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 2015
週六, 07 三月 2015
又見熟悉身影 台灣燈會宣導環保
- Article Details
2015年台灣燈會,在台中烏日高鐵特區舉行,由於佔地將近20公頃,環境清潔維護更顯重要。慈濟志工今年再度受環保局邀請,前往燈會現場,協助宣導垃圾分類跟資源回收,燈會期間每天有約一百五十位志工,分成十六個點宣導。當大家抬頭欣賞美麗花燈時,慈濟人低頭默默付出,為清淨大地盡心力。
慈濟志工:「紙類在那邊 謝謝, 感恩你們喔, 感恩 感恩。」
每一個資源回收桶前,都站了一位慈濟志工,協助參觀燈會的民眾,迅速正確的把手上垃圾做分類。
慈濟志工:「這個是紙類, 謝謝你 感恩, 塑膠在那邊。」
貫徹環保清淨在源頭理念,2015台灣燈會期間,慈濟志工配合台中市環保局,每天在現場分布十六個點,約一百五十位志工投入宣導行列。
慈濟志工 黃錦丹:「讓會眾了解一下, 真正做垃圾分類, 什麼能回收 什麼不能回收, 還有清淨在源頭 我們也宣導到了。」
雖然有些民眾一開始不明白,為何要分類得那麼細,但經過志工細心提醒引導,大家都樂意配合。
2015年台灣燈會,主燈區在台中烏日高鐵站旁,佔地將近20公頃,環境清潔維護是大工程,市政府也外包清潔公司,隨時打掃,但最重要的還是民眾公德心的培養,加上環保分類回收概念的養成,才能共同享有一個潔淨、舒適的賞燈場地。
林勝楙 洪素養 張桂端 郭繼宗 台中綜合報導
Read more2015,03/07,基隆環保志工參訪
- Article Details
【時間】2015年3月7日(六)09:00-12:00
【地點】大愛感恩科技 (台北市內湖區洲子街63號1樓)
大愛心聞: 慇懃做環保 法喜又感恩

週五, 06 三月 2015
環保布種聚愛心 大愛心品化清流
- Article Details
科技世代的日新月異,為保護地球,環保也應精進和努力,透過新穎的科技技術,讓我們生活當中舉凡穿的、用的布,都可以朝環保的方向邁進,大愛廣播環保愛地兒節目中邀請 杜建賢師姊為大家介紹何謂「大愛環保布」。
市面上常見許多環保布,舉凡可回收再利用,天然植物中萃取,可大自然分解,或者生產過程節能減碳且不汙染環境的通通可稱之為環保布。而大愛感恩科技秉持著 證嚴上人「與地球共生息」的理念,結合慈濟環保志工和上中下游廠商、致力開發以寶特瓶回收再利用的環保志業,將寶特瓶回收運用科技織成布最後製成產品送到消費者手中。但其實在開發環保布時也面臨到許多的考驗,因為回收資源再製,物性在第二次製作時會被破壞掉或減低,所開發出來的紗很容易斷裂,加上成本高。要維持良率、物性及舒適性,是必須經過很多次的測試考驗,才能開發出現在品質如此優良的大愛環保布。
大愛環保布品質與一般布無異,反而我們所開發的布品質是朝向國際品牌看齊,並獲得許多國家獎項的肯定與認可,我們希望能夠將最好的品質帶給大家,讓大家能夠透過產品感受到其背後有如此多人的愛心接力。所生產的產品一定使用大愛環保布製作,我們透過產品的生產履歷,讓來源都很清楚告訴大家。例如一件長袖大愛衫,約可省22公升的水及130毫升的油。因為希望大家更加了解認識節能減碳、保護地球環境不只是口號而是可以從身邊所使用的物品開始做起。
杜建賢師姊表示在做到機能,不染色其實很困難,但大愛感恩科技產品不僅以原色及不後染為目標,並由藉由研發團隊來努力達到搖籃到搖籃 (零廢) 的願景。 同時請購的當下體認到大愛環保布背後皆有感人的故事及環保菩薩的用心,公司盈餘又回饋慈濟作為國內外賑災及社會公益之用,就會覺得只要自己再多用點心,發揮自己的良能,不僅是善機及也能帶來商機,更是一種無可言比的幸福。
大愛感恩科技 台北報導
Read more環保布種聚愛心 大愛心品化清流
- Article Details
科技世代的日新月異,為保護地球,環保也應精進和努力,透過新穎的科技技術,讓我們生活當中舉凡穿的、用的布,都可以朝環保的方向邁進,大愛廣播環保愛地兒節目中邀請 杜建賢師姊為大家介紹何謂「大愛環保布」。
市面上常見許多環保布,舉凡可回收再利用,天然植物中萃取,可大自然分解,或者生產過程節能減碳且不汙染環境的通通可稱之為環保布。而大愛感恩科技秉持著 證嚴上人「與地球共生息」的理念,結合慈濟環保志工和上中下游廠商、致力開發以寶特瓶回收再利用的環保志業,將寶特瓶回收運用科技織成布最後製成產品送到消費者手中。但其實在開發環保布時也面臨到許多的考驗,因為回收資源再製,物性在第二次製作時會被破壞掉或減低,所開發出來的紗很容易斷裂,加上成本高。要維持良率、物性及舒適性,是必須經過很多次的測試考驗,才能開發出現在品質如此優良的大愛環保布。
大愛環保布品質與一般布無異,反而我們所開發的布品質是朝向國際品牌看齊,並獲得許多國家獎項的肯定與認可,我們希望能夠將最好的品質帶給大家,讓大家能夠透過產品感受到其背後有如此多人的愛心接力。所生產的產品一定使用大愛環保布製作,我們透過產品的生產履歷,讓來源都很清楚告訴大家。例如一件長袖大愛衫,約可省22公升的水及130毫升的油。因為希望大家更加了解認識節能減碳、保護地球環境不只是口號而是可以從身邊所使用的物品開始做起。
杜建賢師姊表示在做到機能,不染色其實很困難,但大愛感恩科技產品不僅以原色及不後染為目標,並由藉由研發團隊來努力達到搖籃到搖籃 (零廢) 的願景。 同時請購的當下體認到大愛環保布背後皆有感人的故事及環保菩薩的用心,公司盈餘又回饋慈濟作為國內外賑災及社會公益之用,就會覺得只要自己再多用點心,發揮自己的良能,不僅是善機及也能帶來商機,更是一種無可言比的幸福。
大愛感恩科技 台北報導
Read more做環保復健身心 肯定自我展良能
- Article Details
慈濟內湖環保站,每個星期都有一群朋友,在這默默付出,年資最長的有七、八年了。他們都不擅言詞,不擅與人溝通,因此與社會隔絕,慢慢地失去自信。直到來環保站,受到志工的肯定與鼓勵,恢復信心,還有人願意去工作了,也順利找到了工作,每周還是固定來做環保。
將一大袋的回收物,放進機器壓扁。同樣的動作,反覆做上三個小時,周先生學到平常心看待。
周先生:「就像一份工作一樣, 要負責任, 平常心, 心情會比較穩定一點。」
過去從事證券工作的周先生,罹患 思覺失調症,曾有好長時間,縮在家裡。做了七年的環保志工,現在他找到了路邊廣告看板的鐘點工作。
康復之家管理人員 杜麗枝:「大家(志工)都說你們好棒喔, 你們好厲害 有你們, 這些話其實他們聽進去以後, 就越來越有自信, 所以你看工作, 他們就比較可以工作了。」
走出來,也走出封閉的心。杜麗枝說,思覺失調症的朋友不能只在室內上課,也不能只是到公園走走,這樣,沒有目標。師大英文系畢業的謝女士,曾是國中訓導主任,幻聽症發作,每天躺床上度日。
謝女士:「很不錯 有個依靠。」
慈濟志工 陳孟詩:「就是有做 真的有差, 好像那個體力就增強很多, 而且也比較活潑。」
這群患有思覺失調症的朋友,在環保站服務,多數都超過五年了。午餐時間,暫時放下手邊工作,慈濟志工準備好熱騰騰的便當,每個人排隊領取,安安靜靜找了位子享用。環保站穩定的生活,帶來「家」的安全感。
盛榮萱 李明華 台北報導
Read more鐵皮屋裡埋首做 溽暑寒冬不言苦
- Article Details
有一群人,從台灣垃圾分類觀念還未興之際,他們不忍環境遭到破壞,每天清晨就開始輪班,為地球付出。慈濟環保志工人數,高達8萬4千多人(84,878),全台灣共有329個環保站,5千4百多個社區環保點。這一座鐵皮屋也是其中之一,這裡是慈濟內湖園區裡頭的環保站,十五年來(89年起)有這麼一群志工,從清晨開始,辛勤做環保。由於園區依法不能改建,環保站一直是鐵皮屋。鐵皮屋的特性是冬天冷,夏天更是相當悶熱,加上屋頂破舊,不只有時會掉下跳蚤,下大雨會漏水,颱風一來可能屋頂又被掀掉。即使是這樣的環境,這群平均年齡超過七十歲(71~72歲)的環保老菩薩,卻從來不曾退卻,堅持付出,創造出每個月超過十八萬公斤的回收量(例如12月,186015公斤)。他們都是你我身邊,再平凡不過的人,堅持克服困境付出,只是因為相信,一己之力聚集起來,就有力量。
為了保護環境,每個月內湖環保站處理的回收物,超過十八萬公斤。背後仰賴一群平均年齡超過七十歲的環保大軍,每周七天輪班。
半開放式的環保站裡,不知道為什麼,半數以上老人家,都戴著帽子。
環保志工 蘇盧彩:「老人家怕冷啦, 我八十六歲了 怕冷啊, 這裡你沒看到, 這邊也沒遮 那邊也沒遮 很冷。」
環保志工 劉水源:「我穿三四件, (天氣)冷 衣服就多穿一件, 就不會冷啦。」
原來,帽子的秘密,是今天風真大,半開放式的鐵皮屋頂下,冬天冷,夏天熱,
環保志工 許金蓮:「做事就不會冷了, (夏天很熱耶) 熱就熱沒關係。」
人人穿上厚厚衣服,還有身邊這一堆堆回收物,幫忙擋擋風。只是身在其中,很容易就聞到一股氣味。
環保志工 許金蓮:「如果是比較斯文的人來這裡, 坐不住 怕臭。」
環保志工 蘇盧彩:「我們可能聞習慣了, 覺得沒什麼臭味, 臭臭的就拿去洗一洗呀, 真的 習慣了啦。」
現在的味道,到了夏天還會濃上好幾倍,面對冷熱、異味,這群老人家似乎不為所動。除非是休息時間,或是要去洗手間,他們才願意暫停手邊工作。
八十八歲了,王竭阿嬤雙膝都開過刀,得撐著助行器走動,在這裡當然不如在家裡方便,光是去一趟洗手間,要六七分鐘,她還是堅持要來,還好有兒子媳婦支持。
環保志工 王竭:「我說要來 他們就載我來, 他們說 你做得歡喜就好。」
這個環境看起來不怎麼舒適,哪有什麼吸引力,讓老人家想來,也讓兒女放心?
環保志工 王竭:「在家裡每天跟電視對望, 慈濟的師父很好 早上我都有聽, 我都要來這裡做, 環境要好就要來這裡做。」
冬天的冷,其實算是還好忍受的,夏天炙熱難耐之外,碰到大雨屋頂輪番漏水,颱風還常常掀了屋頂,而電線就在上頭,電線短路更可能有漏電風險。只有在這時,環保老志工忙碌的雙手,為了安全,會暫停下來。
環保志工 蘇盧彩:「我們就現在老了沒煩惱, 來這邊 做這個 救地球, 又可以做成毯子, 各國如果有什麼事, 可以去幫助人家, 這樣不是很好嗎。」
環保志工 黃雲霓:「環境辛苦 可是你要想喔, 我們這個地球只有這一個啊, 以前我們根本就是沒有這樣分類, 什麼都丟丟丟, 我們不知道製造多少垃圾, 我們不曉得, 所以就是要盡一點自己的力量, 盡量去做去改善。」
每天有將近一百位志工,選擇不抱怨環境的考驗,默默用行動,把垃圾變資源。只是希望自己的力量,可以對地球、對更多人,幫上一點忙。
周玲秀 余國維 蕭于傑 台北報導
Read more變色的家園-廢3C的旅行預告
- Article Details
2013年一年之內,全球的筆記型電腦有一億八千七百多萬台,光是台灣生產的筆記型電腦,就占全球產量80%,舉足輕重。電腦、智慧型手機和3C產品,已經占據現代人生活,但您是否想過:被拋棄的3C產品,到哪裡去了?3C產品含有重金屬、戴奧辛等有毒物質,如果沒有做好完善的回收管制,二次汙染、不容忽視。今天的「廢3C的旅行」系列專題,帶您了解3C產品快速的生命周期,在台灣高度的汰舊換新習慣下,讓大家在不知不覺中,成為環境的汙染者。
民眾 李先生:「 (多久換一隻手機)大概一年 (為什麼)因為有新功能的時候。」
民眾 鄭小姐:「像現在有**iphone**( iPhone) 6手機是**iphone**( iPhone) 5就(新款)一出來馬上就換成**iphone**( iPhone) 6了。」
智慧型手機,是汰換率最高的電子產品。
環保志工 謝金允:「 十支(回收手機)裡面差不多一半都是好的。」
2013年在台灣製造和進口販賣的筆記型電腦,有86萬4千多台,而環保署同年回收的筆記型電腦,有5萬8千多台,換句話說:「回收率」遠不及「汰換率」。
不要的手機和3C產品,何去何從?
廢五金回收大盤商 王先生:「 3C產品也好,包括小家電也好,如果沒有回收的話,亂丟棄在土地上面的話,一定會造成更多的汙染。」
電子廢棄物被政府列為「有害事業廢棄物」,不能送進焚化爐,因為材質含有「溴化阻燃劑」和「聚氯乙烯」,直接燃燒會產生戴奧辛,危害健康,因此回收過程,要經過環保認證。
廢五金回收大盤商 周女士:「 不能拆解,若是有破損,處理場就不收了,處理場的(環保)認證,這個都要完整。」
大盤商回收之後,交給合法的再處理公司。)
工作人員先回收冷媒,再把整台冰箱,送進破碎機絞碎,再分離回收。
除了冰箱,其他3C家電,不能直接送入破碎機,必須由人工方式、一一拆解。那麼3C產品最重要的IC電路板,怎麼處理?
電子廢棄物再處理業者 洪啟峰:「 將它細粉碎成細粉,細粉的過程當中,藉由這粉碎過程當中,再提鍊裡面的金跟鈀,還有銀,一些貴金屬出來。」
中醫附醫毒物科主任 洪東榮:「但事實上,它(IC電路板)除了貴重金屬之外,它還有很多其他,可能有毒的金屬,大家比較清楚的就是,鎘 鎳 汞 鉛。」
有規模的再處理廠,可以避免回收汙染,令人擔心的是:地下的再處理業者,為了節省成本,可能引發二次汙染,甚至將不要的有毒廢棄物,偷偷傾倒。像石門水庫旁的中庄調整池預定地,怪手一挖下去,嚇壞了工程人員。
綠色陣線協會常務理事 林長茂:「 一挖 裡面全部是電子廢棄物,這會影響到,差不多三、四百萬人的,飲用水的安全。」
大愛台記者 張澤人:「 電子廢棄物經由再處理業者,分解回收之後,有1/5會變成,無法再利用的終極垃圾,而其中這種集塵灰,含有重金屬和戴奧辛劇毒,卻被人經常任意棄置。」
綠色陣線協會常務理事 林長茂:「戴奧辛有多毒
,一公克的戴奧辛,等於四公斤砒霜的毒,這些東西竟然就在我們環境中,四處流竄,隨著風 到處跑。」
享受現今便利科技,很少人想到:電子廢棄物對環境,造成多大負擔?延長3C產品的使用壽命,才是減緩大地汙染的根本方法。
採訪撰稿:張澤人
攝影剪輯:李岳為
啟發善念發好願 洋溢幸福愛滿懷
- Article Details
馬來西亞馬六甲,慈濟環保站,也能化身成為公司行號新春活動場地。一位公司老闆娘林慧瑩,是慈濟志工,每一年都會在家裡辦新春聚餐,今年特地把活動地點,改在慈濟萬望環保站舉行。這效應,比往年吃吃喝喝,效果更好。
「寶特瓶在泥土裡,可能要好幾百年才會腐化。」
走這一趟,對馬六甲泰利公司,150位員工和家屬來說,很新鮮。
泰利公司老闆娘 林慧瑩:「能夠讓員工知道了今天,讓他們知道環保的重要性,我們已經上了這些課程,雖然只是短短20分鐘,但是他知道,這個是我們可以做環保,不會傷害了地球。」
公司員工 黃桂花:「以剛才這樣的方式就很好,我們可以更加認識,那些環保是怎樣的,因為從沒有概念,至少有吸收到多少。」
「善款來自哪裡?」
「環保以及大家的捐款。」
敞開心胸的吸收,化為一分信任。新春活動,手中的筆,寫下不同意義。
公司員工 祖格納因:「透過這個活動,啟發了我可以幫助別人,雖然少也可以幫助有需要的人。」
公司員工 拉西:「我們幫助別人從中獲得幸福。」
這裡洋溢了,點滴愛心的幸福。
饒于潤 黃福源 馬來西亞報導
Read more國際人士取經 環保園地台灣之美
- Article Details
慈濟推行環保二十餘年,將無數的回收資源再利用,創造各種類的生活用品,像是內湖環保教育站,從2010年累積至今,海外參訪人數,已經超過兩萬人,這些國際訪客,透過慈濟志工的介紹,不僅了解環保成果的始末,更透過導覽,看見美麗的台灣。
面對參訪團,這已經不知道是內湖環保志工,第幾次解說垃圾分類,對成長中的國中生而言,
復興高中國中部學生:「(以前)就紙類全部塞在一起, 就不會再管它了。」
復興高中國中部學生:「(以前)我都丟一般垃圾耶。」
慈濟內湖園區,對內,每天看的到環保志工們,愛地球的具體行動。
慈濟志工 周晶亭:「當我們內湖帶(參訪)一圈的時候, 讓他們實際用腳, 去踩寶特瓶的時候 他們很高興, 自己是其中的一分子。」
復興高中國中部學生:「 我回去會教自己的親朋好友, 這個分類方法。」
一傳十、十傳百,是力行環保最有力的方針。慈濟推行環保的成果,年年累積,有些國外使節到台灣,甚至主動要求參訪環保教育站,短暫導覽,卻間接提升台灣在國際間的能見度。
前外交大使 邱仲仁:「內湖園區除了是一個, 做環保的基地之一, 也成為一個模範, 讓很多的外賓可以來看。」
慈濟志工 周晶亭:「一直到2014去年的時候, 已經有126個團(參訪), 其實從當時的十位數字, 到現在百位數字, 一直都是有國際人士一直來關心。」
以慈濟內湖園區為例,從2010年開始,一直到2014年的海外參訪人數,年年遞增。
前外交大使 邱仲仁:「不僅是慈濟的形象, 還對我們台灣整體的, 環保工作的形象, 非常大的助益。」
貢獻環境保育,人人有責,用環保的角度,讓不認識台灣的外賓,烙印下對這片土地的第一印象,除了乾淨還受人敬重,或許是另類的國民外交。
彭淑珮 林家慧
台北報導
賑災毛毯倉儲地 為慈善盡分心力
- Article Details
慈濟內湖園區,一直以來,都是一個平凡的地方,有著一個平凡的心願,希望讓名存實亡的保護區,真正活化成為生態保育園區,這需要更多人的了解,以及政府法令的支持。今天,帶您來看,園區裡多年來,一直作為賑災用寶特瓶毛毯的倉儲,也在外交部安排下,許多國際人士都到內湖園區參訪,體驗毛毯裁切以及環保回收。
國際媒體參訪團員 艾爾米朗:「這些長輩, 尤其是89歲還在做回收, 在拆解錄影帶, 這非常的不可思議。」
慈濟內湖園區 ,十八年來 ,風雨無阻 不分寒暑, 樂做環保 。
慈濟內湖園區 ,作為賑災毛毯倉儲 ,經外交部安排國際人士 ,見證回收寶特瓶 ,編織愛心毛毯。
辛巴威衛生部官員 戴森:「這些毛毯是廢棄寶特瓶做成的, 沒想到這些被當成垃圾的寶特瓶, 現在又重新被賦予新生命, 還能拿來幫助別人, 我覺得這是很棒的工作。」
義大利參訪團 Marinello:「觸摸到這個毛毯 感覺很震驚, 以前知道寶特瓶, 可以變成聚脂纖維, 但沒想過可以變成毛毯, 它的質感可以這麼細緻, 而且也滿保暖的。」
南非慈青 喀加波:「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團隊合作, 大家都埋頭工作, 必須要同心協力 才能做出毛毯, 這非常振奮人心, 只要有越來越多人願意付出, 就能改變世界。」
慈濟內湖園區 ,存放台灣出品的環保驕傲, 十八年前的購地 ,是為了保護 已被破壞的保護區 ,十八年後的計畫案 ,是一個願景 ,不變的是 保護山林的初衷。
綜合報導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