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三, 07 五 2014

2014, May 7-10, SIBF The 6th China(Shenzhen) International Buddhist Items & crafts Fair

【EVENT】:2014 SIBF The 6th China(Shenzhen) International Buddhist Items & crafts Fair
【DATE & TIME】:May 7-10, 2014
【LOCATION】:Shenzhen Convention&Exhibition Center, China

20140511_3.jpg20140511_4.jpg 
Read more

2014,5/7,品卓企業參訪大愛感恩科技

【對象】品卓企業總經理  許影由
【時間】2014年5月7日(三) 14:00 - 16:00
【地點】大愛感恩科技 (台北市內湖區洲子街63號1樓)
大愛心新聞:  
菩提心品新上市 自用送禮護大地

20140513_10.jpg20140513_11.jpg
Read more

福田一方結善緣 心蓮萬蕊傳善法

圖說:大愛劇場八點檔好戲「春暖向陽天」的故事主角 吳福川師兄,也是公司五月份第一場週會的受邀主講貴賓。(攝影者:蔡知穎)台北市文山區的 徐潤蓮師姊,大約於四年多前因為身受病魔侵擾不幸往生,於臨終前曾經表示「多生業力一次了」,一切皆有因緣不足掛礙。曾經是 證嚴法師口中所稱讚的人品典範,也是一位 上人緬懷不捨的貼心好弟子,這一次大愛劇場八點檔的好戲「春暖向陽天」,就是描述 徐潤蓮師姊與其同修 吳福川師兄的人生故事,而 吳福川師兄也是公司五月份第一場週會的受邀主講貴賓。

從年輕時期的相知相惜、結為連理,在物資不豐富的艱困時代裡,一起胼手胝足、打拼人生,在事業有成之餘又抱持著感恩之心,致力投身於慈濟世界,追隨著 證嚴法師來推動慈善、醫療、教育、人文…等,四大志業、八大法印的工作, 吳福川師兄就像家中長輩般的慈祥,以一段段非常真實、誠懇的人生故事,自然地流露出腳踏實地、平實無華的做人道理與處事原則,即「對上以孝順尊敬為主、對下以慈愛導引為則、對人以忠義誠信為本」,一生就是這麼踏實認真的走下來,成就了家庭圓滿、事業有成、子女成就、後代綿延,而 福川師兄賢伉儷最值得大家學習的,便是昇華自己的生命化小情為大愛,「慧命因為自覺而成長、生命因為利他而豐富」,帶動了許多社區的家庭一同來投入慈濟行善的志業。

圖說:大愛感恩科技公司總經理 李鼎銘師兄(左一),一早便熱忱的接待講師貴賓 吳福川師兄(左三)與社區人文手語團隊代表。(攝影者:蔡知穎)福川師兄於會後有感而發的勉勵大家,能在大愛感恩科技工作的同仁們,真是很有福報的一群人,因為從年輕的生命歲月裡,就能開始投身於行善造福的環保工作,因為大愛感恩科技公司就是一家推動「環保護生、節能減碳」的典範公司,而從寶特瓶回收再生製成的日常生活用品,更傳遞出「清淨在源頭」與「綠色生活新替換」的環保教育理念,眞的相當難得;而同行參與手語演繹呈現的師姊們,也驚嘆的表示,眞的很難想像平日所回收的寶特瓶,竟能再生製成品質這麼好、質感如此細緻的日常生活用品,眞的令人肯定與讚嘆。

大愛感恩科技公司一本初衷,稟持著 證嚴法師落實推動環保的理念,整合紡織業界有志一同的愛心合作廠商,不再以原生開採石油提煉原料的方式,改以寶特瓶回收再生應用製造生產,大幅減輕生產過程當中的碳排放量與製程污染,同時,於業界首創推出履歷生產條碼,讓每一位消費者都能清楚的瞭解,每支持一件環保再生製品,可以實際對大地資源的珍惜與環境污染保護的具體貢獻,傳遞出「回收好,不用更好」及「置換代替」的綠色消費新觀念,從自身日常生活做起,進而全面影響帶動善的循環。

大愛感恩科技公司  呂怡德  台北報導

Read more

福田一方結善緣 心蓮萬蕊傳善法

圖說:大愛劇場八點檔好戲「春暖向陽天」的故事主角 吳福川師兄,也是公司五月份第一場週會的受邀主講貴賓。(攝影者:蔡知穎)台北市文山區的 徐潤蓮師姊,大約於四年多前因為身受病魔侵擾不幸往生,於臨終前曾經表示「多生業力一次了」,一切皆有因緣不足掛礙。曾經是 證嚴法師口中所稱讚的人品典範,也是一位 上人緬懷不捨的貼心好弟子,這一次大愛劇場八點檔的好戲「春暖向陽天」,就是描述 徐潤蓮師姊與其同修 吳福川師兄的人生故事,而 吳福川師兄也是公司五月份第一場週會的受邀主講貴賓。

從年輕時期的相知相惜、結為連理,在物資不豐富的艱困時代裡,一起胼手胝足、打拼人生,在事業有成之餘又抱持著感恩之心,致力投身於慈濟世界,追隨著 證嚴法師來推動慈善、醫療、教育、人文…等,四大志業、八大法印的工作, 吳福川師兄就像家中長輩般的慈祥,以一段段非常真實、誠懇的人生故事,自然地流露出腳踏實地、平實無華的做人道理與處事原則,即「對上以孝順尊敬為主、對下以慈愛導引為則、對人以忠義誠信為本」,一生就是這麼踏實認真的走下來,成就了家庭圓滿、事業有成、子女成就、後代綿延,而 福川師兄賢伉儷最值得大家學習的,便是昇華自己的生命化小情為大愛,「慧命因為自覺而成長、生命因為利他而豐富」,帶動了許多社區的家庭一同來投入慈濟行善的志業。

圖說:大愛感恩科技公司總經理 李鼎銘師兄(左一),一早便熱忱的接待講師貴賓 吳福川師兄(左三)與社區人文手語團隊代表。(攝影者:蔡知穎)福川師兄於會後有感而發的勉勵大家,能在大愛感恩科技工作的同仁們,真是很有福報的一群人,因為從年輕的生命歲月裡,就能開始投身於行善造福的環保工作,因為大愛感恩科技公司就是一家推動「環保護生、節能減碳」的典範公司,而從寶特瓶回收再生製成的日常生活用品,更傳遞出「清淨在源頭」與「綠色生活新替換」的環保教育理念,眞的相當難得;而同行參與手語演繹呈現的師姊們,也驚嘆的表示,眞的很難想像平日所回收的寶特瓶,竟能再生製成品質這麼好、質感如此細緻的日常生活用品,眞的令人肯定與讚嘆。

大愛感恩科技公司一本初衷,稟持著 證嚴法師落實推動環保的理念,整合紡織業界有志一同的愛心合作廠商,不再以原生開採石油提煉原料的方式,改以寶特瓶回收再生應用製造生產,大幅減輕生產過程當中的碳排放量與製程污染,同時,於業界首創推出履歷生產條碼,讓每一位消費者都能清楚的瞭解,每支持一件環保再生製品,可以實際對大地資源的珍惜與環境污染保護的具體貢獻,傳遞出「回收好,不用更好」及「置換代替」的綠色消費新觀念,從自身日常生活做起,進而全面影響帶動善的循環。

大愛感恩科技公司  呂怡德  台北報導

Read more

屏市公所與慈濟合作 廣設回收點


屏東市公所和慈濟志工,合作宣導資源回收,志工在屏東市設站,現場教民眾哪些東西可以回收、怎麼分?民眾在志工的宣導下,才知道大部分的廢棄物都可以再利用,不但達到垃圾減量的目的,許多人也自願加入志工行列,一起為環境盡心力。

垃圾車來了,民眾出來倒垃圾,咦!奇怪!不是資源回收日嗎?後面怎麼沒有跟著回收車呢?哦!原來不遠處設有回收點。

屏東市公所,從今年三月十七日開始,和慈濟合作,將屏東市分東西南北四個區,設置了一百多個回收點,每個星期的資源回收日,慈濟志工會在現場教導民眾資源分類,手上的回收物到底是資源還是垃圾,民眾認真學。 

屏東市長,葉壽山:「他現在必須要走一段路,或是說他必須要拐個彎,到我們的回收點,把這些回收品,而且必須要分類得很落實,不僅是來推動公益,也一起共同做環保教育。」

政府和慈濟攜手為愛護地球而努力,民眾不但更認識環保,也多了為地球付出的機會。

大連里長,董鍾秀珠:「把家裡的垃圾拿出來之外,會留下來幫忙做分類的工作。」

屏東市公所主祕,莊庭彰:「個人參與環保工作的,他們也把他們所收集到的玻璃跟塑膠袋,也送到我們回收站來。」

根據統計,塑膠袋和玻璃瓶,占屏東市總回收量的百分之六十,而且,它的回收過程費時又費工,慈濟卻很樂意回收,加上政府的推廣和民眾的配合,一個多月以來,他們發現,屏東市不一樣了。

屏東市民,吳興成:「大家都稱讚,整條大路,現在要看到,大小罐子真的很少。」

人人做環保,從生活中落實,不用少用勤回收,屏東市公所和慈濟的合作,讓屏東市的回收成效再提升。

潘俞臻 鄭瑞萍 戴敦仁 蘇錄山 屏東報導

Read more

大甲媽遶境!宣導垃圾減量奏效


慈濟廣邀大眾做環保,遇有盛大活動也會主動參與資源回收。吸引數十萬人參與的大甲媽遶境,慈濟志工從1998年開始參與掃街,一直到今年已經進入第17年,慈濟志工帶動垃圾不落地的環保觀念,深植人心!

一年一度的大甲媽遶境,吸引數十萬民眾參與,活動期間產生的垃圾量也很驚人。 

慈濟志工從1998年開始,在大甲媽深夜起駕之後清掃街道,當時發起人就是他,易進得,身為大甲人從小就是媽祖信徒,1993年他接觸慈濟之後,發願做環保。 

慈濟志工,易進得:「我那時候一個念頭,就是說我想要報恩,也讓大家有機會來累積善德。」

易進得的想法獲得許多慈濟志工支持,十多年來不曾間斷。 

慈濟志工,洪萬得:「會眾有看到慈濟人在宣導的時候,都會拿來我們的定點,還把我們按一個讚。」

2007年,慈濟志工化被動為主動,在媽祖起駕之前,就開始在大甲街上宣導。果然預防勝於治療,根據當地清潔隊的資料,沒有宣導時,2006年大甲媽遶境第一天,光是在台中地區,就產生50公噸的垃圾,2007年在大家丟垃圾之前就先宣導垃圾不落地,發揮具體成效,當年驟降為15.76公噸。

前大甲清潔隊長,楊仲生:「深植人心的東西很難估算,我發現香客來大甲,還是漸漸有那種環保的概念。」

慈濟志工不只宣導民眾自備碗筷,也幫忙清洗消毒,減少垃圾量,樂見大家一起來回收。

慈濟志工,易進得:「我都說,能收的,你收走,你有地方賣的,你帶走,沒地方賣的,你留著給我。」

台中燈會主辦單位,王韻晴:「我們也跟慈濟配合,打造出一個嶄新的形象,變成一個在活動中的典範作法。」

慈濟遍布全台各地的環保據點,經常有企業參訪,許多公司定期安排員工,到環保站學習垃圾分類。 

企業員工,賴俊維:「以材質區分,再來細分裡面的東西,今天體驗滿大的。」

李雅萍 楊俊亭 台中報導

Read more

師兄下廚做羹湯 感恩師姊辛勞


這個周日(5/11)就是母親節,台北市南港區慈濟志工舉辦聯誼會時,男性志工特地布置會場、料理素食,接待女性志工,藉以祝福具有母親身分的志工,佳節快樂。另外,慈濟中山聯絡處則為環保志工舉辦母親節茶會,邀請為人子女者,向母親頂禮道感恩。

母女緊緊相擁,捨不得放開。

愛媽媽,就是讓媽媽做自己。

握一握母親忙碌多年的手,恭敬頂禮,慈母恩,浩連天。慈濟中山聯絡處,為環保志工們舉辦母親節感恩茶會,也讓子女們以父母親惜福愛物的行動,做為學習的目標。

來到慈濟東區會所,很罕見的,插花布置、下廚料理素食,竟然全都是男士。

這一刻,女性慈濟志工,全都成了貴賓,媽媽手、媽媽心,今日倍受疼惜。

南港區慈濟人,有感於平日女性勞動付出不比男性少,對法親的關懷,也如同母親一般溫馨親切,佳節應景,互道感恩。

真善美志工 台北綜合報導

Read more

婆媳攜手菩薩道 上人法語記心中


母親節前夕,帶您來看這對婆媳檔,一起做環保的故事。住在高雄的郭淑貞,是人人眼中孝順的媳婦,她每天早上都會帶著高齡86歲的婆婆,來到環保站,聆聽上人開示,也帶著婆婆做環保,五六年來天天如此,不僅婆媳感情更深厚,也讓婆婆的身體,越來越健康。

慈濟志工,郭淑貞:「阿母,坐好,抱緊喔,對,抱緊喔。」

細心叮嚀,郭淑貞準備載著婆婆,參加每天的例行活動。

慈濟志工,郭淑貞:「每天早上來,第一件事做什麼,第一件事就是先聽上人開示。」

即使下著雨,婆媳倆不缺席。郭淑貞每天早上,都會帶著高齡86歲的婆婆,來到環保站。

慈濟志工,郭淑貞:「蓋子要先拔起來,你這樣不對啦,蓋子要先拔起來。」

做環保對老人家來說,不只是愛護地球,更是最好的復健運動。動動手,說說話,心情也跟著,開朗起來。

慈濟志工,郭淑貞:「(婆婆)在家裡也是很無聊,有(環保站)這個平台,讓大家有事做,那時候我就想說,陪婆婆出來做(環保),讓她接觸人群,有事做,身心也是很快樂。」

娘家雙親都不在了,郭淑貞把婆婆,當成自己母親,貼心照顧,婆媳倆感情,好到就像是母女。
慈濟志工,郭淑貞,與,婆婆:「你將我當作誰,當作女兒啦。」

慈濟志工,郭淑貞:「行善行孝不能等,要把握當下,現在身體健康的時候,我們就讓父母身心快樂,也是一種,報答父母恩。」

五六年來,日日風雨無阻,不只長輩身體更健朗,感情也越來越緊密。帶著婆婆做環保,是行善更是行孝。

張宜茜 王昭中 高雄報導

Read more

風災牽起善因緣 援建校舍築希望


呵護地球,也為了後代子孫的環境,人稱月亮阿嬤的環保志工謝靜子,每天晚間九點出門到新店老街做回收,直到凌晨兩點,要在垃圾車來之前,搶救資源。同樣一念不捨與疼惜,從2008年緬甸納吉斯風災開始,慈濟人一路陪伴,看見偏鄉對教育的需求,決定援建教室,讓學童有個安穩的讀書空間。證嚴上人在今天(5/6)的志工早會感恩慈濟志工,克服種種困難,儘管步步維艱,還是堅定走在菩薩道上,樹立典範。

破損的校舍,早已不堪使用。2008年緬甸納吉斯風災,牽起一份緣。志工長時間的深入勘查,瞭解偏鄉教育的迫切,決定在當地援建12所學校,克服運送材料的困難,一步步建築希望。

證嚴上人開示:「不管是路多難走,慈濟人同樣是走進去了,現在開始進行工程中了,這已經開始了,所以克服很多的困難,路難走,還是步步維艱,這也都是菩薩,走在難走的路,還是這樣往前走。」

菩薩道上難行能行,77歲的環保志工謝靜子,每天晚上九點出門,在店家打烊後,到新店老街做環保,趕在垃圾車抵達之前,搶救能回收的資源,心心念念要留給後代乾淨的地球。

證嚴上人開示:「我們應該去克服關關的困難,在人群中專心的投入,去付出,在人群中拔除眾生的苦難,這都是我們現在要加緊腳步,好好的趕快樹立起了教育的典範,領導人人走入了菩薩道。」

把握生命不懈怠,付出的身影,穿梭街道,就像溫暖的月光,在夜裡照亮人間。

江杏幸 劉泓志 花蓮報導

Read more

封口膜回收價低 志工回收愛地球


飲料店裡經常使用的封口膜,含有PE.PP.尼龍等混雜材質,屬於合成膜,利用價值低。不過,高雄懷安環保站卻回收這些封口膜,還有芭樂套帶、塑膠袋、玻璃瓶等。這些回收不符成本,處理過程繁複,但是志工只有一句話:減輕環境負擔。

坐在成堆的「塑膠山」裡頭,這群婆婆媽媽,在忙些什麼?

環保志工:「要回收啊,回收,然後再生。」

喔!原來是在做環保,志工們將不同顏色、材質的塑膠,進行分門別類,含標籤的、有顏色、有圖案的,通通要經過手工,仔細整理。

環保志工:「大家好,我們可以回收塑膠袋,回收封口膜。」

走進飲料店,最常使用的杯口「封口膜」,原本都被當成垃圾來處理,在志工積極推廣下,走遍大街小巷,一間間飲料店宣導,目前這個小小的懷安環保站,回收整個高雄市的封口膜。

慈濟志工 吳錦蕬:「因為它是合成膜,合成就是它比較複雜,它不只一樣材質,所以廠商就比較不喜歡。」

既然回收過程繁複,價格相對較低,是別人眼中,吃力不討好的工作,那志工們究竟為了什麼呢?

慈濟志工 吳錦蕬:「把(塑膠袋)丟在垃圾桶去焚燒,產生毒氣的問題,如果掩埋,會讓我們土地沒辦法呼吸。」

而在一般人眼裡看來,經濟價值低、分類繁複甚至不合成本,但志工仍堅持回收的,除了封口膜,其他的像是塑膠袋、玻璃瓶、小型保麗龍,還有裝水果芭樂的套袋,這些根本沒有人要撿的回收,卻被志工們視為珍寶,

慈濟志工 吳錦蕬:「地球被傷害了,我們必須去付出很大的社會成本,所以我們現在沒有人在做(塑膠袋回收),但是我們一定要回收。」

不計辛勞、不顧成本,花時間花精力,僅是為了多做一點,志工們守護地球不遺餘力,資源再利用。

張宜茜 王昭中 高雄報導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