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 2015
週五, 14 八月 2015
返校日制服發放 貧寒家庭減重擔
- Article Details
美國德州的達拉斯「第十九屆市長返校日活動」,許多團體聚集在一起,給當地經濟有困難的家庭協助,幫助這些家庭的孩子能順利求學。慈濟達拉斯分會第十年參與發放制服,今年還有八位歐巴馬中學的學生,也投入志工行列。
發放前,愛的叮嚀。隨即,歐巴馬中學學生就以行動展現了「感恩、尊重、愛」。
歐巴馬中學學生 艾賽亞.買瑞特:「我覺得幫助別人是很棒的事,何況放暑假時我沒有什麼事情,但是最重要的就是,我有能力時,能回饋社區,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尤其現在的經濟狀況不是很好,所以我可以來做志工,為別人付出。」
志工 拉瑞特.錢尼:「以前我也曾在市長返校日來領取學校用品,現在角色對調了,我來做志工,我來幫助這些小孩子們,從受助者變成助人者。」
達拉斯「第十九屆市長返校日活動」,是慈濟志工第十年發放制服,四千位有需要的在學學生,來自一千三百個家庭。
家長 阿曼達:「我前陣子嚴重生病、壓力大,結果不知道該幫孩子準備學校用的物品,所以我真的好感恩你們的協助,我實在是太開心了。」
發放現場大排長龍,靜思語成了紓壓妙法。
家長:「最近我工作的薪水被降低,但要做的事情並沒有變少,結果我看到第七句(靜思語),多做多得,少做多失。太棒了!」
心念一轉,幸福到來,領制服,也領了竹筒,許多家庭這一天開始,也成為竹筒歲月的響應者。
真善美志工 吳怡萱 吳鵬飛 美國報導
Read more服務需要的人 公益領域再深耕
- Article Details
慈濟加拿大分會深耕當地二十多年,陸續獲得許多愛的回響。最近新民主黨團隊一行八人來參訪,由於過去曾有食物銀行等方面的合作,他們對慈濟其實並不陌生。省議員對慈濟不分宗教、種族的援助,感恩尊重愛的服務精神感動,主動向志工表示,如果有什麼需要幫忙,他們也希望一同加入。
向來熱衷多元文化在大溫地區發展的新民主黨,黨領率團一行八人參訪慈濟加拿大分會。映入眼簾的牆上幾個大字,吸引大家目光,志工解說意涵,手心向下助人,也是一種學習。
新民主黨黨領 賀謹:「慈濟人走進社區,去幫助需要的人,發放服務會彎下腰,當人們在最苦難的時候,讓受惠者感受彼此是平等的,還有我們會一起攜手面對。」
省議員 羅品珍:「慈濟視社區的人都是平等的,以人為本的尊重,不管你是從哪來,不管你信奉哪個宗教,不管你有多少收入。」
省議員 周行勵:「我第一次最印象深刻的是,慈濟人給人的感覺很美好很親切,給予很多,但不求回報。」
志工介紹桌上擺放的兩個白色水桶,是淨水器,災難時能派上用場;還有百分百由志工回收的寶特瓶製成的毛毯,蘊含環保理念。
從助學金發放、食物銀行發放、急難救助到國際賑災等各種服務,志工都抱持感恩尊重愛的精神。送上結緣品,是許多志工天天都會讀的靜思語,書中智慧是做人處事的良方。
真善美志工 梁玉燕 陳文和 加拿大報導
Read more資源回收動手實做 加深學童印象
- Article Details
馬來西亞慈濟巴生支會志工應邀前往萬津直落拿督淡小(SJK (T) Telok Datok)參與該校的環保周,與四百位學生分享如何資源回收。由於淡小學生對淡米爾文比較有共鳴,因此安排了印裔志工將環保資訊翻譯成淡米爾文,並在現場以淡米爾文來進行講座,當天活動也有環保實作,讓學生們親身體驗。
志工 迪魯:「這些瓶子都可以回收,還可以拿來做T恤。」
志工一一介紹環保資源,圍觀的學生已經迫不及待動手分類。
學生 素巴詩妮:「我今天學到要如何把鐵罐以及衣物分類。」
萬津直落拿督淡小邀請慈濟志工來分享,希望能從小培養學生養成好習慣。
老師 瑪拉:「環保對孩子很有效,幫助他們以後對環境的照顧,之後在課堂上,老師會再教環保。」
要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就要用他們熟悉的語言,淡米爾文。第一次承擔環保講座的印裔志工迪魯(Thiru),在講座前,做好準備。
慈濟志工 迪魯:「我們就是要讓學生知道,不要隨意丟垃圾,而且要如何保護地球。」
慈濟志工 林雪雲:「第一次我們用淡米爾文,我們就教那位印裔師兄,學用淡米爾文(講環保),他們都會用谷歌翻譯(環保詞句)淡米爾文。」
突破語言障礙,也在做中學習,愛護地球,有心,人人都做得到。
許音包玲 戴輝達 馬來西亞報導
Read more慈青推五省 邀約民眾共同響應
- Article Details
一年一度聯合國青年大會(Youth Assembly at the United Nations),慈青與慈少第十年參與,每年大會正式開始之前,參加的代表都會進行會前準備,最重要的項目之一,就是提出青年關心的議題,並邀約民眾支持。慈青慈少今年推廣環保五省行動,到紐約時報廣場向民眾介紹。
每年「聯合國青年大會」,會前最重要的準備工作之一,就是邀約議題的支持者。慈青慈少(8/2)來到知名的紐約時報廣場(Times Square),介紹「五省」行動。
遊客 宋先生:「平常就有在做環保,無論是從節水、節電,還有我們也是盡量,我上班都是騎腳踏車或走路,又運動健身,而且又可以省能源。」
遊客 珍:「你們看起來非常友善,而不會讓人覺得恐懼,你們一開口就先說,這不是募款,我們有資訊想和你們分享,所以你們是很平易近人的。」
遊客 湯姆:「很棒的年輕人。」
穿梭在自由的商業活動區,年青人以誠意、慈濟人文,讓遊客在享受悠閒中,也願意留點時間,簽下對環保的支持。
真善美志工 美國報導
Read more東海明珠擴大愛 術德兼修蘊人文
- Article Details
馬祖培訓中、即將受證之第一位委員鄭嬌英師姊,在「手心外的天空」一公分命運本尊陳秀琇師姊陪同下,來到內湖大愛感恩參訪。談起陳秀琇師姊與馬祖的因緣,必須從時任馬防部指揮官鄭德美將軍邀約入軍中愛灑談起,從此不但慈濟人文傳頌前線柳營虎帳,亦開啓馬祖鄉親與慈濟因緣。秀琇師姊並談到在陪同鄭德美回花蓮尋根時,亦從 證嚴上人行儀中,看到踐履
「慈悲等觀」之身教,也促成日後鄭德美尋求人生圓滿、皈依上人的事蹟。
談到慈濟志業在馬祖推動的現況,秀琇師姊認為,馬祖慈善以老人訪視為主,醫療志業則有人醫義診,至於教育與人文足跡尚待開展。基於秀琇師姊兒子鄭凱安/鄭凱倫都是慈籃第一期學員的經驗,覺得教育若從慈少入門應該很恰當。於是才有這一次趁鄭嬌英師姊前來台北慈院承擔醫療梯次志工,兩人専程來大愛感恩參訪之因緣。
李鼎銘師兄分享慈籃緣起與宗旨:希望藉由籃球訓練、輔以慈濟人文精神,達到寓教於樂及術德兼修的成效,1994年以定位「慈靑之輔」發起成立。隨後注意到青少年正值迷惘年紀,亟待接引、陪伴,因此確認定位為以青少年學員為主,同時冠以「家族」之名,即以接引全家人參加為宗旨。過程中,除了家長志工展良能,更因為易子而教,學習到如何成為稱職的父母。進而接引家長從見習、培訓,進入慈濟菩薩道。用滾動籃球的雙手,滾動大愛。啓發學員與家長自愛、愛人之心。萬法萬物但盼因緣具足,希望馬祖能突破地理阻隔,成就好因緣。
馬祖四鄉五島,已經從上個世紀中「破斧沉舟絕後路、背水一戰能逢生」烽火硝煙的戰地孤島,到今天,成為風光明媚的東海明珠、海上桃花源。由於離島沒有垃圾焚化設備,馬祖的垃圾,皆是委託民間環保公司轉運至基隆焚化。因此島上不見垃圾。遺憾的是,擁有美麗海岸線的馬祖,近年來,因為洋流和風向,充斥從大陸海漂垃圾,已經影響到當地觀光品質。期待未來接引更多社區志工,精進薰法香及推廣靜思/淨斯丶與環保低碳概念,從嬌英師姊一已之力,一生無量,帶動建立馬袓社區志工。秀琇師姊分享到,過程中,一定會有大石頭、小石頭阻擋前路,但要記得,在移走小石頭、繞過大石頭時,莫忘初心、守志恆持。
大愛感恩科技 虞珊明 台北市內湖區報導
Read more東海明珠擴大愛 術德兼修蘊人文
- Article Details
馬祖培訓中、即將受證之第一位委員鄭嬌英師姊,在「手心外的天空」一公分命運本尊陳秀琇師姊陪同下,來到內湖大愛感恩參訪。談起陳秀琇師姊與馬祖的因緣,必須從時任馬防部指揮官鄭德美將軍邀約入軍中愛灑談起,從此不但慈濟人文傳頌前線柳營虎帳,亦開啓馬祖鄉親與慈濟因緣。秀琇師姊並談到在陪同鄭德美回花蓮尋根時,亦從 證嚴上人行儀中,看到踐履
「慈悲等觀」之身教,也促成日後鄭德美尋求人生圓滿、皈依上人的事蹟。
談到慈濟志業在馬祖推動的現況,秀琇師姊認為,馬祖慈善以老人訪視為主,醫療志業則有人醫義診,至於教育與人文足跡尚待開展。基於秀琇師姊兒子鄭凱安/鄭凱倫都是慈籃第一期學員的經驗,覺得教育若從慈少入門應該很恰當。於是才有這一次趁鄭嬌英師姊前來台北慈院承擔醫療梯次志工,兩人専程來大愛感恩參訪之因緣。
李鼎銘師兄分享慈籃緣起與宗旨:希望藉由籃球訓練、輔以慈濟人文精神,達到寓教於樂及術德兼修的成效,1994年以定位「慈靑之輔」發起成立。隨後注意到青少年正值迷惘年紀,亟待接引、陪伴,因此確認定位為以青少年學員為主,同時冠以「家族」之名,即以接引全家人參加為宗旨。過程中,除了家長志工展良能,更因為易子而教,學習到如何成為稱職的父母。進而接引家長從見習、培訓,進入慈濟菩薩道。用滾動籃球的雙手,滾動大愛。啓發學員與家長自愛、愛人之心。萬法萬物但盼因緣具足,希望馬祖能突破地理阻隔,成就好因緣。
馬祖四鄉五島,已經從上個世紀中「破斧沉舟絕後路、背水一戰能逢生」烽火硝煙的戰地孤島,到今天,成為風光明媚的東海明珠、海上桃花源。由於離島沒有垃圾焚化設備,馬祖的垃圾,皆是委託民間環保公司轉運至基隆焚化。因此島上不見垃圾。遺憾的是,擁有美麗海岸線的馬祖,近年來,因為洋流和風向,充斥從大陸海漂垃圾,已經影響到當地觀光品質。期待未來接引更多社區志工,精進薰法香及推廣靜思/淨斯丶與環保低碳概念,從嬌英師姊一已之力,一生無量,帶動建立馬袓社區志工。秀琇師姊分享到,過程中,一定會有大石頭、小石頭阻擋前路,但要記得,在移走小石頭、繞過大石頭時,莫忘初心、守志恆持。
大愛感恩科技 虞珊明 台北市內湖區報導
Read more週四, 13 八月 2015
2015,08/13 馬祖志工參訪
- Article Details
【時間】2015年8月13日(四)
【地點】大愛感恩科技 (台北市內湖區洲子街63號1樓)
大愛心聞:東海明珠擴大愛 術德兼修蘊人文


Read more
暫住羅浮國小 親手發放獻祝福
- Article Details
蘇迪勒過後,桃園復興區的合流部落受到重創,居民們目前都有家歸不得,今天(8/12)志工們來到羅浮國小,關懷這些居民,也帶來物資,希望在這個時刻,這些物資,能為他們的生活帶來便利,災民們也希望,政府能夠協助他們,早點重建家園。
颱風過後,合流部落的居民,有家歸不得,現在都暫時安置在羅浮國小,房間內,有床鋪衣櫃,還有小小的桌子,但是在生活上還是有些不方便。
受災居民:「早上就吃早餐,晚上就吃晚餐,有的就吃泡麵之類,因為也沒辦法去買便當,還要跑到很遠的地方去,洗澡的時候沒辦法洗熱水,就洗冷水。」
慈濟志工忙著搬運帶來的物資,一一擺放整齊,有米、毛毯、生活包,也帶來上人的祝福。
復興區羅浮里長 王國治:「(這些物資)都是他們的一分心,不管或多或少,但是含我在內,不要忘記他們(志工)對我們的好。」
慈濟志工 陳玉美:「我們今天有發放九戶,另外一戶因為身體狀況不好住院,還有孩子上班,那我們接續會去做後續關懷,也會把這份祝福金送到他們手上。」
志工們帶領居民一同比手語,緩解他們的憂愁,用愛膚慰,居民們失去家園的痛,不過居民們還是希望政府能夠協助他們,早日重建家園。
顏聆羽 萬家宏 桃園報導
Read more山泉水源源不絕 淨水後提供鄉親
- Article Details
淨水器,在這次的水患中,協助新店山區居民有乾淨的水可飲用,由於鄰近的南勢溪溪水混濁,需靠送水車送原水來過濾,志工和水利署人員就地找尋山泉水,解決送水問題,也讓淨水器的運作效率更高。
黃水滾滾,山區的水源濁度一直無法下降,由於找不到適合的原水,淨水器的運作,有困難。
水利署防災中心簡任正工程司 蘇俊明:「這幾天要取南勢溪的水源,可能不太可能,因濁度實在太高。」
無法就地取水,只好從新店直潭取得山溝水,運送路程就要好幾個小時,而且一趟僅有一噸水,志工和水利署人員,前進山區,設法找尋新水源。
慈濟志工 嚴聖炎:「原來要跑幾個小時的路程,將近五六個小時的路程,我們現在十分鐘就解決了。」
老天爺相助,山泉水出水處,離指揮中心十分鐘車程不到,事實上,為解決缺水的問題,除了水利署,工研院人員也是熬夜造水,只期待能為受災的鄉親減輕困擾。
水利署防災中心簡任正工程司 蘇俊明:「慈濟、工研院,還有水利署,三方公私立的合作,可以讓災民在最危難的時間有乾淨水來喝,這是我們該盡一分小小的心力。」
真善美志工 曾聰明 鄭碧玲 台北報導
Read more八年環保樣樣做 實踐回收不怕難
- Article Details
今天的心富大幸福,帶您認識,在宜蘭羅東環保站年紀最長的環保志工,林陳阿幼。她是宜蘭在地人,退休後意外踏入慈濟,做回收讓她一周六天從早忙到晚,八年來環保站的各個崗位,林陳阿幼全都做過,她沒有特定喜歡做什麼,因為她說每一區的回收量都不固定,萬一量多的那個區塊,當天志工比較少,那就會堆積如山,所以只要哪裡有需要,她就會到哪裡。
慈濟志工 林陳阿幼:「喔,好重,你撿拾那個(回收)是要做什麼?要拿去慈濟,慈濟,在哪裡?五結鄉啊,我說五結鄉那個點就是慈濟喔。他說,對啊,要一起去嗎?我說好啊,結果一去就上癮了。
來這裡就是撿回收,回收撿一撿就做那個,錄音帶,錄音帶做一做就,嗯,也不知道還有什麼,反正到現在每一樣都做過了啦。(全部都做過了?) 對,全部都做過了。(那你最喜歡做哪一樣?) 都可以做,每一樣都喜歡啊。
好比說自己的工作先做完,就幫忙其他的區域,不一定自己的區域,就一直做一直做,那如果有一天做完了呢,那就還是要適應其他部分,如果這一區目前分量比較重,就要先來幫忙這一區。 (你沒有把自己固定在一個位置?) 沒沒沒,都隨便做啦。(隨便做,做到每一樣都會了喔?) 對對對,如果久又沒碰就會不熟悉,就還要再問一下。
(你說你現在幾歲啊?) 七十八,農曆啦七十八,八十八啦,八十八啦,哈哈哈,八十八啦,怎麼會說七十八啦!我女兒說,媽媽,我們一起去台北啦,我說我不要,我要故鄉比較好。(要留故鄉的原因是什麼?要不然你的女兒兒子都在台北,他們都在邀請你,你怎麼都沒心動?) 有去旅遊啦,去幾天就回宜蘭了,就只住幾晚啦。(是因為不習慣(台北)嗎,還是?) 待不住啦,待不住,來慈濟可以說說笑笑,大家這幾個姊妹都很好,也不會吵架怎麼樣,會一起說新聞,說一些古早的事情。
禮拜六來的人就比較少,我是想說我的部分還有事情做,我就勤做一些,如果自己的做完了,也可以再做別的,老人在家也沒什麼事做。(你都閒不住啦!) 這裡的大家都閒不住,不是只有我,大家都是想找事情做。(你看到地球的垃圾因為你們的努力越來越乾淨,有沒有?) 噢,很好,做得很有心得,因為台灣很好,現在因為我來慈濟,在外面看到別人吃完東西亂丟,覺得很不習慣,就想說來這裡做,
身體如果好好的就好。 (有打算要做多久嗎?) 做到不能做為止。」
採訪撰稿 彭淑珮
攝影剪輯 簡元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