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六, 12 四月 2014

心富大幸福周三下午休店日 轉型為環保道場



心富大幸福,今天帶您來看這一位,開汽車維修行的黃瑞溢環保志工,因為從小家境貧窮,金錢觀相對保守,好不容易年輕創業,累積一定的財富。某一天,慈濟志工的邀約,隨口問要不要利用一點點,汽車維修的場地作環保,從2001年開始,每周三固定下午不作生意,改賺功德財,邀請左鄰右舍一起做資源回收,這麼一做到現在,也已經十三年了。這位環保志工黃瑞溢說,做環保就跟認識佛法一樣,沒辦法速成,都是需要時間認識、接受到內化的,今天環保站能夠有這樣的成績,不是因為他一個人,而是大家共同來成就的。 

慈濟志工 黃瑞溢:「因緣具足啦,因為說,師姊說,我們是不是就可以,禮拜三來做這個環保。客人的車子,哪一個點的故障,盡量就是修那個點,要接的話,我會幫你用到好,因為我們畢竟是做這個行業,你會把環保,跟這個行業稍微作結合。其實不要把這個生意,掛在腦海裡面,就是把它看淡這樣子,就不會汲汲營營,想要去賺多少錢,像上人說,你在銀行裡面的錢,可能只是幾個零再增加,或幾個零再減少。環保不是一下子,馬上人家都會,做得很好,分類得很好,一般還是在,模模糊糊的階段,這跟認識佛法,是一樣的。環保有兩種,一種是外在的環保,有一種是心靈的環保,但是你在這個心靈環保,是因為,你要做到外在的環保,做到有點心得以後,你才會內化,才會在自己心裡面,清淨啊。」 

環保志工:「他們對這個環保,超認真的,像他們禮拜三中午,有客人來,他們會介紹到,別的朋友家去,他就整個場地,做環保,其實他們在賺功德財對不對,對,他好像現世財不那麼在意。」 

環保志工:「付出無所求,這是一定的嘛,對不對,然後他們又做得非常法喜。」 

慈濟志工 黃瑞溢:「今天環保站,能夠經營到這個樣子,除了感恩還是感恩,真的是說不出的感恩,因為一個環保站,能夠經營到一定的規模,就是因為有大家的成就,不是某某人,能夠來成就這一件事情,上人講的,對的事情做就對了。個人希望是說,我們這個環保,能夠持續,一直一直一直,落實到每個家戶裡面,都能夠認真,把環保做好,這一個是我最大的期望。」 

攝影剪輯:林家慧 採訪撰稿:彭淑珮  Read more

華盛頓州土石流 慈濟發放援急難



慈濟在美國落地生根今年將屆滿25年,從1989年美國分會成立,到2014年,慈濟志工的腳步分布在全美27個州,共有61個分支據點,在此刻,來自慈濟美國總會和西雅圖共25位志工,和美國聯邦緊急事務管理署(FEMA)以及紅十字會合作,正在華盛頓州,日前發生土石流的災區發放。 


3月22日,美國華盛頓州土石流災情,綿延6.4公里長,救難人員進行將近20天的搜救之後,確認土石流造成36個人死亡,9個人失蹤,這也是美國歷史上最嚴重傷亡的單一土石流。 

經過多日的聯繫,慈濟美國總會和西雅圖支會共25位志工,和美國聯邦緊急事務管理署,以及紅十字會合作,在重災區歐索、阿靈頓兩個地方,進行連續兩天的現值卡的發放,預計62戶,每戶1000至3000美金不等的現值卡。以及100張面額100元的加油卡。 

就這麼一步一腳印,從深耕華人社區,到災難發生時的急難救助,以及長期關懷。25年來,藍天白雲,已然獲得美國主流慈善機構的認同。 

美國救世軍代表 約翰:「我對於慈濟的印象是,他們很有組織,有紀律,很有效率,當我越來越了解他們,在制服的另一面,我發覺到他們,對於自己所做的事,非常有使命感,並且在美國也越來越受人注目,此外,我總是很感激,國際性的組織能進來美國,在這裡進行慈善工作,因為會帶來不同的觀點,你們總會很快地,在第一時間內,組織動員,所以可以和其他組織合作,一起動員。」 

在每個災難現場,志工們以祝福和尊重的方式進行發放,受災戶感受到那分真心,而願意加助人的行列。 

桑迪受災戶 羅莉:「我們會把零錢放進竹筒,等到裝滿之後,我們會把它送回慈濟,然後要另一個新的竹筒繼續存,和我們一樣拿到現值卡的朋友,都在做一樣的事。」 

未來無數個25年,在美國的不同角落裡,將會看見不同膚色種族。(2014.04.12) Read more

關懷街友贈毛毯 噓寒問暖秉尊重



來自17個國家、地區,446位慈濟志工返回花蓮,參與「多國董事會」,昨天(4/11)由「香港」,以及「馬來西亞」分享會務,看到菩薩雲來集,證嚴上人感恩慈濟人,在各個僑居地,用心用愛耕耘,成就「人間淨土」。 


繁華的香港,在社會邊緣,依舊有一千四百多位無家可歸的街友,慈濟人寒冬送暖,不只送來毛毯,還單膝跪下、放下身段,貼近街友,只為在寒冷、漆黑的街道上,為這一群朋友,驅趕心中的酷寒。 

證嚴 上人開示:「我們看到了,有愛人生,真是真善美,這種真善美不是形容詞,是真實的人生,好可愛的菩薩,我們的尊敬就是在這一分真誠的心,還有那樣善良的愛,願意做出來,不是說出來的,是做出來的,這樣的美真的很感動。」 

美善人生,不分年紀。在馬來西亞只有六歲的「黃隽延」,主動要求父母,每天清晨帶他來「薰法香」,小小年紀的他,不但坐得直挺挺,以恭敬心聞法,更影響身邊七位同學,一起參與。 

證嚴 上人開示:「真的是很純真,也是很純潔,這樣真善美,美在這樣小兒童的身上,當然是來自於大菩薩的願力,就這樣付出,所以這種自度度人,每一次聽到了聞法香,那樣的精進,我真的很安心,同時也很感恩,全球多少個國家,雖然有時差,但是沒有秒差。」 

跨越時間與空間,透過科技,即時將善法傳遞,全球靜思弟子響應「晨鐘起薰法香」,以靜思法脈,鞏固慈濟宗門。 

陳信羽 劉泓志 花蓮報導 
(2014.04.12) Read more

環保站輕安居 物盡其用樂在其中



關心長者健康,慈濟志工實業家陳添鳳,邀約高雄苓雅社區長者,到湖內環保教育站參訪,了解資源分類與回收,湖內環保站採用濕地處理法的生態池,除了讓水循環,也提供生態導覽,讓民眾感受環保人文之美,還可以藉著做環保達到運動的效果。 

環保志工:「回收的東西可以價格賣得好,對我們大愛台護持更多。」 
環保志工 陳素麗:「假使你在家有什麼不愉快,來到環保站做(環保),你的心情就會覺得不錯。」 
慈濟志工 陳添鳳:「借你們用沒問題,但是妳們一定要人間菩薩大招生,他們這水都回收都沒有浪費,(雨水)流到這蓮花池來,蓮花池又回收,回收水又經過過濾。」 

環保志工:「香草可以怎麼樣,可以讓人利用,甚至讓人可以治病。」 

實業家志工陳添鳳,將湖內區一千八百坪的閒置空間,無償出借給社區做生態環保站,慈濟志工邀居民共同做環保,凝聚社區向心力,帶出更多環保新尖兵 

環保志工 李美貴:「盡自己一分力量,然後當做運動也不錯。」 
環保參訪,讓銀髮族志工,體驗環保不只是資源再造,而是延續人文、教育和綠生活 
眾人一起喊口號:慈濟、環保,GO GO GO 
高雄報導 
張庭涵 陳立偉 
(2014.04.12) Read more

回收電子產品 學童家長樂配合



電子產品如果因為故障、或超過使用年限,成為廢棄物時,該如何處理,未必人人知曉。美國「慈濟長島人文學校」的老師,相當有創意,要求幼齡的小朋友拿出家中廢棄電子產品,到指定的定點報到,做好環保回收,這個超級任務,孩子們如何辦到,鏡頭帶您來看。(4/6) 


慈濟長島人文學校,這一堂課,很特別。 

老師要求小朋友,把家中不要的電子產品帶來回收,孩子們覺得新鮮,家長們一聽,各個都全力配合。 

家長 梅光裕:「我覺得滿有意義的,我希望大家能響應慈濟這種活動,然後把家裡一些不需要的電子用品,一些家電全部拿出來,大家對環保出一點力這樣子。」 

慈濟志工 李華騏:「很多電子產品,如果沒有做好妥善的處理,會造成二次的汙染,我們希望提供這種環境,能夠鼓勵大家參加這個活動。」 

讓幼童親手參與,藉此了解環保的意涵,慈濟志工還當場示範,如何從廢棄物中,找到可用資源。 

慈濟志工 何錦祚:「有一些電線,還有那些變壓器,我們回收回去,可以符合做LED(燈),讓它做驅動電源的話,我會製作一些(燈),那有需要的人,可以來向我拿。」 

廢物再利用、環保愛地球,這一堂校外教學,也培養出一群綠色小尖兵。 

真善美志工 許憲龍 美國報導 
(2014.04.12) Read more

大學教授推環保 提倡無紙化作業



印尼一位大學教授「素莉亞寧希」,在課堂上,大力提倡學生可以用電子郵件取代紙本作業,她會如此推廣環保,其實是因為她是大愛台忠實觀眾,看了多年的慈善、環保相關節目,觀念早已深深烙印在她的意識中,持續謙卑學習,是她不變的信念。 


走在校園,大學教授「素莉亞寧希」正前往教室,在課堂上,她有她獨特的教學方式。 

大學教授 素莉亞寧希:「在學校教育方面,我會讓學生使用電腦打作業,用電子郵件寄給我,這樣就能做到無紙化。」 

提倡無紙化的背後,是她為環保付出多年的心,回到家打開電視,這一分心,就從這裡而來。 

大學教授 素莉亞寧希:「大愛電視台的節目啟發了我的心,讓我了解有許多我能做的事,不只是為彼此付出,我也可以做到為大地付出。」 

從不經意轉到大愛台那一天起,慈善、環保議題,她都看入眼裡,記在腦中,以謙卑用心學習。 

大學教授 素莉亞寧希:「如果我買了一些瓶裝水,我就會把瓶子收集起來,然後把它弄扁,讓垃圾桶不會那麼滿。」 

出生在穆斯林家庭的她,現在最大心願是當一個環保志工,她也從沒想過,生命轉捩點,會是慈濟。 

大學教授 素莉亞寧希:「就像口渴的時候,看到一瓶水,這就是大愛台給我的感受。」 

相信生命每一次轉折,素莉亞寧希用教育學子的心,繼續前進。 

璱菈 利齊 黃忠敬 印尼報導 
(2014.04.12) Read more

慈青生活營 活潑課程獲益良多



在英國,慈青生活營邁入第四年,今年第一次由慈青來承擔營隊規畫。從課程的設計、住宿的安排等等,都是挑戰,慈青從三個月前就開始作業。由於三分之一的學員完全不懂華語,這也是第一次安排全英語的課程。還有從約旦來英國探望姊姊的慈濟志工,剛好遇上了生活營,也把握因緣來參加,看到年輕人的精進,深受感動。(4/4~4/6) 

一會兒扮成飛舞的蝴蝶,一會兒又化作跳躍的松鼠,慈青生活營,從角色扮演體會大自然要珍惜。金髮藍眼的露西,懷著對佛教的興趣,報名參加營隊。 

學員 露西‧考夫藍:「學到了要愛護環境,還有證嚴法師的開示也讓我受益良多,還有學到善用時間,要多多關心身邊的人,回去以後要實際去做。」 

在英國,慈青生活營邁入第四年,學員們從各地雲來集。大家離家離鄉,卻在這裡感受到家人的親切。從生活內務的打理,到環境的愛護,學習人文精神。 

學員 錢淑兒:「如果在馬來西亞,在家的時候,我都是不會關燈的(患夜盲症),然後過來了英國過後,也是因為要自己給(付)電費,然後聽了師伯師姑他們說,省電這個是可以幫助這個世界。」 

約旦慈濟志工 漢娜:「他們了解到自己睡太多,浪費太多時間,或是把錢花在無用的東西上,我相信他們都學到要如何過好自己的生活,並且持續地實踐。」 

年輕人精進的心,讓志工感動。事實上,這次也是第一次由慈青來承擔所有的活動規劃。繁忙的課業中,大家透過臉書宣傳、號召,凝聚了年輕人的力量。 

真善美志工 王以潔 邱垂傑 譚振雄 英國報導 
(2014.04.12) Read more

海燕風災菲國採訪 今周刊話美善

{yputube}zSHeUHAWVIE {/youtube}

長期報導財經資訊的今周刊,因為總編輯認同慈濟賑災理念,今年初的海燕風災,特地派團隊,跟著慈濟前往菲律賓採訪,見證慈濟人的足跡。返台後,更撰述長達18頁的深度報導。今周刊副總編輯郭淑媛,今天在三重靜思堂,與慈濟志工分享,這一篇篇動人的報導。 

海燕風災過後,今周刊團隊跟著慈濟,走進菲律賓重災區。深刻記錄當地人事物,別於過往的商業氣息,這一次替讀者帶來,不同面向的深度報導。 

今周刊副總編輯 郭淑媛:「一個角度是說,慈濟有什麼樣的管理能力,能夠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動員那麼多的人力跟物力投入救災,第二個是讓大家知道說,其實台灣有很多科技的東西,可以投注在救災的領域。」 

從組織救援到災區重建,大篇幅的報導,展現慈濟賑災的軟實力,字裡行間的情感,透過郭淑媛的轉述,更加生動。 

慈濟基金會文發處文史組長 賴睿伶:「讓這些平常可能是關心股票房價金融的人,有了一個新的觀點跟題材,委員甚至反映效果很好,去收功德款的時候,他們會主動關心這個議題。」 

不一樣的議題,創新的結合,在商業領域,帶起一股慈善風潮。 

呂思萱 倪子凡 台北報導 
(2014.04.12)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