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V.S. 環境永續 大愛環保入人群

圖說:大愛感恩科技攤位上利用環保碎布邊來製作吊飾的體驗,兩日下來吸引了上百人次湧入體驗,環保科學的樂趣,不僅拉近了親子距離,也讓環保科學不再是生硬冰冷的知識,而是能用活用在生活中的智慧。(照片大愛感恩科技提供)假日玩些什麼 ? 我們在科教館這樣玩﹗由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舉辦的「2017年第五屆科學玩意節」於8日、9日熱鬧登場。科教館將「環境永續議題的探討與推廣」定為今年的首要目標,自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地球.佈『科』思議」起到6月5日世界環境日「地球.『科』以待續」,最後7月科學玩意節「地球.步『科』小『趣』」,整年度以「環境永續3部曲」帶領民眾從不同面向關注氣候變遷的危機和環境永續的轉機。

國立臺灣科教館館長朱楠賢分享到,科學感覺起來沒有溫度的而且是技術性的,科學玩意節自2012年開始辦起將社會議題,家庭議題做結合,就是要讓小孩子從小不要怕科學,瞭解科學當中的意義與趣味,近年從蘭嶼垃圾、海洋海龜誤食垃圾等問題結合環境永續的觀念將此議題帶入科學玩意節當中,在玩樂的同時更應該要重視環境的保護,環境需靠大家一起來努力。

有感於地球環境的破壞危機並回應聯合國訂定的17項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簡稱SDGs),2017年玩意節以「環境永續」為主軸,以科學的角度出發,規劃包含「永續廣場、環境舞台、嘗試工坊、瘋狂桌遊、保育講堂、社會角落、蘭嶼計畫、生態展示」等8大主題探討環境永續的議題,活動現場包括超過50個免費攤位、15場講座及表演、7個桌遊、30場體驗工作坊,大愛感恩科技也受邀參與其中,由研發部與經營規劃室同仁透過環保DIY吊飾體驗、布料辨識儀、R2R回收再回收、慈悲科技產品等將化廢為寶的實例展現在國人面前。

大愛感恩科技攤位上,利用環保碎布邊來製作吊飾的體驗,兩日下來吸引了上百人次湧入體驗,一位爸爸分享著來參加這次活動是想小朋友們到科教館了解科技及環保,第一次親手製作環保吊飾,才知道吊飾及棉碎是回收寶特瓶做的覺得很神奇。更有小朋友聽到透明寶特瓶經過回收再製,能夠製成灰色的環保布料顏色,表示「真的!怎麼可能!?」,小朋友說「布要變成灰色的應該是布料被弄髒或是受到汙染吧?不然就是有染色與染劑?用灰色寶特瓶回收做的…?」

透過大愛感恩給小朋友的正確解答,表示大愛感恩的灰色是不經染色、更無染劑產生,而是在抽紗的過程即加入黑色環保粉末(由黑色母粒製成),視為「前染」的過程,完全沒有多餘毒害與汙水流入大海,非一般原生布料的「後染」製程。親自體驗科學的樂趣,不僅拉近了親子距離,也讓環保科學不再是生硬冰冷的知識,而是能用活用在生活中的智慧。

圖說: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舉辦的「2017年第五屆科學玩意節」於8日、9日熱鬧登場,大愛感恩科技由研發部與經營規劃室同仁透過環保碎布DIY吊飾體驗、布料辨識儀、R2R回收再回收、慈悲科技產品等將化廢為寶的實例展現在國人面前。(照片大愛感恩科技提供)來自廻龍的謝媽媽是補教界的老師,一早就專程帶女兒來參加科學玩意節,經由大愛感恩科技同仁的解說,瞭解廢棄的資源也可以回收變成有用的環保日常用品,不僅如此回收再製產品的剩餘布邊、下腳料,以R2R的觀念還可以再次回收做成原料,來生產有用日常用品,例如現場產示的賑災毛毯、拉鍊、防偏光眼鏡框,可以減輕大地環境的負載,覺得真的是太厲害、太有意義,因此當場陪女兒手動DIY做環保感恩貓吊飾,與領取環保四格漫畫環保書籤,希望可以回學校一起做推廣環保理念的小尖兵。

大愛感恩將環境教育結合實做體驗,讓環境教育在生活中處處皆可學與習落實,近年來更積極持續投入研究「廢舊紡織品回收再製回原料, Recycle to recycle (R2R)」技術,成功將廢棄毛毯下腳料回收再製回全新產品,包含毛毯、背心、圍巾、防唾口遮罩及偏光太陽眼鏡框等,參觀的民眾分享到第一次知道原本不起眼的回收寶特瓶也可以變成日常生活用品、還可以再二次回收,覺得蠻神奇而且很驚訝。

現今社會塑料高度使用、碳排放、海洋汙染、森林濫伐、動物生存權社會貧富問題等種種文明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正漸漸地擴大遍及全球,要如何做到保育及自然資源共存,讓永續發展與生存環境取得穩定平衡,都是急待解決且刻不容緩的問題。科學是一種思考方式,正也是觀看這個世界方式,科學玩意節讓大朋友、小朋友去意識到科學不只是是玩、有趣的,大愛感恩科技透過環保議題入人群,讓科學更有意義﹗


大愛感恩科技 經營規劃室 臺北市士林區報導

AddThis Social Bookmark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