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 2012
週日, 25 三月 2012
過年垃圾超量 環保不打烊
- Article Details
農曆春節不休息、不打烊的還有慈濟全臺的環保站,過年期間因為回收資源特別多,環保站甚至得提早開門。
新北市三峽區八十六歲的老阿嬤張林素月,龍年第一天,她清晨五點鐘就搭第一班公車趕到環保站去報到,度過她龍年的第一個早晨。
坐在小椅子上,認真地剪開透明塑膠袋,仔細做分類,張林素月過完年就八十六歲了,大年初一,她還是跟往常一樣,搭第一班公車到環保站做環保。同在三峽環保站付出的志工廖彩霞說,「她都是五點多就來,第一班公車就來了,八十六歲哦,(過年都不休息?)沒有,每天都來。」
過年回收量多 環保一刻不得歇
三峽環保站三百六十五天都不休息,這群環保菩薩天天來報到,尤其是過年回收資源超乎往常地多,林月秋則帶著好幫手--兒子一起來幫忙,一大早還特地先到市場做回收,再趕來環保站做分類。記者問她說,初一怎麼不好好休息一下?林月秋則說:「不用啦,趁可以做就趕快做,垃圾那麼多也是要回收啊,不回收也不行。」
而平常負責紀錄環保菩薩身影的人文真善美志工陳木蘭,更是難得能放下攝影機,邀約曾經參加《水懺》演繹的姪女們,用行動來感受付出的歡喜,陳木蘭說,「實際上,我們來做的時間是比較少的,想說今天沒有出班(勤務),就來環保站做環保。」
捨棄難得的過年假期,受到阿姨邀約來環保站的王仲菱,很歡喜能為地球盡一分心力,「來這邊可以幫忙,就是做好事,來這邊幫忙大家,一起來做環保,就是救地球啊!」
環保站雖然過年期間照常營業,但年節氣氛不起少,慈濟志工向前來付出的菩薩們道感恩,並一一發贈紅包,分享過年的喜氣,感恩志工在開春第一天,就讓地球更乾淨!
資料來源: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陳湘霏、徐英豪 臺北三峽報導2012/01/23)
2012,4/19-22大愛感恩即將參與-2012東莞台灣名品博覽會
- Article Details
【展覽名稱】:2012東莞台灣名品博覽會
【展覽時間】:2012年4月19~22日
【展覽地點】:東莞市國際會展中心-台灣精品形象區
相關心聞:推環保 教育撼動東莞展
2012,4/18大愛感恩即將參與-2013春夏流行趨勢發表會暨新產品展示會
- Article Details
【展覽名稱】:2013春夏流行趨勢發表會暨新產品展示會
【展覽時間】:2012年4月18日
相關心聞:環保大愛紗 引領潮流
週五, 23 三月 2012
大愛感恩科技願同與紡拓會 創造綠色環保核心價值
- Article Details

大愛感恩科技本次參加香港Interstoff Asia Essential展,將以“台灣高科技紡織品-環保美學與創新機能”為主題,展現四項特別技術:寶特瓶回收再生紗線技術,環保科技咖啡紗技術,環保染色技術, 創新LED織物系統技術。並與紡拓會組團成行,共有21家台灣廠商於台灣館共同展出。
大愛感恩科技公司,產品製作過程,落實開源節流、節能減碳的環保理念。環保品牌「DA.AI」從台灣出發、放眼全球,以「環保心時尚」為核心訴求,從原料到製程、從人本到共生,堅持產品環保來源,

自成立以來,大愛感恩科技持續進行環保商品的開發,並獲得國際間環保相關認證,藉此自我檢視以提升大愛環保聚酯纖維的成熟度。期許透過大愛感恩科技環保織品,向消費者傳遞愛護地球、資源再生、節能減碳的理念,感動更多民眾一同為地球暖化減緩盡一份心力。
Read more
週四, 22 三月 2012
巴林國際環保科技展 大愛感恩科技獲肯定
- Article Details

邀約台灣大愛感恩科技參與因緣,為今年年初,「巴林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總署長因參訪台灣之故,而有殊勝機緣認識慈濟環保志業及大愛感恩科技公司,回國後透過外交部聯繫,積極邀請大愛感恩科技參展。據我國駐巴林王國商務代表---徐雲鳳大使表示,此次展覽因有被視為貴賓般的台灣廠商參展,才使得中華民國國旗而有機會「第一次」在巴林王國的天空下飄揚,也讓兩位駐巴林王國外交官員極為感動,更感恩慈濟與大愛感恩科技對地球的保護、環保的貢獻。
當地報紙Daily Tribune於3月16日的報導,特刊此文:「大愛感恩科技為三十多家國外單位中最受矚目的廠商,也讚賞大愛感恩科技如何善用環保與科技,將寶特瓶資源回收再次巧妙變化成再生環保織品。巴林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總署長助理,於展期間也特邀大愛感恩科技志工 李鼎南師兄,與當地展覽志工宣揚慈濟,並交流分享大愛感恩科技如何在經營企業之時,又能投入國際賑災與環保公益的行列,而現場的年輕志工們各個皆是聽得入神與認真,相互分享與回饋。

展覽結束後,大愛感恩科技也將展示產品留下於巴林,讓駐巴林王國商務代表團可以在巴林王國繼續發揚我國優良的環保產品。於3月17日代表團與巴林王國扶輪社的聚會中,大愛感恩科技再次扮演國民外交的角色,讓當地的社會機構也更認識台灣及台灣的環保善舉。直到參展最後一天離開前,主辦單位也不忘再次誠心與積極邀請大愛感恩科技,希望明年能繼續參加此展覽,將響應國際的愛心企業,傳遞到巴林的每個角落。
Read more
感恩心催化 怒目金剛變慈眉菩薩
- Article Details
一家五個兄弟姊妹,有八個人在做慈濟,他們一個住台北、一個住新竹、兩個住南投,先後因為參加了實業家生活營走進了慈濟,一家人有了共同的修行道場,一塊精進,現在還在工作場合裡說慈濟、帶動員工作環保、茹素。 Read more
週一, 19 三月 2012
經藏演繹大法會 大愛感恩精質體現環保
- Article Details

大愛感恩科技也親臨此次法會,於現場陳列環保產品推廣,讓參與之菩薩大德除感受演繹所帶來的心靈淨化,也能藉此機緣體驗環保精質化,以行動體現綠化環境、疼惜大地,許多菩薩大德藉此攤位推廣因緣,才了解每日所見的寶特瓶也能透過科技進化成綠色產品,尤其對設計精巧的『綠白淨心環保餐具』極為讚賞,現場大愛感恩科技同仁也透過推廣產品,傳達大愛感恩科『環保人文、愛心接力、完全回饋』的核心價值,也讓消費者了解大愛感恩推廣產品,並非鼓勵消費,而是希望在日常生活中,若還是有需使用、購買物品,也能選擇愛護大地綠色產品,給地球多一份生機。也讓更多的菩薩大德了解大愛感恩產品的背後,所蘊含的人文價值和環保菩薩的感動與力量。

慈濟宗教處組長 劉家芸:「我們要讓法譬如水更深入到社區的每一個角落,讓在社區的各個地方都能接觸到真實的佛法,這是在花蓮由職志,志業體與志工,一起合和互協來成就法譬如水經藏演繹,一個很重要的意義。」
心中有佛,行中有法,水懺清淨道場,不只在演繹現場,也在讀書會、環保站和家中落實,要讓人人了解,『佛』不在遠處,真正的涵意是---『佛』就在心中。 Read more
週日, 18 三月 2012
芒果奶奶說環保 清淨源頭有撇步
- Article Details
「丟一顆鈕釦型電池的污染,就足以污染一個人一輩子所需要的水源。」臺南市北門及港尾國小校外教學,特別安排到慈濟臺南安平聯絡處體驗環保,中西區慈濟志工蔡阿芒自稱「芒果奶奶」,與小朋友們分享環保理念及資源再利用的神奇。再透過實作,讓孩子們留下深刻印象,也將愛護地球的種子埋入心中。
資源回收有法寶 源頭清淨不能少
「這是回收的寶特瓶做的喔!」小朋友個個睜大了眼睛,順著芒果奶奶蔡阿芒的解說,想像著曾經握在手上,也曾經被自己亂丟棄的小小寶特瓶,如何搖身一變,成為眼前柔軟的毛毯,並感受著當毛毯被送到受災的鄉親手中時,傳遞的那分溫暖。
「這是什麼?」「電池。」「嗯!電池有好多種喔!還有一種鈕釦型的電池,體積很小對不對?要不要回收?」芒果奶奶親切的話語中,散透著一股魅力,孩子們一掃午後的慵懶,專注聆聽,也熱烈互動,讓志工們感受到未來的希望,笑容裏閃著喜悅的神情。
「丟一顆鈕釦型電池的污染,就足以污染一個人一輩子所需要的水源。」芒果奶奶蔡阿芒除了讓孩子們瞭解,不做回收對地球會造成什麼樣的傷害,也不忘把環保提升精緻化,和孩子們分享如何做到「清淨在源頭」。
蔡阿芒說:「如果飲料喝完沒有沖洗就拿來回收,會不會變得臭臭的?」又說:「如果回收資源臭臭的,你想不想做分類?」明知道回收分類很重要,又害怕臭味的小朋友,這時竟猶豫了起來。
「所以我們可以在喝完飲料的時候,再倒一點開水,搖一搖喝下去,就不會有飲料殘留而發臭了。」「還有,媽媽作菜時會用到的醬油,用完了也可以加點水,就可以一滴都不浪費了。」聽著「芒果奶奶」說明生活中清淨在源頭的小撇步,小朋友忍不住小小聲地討論一下,又馬上專注地聆聽,既逗趣又惹人疼愛。
親體驗 學做環保小尖兵聽完「芒果奶奶」的分享,小朋友們迫不及待地戴起手套,開始體驗資源分類和寶特瓶的回收拆解。
「先拆瓶蓋,再剪開瓶環。」小朋友們認真地依著志工的說明動手做。帶隊的林玟欣老師表示,雖然學校也有在做回收,但是沒有做到這麼的精緻,小朋友們都感到很新奇,相信他們回去之後,會將環保做的更好。
「這飲料紙杯是厚紙,一般的紙張是薄紙。」因為環保站的分類比較精細,所以小朋友在分類時偶而會有錯誤,志工們及時給予指導,讓小朋友學到更多。
和小朋友同行,來自印尼的國際志工Rebeca也跟著小朋友一起體驗,她說:「我是第一次來臺灣,也第一次來到環保站,所看到的一切都讓她感受很深,透過這樣的實作教學,一定可以深植小朋友心中。」她也表示,在印尼沒有看到這樣的環保站,很希望印尼也可以重視環保回收。
北門國小王清霖小朋友說,自己今天的收穫是學會了清淨在源頭,會學習喝完的飲料,加點水洗一洗喝下去,用完的醬油加點水再倒出來用,還說:「我會把可以回收的東西收集起來,等資源回收車來再讓它載走,不再亂丟了。」
港尾國小劉家妤圓圓的臉,大大的眼睛讓人格外憐愛,體驗完環保分類,她表示,今天的體驗很好玩,也學會了分類,回家後還要繼續做環保。
一個小時的時間,很快就到了,小朋友們依依不捨地結束手上的工作,排隊洗手時,還頻頻回首看著忙碌的環保志工。相信,在他們心裏已經埋下一顆力行環保的善種子。【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資料來源:慈濟全球資訊網
(文:潘俞臻 臺南安平報導2012/03/15)
超級阿嬤 管區比警察還大
- Article Details

夢中奇緣 小羊從此牽大牛
十多年前,「阿通姆」游素蓮某日午睡時,夢見在「下寮」那地方有四只布滿蜘蛛網的黑色大袋子,證嚴上人對她說:「你都沒有去撿!」
阿通姆醒來,興致勃勃地向老伴游保通描述夢境。
「別肖了!做夢的你也信?」阿通伯嗤之以鼻。
阿通姆深信不疑,到夢中所見的嘉義機場附近去找。
「哇,佛祖帶(領)便便,真的有四個黑袋子!」阿通姆打開袋子,裏面都是可回收的資源,如獲至寶!
機場禁地,閒雜人不得進入,但阿通伯的耕地就在附近,可憑證進出。自從發現機場內有很多紙箱、報紙可回收,阿通姆將此地視為回收「地盤」,和老伴去得很勤。士兵、軍官看見他們開著農機前去載回收物,舉手打招呼,還幫忙將東西搬上車。提及一位長官以「小羊拖大水牛」形容他們的回收車,阿通姆笑得更得意了!
她更覺神氣的是,一回總統蒞臨軍機啟用典禮,現場冠蓋雲集,但這位歐巴桑啥米攏不驚,照樣進出載回收;倒是阿通伯,日治時代以甲種體格徵召入伍,雖然只當了一天兵,臺灣就回歸了,但他對軍營始終懷著畏懼。
「老仔走前面,但是伊真沒膽!」阿通姆講話速度跟她燙捲的短髮一樣俐落。她當著上人的面給老伴漏氣,阿通伯聽了倒也沒生氣。
難得2010年10月18日歲末祝福在慈濟雲林聯絡處見到上人,阿通姆將十幾年前做回收的「夢中奇緣」告訴上人,天真的話語和表情,逗得上人掩嘴而笑。
「師父啊,我有沒有頭腦差、亂講啊?」阿通姆幾次對自己的滔滔不絕感到不妥,只見上人興味十足地聽著,笑說:「還好你不是問『明牌』!」
「我和紙箱有感情,」阿通姆告訴上人,阿通伯曾和友人赴日本廣島旅遊,她基於這個原因而未同行——「一想到有那麼多紙箱要載,我就歡喜得睡不著!」
從住家到嘉義機場一趟路約需半小時,阿通伯出國期間,她每天來回跑六趟,共載回三百六十斤紙箱。紙箱摺疊後面積大,她的「小羊」不得不更加賣力拖著「大水牛」在街上跑了!
「孫子都說:阿嬤,你要記得睡覺喔!」阿通姆輕鬆地一語帶過,卻不知在場多數比她年輕的人聽了,內心有多震撼!
比種田更歡喜的事
「嘉義巿玉山路頭港里……」阿通伯夫婦是那種初次見面就會報出家中住址,真誠邀人作客的老實人;夫婦一生務農,今年雙雙八十八歲了!

1990年,女兒游金花聽聞上人提倡環保,她聽進「回收五十公斤的紙,可以救一棵二十年大樹」這句話,開始做資源回收,也將觀念告訴父母。
阿通姆想都沒想立刻響應「救樹」;阿通伯則擔心出門撿紙箱會被鄰居取笑,況且耕地兩三甲,捨不得雇工的他,經常一個人開著耕耘機下田,早已感到力不從心,靠著每天到診所施打點滴勉強支撐,換來全身水腫,哪有心情再做環保?
做不完的農務壓在心上,阿通伯心煩、容易緊張;一起生活、工作的老伴成了出氣筒。每當他口出惡言,阿通姆便好生勸說:「別生氣,這樣對身體不好。」事後,阿通伯也對自己不可控制的情緒感到懊惱。
游金花猜想,阿爸的病應是壓力造成,不識字的她勇敢地陪著兩老北上做全身健康檢查。確認健康無虞,她更加相信:「阿爸若是做環保,一定比種田更歡喜!」
「請別人顧田底,阿爸、阿母顧身體,好嗎?」1992年,金花終於說服阿爸將田地租予別人,老夫妻開始全心做環保。很奇妙地,阿通伯自此不再需要打點滴,也很少責罵太太。
五、六年前,阿通伯的農地大部分被政府徵收,僅留下一塊兩分大的稻田,機場那個回收大站因此宣告結束。
阿通伯將田邊儲放農具、穀物的倉庫改為廚房、起居室,水泥鋪設的庭院闢為露天環保站,四周種有樟樹、芒果和黑板樹,頗為蔭涼。他還保留一塊地種菜,兒子也在空地建造木屋供兩老居住,生活十分愜意。
有了環保站,便能聚集人氣,志工每天來做分類,庭院洗曬晾乾的寶特瓶一簍簍像是大豐收,這個「玉山環保站」的寶特瓶回收量,是全嘉義慈濟環保站的第一名。

每週一至週三是環保日,志工白天開著環保車從各地載回物資,特別是週三晚間,志工人數有四、五十人,大家就著庭院四盞五百燭燈光進行分類,涼亭桌上也擺放豐富點心、水果,大夥兒有說有笑直做到分類淨空才回家,非常溫馨。
「人若無煩惱,身體就健康!」游金花感恩環保工作救了阿爸;而阿母每將寶特瓶裝袋時,必須仔細算好三百支一袋,加上做環保勤活動,頭腦愈老愈精明呢!
資料來源:慈濟全球資訊網
Read more
週六, 17 三月 2012
一條毛毯 是她的美麗記憶
- Article Details
「這個毛毯好漂亮、很溫暖,我的家裡已經沒有棉被了,我一定會好好使用它,今晚我不會再怕冷。」諾拉姬法撫摸著手上的毛毯,說日後打開毛毯就會想起慈濟,這也是志工留給她美麗的記憶。
馬來西亞雪隆地區下起暴雨,超過12個小時的大雨,導致許多區域氾濫成災。災情最嚴重的低窪地區烏魯冷岳區,水位超過1.5公尺高,災民蒙受嚴重損失。慈濟雪隆分會志工經3月10日及11日的勘災後,於3月13日早上十點,在雪蘭莪烏魯冷岳十四英哩民眾會堂,發放慰問金和慈濟環保毛毯予受災戶,嘉惠293戶共1659人。
水災後發放 村長協助道感謝
3月13日早上九時不到,雪蘭莪烏魯冷岳十四英哩民眾會堂外的登記處集滿人。這一次發放的對象以馬來同胞居多,華人僅有三十戶。
手上拿著一疊名單,穿梭在人群中幫忙協調村民的報到,個子不高的村長哈芝然利(Haji Ramly)的動作俐落,待人處事的態度不馬虎。發放活動在早上十時開始,他了解村民不守時的習慣,姑且通知村民提早兩小時抵達。
「甘榜爪哇位於河流上流部份,河水迅速漲起淹沒甘榜爪哇,而洪水在一小時內消退,水往河流下流地區,導致位於該村附近的村莊也遭殃。」哈芝然利村長敍説3月7日晚間七點至到八點,水位在五分鐘內漲起,靠近沿河一帶就漲至五、六尺高。
哈芝然利村長住處周邊的屋子都不幸遭洪水破壞,唯獨他的屋子安然無事。事後,他第一時間到處去了解其他村民的情形,給予幫助。「這次災區實在很大,我們真的無法給予全部災民援助,我們希望非營利慈善團體來幫助我們,而慈濟是第一個慈善團體來援助,在此我至上無盡的感激。」
杜順大州州選區協調員莫哈末讚(Mohamad Jan)在致詞時對村民說:「慈濟團體沒有涉及任何的政治和種族因素,在我們面對這個災難的時候,他們帶著一片善意,真誠地想要給予大家幫助,我們為此非常感謝!」
愛心無國界 解災民燃眉之急
司儀陳順福代表恭讀證嚴上人慰問信,以及分享慈濟竹筒歲月精神。從上人推動的「竹筒歲月」到跨越宗教種族的「國際NGO組織」,災民備受感動,儘管現今他們都受災,不過在場大部分人都主動掏出身上的零錢,投入竹筒撲滿內,願意匯聚愛心,幫助有需要的人。竹筒歲月小錢行善,啟發他們的愛心,讓他們知道慈濟的善行裡,都有他們的一分愛心。
領到慰問金和毛毯的那一刻,大家臉上露出了燦爛的微笑,對於慈濟人這樣尊重的發放方式,感動在心裡。
五十五歲的莫哈馬沙利夫(Mohd Sharif)如獲珍寶地抱著慈濟送的毛毯在抽泣。「我住在村裡二十多年,經歷了幾次水災,過去都沒領到任何人這樣送東西……」獨居的莫哈馬沙利夫透露,一場水災令他痛失不少財物,孩子們各有家庭負擔而自顧不暇,對於父親的受災也愛莫能助。他表示:「這一次,永遠不會忘記。」
哈芝然利村長帶領大眾一同以伊斯蘭教方式禱告,慈濟人也雙手合十祝福,華人和馬來人的相聚呈現了宗教無國界。災民羅絲瑪娃蒂(Rosmawati)虔誠地禱告,念念有詞地祈求天下無災難,人人都平安。「雖然慈濟是佛教團體,卻展現了『一個馬來西亞』不分彼此的精神,我希望其他團體也能跟慈濟學習。」
受災戶之一的拉蒂法(Latifah Binti Hassan)是促成此趟慈濟志工走入村裡勘災和發放的關鍵人物,她是慈濟志工林燕麗的同事。在徬徨無助時,她唯一想到尋求慈濟援助。於是打電話給林燕麗告知村莊裡發生水災,需要慈濟給予援助。
「慈濟是辦事最快最有效的團體,沒多久志工就走進村莊裡關心了。」拉蒂法見同胞們得以受助,自己一個小動作卻可以為大家帶來安慰,慈濟發的慰問金和毛毯可以解燃眉之急,而志工與同胞們溫馨的互動也感動了她。
不再怕冷 毛毯留下美麗回憶
3月10日,諾拉姬法(Norazifah Mustafa)和先生面對遭洪水蹂躪後的家園,望著滿目瘡痍的屋裡屋外,心正煩躁著。
那一天,正好慈濟人逐戶登門拜訪,諾拉姬法的先生一見身穿制服的華人出現,誤會志工是政府單位官員,開口對人怒罵。當夫婦倆得知慈濟人是非政府組織的慈善團體後,他們對自己無禮的行為深感內疚,當下也一直向志工道歉。
「我今天看了影片才知道原來慈濟去了那麼多國家,幫助了那麼多窮苦的人;現在,這一群人竟然出現在我們受災的時候,給予最直接的幫助。」
「這個毛毯好漂亮、很溫暖,我的家裡已經沒有棉被了,我一定會好好使用它,今晚我不會再怕冷。」諾拉姬法撫摸著手上的毛毯,說日後打開毛毯就會想起慈濟,這也是志工留給她美麗的記憶。
向華人學習 災民願學習回饋
諾拉姬法喜見前幾天勘災認識的慈濟志工李麗華,兩人高興地相擁。諾拉姬法難掩心裡的感動,她對麗華說:「我好想把感謝的心聲告訴你們的師父,謝謝慈濟的師父!」
「看見影片裡的志工跨越國際和宗教去助人,我的心也開了。華人可以如此無私地去做好事,我們馬來人應該也可以做到。」三十歲的德薇(Dewi Fardzeela)說,她很想要學習慈濟志工精神,帶動身邊的親友一起回饋社區。
兩天勘災的登記裡共有六個村莊334受災戶;當天出席領取慰問金的有293戶人家,另也送上了每受災戶兩條慈濟環保毛毯,共668張。慈濟此行發放引起本地一家電視臺和三家中文報館的關注,紛紛前來報導。
發放現場,馬來文版〈一家人〉的手語帶動,傳達了慈濟對災民重建家園的關愛;英文版〈愛與關懷〉的歌詞只有短短四句,卻唱出人人心中最殷切的祈求與希望。
文章資料來源:慈濟全球資訊網
(文:顔倩妮 馬來西亞報導 2012/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