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毛毯的綠色傳奇

20120507-1.jpg週六, 25 十月 2008 邱淑絹
2007年,國際油價從年初的每桶五十美元,飆升至一百美元;2007年7月,更逼近一百四十美元,攀上歷史新高。

「石油時代已經結束(The Oil Age is Over)」一文強調:「需要百萬年形成的石油蘊藏量,在人類歷史百年間就耗盡;若按目前的速度使用下去,將在四十年內告罄。」國際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報告更指出,在全球尋找新油氣田的成本愈來愈高,難度也愈來愈大。

因應石油危機,全球一片節能減碳的呼聲中,在台灣,有一項更切身、及時的環保工作,正悄悄進行中…
得知如此輕軟、溫暖的毛毯,來自寶特瓶回收再製時,
總引起人們難以置信的讚歎。
環保志工辛勤分類,結合人援會志工的紡織專業,
讓萬年不死的塑膠,重獲綠色新生命。

 

寶特瓶與紡織品
用心回收就能畫上等號

「地球資源有限,能再生利用最好。已經挖出來的石油,要使其能reuse(重複使用),或recycle(回收)。」專業於紡織的慈濟人援會志工羅忠祐表示,市面上的寶特瓶,是石油提煉的副產品—聚酯所做,它另外一個用途是紡織。

「若把寶特瓶回收後再融解,兩個性質就非常接近了。」輕輕一拈,羅忠祐將難以對等的寶特瓶與紡織品,輕易畫上等號。

1997年間,紡織業者發現寶特瓶再生利用的價值,羅忠祐是其中一位。他懷抱熱誠,號召志同道合的朋友投入寶特瓶織品研發工作;卻因寶特瓶回收過程沒有人力能徹底分類、清洗,研發工作一度中斷。20120507-2.jpg

2000年初,羅忠祐前往美國參加紡織展,結識身為慈濟志工的同業黃華德;在黃華德接引下,於2004年加入慈濟人援會,使再生織品開發工作有了新的契機。

羅忠祐說:「慈濟在台灣有四千五百多個環保點,六萬兩千多位志工,回收分類做得很徹底,正好解決我們遇到的瓶頸。」

志工回收的寶特瓶,經過分類、去蓋後,將瓶身踩扁裝袋,回收工作即告完成。裝袋的瓶身,送至塑膠加工廠切片漂洗,製成再生聚酯粒子,再送紡紗廠抽絲、織布、裁切,一條輕軟、溫暖的毛毯即完成了。

環保毛毯自2006年初開發,年底進入量產。截至2008年9月已製成十五萬兩千多條毛毯,全由慈濟北區環保志工回收寶特瓶提供製作。

慈濟人援會召集人黃華德表示, 環保毛毯 比一般棉質衣物輕軟,既環保又兼顧使用品質。目前除供台灣冬令發放,亦先後送達巴基斯坦、美國、菲律賓、斯里蘭卡等國賑災,予受災民眾溫暖。


綠色設計還原物命
不死塑膠、愛心不息

寶特瓶與布匹,看似迥異的物品,材料卻相同。志工回收後,透過再生製作,還予它更有價值的物命,讓資源生生不息;羅忠祐深覺意義大不同。

「寶特瓶變成環保毛毯後,可如衣服般水洗、重複使用;將來亦可再回收重製,這叫『石油難生,塑膠不死』。志工做環保,可轉化為慈善用途,真正是『垃圾變黃金,黃金變愛心』!」

然而,並非所有寶特瓶均適合回收作為紡織用。羅忠祐舉例,用來裝盛食品飲料、回收標誌標示「1」的透明瓶身,具有高純度聚酯,是最佳的原料;但盛裝清潔產品和化學劑等有害物質的瓶子,則不在重製範圍內。

拿起一塊綠色樣品布,羅忠祐說:「這是由綠色寶特瓶所製成。原來的材質是什麼色,就做成什麼色的布,不會產生色差,也不會褪色。這是種綠色設計,也叫清潔生產,生產過程中不會製造新的廢棄物。」201205074-3.jpg

羅忠祐強調,染一公斤布,需要耗費一百公斤的水,這些廢水若流進河川,將嚴重污染大地。「慈濟提倡環保節能,環保毛毯 所使用的藏青色,是在抽紗時放入染料,織出來的布不需染色,省水減碳,又不致污染大地。」

位在台北大湖公園旁的慈濟內湖聯絡處,志工各司其職地製作毛毯——拉布、裁剪、拷克,畫上記號後燙上慈濟標誌,再用心折疊、小心裝箱;等著裝上貨運,將綿綿愛心送到世界各地需要的角落。

除了毛毯和衛生衣,人援會衣物組團隊亦開發以寶特瓶再生,製成藍天白雲志工服、醫院床單、醫師袍與護士服等,「工廠生產線上的廢紗、損壞的衣服等,由聚酯原料製成的織品,都能回收再製。」

羅忠祐等人歷經失敗,卻堅持在研發路上孜孜不倦、終至成功。「There is only one planet. 至今為止,宇宙裏只有一個地球蘊藏石油能源,我們能不愛護她,與她共生息嗎?」


環保毛毯

‧大塊「寶特瓶磚」送入塑膠加工廠切片製成細粒,再送到紡紗廠抽絲,最後到紡織廠織成布匹再生聚酯粒子。

‧一條約一公斤重,長兩百三十公分、寬一百八十公分的毛毯,約由七十八支寶特瓶製成

‧內湖環保站志工將一卷卷布料裁剪整燙為成品,集結無數愛心製成的 環保毛毯 ,除極具保暖功能,使用日久後亦能再度回收


地球塑膠危機

‧1941年,英國化學家溫菲爾德與迪克生(J.R.Whinfield & J.T. Dickson)由石油副產品乙烯原料中提煉出二醇,與對苯二甲酸聚合,得到高分子化合物「聚酯」(PET)

‧1975年,美國業者改良「聚酯」做成塑膠瓶;四年後,全球塑膠產量超過鋼鐵,地球全面邁入「塑膠時代」

‧2008年,英國《獨立報》報導,在浩瀚的太平洋海面上,發現「兩鍋垃圾湯」,其中多為塑膠垃圾,數量龐大、蔓延面積約為美國領土的兩倍大,舉世譁然

‧環保署統計,2007年台灣寶特瓶使用量超過四十二億支,創歷史新高;而冷飲用的PP杯和保麗龍杯,數量尤其可觀

‧縱然寶特瓶可回收製成毛毯,但製造、回收寶特瓶過程仍會產生溫室氣體;近年國際社會開始推廣「拒喝瓶裝水」運動

文章資料來源:慈濟全球資訊網

AddThis Social Bookmark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