,都要帶著微笑』,從在逆境中更要提起正面,才有可能以心轉境。」

學習非常重要,濟雨師兄分享一則小故事:「有一天晚上老闆巡視公司,看到一位資深主管在加班,便問他:『你怎麼還在加班?不能明天再做嗎?』資深主管回:『老闆,我明天的工作也是很多。』老闆:『你每天都這樣忙嗎?』資深主管回:『對,我每天都這樣忙。』老闆便回覆:『你每天都這樣子忙,我想請問你一件事情,你用什麼時間來思考、思考事情?』」我們有時動態多、靜態少,只知道忙碌,而不知道要沉澱;像清澈、清靜的水,並非水中沒有雜質,而是懂得沉澱,所以我們每一天要自我獨處,把心靜下來沉澱自己的心,了解今天所做的事情,有哪些需要反省及改過。

圖說:在座還有返台參加「2015年慈濟環境教育師資培育第九期研習會」第二階段課程的譚維德、許梅李、陳寶真、等數位廈門環保志工勤精進,一大早9點抵達大愛感恩科技一同參加本次人文講座,聆聽濟雨師兄分享並勤做筆記。(攝影者:曹書豪)在座還有返台參加「2015年慈濟環境教育師資培育第九期研習會」第二階段課程的譚維德、許梅李、陳寶真、等數位廈門環保志工勤精進,一大早9點抵達大愛感恩科技一同參加本次人文講座,聆聽濟雨師兄分享並勤做筆記。

人往往都困在自己的困境理,其實是自己的心念所造成的,靜思語云:「人生的困境如何發展,就在如何解釋、接受,而有不同的結果。」我們只要換一個方向、角度來思考,就不會一直被困住了。濟雨師兄分享相信人人會有所啟發,也就是,把有益心靈的牢記心頭,將無益心靈的放諸水流。人生的目的,不在於享受物欲,而是盡責任;人的責任,就是去付出。對照近來一部講述腳車競技的電影《破風》,裡頭的一句經典對白「取是能力,捨是境界」退後一步也許才是前進的力量。心的清淨並非心中沒有雜念,而是懂得清楚取捨,取捨就是智慧。人生的命運,並不是說我來求佛菩薩就能有所得;最實在能得到的就是『我怎麼做,就能怎麼得!』

大愛感恩科技 姜郁雯 台北市內湖區報導

Read more

保持歡喜心 快樂來上班

圖說: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有些人是在快樂中工作,從工作中得到快樂呢!而有些人則是在壓力中工作,在工作中產生壓力呢!濟雨師兄說:「其實是跟你的心境有關,看你是用什麼心情來上班,而什麼樣的心情也會影響你的工作效率,所以心境是很重要。如果要歡喜來上班的話,要沒有負面的思考空間,含著眼淚都要帶著微笑,從在逆境中更要提起正面,才有可能以心轉境。」(攝影者:曹書豪)一週有五天、一天有八個小時的上班時間,每天都做一樣的工作項目,會讓人感到枯燥乏味又很無趣,那要如何每天上班都能擁有一顆愉快、歡喜的心呢?九月十四日,德式馬企業暨大愛感恩科技週會人文講座邀請慈濟志工劉濟雨師兄,分享『如何歡喜來上班』。

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有些人是在快樂中工作,從工作中得到快樂呢!而有些人則是在壓力中工作,在工作中產生壓力呢!濟雨師兄說:「其實是跟你的心境有關,看你是用什麼心情來上班,而什麼樣的心情也會影響你的工作效率。所以心境是很重要。如果要歡喜來上班的話,要沒有負面的思考空間,『含著眼淚,都要帶著微笑』,從在逆境中更要提起正面,才有可能以心轉境。」

學習非常重要,濟雨師兄分享一則小故事:「有一天晚上老闆巡視公司,看到一位資深主管在加班,便問他:『你怎麼還在加班?不能明天再做嗎?』資深主管回:『老闆,我明天的工作也是很多。』老闆:『你每天都這樣忙嗎?』資深主管回:『對,我每天都這樣忙。』老闆便回覆:『你每天都這樣子忙,我想請問你一件事情,你用什麼時間來思考、思考事情?』」我們有時動態多、靜態少,只知道忙碌,而不知道要沉澱;像清澈、清靜的水,並非水中沒有雜質,而是懂得沉澱,所以我們每一天要自我獨處,把心靜下來沉澱自己的心,了解今天所做的事情,有哪些需要反省及改過。

圖說:在座還有返台參加「2015年慈濟環境教育師資培育第九期研習會」第二階段課程的譚維德、許梅李、陳寶真、等數位廈門環保志工勤精進,一大早9點抵達大愛感恩科技一同參加本次人文講座,聆聽濟雨師兄分享並勤做筆記。(攝影者:曹書豪)在座還有返台參加「2015年慈濟環境教育師資培育第九期研習會」第二階段課程的譚維德、許梅李、陳寶真、等數位廈門環保志工勤精進,一大早9點抵達大愛感恩科技一同參加本次人文講座,聆聽濟雨師兄分享並勤做筆記。

人往往都困在自己的困境理,其實是自己的心念所造成的,靜思語云:「人生的困境如何發展,就在如何解釋、接受,而有不同的結果。」我們只要換一個方向、角度來思考,就不會一直被困住了。濟雨師兄分享相信人人會有所啟發,也就是,把有益心靈的牢記心頭,將無益心靈的放諸水流。人生的目的,不在於享受物欲,而是盡責任;人的責任,就是去付出。對照近來一部講述腳車競技的電影《破風》,裡頭的一句經典對白「取是能力,捨是境界」退後一步也許才是前進的力量。心的清淨並非心中沒有雜念,而是懂得清楚取捨,取捨就是智慧。人生的命運,並不是說我來求佛菩薩就能有所得;最實在能得到的就是『我怎麼做,就能怎麼得!』

大愛感恩科技 姜郁雯 台北市內湖區報導

Read more

星環保陳雅婷 Tzu Chi volunteer Chen Yating from Singapore


In our next report, we meet 64-year-old Tzu Chi volunteer Chen Yating from Singapore. Despite her age, Chen continues to work 4 days a week and, when not at work, she is busy looking after the elderly in her neighborhood or the recycling point at her building. Chen shows that, regardless of your age, when it comes to doing something for society all it takes is a little love and determination. 


接下來的報導,今年64歲的陳雅婷她是新加坡慈濟志工,儘管年紀不輕,一周工作四天,不工作時還去關懷社區長者,也在社區做環保,她印證了,不分年紀只要有愛心和毅力就能為社會付出心力。  Read more

見苦更知福 人文傳清流

圖說:大愛感恩科技以「掘井人」自許,在這無私的平台上集中眾人的力量及良           能,掘井出水,作為回饋社會的活水源泉。(大愛感恩科技提供)「一路上,看見人間煉獄,當地的貧窮、孩子街道乞討、醫療匱乏、空氣充滿沙塵,反觀身處在台灣的我們連呼吸都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大愛台記者記者黃子玲師姊分享進入尼泊爾藍毗尼採訪的見聞;《慈濟月刊》蕭耀華攝影師也分享到:「透過攝影機的鏡頭看見不是歡笑的笑臉,而是無助的臉,但因為有一群慈濟人願意走入他們的國家,進入他們的生活,給他們幫助與關懷。透過每張照片帶領大家『見苦知福』,了解自己的幸福。」 證嚴上人行腳,11日停留在關渡慈濟園區,大愛感恩科技經營規畫室同仁代表也參加下午 上人與慈濟人文志業中心溫馨座談,從影視媒體-大愛電視台、平面文字-慈濟月刊,到網路音訊-大愛廣播,由不同領域的志業體同仁親身體驗中的分享,讓大愛感恩科技同為推廣 " 人文 " 的我們從中學習體驗。

《回眸來時路》的製作團隊盧佩玉師姊分享,透過回顧慈濟歷史,讓大家重認識慈濟。「明鏡高懸」這四個字過去都高掛在衙門官府,而現在這四個字該掛在哪呢?多數的人回答「心中」,但 上人卻是說:「要掛在不被名和利擋住的地方,要為天下名、眾生利著想的地方。」 回頭看早期的慈濟委員日存五毛錢開始募心募款,為的不是自己,而是天下苦難眾生。大愛廣播主持人陳怡君師姊:「大愛廣播今年30歲了,但大愛廣播的成立並非由專業人士組成,而是幾位『不怕、勇敢學就會』的師姊們拿起麥克風開始說慈濟。這就是慈濟人的精神,只要你願意沒有無法成就的事情。」

圖說:上人和慈濟人文志業中心同仁,舉行座談會,期許大家在大時代要經得起考驗,要多用心,守護在這一口出泉的水,淨化人心,天下事 人人都有責任,人文志業更是有這樣的使命。(大愛台畫面)慈濟走過50年,經過許多的紛紛擾擾,但唯有親自體驗,親身感觸,您才會懂得什麼事是「真」實、什麼人是「善」、什麼物最「美」。人文志業如同王端正執行長所說:「為聞聲救苦做耳目,淨化人心做活水,為祥和社會做砥柱,為顛狂慌亂做正念。期勉大家要4化:「優化」與時俱進、「活化」過往經典資產重新加值、「強化」個人專業與人文提升,並且要有信,才能破謊言,做到願與行。」

證嚴上人:「人文志業就是「喜」大喜無憂,所以人文志業要做到讓 上人、大眾無憂,在報導上要真誠的讚歎與褒揚美善的事,就是真正的人文內涵,才能福慧雙修。看見國外天災人禍,敘利亞難民、伊拉克戰爭,造成人民苦難逃亡;從美伊戰爭那一年開始,我就已經請志工們預估難民逃難的路線,研究當地人民喜歡的食物口味,請當地人民來試吃,到了冬天發放毛毯,讓他們能夠披,日常生活可以用,晚上又可以禦寒。一直到志工們研發出寶特瓶做成為毛毯,同時可以環保又能賑災,同時又能回饋大愛台,這都是所有志業環環相扣,不能分開。在大時代要經得起考驗,要多用心,守護在這一口出泉的水,淨化人心,天下事人人都有責任,人文志業更是有這樣的使命。」

大愛感恩同仁竣翔師兄參與座談會印象最深刻的:「 上人說人文志業是『大喜無憂』的志業,而上人當天從人人分享時真誠的讚歎他人感受到這份大喜,而並非一直強調自己的功勞或業績。我相信懂得真誠讚歎他人,不但是結好人緣,更是慈濟志業體中不可或缺的人文精神之一。這代表了看得見他人的優點,並感恩他人的努力付出,才能如實讚美。這包總了真、善、美的人文理念,應該用這樣的態度面對生命中的每一刻,對待每一個人,進而會學得人生中該如何感恩、為什麼感恩、感恩些甚麼。心中懂得了感恩,行動中才能真正發揮無私大愛,也就圓滿了『大愛感恩』的意義。」艾錚師姊也提到:「人文志業將社會的真、美、善藉由畫面、照片透過傳播媒體傳遞出去,讓這股清流繞全球。身為志業體一員的大愛感恩科技雖無法用傳播方式傳遞美善,但我們藉由環保菩薩的故事加附在環保產品身上,賦予他產品生命力,藉由有形的產品,傳遞無形的感動與愛,這也是大愛感恩科技的意義與價值。」

而承擔人資工作的怡德師兄,聽到 上人提到培育與陪伴新人議題時,要如何在工作上「永續經營」呢?他當下想到 上人開示為不幸天災人禍的難民們,研發與準備賑災物資的慈悲與用心;設身處地與永續關懷的出發點在為他人設想,因而感動千千萬萬的人心,願意自發性的付出自已的小愛、匯聚成為大愛,再透過慈濟這一個平台將這一份大愛溢助在需要幫助的人的身上助人危難。而護持環保志業的大愛感恩科技公司,若時時刻刻也是為環境、為地球、為大眾的環保需求在設身處地的設計與著想,相信終將成為大眾永續認同與支持的環保品牌。

大愛感恩科技以「掘井人」自許,在這無私的平台上集中眾人的力量及良能,掘井出水,作為回饋社會的活水源泉。同仁們在工作上付出專業,並以志工的心推廣帶動更多的人一同加入這善的平台,我們雖無法像大愛台的記者深入苦難災區,但我們可以藉由毛毯,將愛傳遍全球,溫暖每個人的心。

大愛感恩科技 李艾錚 台北市北投區關渡報導


 

Read more

見苦更知福 人文傳清流

圖說:大愛感恩科技以「掘井人」自許,在這無私的平台上集中眾人的力量及良           能,掘井出水,作為回饋社會的活水源泉。(大愛感恩科技提供)「一路上,看見人間煉獄,當地的貧窮、孩子街道乞討、醫療匱乏、空氣充滿沙塵,反觀身處在台灣的我們連呼吸都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大愛台記者記者黃子玲師姊分享進入尼泊爾藍毗尼採訪的見聞;《慈濟月刊》蕭耀華攝影師也分享到:「透過攝影機的鏡頭看見不是歡笑的笑臉,而是無助的臉,但因為有一群慈濟人願意走入他們的國家,進入他們的生活,給他們幫助與關懷。透過每張照片帶領大家『見苦知福』,了解自己的幸福。」 證嚴上人行腳,11日停留在關渡慈濟園區,大愛感恩科技經營規畫室同仁代表也參加下午 上人與慈濟人文志業中心溫馨座談,從影視媒體-大愛電視台、平面文字-慈濟月刊,到網路音訊-大愛廣播,由不同領域的志業體同仁親身體驗中的分享,讓大愛感恩科技同為推廣 " 人文 " 的我們從中學習體驗。

《回眸來時路》的製作團隊盧佩玉師姊分享,透過回顧慈濟歷史,讓大家重認識慈濟。「明鏡高懸」這四個字過去都高掛在衙門官府,而現在這四個字該掛在哪呢?多數的人回答「心中」,但 上人卻是說:「要掛在不被名和利擋住的地方,要為天下名、眾生利著想的地方。」 回頭看早期的慈濟委員日存五毛錢開始募心募款,為的不是自己,而是天下苦難眾生。大愛廣播主持人陳怡君師姊:「大愛廣播今年30歲了,但大愛廣播的成立並非由專業人士組成,而是幾位『不怕、勇敢學就會』的師姊們拿起麥克風開始說慈濟。這就是慈濟人的精神,只要你願意沒有無法成就的事情。」

圖說:上人和慈濟人文志業中心同仁,舉行座談會,期許大家在大時代要經得起考驗,要多用心,守護在這一口出泉的水,淨化人心,天下事 人人都有責任,人文志業更是有這樣的使命。(大愛台畫面)慈濟走過50年,經過許多的紛紛擾擾,但唯有親自體驗,親身感觸,您才會懂得什麼事是「真」實、什麼人是「善」、什麼物最「美」。人文志業如同王端正執行長所說:「為聞聲救苦做耳目,淨化人心做活水,為祥和社會做砥柱,為顛狂慌亂做正念。期勉大家要4化:「優化」與時俱進、「活化」過往經典資產重新加值、「強化」個人專業與人文提升,並且要有信,才能破謊言,做到願與行。」

證嚴上人:「人文志業就是「喜」大喜無憂,所以人文志業要做到讓 上人、大眾無憂,在報導上要真誠的讚歎與褒揚美善的事,就是真正的人文內涵,才能福慧雙修。看見國外天災人禍,敘利亞難民、伊拉克戰爭,造成人民苦難逃亡;從美伊戰爭那一年開始,我就已經請志工們預估難民逃難的路線,研究當地人民喜歡的食物口味,請當地人民來試吃,到了冬天發放毛毯,讓他們能夠披,日常生活可以用,晚上又可以禦寒。一直到志工們研發出寶特瓶做成為毛毯,同時可以環保又能賑災,同時又能回饋大愛台,這都是所有志業環環相扣,不能分開。在大時代要經得起考驗,要多用心,守護在這一口出泉的水,淨化人心,天下事人人都有責任,人文志業更是有這樣的使命。」

大愛感恩同仁竣翔師兄參與座談會印象最深刻的:「 上人說人文志業是『大喜無憂』的志業,而上人當天從人人分享時真誠的讚歎他人感受到這份大喜,而並非一直強調自己的功勞或業績。我相信懂得真誠讚歎他人,不但是結好人緣,更是慈濟志業體中不可或缺的人文精神之一。這代表了看得見他人的優點,並感恩他人的努力付出,才能如實讚美。這包總了真、善、美的人文理念,應該用這樣的態度面對生命中的每一刻,對待每一個人,進而會學得人生中該如何感恩、為什麼感恩、感恩些甚麼。心中懂得了感恩,行動中才能真正發揮無私大愛,也就圓滿了『大愛感恩』的意義。」艾錚師姊也提到:「人文志業將社會的真、美、善藉由畫面、照片透過傳播媒體傳遞出去,讓這股清流繞全球。身為志業體一員的大愛感恩科技雖無法用傳播方式傳遞美善,但我們藉由環保菩薩的故事加附在環保產品身上,賦予他產品生命力,藉由有形的產品,傳遞無形的感動與愛,這也是大愛感恩科技的意義與價值。」

而承擔人資工作的怡德師兄,聽到 上人提到培育與陪伴新人議題時,要如何在工作上「永續經營」呢?他當下想到 上人開示為不幸天災人禍的難民們,研發與準備賑災物資的慈悲與用心;設身處地與永續關懷的出發點在為他人設想,因而感動千千萬萬的人心,願意自發性的付出自已的小愛、匯聚成為大愛,再透過慈濟這一個平台將這一份大愛溢助在需要幫助的人的身上助人危難。而護持環保志業的大愛感恩科技公司,若時時刻刻也是為環境、為地球、為大眾的環保需求在設身處地的設計與著想,相信終將成為大眾永續認同與支持的環保品牌。

大愛感恩科技以「掘井人」自許,在這無私的平台上集中眾人的力量及良能,掘井出水,作為回饋社會的活水源泉。同仁們在工作上付出專業,並以志工的心推廣帶動更多的人一同加入這善的平台,我們雖無法像大愛台的記者深入苦難災區,但我們可以藉由毛毯,將愛傳遍全球,溫暖每個人的心。

大愛感恩科技 李艾錚 台北市北投區關渡報導


 

Read more

養生講座汲新知 蔬食料理多變化


美國南加州慈濟志工,農曆7月吉祥月活動,很熱鬧,有長青團表演,也有愛地球宣導,更有實用的素食烹飪,短短的幾個小時,社區民眾,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農曆七月,在美國,可以很熱鬧,南加州慈濟志工,舉辦養生講座,也有受婆婆媽媽喜愛的烹飪教室。 

民眾 陳安吉麗娜:「我看到心素食儀教我們做菜,我們可以用這麼簡單的,家裡隨手可得的一些材料,然後再加上我們的香積飯,就可以做出很美味的料理。」 

慈少們有創意,用舞蹈,號召大家一起來節能減碳,愛地球。 

慈少 廖杰弗里:「跳清掃舞我參加慈少一年多了,我覺得這邊學的做的,都很有意義,所以我每次都爭取來參加活動。」 

鑽石長春團,更讓人佩服,每一位都是五十五歲以上,又唱又跳,展現熱情與活力。 

長青團老師 陳珍妮:「大家都很喜歡跳舞,所以今天慈濟給我們這個機會,我們很高興,我們來這邊表現一下,大家的青春活力。」 

推動齋戒,也與社區民眾結好緣,歡歡喜喜,度過吉祥月。 

張朝宏 蕭丞堯 趙愛紅 吳珍珠 美國報導 Read more

袋袋資源皆是寶 挑選清洗延物命


馬來西亞吉隆坡有一座工業區,每個月第一個星期六下午總是特別的熱鬧。原來是由一群慈濟環保志工所組成的流動二手貨品攤位,在這個工業區進行售賣。居住在臨近的外籍勞工總是喜歡趁著這個機會,在二手貨品攤位找到自己心儀的東西,不只價格低廉,還可以做環保延長物品的壽命。 


搬運一袋袋沉重的資源,這些都是收集一整個月,累積的寶物。 

慈濟志工 曹帶娣:「那個衣服全部有選過的,有挑過的 而且那個電器,我也是有修理過的,然後修理後 我就在我的家裡,抹到乾乾淨淨 然後包裝好,就全部囤在我家裡。」 

從家裡到環保站,再送到吉隆坡臨近的工業區。環保志工曹帶娣,18年前因為一念善心,聯合其他志工,開始在工業區裡,賣二手物品。 

慈濟志工 曹帶娣:「因為那時候我覺得,我開這個(二手貨物)市場,那個收入來源就比較多,那我們慈濟,也是要用到資金來救人,所以我就來開這個市場。」 

早年擺攤,是因為大馬慈濟人募善款不易,如今堅持延續,是因為想以低價販售,像新的一樣好的物品,給外籍勞工。 

慈濟志工 曹帶娣:「外勞需要這些東西,他多數是買便宜的貨,就是我來到這個地方,看到很多外勞,所以我就打算來這邊開檔,一個月我就清了 全部賣完,那我就很開心就好,那天我就可以睡。」 

每月開張一次的,工業區跳蚤市場,生意興隆,延續物命。 

林英意 林偉德 馬來西亞報導 Read more

風雨無阻草根情 守護地球身示教


台中市南屯區的本土環保站,去年成立,接引附近很多民眾來做環保,其中一位68歲的林秀梅阿嬤,天天都來,風雨無阻,阿嬤多年來住在台東,去年才來台中跟女兒居住,但因為不習慣這裡的生活,每天躲在家裡,女兒接引她來做環保,讓阿嬤重新找到生活重心,儘管她腰椎已經彎曲近90度,走路嚴重駝背,但她發揮良能,認真付出。 


一早秀梅阿嬤來了,同樣推著她的小推車,來做環保是她每天最快樂的事情。 

在台東住了幾十年,去年才來台中跟小女兒住,但生活實在不習慣,每天悶在家裡,還好有機會來到這裡。 

慈濟志工 林秀梅:「我女兒來問師姊,這邊有工作嗎,師姊說有,我就來,沒有煩惱。」 

阿嬤天天都來,中午回家吃飯休息一下,下午還會再來,風雨無阻,讓其他志工都很感動。 

慈濟志工 林麗月:「阿嬤,就這樣子,兩個老人家,我都會抱一抱,才來這邊做,阿嬤每天來,一做就做到上廁所才有起來,其他都沒起身。」 

阿嬤年輕時,很辛苦,每天彎著腰要洗四十個工人的衣服,導致她現在脊椎往前彎曲了近九十度,但阿嬤說,她還能做,做環保比年輕時工作輕鬆多了,反而越做越有活力。 

江麗君 李岳為 台中報導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