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大愛農場 志業體同仁植萬棵樹
- 詳細內容
- 發佈於:2010-08-29, 週日 11:58

志業同仁攜家帶眷 大愛農場育苗林
慈濟準備了一萬棵的樹苗,利用一天的時間種植完成,種類包括無患子、澳州茶樹、香茅與茴香等忌避植物。「樹苗要輕輕的放在土裡,不可以用丟的。」慈濟農耕隊志工細心的叮嚀大家對植物應有的尊重,並在他們的技術指導下,兩人或三人一組,算好間距,像呵護小嬰兒一樣,小心翼翼的將樹苗放在土堆上,再植入土中。
慈濟大學在校長王本榮的帶領下,來了最多員工幫忙,「很有腳踏實地的感覺。」手拿鋤頭掘土,雙腳深深陷入泥土中,王本榮說出心中的感受:「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種一棵樹,土地的生息非常重要。」將種樹喻作教育百年大計,王本榮直說:「今天很快樂,是非常好的體驗!」
「我知道今天是要來種樹,我和朋友一起來的。」就讀慈濟幼稚園的小朋友羅暐哲,今年六歲,28日和爸爸媽媽還有阿嬤祖孫四人一起來體驗農村樂。暐哲負責算間距,將一棵棵的小樹苗排列整齊的放好,再由爸爸媽媽種入土裡。
另一頭,慈濟大學醫療資訊系的老師,詹鎮熊一家四口也來參與,一對六歲和四歲的兒女跟在身邊團團轉。「現在的小孩子沒有接觸土地的機會,他們來才會知道吃的東西是怎麼從土地裡種出來的。」詹鎮熊希望藉實作的教育讓孩子珍惜得來不易的糧食。
有機耕作不傷大地 收成用在慈善
慈濟慈善志業發展處主任呂芳川負責號召同仁參與此次的種樹志工,他表示,有鑑於全球糧食危機,2008年慈濟開始農業評估,集結全台農耕專家,組成農耕隊,並於去年(2009)將農耕列入工作項目之一,希望落實慈濟的慈善農業理念。

慈濟的農業採有機耕作方式,注重環保,呂芳川特別說明,慈濟耕作不用化學肥料、注重水土保持,忌避植物可用來保護農作物。以無患子為例,除了可做為家庭清潔劑,天然無污染,用來噴灑在稻作上可形成一層保護膜,避免蟲害,變成天然的驅蟲劑。這麼做的目的是為了保護土地,同時讓大地復育,也解決糧荒。
File don't exists.
【點選上方,觀賞影片】
(文:陳怡君 報導:慈濟基金會秘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