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一, 17 八月 2015

2015,08/17 中小企業參訪

【對象】
【時間】2015年8月17日(一)
【地點】大愛感恩科技 (台北市內湖區洲子街63號1樓) Read more

烏來鄉親遭水患 挺身關懷渡苦難

圖說:圖說:資深實業家志工黃華德師伯(圖中)、也是慈濟人援會的發起人,一鏟一鏟、一桶一桶的帶領大家來協助受災店家清掃淤泥,身行帶動「鄉親有苦難、挺身來關懷」的示範,傳遞出慈濟人間有愛的溫暖人文與大愛感恩善盡社會企業的責任。(照片:呂怡德)。今年父親節蘇迪勒颱風侵襲台灣,颱風威力強大,從花東登陸橫掃全台,強風豪雨帶來不少災情,根據氣象局報導,北部山區瞬間所帶來的雨勢,高達1,000毫米以上。離大台北都會區僅30分鐘的烏來山區泰雅族原住民多處民宅毀損,市政府緊急將部分災民安置新店大豐社福館。颱風過後,因道路坍方、中斷與外界聯繫的烏來,被列為重災區,歷經數日斷水、斷電又斷路,滿目蒼夷、滿布汙泥。

8月15日一大早,大愛感恩科技董事長黃華德,背起背包,親自帶領同仁與慈濟人援會的師兄師姊,自備手套、水桶與鏟子等工具,一行八人一同前往這一次受到蘇迪勒颱風重創的烏來山區,協助鄉親們清掃家園。

據今日接受幫忙的受災戶景麗食品行老闆楊勝良先生分享,當天清晨烏來山區一帶雨勢驚人,瞬間山洪瀑發大水亂竄,約莫不到30分鐘的時間,所有老街旁店家的一、二樓層,就全被桶后溪的暴漲水勢淹沒,大水退去、損失慘重之餘,還留下難以清理的黃沙淤泥,受災情況遠比大家想像的還要嚴重。

圖說:在同仁們一鏟、一桶剷除淤泥的接力中,正如同組清理的隊員–花蓮宗教處邱國氣師兄的分享,『在地下室清掃淤泥、刺鼻的異味、又不能大口呼吸,再加上鏟中厚重的泥土與身上大量的排汗,其實過程真的很「幸福」』,但是看到2,000多位慈濟志工默默付出,大家共同的心願就是,趕緊幫助受難的鄉親清理家園、恢復生機,人間美善因為有慈濟團體而得到灑播與見證。(照片:呂怡德 / 左圖中:李明瑩師姊、中圖:陳松洽師兄、右圖:左一邱國氣、左二蔡志立)秉持著證嚴法師「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慈悲胸懷,慈濟人,一鏟一鏟、一桶一桶的協助受災居民清掃淤泥,「鄉親有苦難、挺身來關懷」,傳遞出慈濟人間有愛的溫暖人文。同仁 明瑩師姊,得知大哥高中同窗父母親的店家,也是這一次颱風的受災戶,特別前去關懷,他們感動的流淚表示,目前只有慈濟人每天來幫忙她(他)們,無限感恩之情溢於言表。

圖說:在慈濟人「善的循環、愛的接力」的感動下,大家在階段性清掃任務完成後,雖然身累但是心不累,大家都為能做一位手心向下,為受難鄉親出一份心力而法喜充滿。在同仁們一鏟一鏟剷除淤泥的響聲中與一桶一桶倒出淤泥的接力中,大家的心情正如一起並肩清掃的宗教處邱國氣師兄所說:『在地下室清掃淤泥時,刺鼻的異味、又不能大口呼吸、再加上鏟中厚重的泥土與身上大量的排汗,其實過程真的很「幸福」』,但是看到2,000多位慈濟志工默默的付出、慈青與慈籃的青年志工們,勇敢、熱情地站出來響應接力,大家共同的心願就是,趕緊幫助受難的鄉親清理家園、恢復生機,人間美善因為有慈濟團體而得到灑播與見證。

大愛感恩科技 呂怡德 新北市烏來報導

Read more

烏來鄉親遭水患 挺身關懷渡苦難

圖說:圖說:資深實業家志工黃華德師伯(圖中)、也是慈濟人援會的發起人,一鏟一鏟、一桶一桶的帶領大家來協助受災店家清掃淤泥,身行帶動「鄉親有苦難、挺身來關懷」的示範,傳遞出慈濟人間有愛的溫暖人文與大愛感恩善盡社會企業的責任。(照片:呂怡德)。今年父親節蘇迪勒颱風侵襲台灣,颱風威力強大,從花東登陸橫掃全台,強風豪雨帶來不少災情,根據氣象局報導,北部山區瞬間所帶來的雨勢,高達1,000毫米以上。離大台北都會區僅30分鐘的烏來山區泰雅族原住民多處民宅毀損,市政府緊急將部分災民安置新店大豐社福館。颱風過後,因道路坍方、中斷與外界聯繫的烏來,被列為重災區,歷經數日斷水、斷電又斷路,滿目蒼夷、滿布汙泥。

8月15日一大早,大愛感恩科技董事長黃華德,背起背包,親自帶領同仁與慈濟人援會的師兄師姊,自備手套、水桶與鏟子等工具,一行八人一同前往這一次受到蘇迪勒颱風重創的烏來山區,協助鄉親們清掃家園。

據今日接受幫忙的受災戶景麗食品行老闆楊勝良先生分享,當天清晨烏來山區一帶雨勢驚人,瞬間山洪瀑發大水亂竄,約莫不到30分鐘的時間,所有老街旁店家的一、二樓層,就全被桶后溪的暴漲水勢淹沒,大水退去、損失慘重之餘,還留下難以清理的黃沙淤泥,受災情況遠比大家想像的還要嚴重。

圖說:在同仁們一鏟、一桶剷除淤泥的接力中,正如同組清理的隊員–花蓮宗教處邱國氣師兄的分享,『在地下室清掃淤泥、刺鼻的異味、又不能大口呼吸,再加上鏟中厚重的泥土與身上大量的排汗,其實過程真的很「幸福」』,但是看到2,000多位慈濟志工默默付出,大家共同的心願就是,趕緊幫助受難的鄉親清理家園、恢復生機,人間美善因為有慈濟團體而得到灑播與見證。(照片:呂怡德 / 左圖中:李明瑩師姊、中圖:陳松洽師兄、右圖:左一邱國氣、左二蔡志立)秉持著證嚴法師「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慈悲胸懷,慈濟人,一鏟一鏟、一桶一桶的協助受災居民清掃淤泥,「鄉親有苦難、挺身來關懷」,傳遞出慈濟人間有愛的溫暖人文。同仁 明瑩師姊,得知大哥高中同窗父母親的店家,也是這一次颱風的受災戶,特別前去關懷,他們感動的流淚表示,目前只有慈濟人每天來幫忙她(他)們,無限感恩之情溢於言表。

圖說:在慈濟人「善的循環、愛的接力」的感動下,大家在階段性清掃任務完成後,雖然身累但是心不累,大家都為能做一位手心向下,為受難鄉親出一份心力而法喜充滿。在同仁們一鏟一鏟剷除淤泥的響聲中與一桶一桶倒出淤泥的接力中,大家的心情正如一起並肩清掃的宗教處邱國氣師兄所說:『在地下室清掃淤泥時,刺鼻的異味、又不能大口呼吸、再加上鏟中厚重的泥土與身上大量的排汗,其實過程真的很「幸福」』,但是看到2,000多位慈濟志工默默的付出、慈青與慈籃的青年志工們,勇敢、熱情地站出來響應接力,大家共同的心願就是,趕緊幫助受難的鄉親清理家園、恢復生機,人間美善因為有慈濟團體而得到灑播與見證。

大愛感恩科技 呂怡德 新北市烏來報導

Read more

不燒紙錢多行善 人間日日皆吉祥


今天是農曆七月一日,民間習俗,鬼門開。佛教觀點,七月吉祥月,七月十五,更是佛陀歡喜日。今天志工早會,證嚴上人開示,秉持正信,否則其實天天,都在開心中的鬼門。

證嚴 上人開示:「今天是初一,(農曆)七月初一,開鬼門,其實我們人間天天,人人凡夫,不都是在開鬼門嗎,開心鬼門,心靈的鬼門,疑神疑鬼,我們應該要心要正,邪不侵,我們要正信啊。」

七月十五,中元普度。融合佛教,盂蘭盆節。盂蘭盆,梵文「用來救倒懸痛苦的器物」。源自目犍連尊者救母故事。

結夏安居結束這一天,目犍連以最虔誠心,供養佛法僧三寶,為母親超度,脫離餓鬼道。孝行流傳在人間。普度真義,普度眾生。

證嚴上人開示:「普度其實叫救倒懸,好像人拿顛倒的樣子,就像早期,去菜市場買回來,雞、鴨、鵝都是把腳綁住,就這樣的提著,頭在下面,腳在上面,叫做倒懸,所以叫做救倒懸。」

救倒懸,不燒紙錢,多茹素。新北板橋民族里,社區敦親睦鄰會,邀請人人料理一道素菜。

民眾:「我準備的是炒米粉。」

慈濟志工 賴林貴花:「往年我們都會很喜樂的敲鑼打鼓,(民族里)有一位年輕的孩子,去受到八仙塵爆受傷,所以我們戒慎虔誠。」

八歲的呂宥霖,小小年紀,大智慧。他從幼稚園茹素,這幾年還說,不要燒紙錢了。

呂宥霖:「祖先並不會說,我們不燒金紙或是不燒香,祂就會懲罰我們,我們只要恭敬的心,然後慈悲的心去幫助人,祖先就會很開心。」

證嚴上人開示:「發揮善心善念,就是造福人間。」

Read more

垃圾奏美樂!無限創意延續物命


垃圾回收妙用多,除了節能減碳之外,還可以省下荷包,可說是一舉數得。在墨西哥,有一群音樂系畢業的年輕人,成立樂團但苦無經費,決定用家裡不用的東西,改造成樂器,樂團成立,已經邁入第7年。  Read more

地球資源已竭盡 生態負債日警世


2015年度,地球可再生資源,在8月13號就用完了,也就是所謂的地球生態負債日。國際非營利組織全球足跡網路,2006年提出地球生態負債日,追蹤人類對地球自然資源的需求,和地球的生物承載力,找出一個特定的日期,表示人類對自然資源的消耗,已經超過地球在這一年可以產出的自然資源總量。地球第一個生態負債日,是1987年12月19號。隨後基本上每隔10年,地球生態負債日就會提前一個月。目前,全球人口每年消耗的生態資源,相當於1.6個地球製造的量。2030年,恐怕就會達到2個地球。 Read more

環保日不缺席 街頭巷尾勤做回收


在學校做環保十五年真是不容易的事!在永平國小校方的支持下,慈濟志工利用學校場地定期做環保,每個月的大型環保日,都能看到許多長者的身影。由於長者們過去都是自己帶著回收物來,有時甚至推車推了四五趟,慈濟志工覺得這樣太辛苦了,開著環保車,先到社區各個點回收。

環保車滿載回收物,這都是志工們一大早穿梭街道的回收成果。
大型環保日,在永平國小穿堂,投入的志工多半已年邁。

環保志工 陳繁:「來這裡可以聊天,笑一笑,兩個星期之前我就一直想,想著今天要來做。」

環保志工 邱焦妹:「我很愛來,做得很快樂,我做十幾年了,做了以後心情很好。」

環保志工 粘碧芳母女:「她已經有點失智了,只要有機會,她都會想要來參加,然後她做了(志工)以後,好像比較感覺,人生增加了一點樂趣,比較不會退化那麼快。」

慈濟志工 林建宏:「希望來跟我們一起,做環保的菩薩們,讓他們做得很高興很法喜,然後可以快快樂樂的回家。」

在校方的支持下,志工在學校做環保,已有十五年。他們說箇中歡喜,要自己來做才能感受。


真善美志工 沈瑛芳 塗耀南 台北報導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