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 2015

週五, 26 六月 2015

2015,06/26,工研院2015科技新創資本加速計畫座談會

【對象】工研院夏季場交流會學員
【時間】2015年6月26日(五)08:30-16:00
【地點】DOZO餐廳(台北市光復南路102號1樓)

大愛心聞: 
大愛感恩ROI 社會企業立典範

20150629_1.jpg20150629_2.jpg 
Read more

撕書做環保?紙張分類學問大


一群國中生與一群銀髮族,最近同時造訪「慈濟雙和靜思堂」,向當地環保站的志工學習資源分類,並且效法他們守護大地的精神,志工也為不同年齡層的民眾、安排了不同的教學課程。

慈濟志工 王秀美:「這是我們丟棄的垃圾袋,一天丟了這麼多,如果它埋到土裡去,我們的土壤,還會健康嗎?」

中和「南山國中」的學生參訪「慈濟雙和靜思堂」,認識大地、學環保。

當著老師的面把書本一一撕碎,大家卻感受不到任何快感,反而因為紙類回收有許多需要注意的細節,同學們可是撕得滿頭大汗。

相對於年輕人總是在行動中找尋訣竅,來自苗栗的這群老志工,早有準備。

透過不同地區、不同年齡層的交流,大家守護環境的意識,更加成熟。


真善美志工 台北報導

Read more

經濟兼顧保育 森林資源永續利用


「牛樟樹」是台灣特有的常綠闊葉大喬木,寄生在上面的腐生真菌「牛樟芝」也是台灣特有種。這二十年來,在牛樟芝的抗癌熱潮席捲下,牛樟被大量盜伐,面臨滅絕危機。還好一年多前,林務局和民間企業、山林培育牛樟樹,延續牛樟物種。台灣早期的造林政策錯誤更令人憂心,導致森林其他資源,無法利用。1970年代,幾乎可以砍伐的檜木,都已經被日本人和國民政府砍完,但還想從山林擷取資源,因此變更林相,大量改種當時認為有價值的柳杉,後來才發現,柳杉材質不佳。於是、台灣目前42萬公頃的人工林,沒有砍伐,任其荒廢腐爛。不過,台灣每年的木材進口率,卻超過99%,以鄰為壑。今天的「山林的聲音」專題,帶您探討台灣森林資源利用的議題。

靜宜大學生態系副教授,楊國禎:「可以治療癌症的牛樟芝,
現在價格已經炒到,幾乎是天價這樣的地步,所以就促使了,這個牛樟被盜伐。」

牛樟樹、被塊塊支解,最後淪為「牛樟芝」的營養源。,

靜宜大學生態系副教授,楊國禎:「10年內,我們的牛樟,就有可能滅絕。」

醫學界發現:寄生在腐朽牛樟木的牛樟芝,能夠提升人類免疫力,於是、台灣森林的牛樟、遭到浩劫,但近年來,有了轉機。

「生物科技公司」和「林務試驗所」合作,培育出自然界不易生長的「牛樟苗」,再移植到苗栗泰安鄉3.9公頃的山區。

台灣牛樟芝產業協會理事長,林進忠:「這個(牛樟)去年剛種滿一年,未來我們要種的,它不會是單一的牛樟林,中間有保護林帶,讓它是混合林,這樣有助於整個,森林的永續經營。」

國內企業自己造林,減少天然牛樟樹、被砍伐的機會。

台灣牛樟芝產業協會理事長,林進忠:「(人工培育)牛樟木頭裁切好,把牛樟菌植上去,讓它長出牛樟芝。」

中興大學森林系教授,王升陽:「把牛樟樹當做是,一個農作物來經營的話,我們10年後,從現在開始往後算10年,我們就有足夠的木材,
來去種我們(抗癌)藥用的真菌。」

利用森林資源,過與不及,都是災難。

大愛台記者,張澤人:「日據時代,日本人把阿里山的紅檜和扁柏,砍伐之後,種下這些柳杉,如今70多年過去了,這些柳杉長得非常巨大,但是沒有經濟價值,仍然留在原地。」

1970年代、能砍伐的檜木、都被砍完,但那時候,人類還想繼續從山林擷取資源,因此變更林相,大量改種柳杉。

靜宜大學生態系副教授,楊國禎:「柳杉以前(認為)是最好的,現在目前你砍出來的木材(柳杉),你花的人工,跟你賣的錢,根本不成比例。」

大愛台記者,張澤人:「砍一棵柳杉的成本,比變賣的錢還要高,因此台灣柳杉森林,任其荒廢,很多柳杉樹自然死亡,倒在地上,浪費森林資源。」

於是、台灣42萬公頃的人工林,幾乎沒有砍伐,那麼、國內市場就不需要木材嗎?結果恰恰相反。根據統計:台灣人每年用掉600萬立方公尺的木材,加上500萬立方公尺的紙漿,換句話說:用掉的木材體積,可以把兩條雪山隧道填滿。但這麼驚人的用量,台灣的木材自給率,卻不到0.05%,也就是99.95%以上的木材,從國外進口。

中興大學森林系副教授,曾彥學:「過去我們可能就是「封山保林」,就是整山都保存起來,(林木)都不去動它,其實這是錯誤的觀念,森林的資源應該去用。」

以鄰為壑,學者說:難道砍其他國家的森林,就不會破壞生態嗎?,

東勢林管處處長,李炎壽:「(台灣)只要提供一株木材出來,就減少去砍別的國家,尤其是熱帶雨林這些木材。」

提煉石油的石化工業,會製造大量的二氧化碳,成為溫室效應主因,因此避免地底的碳、釋放到地表,就得利用森林資源。,

中興大學森林系教授,王升陽:「利用木材,砍樹,這是環保的嗎,答案是環保的,為什麼,因為我常常這樣說,我們如果不用這些器材,不用自然可再生的資源的話,我們必須再從地底下,釋放更多的碳到地表上來。」

森林,看似遙遠,實際上、息息相關。從衛生紙、紙鈔、家具、到建材,都是木材,連我們穿的衣服,也來自木材纖維。,

「資源利用」和「森林保育」,兩者乍看對立,其實不然。對自然資源適度利用,謀求人類福祉同時,讓生物多樣性、延續下去,這才是保育的真正意義。

採訪撰稿:張澤人
攝影剪輯:廖學信

Read more

掃公園這件事 阿公做了六十年!


一件事情,可以持續做六十年,實在很不簡單!彰化員林鎮84歲阿公張芳禎,從年輕十幾歲時,就喜歡協助打掃附近的環境,六十年前,他到附近公園運動,看到滿地垃圾,落葉很不舒服,從此以後他天天清晨五點多就去掃地,這些年退休後,下午會再去掃一次,有時天氣熱,太太要他休息,他也不聽,阿公說,他掃地掃了一輩子,習慣了,一天不掃反而怪怪的。

掃地掃了六十多年了,對張阿公來說,就像每天吃飯一樣,是必須做的事

阿公 張芳禎:「那是我清晨 下午的習慣,會來掃地,平常路邊有垃圾會幫忙撿。」

六十年前,他來到公園運動,發現滿地垃圾,落葉,開始拿起竹掃把,打掃公園,這一掃就是一甲子

阿公 張芳禎:「很多人說 你做不煩,不會 是公德心。」

他說看到地上乾乾淨淨的,心裡就很舒服,不只公園,家裡附近的環境,他也主動清理打掃,天氣太熱,太太偶爾勸他休息,他也不聽

張芳禎的太太:「我說那麼熱 下午再掃,他不聽 全身溼透 硬要做。」

鄰居:「很好啊 跟大家結緣很好。」

前一陣子,員林鎮長知道阿公的義舉,頒給他感謝狀,阿公說,實在不敢當,他只是做自己應該做的事。

彰化報導
江麗君 郭繼宗

Read more

週四, 25 六月 2015

人生學海無涯 學習承擔奉獻

圖說:大愛感恩科技發起人之一林家和師兄分享到:「教育對於社會的重要性已無庸置疑,其最重要就是『知識、技術、態度』。同時也勉勵即將步入成年的學生們職場和生活上所需的《四個要求》,職場上的《四個要求》要懂得『主動學習、獨立思考、勇於承擔、樂於奉獻』,生活上的《四個要求》不要作一個『生活白癡、科學弱智、藝術文盲、生態無感』的人。」(攝影者:林立騏)「除了資訊專業上的學習,我們還能夠再做些什麼?透過賑災毛毯裝箱和海內外環保參訪之接待活動,體會到助人為快樂之本,不單單只是為自己,更是學習為他人付出、奉獻。」在6月18日,慈濟技術學院這一場「產業學程實習成果發表會」,大愛感恩科技實習生黃勁惟、陳巍少同學表示:「在大愛感恩科技產業實習這段時間,帶給我們環保人文、愛心接力、完全回饋的感觸與學習。」

慈濟技術學院「產業學程」於兩年前(這一批實習生升上三年級時)啟動,今天的成果發表會,學程內學員們以簡報方式,總結這兩年來向各企業主管、同仁學習,以及生動描述四個月全學期實習生活點點滴滴。

開場由大愛感恩科技發起人之一林家和師兄分享到:「教育對於社會的重要性已無庸置疑,其最重要就是『知識、技術、態度』。知識和技術是可以訓練的,但態度並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培養出來的,也是現今學校對於學生們的教育不可輕忽的要素之一。同時也勉勵即將步入成年的學生們職場和生活上所需的《四個要求》,職場上的《四個要求》要懂得『主動學習、獨立思考、勇於承擔、樂於奉獻』,生活上的《四個要求》不要作一個『生活白癡、科學弱智、藝術文盲、生態無感』的人。」

圖說:「除了資訊專業上的學習,我們還能夠再做些什麼?透過賑災毛毯裝箱和海內外環保參訪之接待活動,體會到助人為快樂之本,不單單只是為自己,更是學習為他人付出、奉獻。」大愛感恩科技實習生黃勁惟、陳巍少同學表示。(攝影者:林立騏)這四個月同學們各自在不同企業實習,也一同規劃專案及參與活動。在慈濟基金會資訊處實習的李名翔同學分享:「專業技術上要秉持主動學習的態度,不要因為遇到挫折就半途而廢,唯有持續吸收多元的專業技術,才可以促使自己更上一層樓。」到佛教慈濟綜合醫院資訊處實習的江柏宏、潘俊銘同學也說:「除了專業技術上,主動學習的態度才是最重要的,唯有不斷的學習,才能慢慢的成長進步。」學習專業以外,更是學習人文面的提升。最後,在正航資訊客服部門實習的羅予甯、廖昱誠同學分享:「用心處理每一項事務,根據客戶的需求給予最好的服務,時時為客戶著想是對客戶的尊重,也是對自己的負責。」

綜合所有實習生的分享,慈濟技術學院科管系產業學程主辦人賴志明老師總結:不管同學們未來職場上的去向如何,「態度」才是決定你的一切,一個人的態度會影響他所說的話,看待事情的價值觀,在工作上也是一樣,態度決定你的成就與否,做一件事的態度就相對於你做每一件事的態度。靜思語有云:「格局決定結局、態度決定高度。」每位學員在學程中,除了用心將『學』與『用』相結合,更重要的是懂得用謙卑的態度,在無涯的人生學海,成長與學習。當步入職場,每一位也已成為足堪大任的企業新鮮人。

大愛感恩科技 黃勁惟 花蓮市報導

Read more

人生學海無涯 學習承擔奉獻

圖說:大愛感恩科技發起人之一林家和師兄分享到:「教育對於社會的重要性已無庸置疑,其最重要就是『知識、技術、態度』。同時也勉勵即將步入成年的學生們職場和生活上所需的《四個要求》,職場上的《四個要求》要懂得『主動學習、獨立思考、勇於承擔、樂於奉獻』,生活上的《四個要求》不要作一個『生活白癡、科學弱智、藝術文盲、生態無感』的人。」(攝影者:林立騏)「除了資訊專業上的學習,我們還能夠再做些什麼?透過賑災毛毯裝箱和海內外環保參訪之接待活動,體會到助人為快樂之本,不單單只是為自己,更是學習為他人付出、奉獻。」在6月18日,慈濟技術學院這一場「產業學程實習成果發表會」,大愛感恩科技實習生黃勁惟、陳巍少同學表示:「在大愛感恩科技產業實習這段時間,帶給我們環保人文、愛心接力、完全回饋的感觸與學習。」

慈濟技術學院「產業學程」於兩年前(這一批實習生升上三年級時)啟動,今天的成果發表會,學程內學員們以簡報方式,總結這兩年來向各企業主管、同仁學習,以及生動描述四個月全學期實習生活點點滴滴。

開場由大愛感恩科技發起人之一林家和師兄分享到:「教育對於社會的重要性已無庸置疑,其最重要就是『知識、技術、態度』。知識和技術是可以訓練的,但態度並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培養出來的,也是現今學校對於學生們的教育不可輕忽的要素之一。同時也勉勵即將步入成年的學生們職場和生活上所需的《四個要求》,職場上的《四個要求》要懂得『主動學習、獨立思考、勇於承擔、樂於奉獻』,生活上的《四個要求》不要作一個『生活白癡、科學弱智、藝術文盲、生態無感』的人。」

圖說:「除了資訊專業上的學習,我們還能夠再做些什麼?透過賑災毛毯裝箱和海內外環保參訪之接待活動,體會到助人為快樂之本,不單單只是為自己,更是學習為他人付出、奉獻。」大愛感恩科技實習生黃勁惟、陳巍少同學表示。(攝影者:林立騏)這四個月同學們各自在不同企業實習,也一同規劃專案及參與活動。在慈濟基金會資訊處實習的李名翔同學分享:「專業技術上要秉持主動學習的態度,不要因為遇到挫折就半途而廢,唯有持續吸收多元的專業技術,才可以促使自己更上一層樓。」到佛教慈濟綜合醫院資訊處實習的江柏宏、潘俊銘同學也說:「除了專業技術上,主動學習的態度才是最重要的,唯有不斷的學習,才能慢慢的成長進步。」學習專業以外,更是學習人文面的提升。最後,在正航資訊客服部門實習的羅予甯、廖昱誠同學分享:「用心處理每一項事務,根據客戶的需求給予最好的服務,時時為客戶著想是對客戶的尊重,也是對自己的負責。」

綜合所有實習生的分享,慈濟技術學院科管系產業學程主辦人賴志明老師總結:不管同學們未來職場上的去向如何,「態度」才是決定你的一切,一個人的態度會影響他所說的話,看待事情的價值觀,在工作上也是一樣,態度決定你的成就與否,做一件事的態度就相對於你做每一件事的態度。靜思語有云:「格局決定結局、態度決定高度。」每位學員在學程中,除了用心將『學』與『用』相結合,更重要的是懂得用謙卑的態度,在無涯的人生學海,成長與學習。當步入職場,每一位也已成為足堪大任的企業新鮮人。

大愛感恩科技 黃勁惟 花蓮市報導

Read more

週三, 24 六月 2015

環保科技顯人文 大愛感恩起責任

圖說:大愛廣播環保愛地兒邀請大愛感恩科技林正雄博士來分享「環保科技」。林博士分享設計毛毯製造機過程:「去日本實際考察類似的機器,回來後買了一台棉花糖機,開啟研究、改良,如何將寶特瓶製成毛毯!」棉花糖的原理,使用中間的加熱器讓糖融化,旋轉經由離心力將糖絲甩出來,冷卻後就會像是棉花糖。(攝影者:曹書豪)環保已經成為生活上很重要一部分,當環保與科技結合,不僅可環境永續、延續物命,更能透過科技傳遞環保教化民眾,將「環保」這模糊字眼,化成趣味設計,讓更多人了解環保重要;在內湖園區裡有個環保教育館,館內設有一隻可愛乳牛,可愛又迷人,大人小孩都喜愛。大愛廣播環保愛地兒邀請大愛感恩科技林正雄博士來分享「環保科技」。

慈濟內湖環保教育站,位在內湖大湖公園正對面,是一個推廣環保知識的場所。2015年初,慈濟內湖環保教育站,特別佈置ㄧ個內湖創意環保展,期望透過環保與科技的概念,喚醒大眾對環境更多的重視與愛護。在這裡,有一隻跟真牛差不多大小的可愛牛,可以親自餵乳牛吃穀物,肚子就會脹大,一直脹大,甚至最後還會放屁,旁邊的電視就會告訴大家畜牧業與環境的關係,以及環保與飲食之間的關聯,正雄博士分享到:「台灣環保做到全世界數一數二,但台灣人每年均碳排放卻是非常驚人,遠遠高過於日本、香港、新加坡等先進國家。」林博士與團隊們在籌畫內湖環保教育館省思如何將環保落實在每個人生活當中,每年全世界許多國外參訪團來到慈濟內湖環保站學習環保,解決全球暖化議題,「素食」是最好的答案。

圖說:環保已經成為生活上很重要一部分,當環保與科技結合,不僅可環境永續、延續物命,更能透過科技傳遞環保教化民眾,將「環保」這模糊字眼,化成趣味設計,讓更多人了解環保重要;在內湖園區裡有個環保教育館,館內設有一隻可愛乳牛,可愛又迷人,大人小孩都喜愛。(圖片來源: 轉載自大愛電視)聯合國有統計造成溫室效應排放中,高過於交通碳排放的就是飲食問題,要讓參訪的會眾知道食物當中都有蘊藏碳足跡,要吃一塊牛肉,所要付出的代價是什麼。從飼養中砍伐許多的樹木,去種植大豆、黃豆、玉米等五穀,再做成是飼料來餵養這些牛,但牛因為在吃的當中為反芻,含有甲烷菌,造成一天就有大約一公升甲烷氣體排出,而甲烷是二氧化碳26倍之高,所以透過這種方式,讓會眾知道「蔬食與環保是密切的關係」。

教育館內除了「樂樂 (熱熱) 牧場」告訴人們,畜牧業對環境的影響之外,還有另一項有趣的設計,大家都知道「寶特瓶可以拿做成毛毯」,但怎麼做呢?在內湖園區有個巧藝坊,也就是製作救災毛毯的地方,在巧藝訪主要是進行裁剪、縫紉、壓印、包裝,沒有實際工廠,讓民眾參觀了解寶特瓶如何作成毛毯!林博士分享設計毛毯製造機過程:「去日本實際考察類似的機器,回來後買了一台棉花糖機,開啟研究、改良,如何將寶特瓶製成毛毯!」棉花糖的原理,使用中間的加熱器讓糖融化,旋轉經由離心力將糖絲甩出來,冷卻後就會像是棉花糖。

一般來說糖的熔點只要200度高溫,聚酯纖維則需要200度以上才會融解,加熱後冷卻,就會呈現像絲狀的長纖,花了三個禮拜的時間研發、改良,紡織出來的絲可綿綿密密,讓大家知道原來寶特瓶也可以抽成紗線,經由壓成瓶磚、切成瓶片、加熱成酯粒,抽紗成大愛紗,每一條條纖細的寶特瓶纖維,紡織成毛毯,一切的成果,都來至全台的環保志工(菩薩),將瓶蓋、瓶環及瓶身的PET分離後清洗乾淨,做成良好的賑災毛毯。也設計出「把握絲絲幸福」的活動,讓會眾可以將自己動手做的紗線帶回家去,裝進幸福御守盒子中,帶回去和家人分享這份故事及喜悅,讓更多人了解「寶特瓶可以做成毛毯,且毛毯可以隨著慈濟人的腳步,將這份「愛」分享到全世界受苦難人們手中膚慰。」

每一項精心設計出的內容,就是要讓大家了解環保不是喊口號,其時可以落實在生活當中,最重要的是我們要起身做,不要忽視每一個人小小的動作。

大愛感恩科從事環保再生的研究,大家都知道了寶特瓶可以做成毛毯,但毛毯用髒用舊之後該怎麼辦呢?人類原來製造了大量的垃圾、石化纖維,但這些石化纖維不易被分解,通常的處理方式就是焚燒,但焚燒後又會大量產生有毒氣體,所以在思考在有限的資源內,如何將它永續經營,大愛感恩正在進行「從搖籃到搖籃」,希望將廢棄的寶特瓶毛毯、紡織品,重新在製成紡織、製成布,再製成全新的毛毯,繼續巡迴使用,原本從寶特瓶製成毛毯,最後又進入墳墓,現在研發從廢棄毛毯 (二次性產品) 再製成三次性再生產品,讓每一次的物命可以不斷延續 (也就是搖籃到搖籃 Cradle to Cradle的概念,努力將減廢達到零廢的目標)。

大愛感恩科技 內湖報導

Read more

環保科技顯人文 大愛感恩起責任

圖說:大愛廣播環保愛地兒邀請大愛感恩科技林正雄博士來分享「環保科技」。林博士分享設計毛毯製造機過程:「去日本實際考察類似的機器,回來後買了一台棉花糖機,開啟研究、改良,如何將寶特瓶製成毛毯!」棉花糖的原理,使用中間的加熱器讓糖融化,旋轉經由離心力將糖絲甩出來,冷卻後就會像是棉花糖。(攝影者:曹書豪)環保已經成為生活上很重要一部分,當環保與科技結合,不僅可環境永續、延續物命,更能透過科技傳遞環保教化民眾,將「環保」這模糊字眼,化成趣味設計,讓更多人了解環保重要;在內湖園區裡有個環保教育館,館內設有一隻可愛乳牛,可愛又迷人,大人小孩都喜愛。大愛廣播環保愛地兒邀請大愛感恩科技林正雄博士來分享「環保科技」。

慈濟內湖環保教育站,位在內湖大湖公園正對面,是一個推廣環保知識的場所。2015年初,慈濟內湖環保教育站,特別佈置ㄧ個內湖創意環保展,期望透過環保與科技的概念,喚醒大眾對環境更多的重視與愛護。在這裡,有一隻跟真牛差不多大小的可愛牛,可以親自餵乳牛吃穀物,肚子就會脹大,一直脹大,甚至最後還會放屁,旁邊的電視就會告訴大家畜牧業與環境的關係,以及環保與飲食之間的關聯,正雄博士分享到:「台灣環保做到全世界數一數二,但台灣人每年均碳排放卻是非常驚人,遠遠高過於日本、香港、新加坡等先進國家。」林博士與團隊們在籌畫內湖環保教育館省思如何將環保落實在每個人生活當中,每年全世界許多國外參訪團來到慈濟內湖環保站學習環保,解決全球暖化議題,「素食」是最好的答案。

圖說:環保已經成為生活上很重要一部分,當環保與科技結合,不僅可環境永續、延續物命,更能透過科技傳遞環保教化民眾,將「環保」這模糊字眼,化成趣味設計,讓更多人了解環保重要;在內湖園區裡有個環保教育館,館內設有一隻可愛乳牛,可愛又迷人,大人小孩都喜愛。(圖片來源: 轉載自大愛電視)聯合國有統計造成溫室效應排放中,高過於交通碳排放的就是飲食問題,要讓參訪的會眾知道食物當中都有蘊藏碳足跡,要吃一塊牛肉,所要付出的代價是什麼。從飼養中砍伐許多的樹木,去種植大豆、黃豆、玉米等五穀,再做成是飼料來餵養這些牛,但牛因為在吃的當中為反芻,含有甲烷菌,造成一天就有大約一公升甲烷氣體排出,而甲烷是二氧化碳26倍之高,所以透過這種方式,讓會眾知道「蔬食與環保是密切的關係」。

教育館內除了「樂樂 (熱熱) 牧場」告訴人們,畜牧業對環境的影響之外,還有另一項有趣的設計,大家都知道「寶特瓶可以拿做成毛毯」,但怎麼做呢?在內湖園區有個巧藝坊,也就是製作救災毛毯的地方,在巧藝訪主要是進行裁剪、縫紉、壓印、包裝,沒有實際工廠,讓民眾參觀了解寶特瓶如何作成毛毯!林博士分享設計毛毯製造機過程:「去日本實際考察類似的機器,回來後買了一台棉花糖機,開啟研究、改良,如何將寶特瓶製成毛毯!」棉花糖的原理,使用中間的加熱器讓糖融化,旋轉經由離心力將糖絲甩出來,冷卻後就會像是棉花糖。

一般來說糖的熔點只要200度高溫,聚酯纖維則需要200度以上才會融解,加熱後冷卻,就會呈現像絲狀的長纖,花了三個禮拜的時間研發、改良,紡織出來的絲可綿綿密密,讓大家知道原來寶特瓶也可以抽成紗線,經由壓成瓶磚、切成瓶片、加熱成酯粒,抽紗成大愛紗,每一條條纖細的寶特瓶纖維,紡織成毛毯,一切的成果,都來至全台的環保志工(菩薩),將瓶蓋、瓶環及瓶身的PET分離後清洗乾淨,做成良好的賑災毛毯。也設計出「把握絲絲幸福」的活動,讓會眾可以將自己動手做的紗線帶回家去,裝進幸福御守盒子中,帶回去和家人分享這份故事及喜悅,讓更多人了解「寶特瓶可以做成毛毯,且毛毯可以隨著慈濟人的腳步,將這份「愛」分享到全世界受苦難人們手中膚慰。」

每一項精心設計出的內容,就是要讓大家了解環保不是喊口號,其時可以落實在生活當中,最重要的是我們要起身做,不要忽視每一個人小小的動作。

大愛感恩科從事環保再生的研究,大家都知道了寶特瓶可以做成毛毯,但毛毯用髒用舊之後該怎麼辦呢?人類原來製造了大量的垃圾、石化纖維,但這些石化纖維不易被分解,通常的處理方式就是焚燒,但焚燒後又會大量產生有毒氣體,所以在思考在有限的資源內,如何將它永續經營,大愛感恩正在進行「從搖籃到搖籃」,希望將廢棄的寶特瓶毛毯、紡織品,重新在製成紡織、製成布,再製成全新的毛毯,繼續巡迴使用,原本從寶特瓶製成毛毯,最後又進入墳墓,現在研發從廢棄毛毯 (二次性產品) 再製成三次性再生產品,讓每一次的物命可以不斷延續 (也就是搖籃到搖籃 Cradle to Cradle的概念,努力將減廢達到零廢的目標)。

大愛感恩科技 內湖報導

Read more

森林濫墾遭破壞 漂流木越來越多


一棵大樹的成長,需要數十年時間,但颱風豪雨的損害,卻在一瞬間產生成千上萬的漂流木。2009年的莫拉克颱風,來自山林的漂流木,順流而下,綿延台灣海岸線83.2%、900多公里,不但清理困難,也是台灣森林的浩劫。而一旦有大量漂流木發生,就表示:上游山區發生大規模的崩塌,水土保持面臨考驗。追根究柢,近年來台灣漂流木增加的原因,和人類濫墾和異常天候,脫不了關係。今天的「山林的聲音」專題,帶您深入台灣山林,實地了解:漂流木發生的原因。

台灣森林發展協會常務理事 林進忠:「它(樹木)有生命周期的 三、四十年 它自然而然會枯死 枯死了 它就倒了。」

大愛台記者 張澤人:「樹皮嚴重腐爛 這棵樹已經死亡多時 這裡是苗栗泰安山區 這裡遍布被風吹倒 和自然死亡的樹木 但是卻沒有人處理 等到大雨一來 全部被沖到山下去。」

東勢林管處處長 李炎壽:「台灣扁柏跟紅檜 這個物種來講 最怕的不是病害 它本身沒有病害 最怕的就是颱風。」

東勢林管處處長 李炎壽:「每次一有颱風大水來 (台灣)漂流木非常多
甚至漂到日本 日本在釣魚台的海域 還拖吊了很多我們台灣的扁柏 回到日本港。」

中興大學森林系教授 王升陽:「台灣的森林裡面 幾乎都是放任那些枯倒木 就停留在森林裡面 一旦有極端氣候 大降雨的時候 它就漂流木下來。」

台灣山林、進入異常天候的惡性循環,乾旱之後的暴雨,破壞力加倍。

東勢林管處處長 李炎壽:「大量的森林崩坍 崩坍就有很多的滑落木 滑落木它跑得比土石還快 水一來 它就是浮起來 就順著水勢 變成漂流木。」

山林過度的道路開發,也是漂流木變多的原因。(圖卡IN點)道路經過的缺口,雨水會從這裡往山谷衝,形成「洪峰」,底下的林木,經常被沖毀。

靜宜大學生態系副教授 楊國禎:「更多的泥沙跟漂流木 來形成撞擊力跟衝擊力的時候 那就一個惡性循環 像滾雪球方式 整個急遽的擴大。」

早期人定勝天的思維,讓自然山林、千瘡百孔,有了山區道路,山老鼠多了運送木材的管道,近年來、連交通到不了的森林,也難逃一劫。

台灣生態學會秘書長 蔡智豪:「是不是有些這樣的漂流木 是透過特定的(方式) 把它(砍伐)放流下來 讓他(山老鼠)去山下撿拾。」

是盜伐?還是自然死亡?隨大雨而下的樹木、一旦沖到山下,外觀撞擊受損,連林務局專業人員、也無法分辨。

一棵大樹、需要數十年光陰,成千上萬漂流木的產生,卻在一瞬間,追根究柢,異常天候和生態破壞,都是人類的惡果,也許我們應該停下腳步,用心聆聽山林的聲音。

採訪撰稿:張澤人
攝影剪輯:廖學信

Read more

夏夜人文電影院 環保阿嬤草根情


「老來有三好,經驗豐富好,健康長壽好,走入社會當志工更好。」慈濟基金會去年和花蓮縣政府合辦「敬老三好,長青正好」社會人文推廣系列活動,成效良好。今年繼續擴大到鳳林、玉里等鄉鎮,舉辦影片欣賞及人文講座,要帶動長輩走入社會人群,讓老年生活更美好。

影片中播放著慈濟志工翁春子的故事。以前和丈夫出海工作,撿拾出海口附近的垃圾,退休後,七十多歲的翁春子阿嬤仍繼續投入守護海洋的環保工作,期盼子孫能延續下去,一起愛護地球。

慈濟志工 翁春子:「我會覺得說,把垃圾撿乾淨 看了心情好,而且 我的小孩在身邊,他看我做 他會捨不得,那我去撿 他也會幫忙。」

慈濟基金會與花蓮縣政府合作推廣社會人文運動,高齡化的社會也讓大家更看重銀髮族生活。透過影片欣賞人文講座,鼓勵長者能走入人群,讓生命更有價值。

花蓮縣副縣長 徐祥明:「每一個人 把你自己對應的角色,扮演得很好的話,你在生活當中,你隨時會覺得很圓滿,你會覺得 心靈上是非常有能量的。」

看完影片,聽完分享,民眾暸解到健康人生,其實並不難。

民眾 王南榮:「我們都會想到,但是我們沒有像她,身體力行這樣去做,這個是覺得讓我們最感到,應該要學習的,我覺得真的老年人要偕伴,大家多走出戶外 這個真的是很好。」

活動最後還安排志工教導如何DIY自製環保酵素,簡易的製作方式,應用在家事清潔或自然農法上,非常實用。

真善美志工 葉朝慶 花蓮報導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