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 2014
週六, 12 七月 2014
禮佛三拜意虔敬 步步精進凝善念
- Article Details
慈濟瓜地馬拉聯絡處(7/6)舉辦本土志工培訓,包括慈濟志工在內19人共修。慈濟志工除了引導本土志工學習佛教儀軌、禮佛三拜之外。這次主題推動環保茹素,教大家如何簡單料理素食,清淡養生。
料理素食,簡單又好吃,連豆芽菜都可以自己孵,以健康觀點勸素,大家興致高,專心聽、也勤做筆記。
自備碗、筷、杯子,叫做三寶。慈濟瓜地馬拉聯絡處本土志工培訓課,一說到環保,在場十九個人都有生活上的體會。
心中有佛、行中有法,本土志工第一次學習禮佛三拜,力求確實,培養人文。
真善美志工 吳慈恬 瓜地馬拉報導 Read more
液態瓦斯車!駕駛節能新選擇
- Article Details
非洲國家肯亞,在一家能源公司推廣下,首度有液態瓦斯車上路。不僅對地球友善,也對荷包友善,駕駛躍躍欲試,但是改裝費用不便宜,而且有的人對安全性也存有疑慮,綠能汽車要節能減碳也不能忽略行車安全,如何兩者兼顧,其實不是不能做到。 Read more
萬家燈火映大地 社區環保凝共識
- Article Details
慈濟環保不只是做環保,還能敦親睦鄰、培養愛心。在五股區,每星期四傍晚,下班時間才剛過就陸陸續續有人來到忠義夜間環保點做環保。地點位於環保志工蔡梅愛珠住家旁,四年前,因為走路經過社區附近慈濟環保點,深深被志工無所求付出的身影,打動內心,就一路投入環保至今。三年前,更主動提供自家空地作為新據點,長久下來也接引了不少左鄰右舍,加入愛地球的行列。
回收物,全是來自附近住戶。隨著時間接近晚上七點,環保車一輛接著一輛回來,東西一卸下,環保志工,立刻蜂擁而上。
幾天前才剛出小車禍,帶著腳傷,志工蔡梅愛珠依然離不開環保。加入慈濟環保四年多,三年前在家人支持下更提供住家旁空地,作為夜間環保點。
環保志工 蔡梅愛珠:「本來這裡是做工廠,加工的,後來我們退休,這個地方也是空著。」
會這麼投入,因為自己,也曾受到慈濟人,默默付出的身影所感動。
環保志工 蔡梅愛珠:「本來是在大樓那邊做(環保),我孫子就住在那邊大樓樓上,我(當時)每天都要帶我孫子回家,我從旁邊經過,我都會看到,他們在做環保真的不錯,那我就心裡有一個想法,那我也要投入一下。」
做得汗如雨下也甘之如飴,兩年前,這位保養廠老闆也是受到感動的路人之一,卻因為忙著賺錢,直到最近才終於想通。
志工 陳銘桂:「那現在也是一樣很忙,我想說假如要等到有空,不曉得要等到什麼時候,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是以身作則,我們先來做,然後可以感動周遭旁邊的人,那也可以鼓勵他們來參與我們。」
不到一個小時,三、四台貨車的量,很快就分類完畢。小小環保點,不只守護了大地,也串聯出一顆顆飽滿的愛心。
蕭志傑 梁家銘 台北報導
Read more導正迷信觀念 農曆七月行善孝親
- Article Details
吉祥月即將到來,為了宣導不用紙錢的環保概念,高雄慈濟志工積極宣導,其中就有民眾分享,母親往生時,兄弟姊妹間為了不要破壞大地,把原本要買庫錢的錢,捐給慈濟,希望可以去幫助人家。
農曆七月吉祥月,為什麼提倡不燒紙錢?環保志工要了解原由,聚集在環保站!
目犍連尊者,他受佛陀教化之後,知道因果了。
聽著證嚴上人講普度的由來,導正傳統對於七月的刻版印象,一般被描述成鬼月的月份,其實有另一層涵義!
慈濟志工:「不是鬼門開,恐怖的月,是感恩的月份,是孝親月。」
不是鬼門開,恐怖的月,是感恩的月份是孝親月。
既然是孝親感恩月,那麼所作所為,立場就該轉變,就有民眾分享自己如何孝親!
民眾,尤淑玲:「我們兒女,這部分我們想說,把這些庫錢的錢,不要破壞大地,然後,還可以去幫助人家,這麼好的事情,我媽媽一定會覺得認同,那我就跟我姊妹商量,我把這一筆錢,捐給慈濟。」
七八年前母親往生,尤淑玲和其他姊妹,把原本打算買紙錢的費用,轉為捐贈助人的善款,尤淑玲站在為母行善的角度。
慈濟志工,趙麗華:「地球真的暖化了,而且真的不要再燒了,,第一個受傷害就是自己,,因為空氣不好,我們首當其衝,就是自己會被燻到。」
地球真的暖化了,而且真的不要再燒了,第一個受傷害就是自己,因為空氣不好,我們首當其衝,就是自己會被燻到。
不燒金紙的理由,從環保的角度,就是減緩空氣污染、別再傷害地球!透過分享、講述原由,面對即將到來的吉祥月,志工們做好準備,要從己身做起!
謝如佳 黃靖惠 真善美志工 高雄報導
Read more荷蘭公共電視專訪 落實佛法生活化
- Article Details
荷蘭公共電視台Buddhist Broadcasting Foundation(BOS)是西方世界中第一個佛教電視台,屬於公共電視體系,日前7/4製作人Babeth M. Vanloo在慈濟志工 李鼎南師兄、鄭清安師兄和文發處于嘉師姊隨同之下來到大愛感恩科技做深度專訪,認識大愛感恩科技的緣起及商品背後人文意涵, Babeth M. Vanloo對於垃圾 (資源) 轉化為環保再生產品的智慧印象深刻,「不光是拯救地球環境,還創造出社會企業型的大愛感恩綠色品牌,讓人們體會到真誠關心彼此的感受。」當知道這些產品背後是許多人投注心力,肯定大愛讓大家感受到內心真實的快樂,做到回饋社會及愛護地球的行動。
Babeth M. Vanloo是阿姆斯特丹一位有成就的影片及電視製作人/導演,已製作超過五十部電視節目和許多紀錄片。本身也是佛教徒的她,知道台灣有慈濟這個佛教團體,親自與慈濟基金會聯繫,這次來到台灣的七天,除了要將自己製作影片給 證嚴上人,也實地參訪台灣慈濟環保站、大學等各志業體。其中她對於慈濟志工無私的投注時間及心力非常感動,「今天我對於志工 (菩薩) 付出這舉動印象深刻,不只是對於地球關懷的意識,更是來自於一顆溫暖的心,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愛的連結。」
大愛感恩科技之「環保人文、愛的接力和完全回饋」環保理念,不只是宗教信仰的系統,更是落實到日常生活當中。Babeth M. Vanloo分享這些靈感都是從佛教生活化層面來參考, 證嚴法師堪稱為典範代表。
大愛感恩科技 黃歆瑜 台北報導
荷蘭公共電視專訪 落實佛法生活化
- Article Details
荷蘭公共電視台Buddhist Broadcasting Foundation(BOS)是西方世界中第一個佛教電視台,屬於公共電視體系,日前7/4製作人Babeth M. Vanloo在慈濟志工 李鼎南師兄、鄭清安師兄和文發處于嘉師姊隨同之下來到大愛感恩科技做深度專訪,認識大愛感恩科技的緣起及商品背後人文意涵, Babeth M. Vanloo對於垃圾 (資源) 轉化為環保再生產品的智慧印象深刻,「不光是拯救地球環境,還創造出社會企業型的大愛感恩綠色品牌,讓人們體會到真誠關心彼此的感受。」當知道這些產品背後是許多人投注心力,肯定大愛讓大家感受到內心真實的快樂,做到回饋社會及愛護地球的行動。
Babeth M. Vanloo是阿姆斯特丹一位有成就的影片及電視製作人/導演,已製作超過五十部電視節目和許多紀錄片。本身也是佛教徒的她,知道台灣有慈濟這個佛教團體,親自與慈濟基金會聯繫,這次來到台灣的七天,除了要將自己製作影片給 證嚴上人,也實地參訪台灣慈濟環保站、大學等各志業體。其中她對於慈濟志工無私的投注時間及心力非常感動,「今天我對於志工 (菩薩) 付出這舉動印象深刻,不只是對於地球關懷的意識,更是來自於一顆溫暖的心,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愛的連結。」
大愛感恩科技之「環保人文、愛的接力和完全回饋」環保理念,不只是宗教信仰的系統,更是落實到日常生活當中。Babeth M. Vanloo分享這些靈感都是從佛教生活化層面來參考, 證嚴法師堪稱為典範代表。
大愛感恩科技 黃歆瑜 台北報導
週五, 11 七月 2014
關懷社會尊重生命 音樂志工予人歡樂
- Article Details
『學音樂的孩子不會變壞』。當您在台北慈院陽光大廳音樂饗宴,看到這幾位穿著藍衣、白褲的小小音樂家,用運球投籃的手,彈奏樂器,您一定會同意這句經典廣告詞可以改為:「慈籃音樂志工不但不會變壞,而且富有人文」。因為在慈籃家族裡,藉由籃球技術的訓練,輔以慈濟人文精神,更藉由暑假音樂志工「予人歡樂」的機會,培養「關懷社會及尊重生命」的胸懷。所以,跟這麼多善良的人在一起,孩子當然不會變壞,況且孩子們個個散發出濃濃的人文氣質。
7/9是慈籃中正組、恆毅組、三峽組聯合音樂會。全程音控的陳滄明師兄、與穿插帶動的王秋淑師姊,將演奏區與觀眾區規劃的井井有條。『8年多前,在板橋園區展出慈濟40週年,教育志業中看到青少年籃球家族的介紹,於是…』,一念使命感加上陪伴青少年的興趣,王秋淑師姊及陳滄明師兄參與並承擔成立慈籃三峽組。時光芢苒,當回頭看到孩子成長歷程,喜悅與成就感在兩人臉上,展露無遺,證明當時的抉擇是明智的決定。恆毅組負責人蔡直師兄今天雖然承擔台北慈院醫療志工,但經過陽光大廳時,順便過來幫大家打氣。同修黃麗榕師姊是今天的場控、妹妹蔡月桂師姊則挑起司儀大樑。
中正組也都是阿公、阿嬤、或爸爸、媽媽家長陪伴學員參加。大安區董婉倩師姑的孫子剛從大陸回台灣定居,當阿嬤的她,第一件事情就是帶孫子參加慈籃中正組,而且鼓勵家長們也要一起來,用『菩薩心』祝福自己的孩子,用『父母心』對待天下的孩子。她也用心的將今天音樂饗宴全程錄影,準備帶回家跟家人分享。
當環保大愛狗與素食感恩貓上台帶動『呷菜尚蓋讚』,全場空氣瞬間震盪起來。阿嬤隨著音樂節拍律動,還熱情的跟大愛狗『Give Me Five!』果然如歌詞所言『腳手也伶俐』。吉祥物魅力,凡人無法擋。所到之處大人、小孩爭相合影,大愛台記者志傑也瀟灑入鏡。驚喜於吉祥物的光臨,只見許多兒童病患也在家屬陪伴下,走出病房與吉祥物打招呼及合照。為了回報大家的熱情,吉祥物除了致上『早日康復』的祝福,還送上吉祥物靜思語四格漫畫書籤,希望用靜思語洗滌人人心靈。誠所謂「七分精神三分病」,當心靈愉快、煩惱去除,相信病情也會好得快。
苦樂的內涵也許很難瞭解的,但是,人人都希望離苦得樂。今天扮演吉祥物是利用暑假前來大愛感恩實習、目前仍就讀於輔大織品系行銷組的浩喆與毓琇,此次的經驗必定是畢生難忘,因為當自己能夠讓別人離苦得樂,雖然身體因為律動而覺得疲勞,但精神上的愉悅,如同讓自己注入動力、獲得完全的暢快。
大愛感恩科技 虞珊明 新北市報導
關懷社會尊重生命 音樂志工予人歡樂
- Article Details
『學音樂的孩子不會變壞』。當您在台北慈院陽光大廳音樂饗宴,看到這幾位穿著藍衣、白褲的小小音樂家,用運球投籃的手,彈奏樂器,您一定會同意這句經典廣告詞可以改為:「慈籃音樂志工不但不會變壞,而且富有人文」。因為在慈籃家族裡,藉由籃球技術的訓練,輔以慈濟人文精神,更藉由暑假音樂志工「予人歡樂」的機會,培養「關懷社會及尊重生命」的胸懷。所以,跟這麼多善良的人在一起,孩子當然不會變壞,況且孩子們個個散發出濃濃的人文氣質。
7/9是慈籃中正組、恆毅組、三峽組聯合音樂會。全程音控的陳滄明師兄、與穿插帶動的王秋淑師姊,將演奏區與觀眾區規劃的井井有條。『8年多前,在板橋園區展出慈濟40週年,教育志業中看到青少年籃球家族的介紹,於是…』,一念使命感加上陪伴青少年的興趣,王秋淑師姊及陳滄明師兄參與並承擔成立慈籃三峽組。時光芢苒,當回頭看到孩子成長歷程,喜悅與成就感在兩人臉上,展露無遺,證明當時的抉擇是明智的決定。恆毅組負責人蔡直師兄今天雖然承擔台北慈院醫療志工,但經過陽光大廳時,順便過來幫大家打氣。同修黃麗榕師姊是今天的場控、妹妹蔡月桂師姊則挑起司儀大樑。
中正組也都是阿公、阿嬤、或爸爸、媽媽家長陪伴學員參加。大安區董婉倩師姑的孫子剛從大陸回台灣定居,當阿嬤的她,第一件事情就是帶孫子參加慈籃中正組,而且鼓勵家長們也要一起來,用『菩薩心』祝福自己的孩子,用『父母心』對待天下的孩子。她也用心的將今天音樂饗宴全程錄影,準備帶回家跟家人分享。
當環保大愛狗與素食感恩貓上台帶動『呷菜尚蓋讚』,全場空氣瞬間震盪起來。阿嬤隨著音樂節拍律動,還熱情的跟大愛狗『Give Me Five!』果然如歌詞所言『腳手也伶俐』。吉祥物魅力,凡人無法擋。所到之處大人、小孩爭相合影,大愛台記者志傑也瀟灑入鏡。驚喜於吉祥物的光臨,只見許多兒童病患也在家屬陪伴下,走出病房與吉祥物打招呼及合照。為了回報大家的熱情,吉祥物除了致上『早日康復』的祝福,還送上吉祥物靜思語四格漫畫書籤,希望用靜思語洗滌人人心靈。誠所謂「七分精神三分病」,當心靈愉快、煩惱去除,相信病情也會好得快。
苦樂的內涵也許很難瞭解的,但是,人人都希望離苦得樂。今天扮演吉祥物是利用暑假前來大愛感恩實習、目前仍就讀於輔大織品系行銷組的浩喆與毓琇,此次的經驗必定是畢生難忘,因為當自己能夠讓別人離苦得樂,雖然身體因為律動而覺得疲勞,但精神上的愉悅,如同讓自己注入動力、獲得完全的暢快。
大愛感恩科技 虞珊明 新北市報導
大灣村小學校 遠客到訪宣說環保
- Article Details
慈濟志工,首次來到馬來西亞柔佛州的偏遠漁村,大灣村(Sungai Kapal),為當地的大新華小(6/21),八十位小學生,上了一堂有趣的環保體驗課。
這一艘船,是大新華小的精神標的物,因為學校所在的「大灣村」,相傳古時候,有艘大船,擱淺在漁村的海灣得名。位於馬來西亞柔佛州的偏遠漁村,全校只有八十名學生,這天,有朋自遠方來。
慈濟志工,走進校園,帶入環保。
用影片,把暖化的地球,擬人化,再帶著孩子,珍惜水資源。
老師 謝春梅:「(小朋友)浪費水呀,像我們學校常跟他們講,廁所的水龍頭記得要關,水龍頭不要開太大,他們就好像覺得老師很囉嗦,看你們這樣講一講,他們以後可能會受到影響。」
大新華小學生 娜妮:「回家告訴媽媽,不要浪費水 。」
踩瓶罐聲,此起彼落,這場戶外的環保心靈打擊樂,將為孩子帶來改變。
真善美志工 徐佛賜 吳福隆 周坤強 馬來西亞報導
紡紗滾筒再利用 變身存錢筒行善
- Article Details
慈濟竹筒歲月,存小錢,行大善。發揮善的良能,化無用為大用,內湖慈濟志工,將紡織廠廢棄不用的紡紗滾筒,特地收集過來,經過稍微加工,就成了漂亮的存錢筒。今天,一群媽媽們,齊聚一堂,其中,志工葉春蘭,雖然只剩右手,也把握機會,前來付出。
桌上擺滿紙筒,婆婆媽媽們,發揮巧思,有人貼靜思語小海報,還有人負責黏上蓋子,就成了實用的紙筒撲滿。而它的真面目。就是紡紗滾筒。志工從紡織廠,回收過來,除去剩餘的紗線,再透過一關關分工合作,立刻賦予了新生命。
穿梭其中,志工葉春蘭,8年前,因為工作意外,截去左手,卻在慈濟,找回生命價值。
慈濟志工 葉春蘭:「因為黏的話我沒辦法,我就會蓋蓋子,弄膠給他們去做,我不會有藉口說,我只有一隻手不能做,我會想說,我有什麼辦法,去做這件事情。」
低著頭,整理存錢筒的蓋子。77歲的玉鳳阿嬤,兩個月前,腰部受傷,最近才出院,也不放過能付出的機會。
社區志工 莊玉鳳:「我如果感冒,也是一樣趕快去看醫生,看完就趕緊來做,因為我不要待在家裡,待不住。」
做好事,不分年紀。三歲的小志工張晉,也跟著阿嬤來幫忙。小小孩,在善的環境,耳濡目染。投下硬幣,也讓愛的效應,無限擴大。
蕭志傑 梁家銘 台北報導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