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二, 06 五 2014
2014,9/23-26, 莫斯科秋冬聯邦紡織及輕工業展
- Article Details
【活動時間】2014/9/23-26
【活動地點】莫斯科全俄展覽中心
大愛心聞: 大愛遠赴莫斯科 人文科技博讚歎


Read more
2014,9/19-22, 南京台灣名品交易會
- Article Details
【活動時間】2014/9/19-22
【活動地點】南京國際博覽中心(南京市江東中路300號)
大愛心聞: 大愛精品『寧』聚 感恩科技愛灑、台灣名品博覽會落幕 環保種子南京茁壯

Read more
2014,8/14-18, 大連國際佛事用品展覽會
- Article Details
【活動時間】2014/8/14-18
【活動地點】大連星海會展中心
大愛心新聞:大愛連心聚善緣 東北之窗淨人心

2014,7/7-8/31, 慈濟慈悲科技展覽
- Article Details
【活動名稱】慈濟慈悲科技展覽
【活動時間】2014/7/7-8/31
【活動地點】花蓮文化創意產業園區AZone第23棟及戶外廣場
大愛心新聞: 文創園區展慈悲 科技創新送愛心

2014,7/3-6, 第五屆天津台灣名品博覽會
- Article Details
【活動時間】2014/7/3-6
【活動地點】大陸天津梅江會展中心(天津市西青區友誼南路18號)
大愛心新聞: 台灣名品“津”彩再現 找回人間遺落珍珠、天津名品甫落幕 人間菩薩大招生、大愛感恩海外推廣 合和互協共推志業


Read more
2014,7/3-6, 第五屆天津台灣名品博覽會
- Article Details
【活動時間】2014/7/3-6
【活動地點】大陸天津梅江會展中心(天津市西青區友誼南路18號)
大愛心新聞: 台灣名品“津”彩再現 找回人間遺落珍珠、天津名品甫落幕 人間菩薩大招生、大愛感恩海外推廣 合和互協共推志業


Read more
2014,5/5-5/9,師範大學慈青週推廣
- Article Details
【時間】2014年5月5日(二) ~5月9日(五)
【地點】師範大學(台北市和平東路一段162號)

種樹愛地球 環境教育九年不輟
- Article Details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這是教育的核心價值,而加拿大慈濟多倫多人文學校,就將這分價值,設計成「種樹愛地球」活動,讓學生與家長一塊在土壤上,種下小樹苗。從2006年到現在,這項年度盛事已經舉辦九次,每一次,都讓孩子親手體驗保護地球的方式,在過程中,他們也學習到自我成長的意義。
一片荒土,卻有大批學生和家長,頂著太陽,在這裡翻攪泥土。
志工:「如果你從樹苗的底部開始包起來,可以把它周圍包得緊緊,如果底部沒有包緊的話,樹苗可能就會掉下去。」
慈濟多倫多人文學校,一共兩個班級、數十位家長,一塊參與已經舉辦第九次的年度盛事「種樹愛地球」。
學生 傅明雪:「我喜歡(種樹) 因為你知道,你可以保護地球,然後種完樹的時候,就會有新鮮的空氣可以吸。」
家長:「我去年(參加)我覺得這個很好,很有意義的活動,帶給孩子一個好的省思,就是空氣環保。」
小朋友即使摔倒了,也不氣餒,因為保護地球環境,再累、再髒也不怕,希望可以讓一株小樹苗,長成一片大森林。
人文學校校長 余飛燕:「希望也許十年以後,到這裡來的時候,已經成為了一片樹林。」
陸詩潤 李嘉祥 黃建豪 于化晨 真善美志工-加拿大報導
Read more慈母心護大地 二手市集綠色消費
- Article Details
環保,在台灣已經不是一個艱澀的名詞,早已成為民眾生活的一部分,例如常見的二手市集,提供舊物流通的平台,除了含有惜福愛物的觀念,也能避免增加地球的負擔。台北市大安區的「住安里」,最近的母親節慶祝活動中,就舉辦二手市集,還邀請推動環保有成的慈濟基金會來設攤,就是希望呼籲里民,用母親疼愛子女的心,加倍疼惜地球。
母親節即將到來,台北市住安里舉辦二手市集,倡導綠色消費。里長又一次、找上最信賴的朋友,共同宣導理念。
大安區住安里里長 歐秀珠:「我們想趁著母親節,母親愛著我們的子女,跟我們在地球上的每一個人,我們愛我們的環境(一樣),然後把慈濟的愛環境,愛地球,資源回收這些概念,都融合在我們這個活動裡面。」
像母親疼惜孩子般、疼惜大地,慈濟志工將募來的二手衣,仔細摺疊裝袋,讓有效的資源,繼續流通。
慈濟志工 郭又慈:「里長非常認同慈濟的,不論是在環保,(還是在)惜福的部分,我們跟師兄師姊募集了,非常多的二手衣物,然後要將義賣所得,捐給我們的慈濟環保站。」
環保,不再是口號,現場每個攤位都能看到。二手市集裡,有志一同的人結交成朋友,也將會是未來環保路上的盟友。
真善美志工 沈秀美 陳春霞 台北報導
Read more籌備浴佛事繁瑣 志工巧思惜水源
- Article Details
這個星期天就是慈濟三節合一日子,慈濟新加坡的浴佛典禮預計將有四千人參與,比去年多了一千多人,因此光是浴佛台就有60多公尺長,今年也改用水槽方式浴佛。雖然浴佛台變長了,但是水量卻沒有變多,因為志工發揮巧思妙想省水,用環保碗裝煙霧器,而水槽的水就不必為了蓋過煙霧器而裝滿水,反而水的用量比以往少了一半以上,讓浴佛典禮在兼顧環保的狀況下,不失莊嚴。
距離慈濟三節合一的浴佛典禮,剩下不到幾天,新加坡慈濟志工最近也開始進行浴佛的籌備工作。今年預計將近四千人參與,除了浴佛台加長,改用水槽設計,志工也多方嘗試減少水的用量。
慈濟志工 蕭明蘭:「本來這個(煙霧器)是泡在這邊,水位就必需要相當高,那我們現在如果用這個環保碗,我們(水位)高度到這邊達到就好,而不需要鋪滿這邊(水槽),所以相對我們可以省掉一半的水,我們一定要讓整個的法會,不會掉入一個,為了要一個視覺上的效果,而寧願犧牲這麼珍貴的水。」
負責布展的志工,集合水電、木工等專業技術人員,負責水電的許統榮將複雜工作簡化,只要志工將插座接好浴佛台就會亮燈,讓人人可參與。
慈濟志工 許統榮:「有多人做,我比較放心、比較輕鬆,就是讓他們來學習,以後就可以來承擔這些事情來做。」
志工在幕後的用心,讓很多民眾都相當感動,蔡例利今年也帶著一家四口來幫忙。
慈濟志工 蔡例利:「他們背後這麼辛苦,做了這麼這麼多東西,如果孩子可以的話,也叫他們一起來,四個人就有四雙手,能夠盡快幫忙大家,快點收拾好,然後大家就可以一起回家,大家一起休息。」
這群幕後的無名英雄,不畏烈日風雨,只為成就浴佛典禮,以敬業的態度使命必達。
周麗梅 姚凌凌 余振森 新加坡報導
Read more侍奉盲母起居 點滴甘苦皆是幸福
- Article Details
再過五天就是母親節,帶您看一個母女和解的動人故事。「顏淑燕」曾經因為母親眼盲,使得家庭生活充斥著憤怒的情緒。因緣所致,後來「顏淑燕」走入慈濟,從佛經中了解「父母恩重」,她試著以同理心觀察母親,帶她參加讀書會,陪她走入環保站,母女的心結逐漸解開。「顏淑燕」現在恪守孝道,她紅著眼眶對鏡頭說,即使陪伴的過程艱辛,她依舊要把握時間報親恩。
(淑燕有乖嗎)她都照顧我啊,(怎麼照顧妳)就幫我洗衣服。
照顧眼盲的母親,是「顏淑燕」一天中最平凡、卻也是最重要的事。
顏淑燕:「媽媽吃飯,(他們咧 沒叫他們吃飯喔)有啦有啦。」
擔心採訪團隊的用餐問題,淑燕媽媽,眼盲、心卻澄淨。
曾經,媽媽因為病痛、封閉自己,母女倆常常惡言相向;後來,這個看似人生的死結,「顏淑燕」卻意外在慈濟、找到答案。
慈濟志工 黃彩鳳:「我是問她說,媽媽眼睛看不到,妳是怎麼叫她做環保,她說媽媽可以啊。」
顏淑燕的媽媽:「還有這個(剪刀),這沒拿走。」
做紙類回收,慈濟三重環保站的這張桌子,是她們和解的第一步,「顏淑燕」漸漸體會,媽媽心中的苦楚。
顏淑燕:「她會覺得她很有用,她也可以做環保,做善事 救人,她會覺得她很有用,她會很開心。」
顏淑燕的媽媽:「做環保(誰帶妳來) 我女兒,(來這裡有高興嗎)有。」
顏淑燕:「媽媽脾氣也不好,那我把上人的話,帶給媽媽 媽媽脾氣也降下來,她改 我也改。」
心裡頭的貼己話,也許未曾向母親說過,但「顏淑燕」知道,孝順、絕不能等。
顏淑燕:「父母生我們 養我們,那個過程也是很艱難,我要報親恩。」
甩開靦腆,鼓起勇氣面對鏡頭,「顏淑燕」希望在母親節前夕,以自己的故事,提醒世間子女,珍惜父母之恩。
真善美志工 宋建樺 廖世淙 蘇峻民 台北報導
Read more墓仔埔做環保 心正不邪百無禁忌
- Article Details
基隆有一位環保志工,選擇一般人忌諱的公墓和殯儀館,做資源回收,9年來風雨無阻,天天報到,就算受到別人的嘲笑,也要堅持做下去,做環保讓他身體更健康,心情更寬廣,讓人看到慈濟人無窮的正面能量與用心。
雨,落下來,卻沒有澆熄,想要做環保的決心。這裡是基隆的,南榮公墓,您可以想像嗎?一個一般人避之惟恐不及的墓仔埔,竟然有一位慈濟環保志工,在這裡,默默守護環境,9年了。他是,吳義雄。
環保志工 吳義雄:「很少人要來(這裡)做(環保),山上 怕鬼啦,有的人不習慣啦。」
民眾 李女士:「(他)很勤奮 三四點就來了。」
環保志工 吳義雄:「要有很大的勇氣,有一個女孩子 看我這麼做,跟她的媽媽講 好噁心喔。」
面對異樣眼光,不以為意,堅持做對的事情。吳師兄從鐵路局站務人員退休,2005年開始做環保,9年來風雨無阻,每天不到凌晨3點就出門,常常忙到下午4.5點才回家,問他為什麼,偏要做,這種苦差事?
環保志工 吳義雄:「錢喔 人生錢賺不完啦,我覺得做這個很有意義,這個地球實在是,好多東西 太髒啦,結果山上那個墓區,被我撿得 都差不多很乾淨啦。」
用力敲打廢棄的水泥塊,是為了撿拾中間的鋼筋鐵條,而木槌敲下,更展現堅定意志。高齡73歲的吳師兄,穿梭在偌大的墓園,對體力的負荷並不小,但樂觀的他,放棄賺錢的機會,卻獲得更珍貴的東西。
環保志工 吳義雄:「人在運動最好,這個病都沒了,以前常常感冒,做這個以後 (病)就沒有了,像一尾活龍,我要出門 就感覺,很有成就感就對了。」
忙完了墓園,還要到繼續巡查殯儀館,如果遇到適合安葬的大日子,更忙不完了。
環保志工 吳義雄:「這個目的是在做資源回收,不然 這些紙可以賣多少錢,不值錢啦。」
別人眼中,微不足道,甚至厭惡的事情,吳師兄做起來,卻有一套自己,智慧的哲學。
環保志工 吳義雄:「那些鬼都認識我,他也認識我啊,不會對我怎麼樣,反正我是做好事,心裡如果有正念 都不用怕。」
靦腆的表情,有一種純粹的信念,嬌小的身軀與廣大的天地,融為一體,看見一種安靜而持續的力量。
李宛真 梁家銘 基隆報導
Read more永平國小校慶 校園同推環保
- Article Details
想到台灣推行綠色環保再生且最落實的企業,大家就想到受到多方肯定的大愛感恩科技,此次再受到北區教聯會及永平國小校方的邀約,大愛感恩科技把握每次推廣且難得的因緣,業務團隊特別撥空參與在週六假日於永和永平國小一年一度的校慶園遊會活動,藉此活動讓更多師生與家長了解到平日宣導/落實慈濟環保菩薩細心分類後的千年不化的飲用水寶特瓶 (垃圾),經由慈濟大愛感恩科技實業家發揮專業良能的愛心接力,得以實現資源再生成環保科技再生產品,並傳達大愛感恩藉由慈濟『完全回饋』的社會企業的理想,同時輔以環保教育讓善與愛的種子能更深扎根於國家未來希望的小學生及家庭中。
大愛感恩科技攤位規劃由各色寶特瓶處理製程中的瓶片、酯粒與大愛紗及再生織品等,供現場師生與家長參考,藉由與現場支援的慈濟師兄姊及教聯會老師志工解說,讓參與大德們對大愛感恩科技的使命及願景先有更一層的了解。
活動開始後上千名家長與小朋友開始湧入園遊會,協助支援的師兄師姊分工合作,把握善機推廣,有師兄幫忙穿戴大愛感恩吉祥物“環保大愛狗與素食感恩貓”吸引小朋友的注意力,加上很多家庭與校園都有宣導環境教育與資源回收,很多師生與家長聽了更能接受大愛感恩科技的環保概念,且對於回收寶特瓶後能製成一件件實用又精緻的環保織品嘖嘖稱奇,都對實際體驗感到很新鮮,也上了一課,並且都願意發心更努力投入環保在日常生活當中為地球環境盡心力,更有年紀僅四年級的小朋友久久駐足於大愛感恩攤位前發揮好奇心,發問了許多問題,經由師姑伯的細心解說一一解惑,更再離去後不久還是回到攤位上來希望多了解對於環保織品的新知,最終也因此帶著滿滿的收獲,大愛感恩也希望藉此由一生無量,讓更多師生了解環保的好處,讓地球環境能透過環保日益改善。
此次活動有賴當區余麗卿師姊的協調,讓大愛感恩科技能有因緣參與活動,會後余師姊也表示:「很高興大愛感恩科技能參與,讓師生與家長能進一步了解到環保回收的成果,也希望因此讓環保教育影響到更多人來參與環保」。
大愛感恩科技 蔡知穎 永和報導
永平國小校慶 校園同推環保
- Article Details
想到台灣推行綠色環保再生且最落實的企業,大家就想到受到多方肯定的大愛感恩科技,此次再受到北區教聯會及永平國小校方的邀約,大愛感恩科技把握每次推廣且難得的因緣,業務團隊特別撥空參與在週六假日於永和永平國小一年一度的校慶園遊會活動,藉此活動讓更多師生與家長了解到平日宣導/落實慈濟環保菩薩細心分類後的千年不化的飲用水寶特瓶 (垃圾),經由慈濟大愛感恩科技實業家發揮專業良能的愛心接力,得以實現資源再生成環保科技再生產品,並傳達大愛感恩藉由慈濟『完全回饋』的社會企業的理想,同時輔以環保教育讓善與愛的種子能更深扎根於國家未來希望的小學生及家庭中。
大愛感恩科技攤位規劃由各色寶特瓶處理製程中的瓶片、酯粒與大愛紗及再生織品等,供現場師生與家長參考,藉由與現場支援的慈濟師兄姊及教聯會老師志工解說,讓參與大德們對大愛感恩科技的使命及願景先有更一層的了解。
活動開始後上千名家長與小朋友開始湧入園遊會,協助支援的師兄師姊分工合作,把握善機推廣,有師兄幫忙穿戴大愛感恩吉祥物“環保大愛狗與素食感恩貓”吸引小朋友的注意力,加上很多家庭與校園都有宣導環境教育與資源回收,很多師生與家長聽了更能接受大愛感恩科技的環保概念,且對於回收寶特瓶後能製成一件件實用又精緻的環保織品嘖嘖稱奇,都對實際體驗感到很新鮮,也上了一課,並且都願意發心更努力投入環保在日常生活當中為地球環境盡心力,更有年紀僅四年級的小朋友久久駐足於大愛感恩攤位前發揮好奇心,發問了許多問題,經由師姑伯的細心解說一一解惑,更再離去後不久還是回到攤位上來希望多了解對於環保織品的新知,最終也因此帶著滿滿的收獲,大愛感恩也希望藉此由一生無量,讓更多師生了解環保的好處,讓地球環境能透過環保日益改善。
此次活動有賴當區余麗卿師姊的協調,讓大愛感恩科技能有因緣參與活動,會後余師姊也表示:「很高興大愛感恩科技能參與,讓師生與家長能進一步了解到環保回收的成果,也希望因此讓環保教育影響到更多人來參與環保」。
大愛感恩科技 蔡知穎 永和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