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 2014
週五, 06 六月 2014
國際社會企業研討會 大愛環保公益企業
- Article Details
「社會企業」近年來在台灣蔚為風潮,在各個國家中也早有許多具創新、創意思維的社會企業家投入不同領域,包含教育、農業、弱勢就業、綠色環保……等,漸漸形成一股新的企業力量,以商業的模式去解決社會中被忽視的問題。大愛感恩科技在國內公益型社會企業中有著很好的名聲,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雲嘉南分署在103年舉辦的推動社會企業國際研討會中,特別邀請大愛感恩科技前往分享如何在完全回饋的情況下來推動綠色環保。
今年,勞動力發展署雲嘉南分署發起「推動社會企業」的年度計劃,由輔仁大學承辦規劃10場的社會企業國際研討會,邀請到國內、外優秀且成功的社會企業家及組織,分別來自美國、英國、印度、菲律賓、韓國、日本、香港等地區,分享其在各領域的實務經驗及案例。議題包含:身心健康照護、青年創業培育、弱勢就業、教育文化、老人醫療照護、綠色環保產業……等。期望透過國際交流與跨界對談,激盪出更多創意的火花,增進台灣的社會企業多元面向的發展;同時,也使雲嘉南地區的社會企業能夠成長茁壯,將理念、夢想永續流傳,擴大其在社會的正向影響力。
大愛感恩科技洪碩廷博士在103年5月28日的研討會中以「大愛感恩科技的綠色使命」為題,和與會國內外來賓分享了大愛感恩科技如何以繼物命、造福慧的環保理念,實現了環保人文、愛心接力、完全回饋的公司核心價值。獲得與會來賓高度的肯定,也和同時受邀來台的講者美國Partners Worldwide的Jacqueline Klamer及總裁 Doug Seebeck交流公益活動經驗並建立起友好的聯繫關係。
大愛感恩科技 洪碩廷 台北報導
響應世界環境日 慈小學童樂淨灘
- Article Details
今天(6/5)是世界環境日,花蓮慈大附中國小部,大班至三年級的小朋友,一早到七星潭淨灘,從小紙張到玻璃瓶,小朋友們仔細分類,用自己的雙手來愛護地球。
頂著大太陽,花蓮慈濟小學的學生們來到七星潭,進行重要任務。
紙張、塑膠、吸管、玻璃瓶,所有垃圾小朋友們仔細做好分類,隨著袋子越來越重,小朋友們身上的衣服早就溼成一片。
學生 李衍:「吃完東西直接丟進垃圾桶,不要亂丟。(不要)隨手丟在地上。」
學生 簡妤:「我希望它(海灘)可以保持乾淨,如果又髒的話,我希望再來幫忙清理。」
每撿起一樣垃圾,小朋友就露出一個笑容,因為這代表著沙灘即將恢復乾淨面貌,地球不再髒兮兮。
吳玉芬 劉泓志 花蓮報導
Read more地下室成福田 社區住戶歡喜耕耘
- Article Details
環保深入社區,新北市汐止 的 香榭花都社區,住戶張麗琴,就是慈濟志工,在管委會支持下,逐戶按門鈴,邀約居民,利用每周三晚間,地下室做資源回收(5/23 24 28),獲得許多住戶響應,做中學,還能藉由做環保,聯絡感情。
社區地下室,除了是停車場,還有新用途。
「透明跟綠色(瓶子),我們要放在寶特瓶區,要拿回去做衣服。」
每周三,新北市汐止,香榭花都社區的地下室,變成住戶的行動環保站。志工從旁教導正確的回收分類。促成社區的例行性環保,是去年七月吉祥月,社區主委連絡慈濟,協助資源分類,加上志工張麗琴,也是社區住戶,透過管委會同意,逐樓層,每戶按門鈴,邀約居民參加茶會,宣導資源回收。
社區主委 游建財:「大家如果能夠,真正徹底的做好垃圾分類,把真正有用的垃圾能夠回收,剛剛我講到,除了可以挽救地球,對我們下一代的子孫可以造福,另外一個,也可以減輕我們社區的負擔,這樣的話,我們要花錢去處理的垃圾就減少。」
社區小朋友,可愛帶動,讓住戶連結環保與下一代,永續地球的重要性。啟動每周一次的環保,好處,不只一項。
住戶 游笑:「(回收後)比較乾淨,垃圾回收後,還可以再製東西。」
住戶 林淑惠:「大家一起做,那種感覺不一樣,就會覺得做起來比較快樂,會比較有向心力。」
夜間做環保,就像是辦社區聯誼,交流感情,也從勞動中,達到運動效果,住戶是越做越有心得。
真善美志工 陳麗春 陳鴻銘 台北報導
Read more豐收慶典熱鬧非凡 活動後留垃圾
- Article Details
馬來西亞沙巴卡達山、杜順民族歡慶豐收,每年兩大民族都於亞庇卡達山杜順文化村,舉辦為期三天的歡慶活動。由於每次歡慶後都製造超過三十噸的垃圾,有關當局今年首次邀約亞庇慈濟人前來宣導 垃圾不落地,希望灌輸民眾環保知識。
每一年,豐收節慶典,熱鬧,喜氣。不過垃圾製造量,也很豐收。因此,今年,有關當局,特別增闢這個攤位。邀請慈濟進駐。
慈濟志工 張植青:「我們其實就是希望能夠協助他們,叫來這邊的人,慶祝佳節不要將垃圾丟在地上,我們慈濟人,一講到垃圾就想到環保,我們也是同時也來做環保。」
現場導引民眾,垃圾分類。同時,志工也走遍豐收節,各個角落。任何能回收資源,絕不放過。可愛的孩子,是環保活動看板。
民眾 穆扎化:「對我來說像這種運動很好,呼籲民眾對環保的覺醒,不僅教育學生,應該是整個社會。」
民眾 馬丁努斯:「水瓶、塑膠類或者鋁罐,可以再回收重用,這樣就不會隨地亂丟垃圾,之前我們都不知道,剛才看到(傳單)才趕快問,現在有了聯絡號碼,可以送去你們的環保點,不用隨意丟棄。」
垃圾也能變黃金,對當地民眾來說,是新奇的觀念。慈濟志工的身影,為豐收節,傳達一個新的意義。
楊秋鳳 吳勇樻 馬來西亞報導
Read more水資源兩面刃 牽動國家穩定
- Article Details
學生愛喝瓶裝水 寶特瓶數量驚人
- Article Details
大陸貴州這星期(6/2~6/3),出現大範圍豪雨天氣,全省59縣1078鄉鎮降雨,沒有受災的山區學校,持續校園環保運動。羅甸第一中學,新建校舍較為偏僻,全校五十班,三千名學生,不是住校就是在附近租屋,缺乏飲水機等相關設備,想喝水,只能買礦泉水,因此製造出可觀的空瓶量。現任學生會主席毛國東,在慈濟志工的鼓勵下,將心中想法付諸行動,去年下學期,發起「暖春計畫」,邀請同學在校園裡,回收空瓶,還把變賣回收的錢,作為清寒學生助學金。
寶特瓶數量,超級驚人,這些不是四處回收而來,通通都是學生留下的垃圾量。貴州山區,羅甸第一中學,地處偏遠,三千名學生,一半住校,其餘在校外租屋,都缺乏飲水設備,只能買礦泉水,才產生了大量空瓶。眼看時間倒數,面臨高考,用環保,精神喊話。
羅甸第一中學生:「瓶瓶罐罐,紙電一三五七。」
慈濟志工與中學生:「垃圾不落地,地球更美麗。」
沿著每個班級,帶回許多大袋裝的寶特瓶,更把握分秒,宣導資源回收。
羅甸第一中學生:「產品就含家電,電腦都有,這些都可以回收,那請今後一定要注意環保,(嗯,知道),所以讓學校更美好,人人做環保,一中會變得更好,對不對。」
自發性的回收運動,從2012年說起,現任學生會主席毛國東,起了做環保念頭。
羅甸一中學生會主席 毛國東:「看見學校很多的塑料瓶,就是在地上,或者是在垃圾池裡面,所以看著心裡面有一種,反正就是種不知名的感覺,就是覺得如果不做的話,太髒。」
直到去年,慈濟志工發放助學金,同時宣導校園回收,讓毛國東受到啟發,邀集六名學生會成員做回收,一學期就累積,折合約九千元新台幣(1900人民幣),用來幫助11名家境清寒學生。
羅甸一中學生會副主席 潘青青:「畢竟我們是賣(回收)瓶子,那瓶子收入也不算是很多,所以後來我們就從(學生名單)裡,重新的篩選出那種,更加需要幫助的同學。」
這個由學生發起,做環保,成立助學金的活動,命名為「暖春計畫」。參與人數,從剛開始的六個人,擴大到全校108位同學,每周一次回收,校園乾淨了,連帶學生,也做了心靈環保。
真善美志工 餘儒昌 莊嚴 貴州報導
Read more敬老三好長青正好 繼續奉獻社會
- Article Details
根據統計,台灣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高達兩百多萬人,面對高齡化社會,衛生福利部與慈濟合作,推動「敬老三好 長青正好」運動,鼓勵老年人再次走入社會,以人生經驗傳承,為社會奉獻。
78歲的程阿嬤,總是堅持用雙手,清洗一件又一件,募集來的舊衣物,而88歲的程阿公,更是阿嬤相互扶持的好幫手,兩夫妻儘管年事已高,但一顆助人的心,卻不曾因為歲月增長而消退。
環保志工 程黃金枝:「越做越健康,我做二十多年了。」
環保志工 程福源:「因為師姊她喜歡做,我就配合他,我們做得歡喜得很,高興得很,越做越高興。」
衛生福利部與慈濟基金會合作,推動敬老三好運動,邀請阿公阿嬤,走出家門,以人生經驗回饋社會,並幫助他們建立自信。
衛福部社會家庭署長 簡慧娟:「鼓勵老人家走出來,走出家門參與社會,也可以實踐我們政府的活力老化,在地老化這樣的一個想法跟政策。」
面對高齡化社會,老年人不再拘泥待在家中,接受子女奉養,而是老有所用,開創更有價值的銀髮人生。
呂思萱 張竣瑋 台北報導
Read more慈少備點心謝恩 吾兒懂事雙親喜
- Article Details
美國北加州慈濟志工,近期看到美國以及台灣,都發生大學生傷人事件,期許自己要更用心陪伴慈少團的成員。慈濟志工特地安排三天時間,到戶外國家公園舉辦露營,並設計活動增加親子彼此了解的機會。由於在美國,五月是慶祝母親節,六月慶祝父親節,所以北加慈少團合併舉辦「雙親節」活動,對父母親表達感恩。
切水果,做串燒,孩子們穿戴起圍裙頭巾,所有的點心,為父母而準備。在美國,五月慶祝母親節,六月慶祝父親節,北加州慈少因此合併舉辦「雙親節」活動。奉茶,侍奉父母,家長們看到孩子的舉動,幾乎是同樣的表情。但是,笑容中含藏的,是感動,也是驕傲。
北加州慈少家長:「可以看到小朋友的另外一面,他們通常在家裡不會這樣的方式來做事情嘛,所以也可以說他們的潛力還是很大的。」
孩子的潛力無窮,但需要師長正向積極地引導,慈濟志工因此為北加州少年團舉辦了三天的露營活動。沒有冷氣、沒有網路;要住宿,自己搭帳棚;要用餐,簡樸節約吃香積飯。
所有的過程,由110位親子分工合作,就地取材,發揮創意,家長與孩子手上的作品,是溝通的橋梁,也是人文的培養。
慈濟志工 何麗珊:「看看整個器材,你沒有想到說,一開始跟結束,它的成果是這樣子的不一樣,而且它完完全全百分百,除了上面寫的字之外,全部都是自然元素。」
透過分享,不但學會對人感恩、尊重,也學會愛護自然天地。
真善美志工 陳寶如 莊秉衡 陳玉梅 蔡金滿 美國報導
Read more提高你的呼聲 環境日籲力抗暖化
- Article Details
六三禁菸反毒教育 無毒有我“心”環保
- Article Details
相傳滿清時代,鴉片大量傾銷中國,當時欽差大臣林則徐奉命查禁鴉片,一八三九年六月三日在廣東虎門焚燒鴨片,在此之後六月三日訂為禁煙節。直至現代,反毒活動仍持續進行,六月三日禁煙節當天,衛生福利部舉辦全國反毒會議,同時頒發反毒有功獎項,透過成功反毒案例的分享,鼓勵年輕學童勇敢向毒品說不。自2012年開始,法務部與慈濟共同舉辦反毒教育宣導人才培訓,期望能在校園與社區推動「無毒有我」的觀念與態度,更重要的是正確的防患知識,避免毒品傷害身體與心靈。
為推動反毒教育,慈濟教師聯誼會歷年在社區中不斷地推廣多場「無毒有我」活動,在校園、社區推動寧靜的心靈環保,期許在「無毒」環境中「有我」,在「有我」的因緣中打造「無毒」的天地,大愛感恩科技更與慈濟大學及法務部、教育部、衛生福利部等五大單位共同合作,製作環保寶特瓶反毒書籤,期望經由各公部門及教聯會的推廣至全國各國中小學及一般大眾,不僅宣導反毒,更可灑播21萬顆種子在校園裡,教育從小紮根,就像大愛感恩吉祥物「大愛環保狗」和「素食感恩貓」深入各地社區及校園推廣,在生活中落實環保教育。
環保反毒書籤具有八大涵義,平日除可當作書籤使用,告訴大家多看書多增長知識,整體寶特瓶形狀設計,告訴大眾其原料全來自環保菩薩們所回收寶特瓶再生製品,傳遞「續物命,造福慧」的環保人文。“瓶蓋”結合大愛感恩吉祥物可愛圖示,大愛環保狗和素食感恩貓生前茹素並宣導環保,為善不落人後,告訴學童們凡事盡全力。 “瓶身” 量尺設計方便小朋友做測量,正如 孟子《離簍上》所言: 「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意喻做人應要按照規矩,人人心中應有一把尺,衡量該做與不該做。“瓶面”一面四格漫畫,是來自去年法務部所辦理的反毒漫畫比賽中的作品,每一張都是小朋友之創意結晶,另一面賦含 證嚴上人之靜思語,讓學童們能夠時時帶在身邊,自我提醒。
一張環保反毒書籤,教育意義深遠,誠如書籤上的靜思語所提醒: 「作好事不能少我一人,做壞事不能多我一人」,提醒大人小朋友不要碰毒品,更期待藉此能夠如水滴般引起漣漪效應,在孩子心中種下一顆善的種子,不只是生活環保更能做到心靈環保。
大愛感恩科技 黃歆瑜 台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