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 2014
週日, 22 六月 2014
樸素儉約過生活 幕後採訪全紀錄
- Article Details
新加坡採訪團隊為了將環保志工柯水源的故事記錄更為詳細,不僅在他的家住上一晚,親身體會不開燈、不使用電風扇的克勤克儉的生活方式,更時刻抓緊拍攝柯水源深夜做回收的每個畫面,克服體力與精神的困難,只為了將人品典範的故事傳播讓更多人學習,這一夜,他們收穫最多。
記者 蔡寶玲:「這個是我們三個人要吃的,我們明天的早餐,這樣就不用用到水,就去買了濕紙巾。」
除了這,還自備開水,原因是。
記者 蔡寶玲:「師伯一個月水費一毛多,然後我們三個人去,那肯定會超過師伯的錢 。」
在拍攝前,了解採訪對象省水省電的生活作息,採訪團隊做足準備。沒想到,體力,才是考驗。拍攝慈濟志工柯水源沿街撿拾回收物,記者用追的、跑的,緊緊跟上,二十來歲的體力漸漸吃不消。
記者 戴小慶:「都走得很快,環保動作也很快,我要跟都很難,就會覺得很喘,然後就很佩服師伯的體力,因為他一天只吃一餐。」
記者 蔡寶玲:「其實坦白講,我們要跑,我們又背一些採訪的東西,然後又要拿燈這樣,其實是手會很酸。」
而這一晚的打擾,跟著柯水源,過著不開燈,不使用電風扇的生活。
記者 蔡寶玲:「覺得師伯是一個很了不起的人,他可以不需要這麼的辛苦,可是他就是選擇在自己的生活方面做調整,然後把那個錢拿去做慈善。」
當手燈成為整個家唯一的光源,這加深了拍攝的困難;當鏡頭追不上環保的速度,這採訪任務卻是受用一輩子。
記者 戴小慶:「師伯這種簡樸的生活,讓我很好學習的典範,所以我就很盡量在拍下他所有的動作。」
記者 蔡寶玲:「透過師伯這個人物故事,讓我覺得,其實人生裡面是有很多事情,都是有可能實現,只要你堅持不放棄,就可以去完成。」
周麗梅 姚凌凌 新加坡報導
Read more法入心長養慧命 菩薩道步步堅定
- Article Details
一天的睡眠時間只有三個小時,除了上班,慈濟志工柯水源,每分每秒都與環保為伍。他每晚準時到住家附近的垃圾桶翻找回收物,二十一年點滴地儲蓄,讓他在五年前存到臺幣一百萬,捐出第一個榮董。現在他即將圓滿第二個榮董。
這一台推車,回收物堆疊,近四十公斤重,比柯水源的身高還高。他熟練的越過路障,穿過大街小巷,目的地是資源回收商的定點。
資源回收商老闆 劉道德:「(認識)幾十年了,他很勤勞,差不多每晚都來,他說做慈善,很好。」
慈濟志工 柯水源:「我們要救這個地球,不可以用錢來計較,如果這樣計較,就沒有人做了。」
每晚回收平均所得不到新幣六元,柯水源卻堅持了二十多年。每一晚,他就是這樣,一再反覆的動作,為環保,一天睡眠時間,不到三個小時。
慈濟志工 柯水源:「(怕人家看到)以前,現在不會了,現在我就是說了,要出去做工,我不能其他的時間,因為我(早上)八點就要上班了,所以一定要在這個時間收。」
每分、每秒都寶貴,這也讓他激盪出更有效率的方法,在推車綁七個塑膠袋就是其一。
慈濟志工 柯水源:「這個放透明的,這個就是那些雜紙,這樣就省掉一個工作。」
慈濟志工 柯水源:「手進去裡面的話,萬一割到,好像,我知道這邊有就在這裡拿囉,摸這邊囉,摸到有罐的就知道是咖啡袋,其他的是食物袋,我就不去撿了。」
經驗的累積,讓柯水源靠著手摸,就知道哪個袋子裡有寶。選擇凌晨時間來,因此刻正是垃圾箱最多垃圾的時候。髒、臭都不是問題,就連冰鎮啤酒的水,也被他帶回家回收使用。
這就是柯水源的家,以回收蠟燭取代電燈,也節省用水,雨水更要儲存,每個月的水費僅僅新幣一角錢。五年前,他已存到台幣一百萬,圓滿第一個榮董。現在,即將圓滿第二個榮董,這念心影響鄰居。
鄰居 王月來:「他跟我講可以做好事,以前我們是全部丟掉的,現在收起來給他。」
慈濟志工 柯水源:「對錢的看法就看得很開了,不像以前那樣有一要存九,現在就看得很開了,現在知道什麼都帶不去。」
什麼都帶不去,他卻為地球做了好多,無怨無悔的環保路,69歲的柯水源還要一直走下去。
慈濟志工 柯水源:「我沒辦法幫上人做其他的東西,就是上人呼籲我們要環保,我們就盡可能,身為弟子就做到這一點囉,可以跟上人講我做到了。」
蔡寶玲 戴小慶 新加坡報導
Read more果園捐地做環保 歡喜勤積功德財
- Article Details
南投集集慈濟志工邱碧緞與她的先生劉國璋,將自家柳丁園一部分土地改建成環保站,兩人天天牽手歡喜做環保。但無常來得突然,去年五月先生中風半身癱瘓,邱碧緞辭去居家服務員的工作,照顧先生,心力交瘁之際,邱碧緞一度想要結束自家果園旁的環保站,幸好有先生的堅持,加上慈濟法親的陪伴,讓她重拾力量,現在仍舊每天努力投入環保。
邱碧緞:「這地是自己的,自己的地,以前種水果,就把果園挖掉鋪平,鋪平之後再鋪水泥地。」
邱碧緞:「當然做環保比較值得啊,環保是功德財,(種水果)那是世間財,對嗎。」
邱碧緞:「他會去載的回收點都沒去載,我回到家裡也全都暗的,我想這下一定還在山裡,因為他都是,做這邊(環保)跟那邊(果園),跟我一樣,跟現在一樣,我也都是做這邊(環保),跟那邊(果園),結果他就躺在門口這邊。」
邱碧緞:「我們去客廳那邊,過去那邊,這邊太暗了,來,站起來。」
邱碧緞:「他思思、念念都是環保。」
邱碧緞:「我也跟他說,我做一些(功德)給你,有時出門,如果晚一點回來,我說,你不要見怪啊,因為我沒辦法啊,要連你的份一起做啊。」
邱碧緞:「今天(資源回收)賣多少,我也都會讓他知道,我都會拿帳目給他看,(他看了會高興嗎),會點點頭啦,賣多少我都有算給你看,對嗎,賣多少啊,環保啊。」
劉國璋&邱碧緞:「(師姊環保有繼續做),(您覺得高不高興),有啊,(有高興嗎),嗯,(不能沒有做),嗯,(不能沒有做),嗯,(會不會怕她做得太累),不會啦,有時候,我晚上要去做(環保),他不讓我去做,他也會怕我太累,我就會想說,好啦,不要,聽你的話啦,我也是要保重。」
邱碧緞:「說起來我們兩個,現在算是相依為命,他現在這樣子,我不能再出事情,對嗎。」
邱碧緞:「除了做環保之外,就是跟他作伴,這樣也算是他的福報啊,是不是。」
邱碧緞:「師父說,人生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當然要認真做,不管是功德財、世間財,都要認真做。」
採訪撰稿:張桂端
攝影剪輯:楊俊亭
2014,6/22,新加坡教聯會參訪大愛感恩科技
- Article Details
【時間】2014年6月22日(日) 10:40 -11:40
【地點】大愛感恩科技 (台北市內湖區洲子街63號1樓)
Read more
週六, 21 六月 2014
清大環境總動員 大愛環保同護持
- Article Details
大愛感恩科技每年有近五十場國內外展覽和三百多場愛灑推廣,平時也著力於環境教育與產學合作,日前「清大環境月」舉辦「環境總動員-聯合互動成果展」,大愛感恩科技與台灣青年氣候聯盟TWYCC、清華綠市集、國際綠色和平組織 (台灣分部) 等共計11個團隊一起共襄盛舉。當日大愛感恩吉祥物「環保大愛狗」和「素食感恩貓」與民眾互動,除推廣環保織品並配合清大慈青的加入及當區的師姑/伯,也期望透過校方多元化/成果展活動,與更多的綠色團體、校園師生、家長學生,傳達「與地球共生息」、「回收好不用更好」的核心理念。
為其近兩個月的「清大環境月」,為學生團體“綠動清華小組"所舉辦,自4月22日開始舉辦五大面向主題的工作坊,主要希望透過年輕人的號召與影響力,促使清大學生對於環境議題的責任與使命,增進清大校內的環保意識。同為綠色平台上的大愛感恩所推廣的環保人文之精神理念,與清華小組用愛與智慧守護大地之概念相符,期待宣導環保理念讓人人能落實環保於日常生活上。
“Become the change you want to see in the world. ” 沒有任何行動是微不足道的;夠多的小行動便能積沙成塔,環保宣導需要眾人雙手一起推動與響應,此次「清大環境月」活動,大愛感恩除了將當日推廣一半所得捐出,亦提供大愛感恩摺疊收納扇、北極熊圖案萬用頭巾以及環保大愛狗/素食感恩貓證件套,與現場會眾、老師、同學結緣,護持學生推動環保,並期望能讓更多的力量投入,為環境永續盡一份心力。
大愛感恩科技 黃歆瑜 台北報導
清大環境總動員 大愛環保同護持
- Article Details
大愛感恩科技每年有近五十場國內外展覽和三百多場愛灑推廣,平時也著力於環境教育與產學合作,日前「清大環境月」舉辦「環境總動員-聯合互動成果展」,大愛感恩科技與台灣青年氣候聯盟TWYCC、清華綠市集、國際綠色和平組織 (台灣分部) 等共計11個團隊一起共襄盛舉。當日大愛感恩吉祥物「環保大愛狗」和「素食感恩貓」與民眾互動,除推廣環保織品並配合清大慈青的加入及當區的師姑/伯,也期望透過校方多元化/成果展活動,與更多的綠色團體、校園師生、家長學生,傳達「與地球共生息」、「回收好不用更好」的核心理念。
為其近兩個月的「清大環境月」,為學生團體“綠動清華小組"所舉辦,自4月22日開始舉辦五大面向主題的工作坊,主要希望透過年輕人的號召與影響力,促使清大學生對於環境議題的責任與使命,增進清大校內的環保意識。同為綠色平台上的大愛感恩所推廣的環保人文之精神理念,與清華小組用愛與智慧守護大地之概念相符,期待宣導環保理念讓人人能落實環保於日常生活上。
“Become the change you want to see in the world. ” 沒有任何行動是微不足道的;夠多的小行動便能積沙成塔,環保宣導需要眾人雙手一起推動與響應,此次「清大環境月」活動,大愛感恩除了將當日推廣一半所得捐出,亦提供大愛感恩摺疊收納扇、北極熊圖案萬用頭巾以及環保大愛狗/素食感恩貓證件套,與現場會眾、老師、同學結緣,護持學生推動環保,並期望能讓更多的力量投入,為環境永續盡一份心力。
大愛感恩科技 黃歆瑜 台北報導
觀業忍受懷祝福 放下仇恨解纏縛
- Article Details
證嚴上人行腳台中,日前在大甲地下道溺水往生婦人的家屬,在市長胡志強陪同下,前來見上人,上人希望家屬把心放下,苦才能減少,要祝福自己,也祝福已經離開的親人。
陳瑞琴的母親:「已經連續十五天,我每早都五點多起來,就去撿回收,我盡量想把它忘記,不要一直憂慮。」
女兒在地下道溺水往生,父母不捨,愁容滿面,女婿強忍悲痛,希望證嚴上人開導。
陳瑞琴的丈夫 黃培輝:「我老婆她比較、她很孝順,所以她也希望說,爸爸媽媽能夠放下。」
包括大甲民生地下道溺水往生者陳瑞琴家屬,以及去年為救人溺水往生黃品彥先生的母親,還有山難往生黃啟涵他擔任慈濟志工的雙親,三個家庭在台中市長胡志強陪同下,前來見證嚴上人,上人舉北捷兇案被害者家屬為例,告訴他們,要放下。
證嚴上人開示:「懂得很快就把它放下了仇與恨,這已經苦減半多了,但是你再仇再恨,都無用,但是很傷,傷了自己。」
聆聽上人開示,讓幾位不幸往生者的家人,心情較為釋懷,而在海燕風災後提供網路訊號,讓慈濟傳播災區訊息的電信公司高層,也特別前來見上人,表達對慈濟援助菲律賓的感恩。
PLDT基金會總裁 Esther Santos:「其實如同副總裁所說,我們做的事情,其實是很小的部分而已,而且這個是我們的工作。」
上人行腳台中,上午並與中區環保福田志工,溫馨座談,對於許多環保站的創意,表示肯定跟期勉。
證嚴上人開示:「看你這樣多才多藝,所想的那些巧思,我會去看,感恩。」
對於年長的環保志工,上人特別表達感恩與讚許,期望大家繼續為地球盡心力。
張桂端 歐陽光輝 台中報導
Read more企業響應做環保 舉手之勞護地球
- Article Details
環保能淨化環境,也能淨化心靈,江蘇昆山當地企業特地舉辦「環保日」活動,邀請慈濟志工前來分享回收分類訣竅。而在市區街頭,志工則是帶著靜思語海報,提供店家張貼,希望用善與美的文字,淨化人心。
身穿綠色背心的企業員工,精神抖擻,準備大展身手,要把廢棄的垃圾化無用為大用。將廢棄物點石成金,變成手工藝品,是昆山這間電子企業員工的初體驗。
企業員工 李慶華:「要保護地球,地球只有一個,地球就是我們的家。」
保護地球,慈濟志工大力響應,特地前來現場分享垃圾分類訣竅,希望可以讓環保成為企業重視的社會責任。
廠長 馬銘梁:「經過這樣子,我們做垃圾資源回收以後,至少是在一個管理範圍之內,它環境不會髒亂。」
環保,可以淨化環境,而淨化人心,則需要多說「好話」。60位志工帶著「靜思語海報」走上街頭,挨家挨戶宣傳,不僅要講清楚來意,還得讓店家樂意接受。
店家 與 慈濟志工:「怎麼樣,我們把它貼在這邊,貼在那個門上,這個沒關係的嗎?沒關係的,放心,好,我幫你貼,你看我們這個寫綠色低碳生活。」
用誠意,縮短距離;用行動,淨化環境,也淨化心靈。
真善美志工 江蘇報導
Read more上班通勤共乘 首都環保新貌
- Article Details
印尼是東南亞最大經濟體,人口將近2億5千萬人,其中首都雅加達的人口就有上千萬,但每天進城的車輛卻有兩千萬台,交通擁塞早就不是新聞,政府也大聲疾呼,希望通勤族能多利用公共交通運輸系統,只不過系統老舊,女性乘客在巴士上,遭遇性暴力事件屢見不鮮,這些都是民眾選擇開車上路的原因。最近,印尼社會悄悄掀起一波汽車共乘的風潮,油錢讓乘客共同負擔。汽車共乘概念最早起源於歐洲,不過現在全球遍地開花,在台灣也有民眾響應。而東南亞的印尼,這種和陌生人一起提倡節能減碳的觀念,正一步步茁壯中。 Read more
打造綠色城市 邀慈濟人推廣環保
- Article Details
馬來西亞馬六甲州政府推動環保,在馬六甲河畔舉辦綠色工藝嘉年華會,邀請慈濟宣導環保,提升民眾的環保意識,把環保落實在生活中,大家一起努力,打造綠色城市。
寶特瓶,可以省水。
慈濟志工 劉渼嬌:「將500毫升的寶特瓶放進(水箱),每次抽水就會減少用水量,這樣就可以節省水用量。」
寶特瓶,還可以做毛毯。
慈濟志工 楊明富:「我們使用61支寶特瓶,來製作這一件毛毯。」
馬六甲州政府舉行緣色工藝嘉年華會,慈濟志工提供的節能減碳方法,很實用。
民眾 諾力:「像剛才志工所說,我們可以在抽水馬桶裡放置一瓶水,以節省用水,我今天才知道,所以我覺得很好。」
民眾 莫哈末那昔魯丁:「我不曉得寶特瓶可以製成衣服,將來我會盡量回收寶特瓶,我不會浪費,也會善用它。」
打造綠色城市,就從改變生活習慣,回收資源,開始做起。
饒于潤 鄭慶濃 鄭澤鋒 馬來西亞報導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