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機能物性 綠色循環永續

  • 列印

圖說:人體呈現非均勻性濕與熱的分佈。人體活動過程中,身體各部位的溫度和流汗量多寡差異頗大,因此機能性服飾設計技術裡,Body Mapping(人體地圖)設計扮演相當關鍵的角色。 (紡織所)「2017年紡織科技國際論壇暨研發成果展」(TIFE 2017)」,9月27日進入第二天議程。延續首日暢談紡織大未來的「智慧紡織品」今天上午「機能紡織品」專題及、下午「循環經濟」專題內容亦是精采連連。尤其大愛感恩科技產品的應用,與這兩個專題不但息息相關,且居領導廠商之列。

◎「機能紡織品」專題

早期日本廠商將「機能」用於強調與傳統素材之差異,1993年日本纖維大廠Toray將機能性紡織品定義為:「舉凡紡織品具有新的、非傳統的特性,不論是在高分子原料、抽絲或後加工階段所賦予者,均稱之為『機能性紡織品』。」英文用字,Functional及Performance二字已混用。機能性紡織品運用,原以運動及戶外用為主,近年在各國人口結構的轉變、都市化趨勢、休閒健康意識提升,以致機能性終端用品擴大到日常與休閒服飾上。Nike, Adidas, Under Amour, Lululemon等國際知名運動品牌陸續推出適合多用途穿著的「Athleisure」新產品線。因應消費者對服裝需求兼具美觀與機能的需求,機能性紡織走向「混合」之趨勢:天然纖維與人纖混紡、高含量彈性纖維、表裡異機能加工、防汙、抑菌、消臭成為關鍵應用素材。

「機能紡織品」專題的第一場演講者邀請來自英國羅浮堡大學設計學院院長Prof. George Havenith,George院長於TIFE 2017的演講題目是"The interface between human physi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 – investigating guidelines for clothing innovation and design", 演講中提到:「由於人們健康意識抬頭以及氣候極端的變化,所以機能性服飾的需求也開始成長。我們知道10年前機能性紡織品主要重點會在於布料,但近年來則是著重於設計,此時須應用生理知識對於人體功能的了解,用於機能性服飾的設計,所以運用『人體地圖 (body mapping)』的理論,以了解人類生理及反應在身體的空間分佈,以設計出最優化的機能性服飾,例如:涼感或發熱。院長同時介紹,如何應用人體溫度調節之模擬模組,設計機能性服飾。」

人體活動過程中,身體各部位的溫度和流汗量多寡差異頗大,因此機能性服飾設計技術裡,Body Mapping設計扮演相當關鍵的角色。「人體地圖」(或可譯「人體運動生理地圖」),為探討人體於運動狀態下,在濕熱舒適性上,呈現在體表的濕與熱之非均勻性分布,在生物力學上,防護與壓縮的力學分布,是運動服裝,持續發展的設計與技術發展方向。在Body mapping的概念下,人體呈現非均勻性濕與熱的分佈,因此除了開洞提高透氣度外,也可結合人體流汗量地圖(sweating map)及人體軀幹的保暖地圖(thermal map),針對人體需要散熱與需要保暖的部分加以設計。

第二場由日本神戶女子大學 平田教授演講" Physiological effects of compression wear on standing human",平田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探討在冷熱壓力或其他環境壓力源(包含運動)之下服裝舒適性與人體生理反應之間的關係。演講中分享到,在連續30分鐘運動引起的熱負載情況下,手部靜脈回流如何影響前臂發生的蒸發性與非蒸發性熱散失。運動期間與血管發生舒張作用後,對照側的前臂皮膚溫度增加3.1℃,但手部血管受阻的實驗側則維持定值。運動結束後,對照側的出汗率顯著高於受阻側。以上結果可明顯看出,手部於運動期間發生舒張作用後,手部靜脈回流使得前臂出汗率與皮膚溫度大幅上升(主因為動靜脈吻合)。當四肢有服裝遮蓋時,會阻礙熱散失機制,因此熱舒適度增加除了與熱感覺增加有關外,也與間歇運動期間的皮膚汗濕度息息相關。最終研究結果發現,運動期間的熱舒適度與運動期間的四肢熱散失機制具有密切關係。

圖說:人類在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大量開採自然資源並排放污染及廢棄物,但地球就像一艘飛行於宇宙中的太空船,當資源耗盡時終將毀滅,唯一能使地球持續發展的方式,就是將這些汙染及廢棄物轉換成可再利用的資源。(中技社)第三場專題Mr. Michel CHTEPA,原擔任法國CCM Group-Creative Garment Supply負責人,今年九月轉任西班牙SEAQUAL4U總經理,Seaqual 4 U SL是西班牙馬德里的再生聚酯纖維製造商,Seaqual主要希望利用海洋廢棄塑膠作為循環的來源,創造從漁船到消費者的永續生產鏈。Chtepa本人在全球紡織行業擁有豐富的知識。Chtepa表示:「我個人在紡織業的經驗,從產品知識以至營銷手法,使本人長於理解市場洞見,將之轉化為商機。我樂於與客戶接觸, 因為他們是商機的根源。」

紡拓會董事長詹正田曾經表示,除了運動休閒、快時尚風潮的商機,國內紡織業也積極朝其他機能性產品轉型。詹正田舉自家聚酯加工絲廠宜進為例,宜進近年來持續進行上下游垂直整合,包括2010年買下東和紡織台南化纖廠、2013年合併光明絲織、2015年初再入主宏洲,一條龍體系成型,也更具轉型能力,轉向加碼機能性主流產品。除此之外,宜進研發創新團隊更產製複合產品如CD紗、導電紗、耐燃紗等,以貼近市場需求。

◎「循環經濟」專題
下午進入最後一個專題 - 「循環經濟」。1966年,美國經濟學家肯尼斯.波爾丁(Kenneth Boulding)提出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一詞,認為人類在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大量開採自然資源並排放污染及廢棄物,但地球就像一艘飛行於宇宙中的太空船,當資源耗盡時終將毀滅,唯一能使地球持續發展的方式,就是將這些汙染及廢棄物轉換成可再利用的資源。

1976年,Walter Stahel和Genevieve Reday在提給歐洲執行委員會的研究報告(The Potential for Substituting Manpower for Energy)中,描繪了封閉式經濟(循環經濟)的願景,以及對就業機會、經濟競爭力、資源維護及廢棄物預防的影響。

1982年,這份報告出版成書(Jobs for Tomorrow: The Potential for Substituting Manpower for Energy[3])。而後,Stahel將「延長產品生命、翻新再利用及廢棄物預防」作為主要目標,並致力推廣販售服務(Service economy)而非販售產品的重要性,也就是「功能性服務經濟」的概念。

「循環經濟」專題第一位演講者Petri Alava在機器設備全球銷售與行銷業務有15年的相關經驗,後於全球知名的生物材料企業擔任15年的CEO執行長。自2017年起與Ali Harlin合作創辦Infinited Fiber公司,企業理念為:回收紡織消費品材料與紙廢料,將之製成仿棉纖維,顛覆全球時尚產業。Petri Alava致力尋找新興的永續性企業經營方案,為股東創造最大商機。

第二位演講者是日本服飾品牌Facterlier 創辦人 山田敏夫。山田敏夫出生於1982年,家中經營的服飾店已有百年歷史,山田先生在大學期間曾於巴黎Gucci任職,後來為改變日本時尚產業,於2012年創辦LIFESTYLE ACCENT公司,以及網路原生服飾品牌Factelier (在台北信義區的日本蔦屋書店Tsutaya, ツタヤ有設櫃),該品牌特別以「ALL MADE IN JAPAN」為號召,強調致力於創造雙贏的永續性時尚品牌,係不透過中間商,而採用「工廠直送」商業模式,使營運精簡化,推動振興日本在地工廠的發展。在短短的5年,營收成長66倍。

最後一位演講者Ms. Nadine Galle娜汀•加勒,任職荷蘭Metabolic公司是循環創新與發展的專家。娜汀主導過各種不同規模的物流分析,如阿姆斯特丹 史基浦機場、荷蘭瓦登群島中的弗利蘭島、DGTL電子音樂節(聚焦全球政經及環保議題,目標喚醒人們意識,關注減少垃圾及二氧化碳。)等等。娜汀出生於荷蘭、在加拿大長大,因此她具有國際視野與跨文化交流長才,這使得她參與的各種永續發展專案遍布全球五大洲。

綜觀這兩天的研討會,「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經濟體系已造成地球資源耗損及嚴重環境劣化,當前國際環保要務是積極進行永續資源管理、建構資源循環型社會。大愛感恩應用科技,發展環保綠能之產品與製程,化消極被動為正面積極的產業,實踐「搖籃到搖籃」設計理念。如今已經更進一步,可以使用環保毛毯 (毛毯邊下腳、及將來廢棄環保毛毯),再次回收製作毛毯或其他生活用品,就是秉持著「循環經濟」的原則與技術,一邊節能一邊使用再生能源,大幅降低對化石燃料的依賴,最終達成全面使用再生能源的終極目標。讓維修、翻新(再生)產品所需的能源遠低於(原生)製造全新的產品所需的能源。至於「機能紡織」、「智慧紡織」希望大愛感恩日後有機會可以就近向紡織所、國內這些領域領導業者交流,促成機能、智慧、科技相結合,讓慈悲大愛造福受苦難者、更溫暖人心。

大愛感恩科技 虞珊明 台北市中山區報導

AddThis Social Bookmark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