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 2015
週一, 05 一月 2015
歡喜參加歲末祝福 竹筒積攢聚愛
- Article Details
福建慈濟志工在各社區舉辦歲末祝福活動,民眾也帶著竹筒回娘家,住在泉州的張阿奮,年紀最長,帶著變賣回收物所得的存款,一同響應竹筒回娘家。
歲末祝福活動,一年一次,九十五歲的張阿奮,是特地打扮,更重要是,要帶著竹筒回娘家。
民眾 張阿奮:「他(兒子)的廠裡賣瓶子的,賣酒瓶的錢存下來的,這是要貢獻做環保囉。」
做好事,過好年,每個竹筒都是滿載而歸。
民眾 施秀芳:「存點愛心,做好事囉。」
會場同樣座無虛席,曾入獄三次的洪積極,特地上台,懺悔也發願。
志工 洪積極:「已經開始決定不抽菸了,我抽菸到昨晚,今天開始不抽了。」
脾氣不好的肖美育,也因看了大愛台,要重新做人。
志工 肖美育:「所以我發願一定要用我好的身體來報答父母,用我好的身體來感恩上人。」
在福州,第一次在共修處舉辦歲末祝福活動,志工用心布置,從走道開始,就有莊嚴氛圍。
慈濟志工 陳美枝:「這個延伸過來到我們走廊就是人間菩薩道,走起來又光明又亮麗。」
竹筒裡的錢幣倒入大缸裡,眾人善心匯集,是現場最美的配樂。
民眾 楊常樂:「做好事幫助受災地方的人。」
志工長期陪伴的鄢麗琴,臥病在床不能來,他的先生代表上台說感謝。
照顧戶 鄢麗琴的先生 陳依發:「很感謝慈濟給我帶來一個完整的家,才有今天幸福的家庭。」
有人付出,有人感恩,面對新的一年到來,人人都有歡喜心。
真善美志工 福建報導
Read more十指口訣學分類 回收資源變黃金
- Article Details
元旦年假就要結束了,很多人是選擇出門度假迎新年,但是台南市新營國小迎新年的活動,就很不一樣,他們透過體驗環保,學習在生活中做到惜福愛物,校方還邀請慈濟志工,到學校宣導清淨在源頭。
十指口訣學分類,原來樣樣可回收,只要用心,資源變黃金。
新營國小學生家長 陳勝源:「知道有一些東西真的是可以回收,可以說幾乎樣樣都可以,回收再利用。」
新營國小老師 黃文君:「我會首先在班上放好幾個桶子,標上國字 標上注音,讓孩子知道這個桶子是,收集哪一種垃圾回收的。」
慈濟志工受邀到台南市新營國小迎新年的活動上,宣導資源回收以及清淨在源頭的環保觀念,校長說,大家一起用行動愛地球是學校的新年新目標。
新營國小校長 張溪南:「地球暖化 生態被破壞的情況,已經越來越嚴重,大家不再去愛惜的話,我們未來的子孫會遭受一些苦果。」
慈濟志工 劉彩蓉:「清淨在源頭,垃圾不進環保站的觀念,推廣到校園,推廣到社區。」
清淨的源頭在於一顆愛地球的心,減少欲望,惜福愛物,不增加地球的負擔,將資源清洗乾淨再回收,都是地球永續不可或缺的一分力量。
真善美志工-台南報導
陳守珍 沈价妙
週日, 04 一月 2015
綠色企業永發展 大愛感恩持精進
- Article Details
「綠經濟」,顧名思義就是為了地球、環境能更好而將環保概念加入本身的企業裡。在海外許多企業都朝著環保綠能的方向在發展;而台灣企業在這方面擁有什麼樣的資源,要如何將環保綠能運用在企業經營上,才能讓企業、整體環境都能永續發展。
梧桐環境整合基金會舉辦了一場「企業永續發展趨勢」論壇,邀請了台灣本土綠企業─歐萊德(洗髮精)、大豐環保科技 (回收便利站)、大愛感恩科技 (綠色環保再生產品)、宏力生化科技 (可分解塑膠袋)、興采實業 (咖啡渣製衣) 分享企業如何在創造營收的同時,用產品解決環境問題。也邀請經濟部推動綠色貿易專案辦公室副執行長溫麗琪博士及獨立記者朱淑娟從輔導者和觀察者角度,分享台灣綠色企業/環境的發展趨勢。讓更多人了解,台灣除了引以為傲的科技產業,其實還有很多值得稱讚的公司,透過產品與服務結合,將在他人眼中視為垃圾廢棄物的物品,回收再利用解決環境問題,與消費者共同創造營利與環保雙贏的成果。
歐萊德董事長 葛望平表示:「永續發展的即是環境、社會、經濟三者之間的關係都要能夠從創造美好生態系統,綠色產能為出發點,才能達到三者平衡點。」。宏力生化總經理 王雲平也提到:「大愛是一種幸福;改變是為了永續的幸福。」,為了環境整體生態必需要像 大豐環保科技企業一樣用正面積極的態度去做,和興采實業顛覆傳統,研發創造將咖啡渣萃取製成衣服。除了創新改良,但最重要的如同大愛感恩科技 李鼎銘總經理所說的:「一般企業追求的ROI (Return Of Investment) 投資回報率,但大愛感恩科技努力的目標 ROI (Return Of Influence) 則是 " 對社會影響力 " 」,綠色企業並非只是口號,而我們現在都已開始將口號化為行動運用在產業上面,但其實最重要的是要影響消費者改變他們的觀念,從內而外,從減少開始。
新竹縣政府環境保護局 黃士漢局長提到環境的健康需要結合中小企業一同努力,政府建立一個善的環境平台,結合企業,帶動民眾一起來改善周遭的環境,進而創造一個健康的環境。而黃局長從自身做起進而帶動落實環保,同時身穿大愛感恩灰色環保背心,讓大家了解被視為垃圾的物品放對地方就是資源,而這資源將再創造更有利環境的物品,延續物命創造更大生命力。
綠經濟是兼顧企業、勞工、消費者及環境,是台灣未來的選項,需要大家共同參與,關心。而環境的美善需要更多的人加入,並非只單靠企業就能創造出綠色奇蹟。
Read more
綠色企業永發展 大愛感恩持精進
- Article Details
「綠經濟」,顧名思義就是為了地球、環境能更好而將環保概念加入本身的企業裡。在海外許多企業都朝著環保綠能的方向在發展;而台灣企業在這方面擁有什麼樣的資源,要如何將環保綠能運用在企業經營上,才能讓企業、整體環境都能永續發展。
梧桐環境整合基金會舉辦了一場「企業永續發展趨勢」論壇,邀請了台灣本土綠企業─歐萊德(洗髮精)、大豐環保科技 (回收便利站)、大愛感恩科技 (綠色環保再生產品)、宏力生化科技 (可分解塑膠袋)、興采實業 (咖啡渣製衣) 分享企業如何在創造營收的同時,用產品解決環境問題。也邀請經濟部推動綠色貿易專案辦公室副執行長溫麗琪博士及獨立記者朱淑娟從輔導者和觀察者角度,分享台灣綠色企業/環境的發展趨勢。讓更多人了解,台灣除了引以為傲的科技產業,其實還有很多值得稱讚的公司,透過產品與服務結合,將在他人眼中視為垃圾廢棄物的物品,回收再利用解決環境問題,與消費者共同創造營利與環保雙贏的成果。
歐萊德董事長 葛望平表示:「永續發展的即是環境、社會、經濟三者之間的關係都要能夠從創造美好生態系統,綠色產能為出發點,才能達到三者平衡點。」。宏力生化總經理 王雲平也提到:「大愛是一種幸福;改變是為了永續的幸福。」,為了環境整體生態必需要像 大豐環保科技企業一樣用正面積極的態度去做,和興采實業顛覆傳統,研發創造將咖啡渣萃取製成衣服。除了創新改良,但最重要的如同大愛感恩科技 李鼎銘總經理所說的:「一般企業追求的ROI (Return Of Investment) 投資回報率,但大愛感恩科技努力的目標 ROI (Return Of Influence) 則是 " 對社會影響力 " 」,綠色企業並非只是口號,而我們現在都已開始將口號化為行動運用在產業上面,但其實最重要的是要影響消費者改變他們的觀念,從內而外,從減少開始。
新竹縣政府環境保護局 黃士漢局長提到環境的健康需要結合中小企業一同努力,政府建立一個善的環境平台,結合企業,帶動民眾一起來改善周遭的環境,進而創造一個健康的環境。而黃局長從自身做起進而帶動落實環保,同時身穿大愛感恩灰色環保背心,讓大家了解被視為垃圾的物品放對地方就是資源,而這資源將再創造更有利環境的物品,延續物命創造更大生命力。
綠經濟是兼顧企業、勞工、消費者及環境,是台灣未來的選項,需要大家共同參與,關心。而環境的美善需要更多的人加入,並非只單靠企業就能創造出綠色奇蹟。
Read more
穿梭市場撿套袋 歡喜彎腰護大地
- Article Details
台中大里區慈濟志工廖秀雲,八年來做環保很精進,她天天到菜市場撿芭樂套袋,遇到星期假日,回收量大,家人也跟著幫忙,用休旅車載運回收物品,廖秀雲帶動全家人投入環保,也到分會做福田。
每天到菜市場回收芭樂套袋,從開始的難為情,到後來滿心歡喜投入。
慈濟志工 廖秀雲:「我每天到菜市場去,就是看到芭樂袋到處丟,丟的亂七八糟,我是不是要彎腰下去,還是會猶豫啦,覺得很丟臉,怕被人家笑,到後來不管了,彎腰下去撿,撿一撿就順手拿著,載去環保站。」
從前愛逛街愛買東西,現在生活很簡樸,熱愛環保,回收的量常綁滿整台摩托車。
慈濟志工 廖秀雲:「我就前面擠三包,騎摩托車後面載五包,載一趟去(環保站),再回頭過來。」
星期假日回收量暴增,用摩托車載運,好幾次差點踩空跌倒,家人不忍心,於是全家出動,休旅車也變成環保車。
廖秀雲先生 成清耀:「造福子孫,不要讓空氣汙染逐年增加,當然大家比較忙,越忙越快活越快樂,這是我的感覺。」
廖秀雲外孫 林益鋐:「做環保很好,就是垃圾變黃金,黃金變清流,清流繞全球。」
廖秀雲外孫女 林家榛:「保護地球做環保,特別好。」
做環保的這股風氣影響到家人,全家一塊投入,還定時到台中分會做福田。
慈濟志工 廖秀雲:「很幸福,還有很美滿。」
真善美志工 林雪花 朱清流 台中報導
Read more週六, 03 一月 2015
環保志工黃秀鳳 延續慧命做環保
- Article Details
新北市中和的環保志工黃秀鳳,在剛開始做志工時,遭逢母親病逝,她決定要延續母親的慧命,盡心做環保,8年下來,她變得更懂得知足。
慈濟志工 黃秀鳳:「先去聯絡處那邊,靜思堂那邊,現在還早,我先去做一下事情。有時候5點多,有時候6點多,6點就來,要去工作之前,先來倒一下再去,哪邊需要我們就去做,菩薩8點就來,你不先來倒一倒,他們等一下來,是很大包很重,他們會不好拉,拉不動,而且還要先粗分一下,所以就會先來。這都濕的,這不是乾的,這都做濕的就好,像這個菩薩每天都很早就來。(做環保)差不多8年有了,還沒有進來見習培訓的時候,我都會想說把握因緣,(但)以後有的是機會啊。切身的體驗,我媽媽她自己是心臟病,突然就覺得不舒服,送到醫院已經來不及了,我現在都會覺得說,我媽媽沒有那個因緣,沒有那個機會來做慈濟,我就會覺得說,我要來做,我要把她給我這個身體,我一定要來付出,她沒有機會做沒關係,我幫她做。每一張都是乾乾淨淨很白,如果說你不做的話,這些都是垃圾。以前我都覺得什麼是法喜充滿,我不知道,真的是來這邊以後才知道說,什麼叫法喜充滿,真的每天很快樂很知足。好,那你自己拿去倒,好,那我們現在就過去。
這是我們資深的師姊,我們帶頭的人,現在我(工作)是在打掃,就是幫家裡面幫忙,每一周去兩天。以前就是很愛買衣服,就是很愛逛,一個早上可以逛三個市場,以前真的是想要很多,其實需要的不多,現在沒有,現在除了買菜去買一下,沒有時間逛,真的會知足,然後覺得說不需要浪費那麼多的時間。就把它弄一弄再擦一擦,只要做自己喜歡的事,都不會覺得有什麼不開心。有師姊的陪伴,我會覺得每天就是很快樂,現在覺得真的要好好珍惜,尤其我們有時候都去關懷,真的會明白見苦知福,以前並沒有覺得這有什麼,現在覺得其實自己已經很幸福很好了 不要要求那麼多。」
採訪撰稿:周思妤
攝影剪輯:張竣瑋
企業社會責任啟 異業合作淨人心
- Article Details
There was a problem loading image /var/www/html/1/daait/images/news20151_6/20150104_3.jpg
台灣區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 (簡稱電電公會) 自2012年起,即與大愛感恩科技有著深入且長期的合作,蔡豐賜師兄 (人援會資訊組/神基電腦董事長) 與大愛感恩科技有著甚深因緣,除認同大愛感恩科技的理念,更捐地做環保,成立【新安環保站】,讓環保和愛心也能在桃園平鎮落實。自2012年3月開幕啟用的智慧生活體驗館,大愛感恩科技即將環保與人文的愛心深耕當地,於2012年8月正式舉行揭幕儀式,展示用回收寶特瓶所製的環保織品,希望將落實環保與節能減碳的教育觀念,善盡推廣人文的使命。
「愛心接力」在大愛感恩科技本為「整合平台」的角色中甚為重要的一環,與電電公會的異業合作,除了大愛感恩科技進駐電電公會的智慧生活體館,更於每年皆受邀電電公會參與海內外數場「綠色智慧生活」展覽活動,2013年更獲得電電公會頒贈「智慧生活技術應用獎」殊榮,2013年在馬鞍山新會展中心展館舉行海峽兩岸電子信息博覽會、第39屆台北國際電子產業科技展於台北南港展覽館舉辦,更於第五屆海峽兩岸(廈門)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中,大愛感恩環保織品「太陽能LED帽」榮獲「最佳文創產品獎」,因此堪稱是「環保慈悲科技結合機能設計」的代表性產品。電電公會更是接引昆山商會、中國貿促會廣東省委員會等團體前往大愛感恩參訪、交流,有效推展大愛感恩科技的核心價值與環保人文理念,讓綠色環境教育的觸角延伸至更多角落。
於2014年歲末年終之際,電電公會更是將綠色環保跨越時間、空間與人之間的限制,集錦16大類產業屬性的企業/公司之綠色產品,特別發行2014智慧生活產業電子書(如下連結),大愛感恩科技也備受邀約將代表台灣軟實力的綠色品牌「DA.AI」產品置於「智慧生活體驗館」其中,主要產品共有精選綠色代表產品:「太陽能LED帽 (榮獲2015台灣精品獎、綠色典範獎、最佳文創產品獎、台灣製MIT微笑標章)」、「太陽能LED拉桿後背包 (榮獲榮獲2015台灣精品獎、綠色典範獎、台灣製MIT微笑標章)」、「愛護地球系列保暖毯禮盒 (榮獲2014金點設計獎、綠色典範獎、台灣精品獎、台灣製MIT微笑標章)」、「環保舒適襪禮盒 (台灣製MIT微笑標章)」。
「人依止在大地之上、為地球盡一分心、是本分事也是使命。」大愛感恩科技的產品是由環保菩薩的無私奉獻付出,才能將心意作成環保永續的綠色產品,然後藉由大愛品牌海內外推廣,去推動這股環保清流,永續環繞世界。希望藉由大愛感恩的分享與產品能夠拋磚引玉,讓更多的企業了解環保的重要性並發揮其所長,共同加入環保愛地球的行列,與地球共生息。
大愛感恩科技 林慧萍 台北報導
連結:
2014智慧生活產業電子書
http://www.fbblife.com.tw/ebook2014/
企業社會責任啟 異業合作淨人心
- Article Details
There was a problem loading image /var/www/html/1/daait/images/news20151_6/20150104_3.jpg
台灣區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 (簡稱電電公會) 自2012年起,即與大愛感恩科技有著深入且長期的合作,蔡豐賜師兄 (人援會資訊組/神基電腦董事長) 與大愛感恩科技有著甚深因緣,除認同大愛感恩科技的理念,更捐地做環保,成立【新安環保站】,讓環保和愛心也能在桃園平鎮落實。自2012年3月開幕啟用的智慧生活體驗館,大愛感恩科技即將環保與人文的愛心深耕當地,於2012年8月正式舉行揭幕儀式,展示用回收寶特瓶所製的環保織品,希望將落實環保與節能減碳的教育觀念,善盡推廣人文的使命。
「愛心接力」在大愛感恩科技本為「整合平台」的角色中甚為重要的一環,與電電公會的異業合作,除了大愛感恩科技進駐電電公會的智慧生活體館,更於每年皆受邀電電公會參與海內外數場「綠色智慧生活」展覽活動,2013年更獲得電電公會頒贈「智慧生活技術應用獎」殊榮,2013年在馬鞍山新會展中心展館舉行海峽兩岸電子信息博覽會、第39屆台北國際電子產業科技展於台北南港展覽館舉辦,更於第五屆海峽兩岸(廈門)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中,大愛感恩環保織品「太陽能LED帽」榮獲「最佳文創產品獎」,因此堪稱是「環保慈悲科技結合機能設計」的代表性產品。電電公會更是接引昆山商會、中國貿促會廣東省委員會等團體前往大愛感恩參訪、交流,有效推展大愛感恩科技的核心價值與環保人文理念,讓綠色環境教育的觸角延伸至更多角落。
於2014年歲末年終之際,電電公會更是將綠色環保跨越時間、空間與人之間的限制,集錦16大類產業屬性的企業/公司之綠色產品,特別發行2014智慧生活產業電子書(如下連結),大愛感恩科技也備受邀約將代表台灣軟實力的綠色品牌「DA.AI」產品置於「智慧生活體驗館」其中,主要產品共有精選綠色代表產品:「太陽能LED帽 (榮獲2015台灣精品獎、綠色典範獎、最佳文創產品獎、台灣製MIT微笑標章)」、「太陽能LED拉桿後背包 (榮獲榮獲2015台灣精品獎、綠色典範獎、台灣製MIT微笑標章)」、「愛護地球系列保暖毯禮盒 (榮獲2014金點設計獎、綠色典範獎、台灣精品獎、台灣製MIT微笑標章)」、「環保舒適襪禮盒 (台灣製MIT微笑標章)」。
「人依止在大地之上、為地球盡一分心、是本分事也是使命。」大愛感恩科技的產品是由環保菩薩的無私奉獻付出,才能將心意作成環保永續的綠色產品,然後藉由大愛品牌海內外推廣,去推動這股環保清流,永續環繞世界。希望藉由大愛感恩的分享與產品能夠拋磚引玉,讓更多的企業了解環保的重要性並發揮其所長,共同加入環保愛地球的行列,與地球共生息。
大愛感恩科技 林慧萍 台北報導
連結:
2014智慧生活產業電子書
http://www.fbblife.com.tw/ebook2014/
自家經營電器行 志業事業兩兼顧
- Article Details
台中慈濟志工卓信宏,開電器行做生意,他時常開自家貨車,一邊送貨,一邊回收環保,有時一天回收五六個點以上,收環保的時間比做生意還多很多,他始終秉持上人說過的一句話,多做多得,少做多失。
開電器行的卓信宏,抱起大紙箱趕著送貨。裝音響,動作快,不一會兒,已經處理完畢。
慈濟志工 卓信宏 與 客戶:「裝好了喔,你進去看一下,我要趕去做環保,謝謝,有問題再打給我,感恩。」
忙得像陀螺轉,把送貨的車拿來當環保車,他利用工作每個空檔,在社區回收環保。
鄭小姐:「滿熱心滿負責任的。」
慈濟志工 卓信宏:「上人說,多做多得,少做多失。」
機動性高,把握分秒做慈濟,付出的時間,比做電器生意還多很多。
慈濟志工 卓信宏:「付出無所求,做這個有另外一種喜悅,做自己工作反而會比較煩一點,做慈濟勤務反而會比較輕鬆,有時候會放空一下。」
卓信宏太太 林贔璇:「慈濟有在做的話,欲望少的話,沒有花到什麼錢。」
太太支持,卓信宏無後顧之憂,承擔互愛隊長,哪裡有勤務就往哪裡去。
黃子玲 歐陽光輝 台中報導
Read more環保省水惜資源 疼惜大地一念心
- Article Details
南投埔里慈濟志工洪玉滿,天天精進做回收,一大早薰法香後,開始分類環保,清境在源頭,連塑膠袋都仔細分類回收,她把環保落實在生活裡,節省水資源,用過的水拿來澆花沖馬桶,一點一滴都不浪費。
每天清晨,洪玉滿固定到埔里聯絡處薰法香。
學佛,就是力行菩薩道,做環保,是洪玉滿的首選,不但可以愛護大地,又能護持大愛台,淨化人心。
洪玉滿把埔里環保站當成家,天天在這裡「巡頭看尾」。
慈濟志工 林碧淵:「實在也不簡單,大家如果像這樣,真的環保可以做到一百分。」
環保分類仔細做,連惱人的塑膠袋都細心整理。
慈濟志工 洪玉滿:「因為裡面比較濕,我們通常都會反面,反面一下就放在這裡。」
清淨在源頭,洪玉滿做環保也有自己的想法。
慈濟志工 洪玉滿:「自己享受的,其實善後都要自己處理,這樣比較恰當。」
她把環保落實在生活中,水資源,一點一滴都不浪費。
慈濟志工 洪玉滿:「洗臉的時候,可以用這個小盆子放這裡。」
用過的水再利用,拿來沖馬桶,也能用來澆花、拖地,洪玉滿做環保十七年,越做越有心得。
慈濟志工 洪玉滿:「搞不好什麼時候我們不能動了,為什麼不要用有用的雙手雙腳去做比較有意義的事情。」
真善美志工 施金魚 張秋菊 南投報導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