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三, 19 六月 2013
「馬格塞塞」見證大愛 漣漪效應共伴幸福
- Article Details
日前大愛感恩科技邀請前新聞局長邵玉銘先生前來大愛感恩科技人文講座分享,暢談一位虔誠的天主教徒眼中所見的慈濟世界。「楚國無以為寶,以『善』為寶。」而這正是所有志工菩薩所傳遞的草根菩提精神,與所有大愛感恩科技協力夥伴最根源的核心價值,「善」與「愛」的連結,也注入環保紡織產業一股新的生命力與綠色行動哲學,在分享一開始,邵玉銘師伯便與大家分享在1990年與 上人會面中最震撼他的一段話。信仰天主教的邵師伯表示一開始聽到慈濟「大愛」的精神理念十分驚訝,因為這和推廣以博愛精神行事的天主教之無國界、跨宗教的精神是相通的,邵師伯表示,慈濟的組織模式與發展引起了中外學術界對於這股特有的慈濟文化進行研究與學習。
邵師伯也因推崇 證嚴上人的德行,把握因緣提名 證嚴上人獲得有亞洲諾貝爾獎的菲律賓之「馬格塞塞」(Magasaysay)獎,並在新聞局長任內邀請 證嚴上人在台灣舉辦100多場的「幸福人生系列講座」,並同時透過自己媒體人的力量協助慈濟將第一支社會公益影片「預約人間淨土」於公共電視台播出。邵師伯從 證嚴上人身上看到了一種人間佛教思想的精神與入世關懷:透過「見苦知福」啟發人人的善念,並讓善念轉為行動,動員起台灣社會閑置的人力與資源;慈濟「信己無私、信人有愛」的大愛精神跨越了種族與宗教,讓全世界各個地方皆能看到藍天白雲的身影;「清平致富」則提倡「簡樸、真善、真富足」的心靈正知見,隨手可得的一句靜思語,是台灣人安身立命也息息相關的處世哲學,同時扮演50年來穩定社會與人心的大力量。
「大愛」是慈濟人共通的語言,慈濟世界的「真、善、美」觸動了每一個人心中的善念,影響了社會中不同階級與產業的人士。就如同大愛感恩科技的五位發起人,因受到 證嚴上人感召,更感動於環保志工愛護地球的那份單純心念,雖身於不同領域,但都毅然決然地投入這個綠色環保科技產業,以自身的專業與擁有的資源無私付出,成立大愛感恩科技這個永續平台,藉此讓更多的不同領域的專家、實業家、合作夥伴投入,形成愛心與專業的接力,期待社會各行各業的人士,透過自己專業的領域與人脈,讓「愛」激起「漣漪效應」並化作實際行動,擴散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Read more環保人生 清淨源頭
- Article Details

「只要有心,要把垃圾變成黃金,不是不可能;不只是把垃圾變成黃金,最重要的是啟發大家的愛心。」今天(6/19)的志工早會上,證嚴上人開示的內容主要以環保為主,一開始即言簡意賅地說,「我們要愛惜物命,更要重視地球的健康,這才是我們真正的目標。」
落實環保非口號 清淨源頭二十載
昨天上人聽取宗教處同仁關於環保議題的報告,感到很開心。「我們臺灣的環保起步得早,二十多年了,身體力行,名副其實,真正地將環保推動在社會。『垃圾變黃金,黃金變愛心,愛心化清流,清流繞全球』,這不是口號,是已經真正的行動了。」
上人提及好幾年前,宜蘭礁溪一百零三歲的張林蕉老菩薩從八十多歲開始做環保。當時她的親友都說:「年紀這麼大了,還要做什麼呢?」但是這位老菩薩投入做環保,一直做到一百零三歲往生。十多年來,她在當地帶領出數百位環保志工,繼續她的遺志和願力。
「宜蘭蘇澳一帶的環保做得真好,就這樣一直口耳相傳,菩薩們紛紛投入,一直到現在。從東北部延伸下來,繞到了南部而中部而北部,都有我們的環保菩薩滿滿的故事,而且非常溫馨,很多人難行能行。」
大愛臺的《草根菩提》是上人最愛看的節目,「我天天都在看,看著環保道場大轉法輪。因為環保志工走進環保點來,大部分都會轉變人生方向;曾經有過迷茫人生,當他走進了環保道場,不只是身外在回收垃圾,其實內心也在轉動著,將無用的、雜念的、無明的、不乾淨的念頭,一一掃除而空,就是把這個心靈,轉換為一個心靈莊嚴道場。」
可見做環保除了自度,也可以度人。上人深有感觸,「我們可以在《草根菩提》這個節目裡看到很多環保菩薩的故事,都很令人感動。」
九十高齡樂回收 茫然生命有依歸
從宗教處分享環保志工故事的畫面中,上人特別讚歎新北市五股環保站有幾位是年齡七、八十歲,甚至九十多歲的老菩薩,「他們幾位站在臺上就已經近千歲,每一個人的身材苗條、挺拔,我看了實在是好佩服,而且他們還在臺上排排站比手語……開始唱著『垃圾、垃圾不可隨便倒』」,那樣的韻律好輕鬆、好自在!」上人不由看得心生歡喜,「這證明了心快樂,我們就沒有年齡的老,所以永遠都是青春。」
上人並提到原本全身都是刺青的李憲雲,他被一位七十多歲的老菩薩所感動,心變得柔軟起來,人生也改變了方向。「看他這樣的身體就知道他過去的人生,可是現在他已經拿起麥克風,雖然認識的字不多,而且電腦也不懂,可是有心就不困難。」
「他學習電腦,從開機開始……」李憲雲很有心學習,按照其他師兄教他的每一個動作依樣畫葫蘆地操作,很快地,他開始承擔環保站的工作,「天天都來,一來就先開機,讓每一個菩薩『晨鐘起,薰法香』。一大早的『晨語』,就有一群菩薩開始來聞法。」
「一大早我在說法,他們便開始在聽佛法,就這樣開始一天的生活;緊接著,整理周圍的環境後,他們也參加志工早會,就是這樣地認真用功。早會結束後,就開始環保啟動分類等等,這都是每天的生活循環。這種的疼惜愛物,同時信根──相信法的根機很深,而且真正是落實在生活中。」
歡喜自在不空過 正信存心人輕安
上人聽了很多感人的小故事,尤其讚歎這幾位八、九十多歲的老人,那樣的身材,令人不敢相信!而且她們每一天的時間表排得滿滿地,分秒都不空過。
「各位菩薩們,她們做得到,我們為什麼做不到呢?當然,她們這樣的動作,對自己的幫助很大,人生快樂,身體健康,壽命長,何樂而不為呢?」
看到老菩薩投入做環保的歡喜、自在,上人分享早晨從電子報看到的一則新聞:醫學界人士在研究如何讓人長壽,結果顯示,參加宗教的活動,能使人天天快樂,是長壽的不二法門。上人有感而發,「保持著那一分的快樂、那一分的輕安、那一分的沒有煩惱,身體有活動、有運動,身心輕安自在,我們這一群菩薩不就是這樣嗎?」
上人慈示,「為了後代的子子孫孫,做好環保工作都是為了保護著地球,這都是我們應該要重視的,何況現在氣象真的很異常。」
氣候異常多變化 祈求無損人平安
從大愛臺晨間新聞報導得知,墨西哥的煙烽火山從年初開始,不斷地陸陸續續在爆發,最近又開始蠢蠢欲動。「這火山一爆發,那樣的煙、灰塵,還有岩漿等等,都是有害人體,這對空氣也同樣有污染。」
「為什麼火山蠢蠢欲動,一直陸陸續續在爆發?」上人憂心地說,「因為氣候、大地不調和了。就如大陸的新疆,這兩天來下了豪大雨,根據當地人說:『這兩天之內,差不多下了半年的雨量。』因為新疆這樣乾旱的地方,下雨的時間比較少,可是這一次真的很異常,一連下兩天的豪大雨。不知道是不是都平安呢?這也是很令人擔心的現象。」
中央氣象臺報告,臺灣附近海面上已經有颱風──麗琵颱風形成,已經發布警報。以颱風行走的路徑來看,明、後天應該會往東偏,不過,上人仍提醒,「人人還是要提高警覺、戒慎虔誠,但願日本不要受傷害,臺灣更要平安,希望颱風只是在海面上,不要對陸地有傷害,大家要戒慎虔誠。」
昆山環保受肯定 清淨源頭須及時
上人特別提及中國大陸昆山的慈濟環境教育基地已啟用。「很感恩當地政府領導能這樣支持慈濟,肯定慈濟的環保理念。其實從2006年開始,臺商就在這一塊土地上,從學校的籃球場開始做起環保。後來,很感恩印尼金光集團黃居士(黃奕聰)捐給了慈濟來運用。」
上人同時感恩在昆山的慈濟人,從臺商到當地的菩薩,不斷地重視環保理念。「透過臺灣去的慈濟人帶動,因為臺灣的環保早期開始做起,已經證明垃圾可以變黃金,而且可以化清流繞全球。」
上人提出呼籲,現在全球國際間,逐漸重視氣候的不調及生活的浪費,物質的製造是污染的源頭,也發現到了大地資源快要無法承擔人類的揮霍的生活,所以應該要把某些物質回收再製。「這回收回來,又減掉了抽地下的石油,再把它提煉,這個煉油的過程是最污染的。所以我們把它回收回來,就少了這一段煉油的過程,而且少了再抽地底下的油。」
因此,要保護地球,一定要從節能減碳開始。「看到了昆山當地人口多,垃圾問題也很嚴重,應該要讓人人重視環保意識,同時彎下腰來去撿,最好是家家用過的瓶瓶罐罐都讓它保持乾淨,再送到回收場回收,這樣就免得收回來髒的,還要花了很多的水去清洗。」
最後,上人期許大眾,未來也會發生水資源匱乏的情況,因此人人應該要「清淨在源頭」,雖然只是生活中小小的一個動作,卻是可以保護地球、人人都做得到的事。
資料來源:慈濟全球資訊網
Read more慈濟宣導垃圾分類 回收物再利用
- Article Details
馬來西亞馬六甲培風中學慶祝建校一百年,舉行校慶義賣會。(6/15-16)
人潮帶來大量垃圾,學校在各樓層設置回收箱,落實垃圾不落地。
慈濟也在現場設立環保站,引導學生進行分類,大家一起守護校園環境的整潔美觀。
五彩繽紛的氣球緩緩升上天空,掀開培風中學一百周年校慶的序幕。
盛大的校慶活動,吸引民眾,學生化身環保小尖兵,手拿告示牌,提醒民眾垃圾不落地。
學生 蘇怡嘉:「感覺很好,因為可以幫助學校,學校就不會這樣骯髒。」
另一邊廂的環保站,則有慈濟志工引導學生進行分類,只見學生不畏髒臭,努力清洗回收物。
學生 張子軒:「用綠化的手跟慈悲的心,做大地的園丁,這個就是唯一的感受,(會骯髒嗎)不會,可以環保的都不是髒東西。」
老師 張顥耀:「環保真的是很重要,如果一個活動辦了,看到整個地上都是垃圾,真的是很難看。」
遊戲攤位上,學生也落實環保概念,發揮巧思,用回收物設計出一個個讓人驚豔的作品。
學生 李正豪:「我們想傳達的是,我們做藝術的話,不只是要用金錢上,我們可以用環保的概念,去設計一幅牆一幅畫,這樣的話,可以保護到地球。」
學校與民眾共同維護環境,營造綠色校園。
饒于潤 戴小慶 馬六甲報導
(2013.06.19)
歡喜付出身心健康 環保菩薩度人
- Article Det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