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三, 23 十月 2013

大幸福楊淑美

心富大幸福,今天帶大家到南投認識這位慈濟志工、楊淑美!今年六十一歲的楊淑美,在三十歲的時候,先生就因病往生,一個女人家要獨力扶養四個小孩長大,生活收入來源就靠洗薑;而這個工作,每天一做,就是十個小時,賺的是辛苦錢,儘管錢不好賺,但楊淑美很捨得,只要有多餘的錢就拿來布施,對她來說,生活過得去就好,能夠助人才是最大福氣。

Read more

清湖靜心淨大地 彎腰回收護地球

慈濟新澤西分會的慈濟志工、慈青、慈少與家長們,每年都會發動四次「清湖活動」,總是在愛迪生市的「帕帕雅尼湖」的湖邊,撿拾到許多寶特瓶、鐵罐、塑膠袋等各式各樣的垃圾,最讓志工們心疼的就是,雖然看到湖面上有大雁悠遊,卻在湖邊的垃圾上頭,看到死去的烏龜,大家很震撼,人類污染環境成了生態殺手。

Read more

保和島強震釀災 安撫心情發物資

菲律賓中部,10月中(10/15)的一場地震,造成保和島(bohol)嚴重災情。菲律賓慈濟志工前往重災區進行勘災,送上慰問金、毛毯,暫緩災民需求與現況。進一步發現,地震造成的創傷,讓有些災民,即便自己的房屋只是部分受損,卻寧願在外搭建帳棚,也不願回家居住。 Read more

學習拔草涵義深 去除心中無明草

桃園區十一所大專院校的慈青社,前往慈濟中壢園區,認養土地,種植蔬菜,計畫在收成時,和新芽課輔班的學員分享,而一拿起鋤頭,也才真正的感受到,農夫的辛苦,決定不再挑食,要珍惜盤中飧。戴起遮陽的白帽,還有白手套,打算要效法農夫,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但要拿起鋤頭前,得先學會,怎麼拔草。

Read more

永續循環「我們的島」 紀錄大愛環保使命

圖說: 公視記者們採訪78歲的陳周彩雲老菩薩,讚歎環保菩薩綿延的愛心,讓善的力量生生不息,大地得以永續生息,他們一直默默守護台灣這片土地,ㄧ份對環境的關懷、對人類世界的愛,是大愛感恩科技最初、也是永恆的使命。日前公視「我們的島」節目來到大愛感恩科技做專訪,此節目是目前台灣媒體中,少數以環境生態為報導主題的新聞性節目,從永續發展的角度來探索台灣與人類未來的出路,同時也是公視推廣環境教育的一個管道,本集命名為「循環」,大愛感恩執行董事李鼎銘師兄表示,寶特瓶是從石油提煉製成,石油是濃稠的液體,用石油製作成「原生聚酯纖維」的製程是化學法(解聚,重合等),但把寶特瓶製成「環保再生聚酯纖維」是物理法,沒有添加任何化學成分,只有加熱,因此製程比起原生材料可以節能84%、減碳77%。因為沒有後染,儘可能維持寶特瓶原始顏色,不僅節能還節水,李師兄闡述寶特瓶背後環保菩薩的人文關懷、產業綠色思維到「搖籃到搖籃」的毛毯製程與精神,也藉此讓十方大德了解大愛品牌背後的意義與價值。

因為掌握關鍵原物料,初期為了製作灰色環保毛毯,購買、整合全台灣5,462個慈濟環保站回收的1號(PET)飲用水寶特瓶,作為高品質的大愛環保織品原料,並邀請認同環保理念的愛心合作夥伴,製成環保再生聚酯粒、大愛環保紗,以及再生紡織品。大愛感恩科技的灰色環保毛毯,是台灣第一也是全亞洲第一個榮獲美國C2CPII (Cradle to Cradle Products Innovation Institute) 搖籃到搖籃銀級認證CM (Certificate of Merit) 的環保紡織再生產品。此獎的申請需要符合『資源永續、環境友善』,進而讓企業『不斷提升與創新』的精神,「因為大愛感恩科技的DNA就是對環保的永續責任,讓企業重新檢視從原料、製程、包裝、運輸到廢棄的所有流程,從每個環節去思考,更秉持慈濟人慈悲濟世的精神,因此不到半年的時間,便完成此艱難的認證」研發部陳意容博士如是詮釋。也因而這關鍵的一步,將會扮演環保紡織領頭羊的角色,引導紡織企業開創新局。

公視採訪團隊亦來到慈濟內湖環保教育站,看到在慈濟環保回收站裡,用完即丟的寶特瓶進入回收體系後,經過細心及有系統的標準作業流程來分內類,年長的環保老菩薩們不畏寒暑,用愛心將瓶蓋與瓶環從寶特瓶分離、分類,讓這些寶特瓶得以重生,開始進入循環再生之旅。記者們讚歎每位老、中、輕菩薩將自己時間騰出來,為地球盡份心力,為社會付出力量,並採訪78歲的陳周彩雲老菩薩。她做環保,像在教育自己的孩子,輕輕的呼籲:「不把它們丟棄,就不是垃圾,也不會危害環境。」 公視記者和攝影師看陳老菩薩如數家珍,對環保的用心甚為感動,也看見陳老菩薩做環保的巧手及用心,振奮感動的請教回收過程,從拆瓶環,回收瓶蓋,到瓶子的顏色分類,一一解釋,在現場做即時的第一手教學。

環保菩薩綿延的愛心,讓善的力量生生不息,大地得以永續生息,他們一直默默守護台灣這片土地,彰顯人性的真、善、美,忠實記錄台灣人的真情;垃圾分類回收就成資源,大愛感恩科技「點石成金」,讓垃圾這個錯置地方的資源,成為城市文明的資源礦產!一份對環境的關懷、對人類世界的愛,是大愛感恩科技最初、也是永恆的使命。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