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降低社區災險 用愛加速災後復原

  • 列印

圖說:2017年「降低社區災害風險與災後復原」國際研討會,9月11日、12日兩天在屏東科技大學舉辦,開幕式由屏東科技大學戴昌賢校長、澳洲查爾斯達爾文大學(Charles Darwin U)校長羅錦福教授(Prof. Douglas Paton)、慈濟基金會人文志業發展處 何日生主任共同主持。來自台灣、日本、澳洲、紐西蘭、土耳其、印尼、捷克等地,將近二百多位公私部門防救災相關工作者、學者專家、非營利組織齊聚經驗分享。(攝影:虞珊明)面對近年來氣候與環境急遽變遷,全球天然災害發生頻率與時俱增,災害規模也趨向極端化以及複雜化。如何降低災害風險?如何降低災害損傷?2017年「降低社區災害風險與災後復原」國際研討會,9月11日、12日兩天在屏東科技大學舉辦,開幕式由屏東科技大學戴昌賢校長、澳洲查爾斯達爾文大學(Charles Darwin U)校長羅錦福教授(Prof. Douglas Paton)、慈濟基金會人文志業發展處 何日生主任共同主持。來自台灣、日本、澳洲、紐西蘭、土耳其、印尼、捷克等地,將近二百多位公私部門防救災相關工作者、學者專家、非營利組織齊聚經驗分享。大愛感恩科技也應邀在會場展示多項慈悲科技、R2R研發成果。

本次研討會主題包括:如何「降低災害風險(Disaster Risk Reduction, DRR)」與「重建得更好(Build Back Better, BBB)」?由於災難事件的本質被控制性低,但威脅性高,帶給社區居民的衝擊影響往往是全面性的,因此「如何將社區發展與風險管理的整合?」。澳洲查爾斯達爾文大學(Charles Darwin U)校長羅錦福教授(Prof. Douglas Paton)分享傳說中的「人間天堂」澳洲在遭受水患洗禮後,政府與民間災害防救體系及天然災害防治立法。回想起,過去在每次澳洲災難中,透過澳洲黃金海岸、布里斯本等地慈濟人,除了傳遞全球慈濟人的愛,也將慈悲科技研發成果與當地防救災單位交流、深獲讚賞與好評。擁抱蒼生的的這一念慈悲心,中外皆同。

相信大家對於發生於2011年3月11日東日本大地震引致之複合式災害,仍有深刻記憶,京都大學安娜克魯茲(Ana Maria Cruz)教授針對如何規劃「複合式災害的風險評估與疏散撤離計畫」分享研究經驗。回眸災變當時,慈濟志工不離不棄,到災區進行煮熱食,及賑災毛毯生活物資、香積飯的發放;至2011年12月4日,共完成十梯次。政府政策的改變重建社區,目前國際以日本的復原力計劃最為完善,而她此次則對慈濟的慈善救災務實經驗印象深刻;日本學者克魯茲更感動的説:「我一定要把慈濟經驗與努力的成果帶回去實踐,並藉此影響我的學生。」文發處主任何日生則以佛陀的慈悲思想「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感同身受的核心理念,為慈濟証嚴法師付出還要説感恩的悲與智,為台灣的人間佛法實踐,做了精神性的總結!

紐西蘭南島第一大城基督城在2011年曾發生規模6.3強震,造成185人喪生,是紐西蘭歷來最慘重的災難之一。2016年11月14日凌晨再度發生規模7.8、深度僅23公里的強震,紐西蘭全國都有感,就連離震央200多公里遠的首都威靈頓也出現不少災情。來自紐西蘭西頓顧問研究公司負責人綠比卡.馬穆拉-西頓博士(Dr. Ljubica Mamula-Seadon),在第一天下午研討會中探討「如何建構社區復原力及不同文化背景的社區營造」。西頓博士分享到:「人們透過災難中的危機,化為社區重建的轉機,並由災區、民間團體共同促進。」

位居歐、亞大陸交界的土耳其,大部分屬高原地形,地殼持續變動,地震頻仍。在土耳其,最大規模以及最主要的災害是地震,土耳其在上個世紀歷經了122場地震並造成了超過90,000人傷亡。1999年8月17日,土耳其西北部伊茲米特地區發生7.4級強烈的地震,17118人喪生。當地台商胡光中投書媒體:「救援土耳其,台灣在哪裡?」殊不知在地震發生不久,慈濟已派員前往災區了解災情,並進行援助的工作。一個月後,台灣發生921大地震,第一個出發來幫我們的救難隊是土耳其。來自土耳其 安卡拉 中東科技大學(Middle East Tech. U)的艾絲.紐瑞.卡拉奇教授(Prof. Ayse Nuray Karanci),從地震倖存者的角度探討影響復原力的因素。

圖說:屏東縣社會處負責天然災害物資整備的李美諭表示:「難得見到一個對社工非常方便的實用大陽能LED三用多功能提包,訪視、関懷與平日上班多合一適用,貼心的太陽能小雨衣設計,看到大愛感恩科技設計出這麼多慈悲科技產品,真是為志工想的太周到了。」(攝影:虞珊明)此次研討會屏東科技大學所在地,屏東縣,2015年在莫拉克颱風的肆虐下,因地理位置及產業、文化等不同生活區位而形成三種不同的災難型態,有農村聚落的農田流失、有原鄉部落的家園流失,及沿海村落的養殖與果園流失。而不同的災難型態特性其復原路徑及工作模式會有所不同,可分為社區營造,社區照顧,社區安全,社區觀光四種重建工作模式。屏科大災害防救科技中心徐文信博士分享「屏東縣易淹水社區防救災工作之推動。社區居民如何正向因應進行社區重建或是展現自己本身的復原力。屏東縣社會處負責天然災害物資整備的李美諭表示:「難得見到一個對社工非常方便的實用大陽能LED三用多功能提包,訪視、関懷與平日上班多合一適用,貼心的太陽能小雨衣設計,看到大愛感恩科技設計出這麼多慈悲科技產品,真是為志工想的太周到了。」民間團體是重建重要的工作夥伴及資源,透過公私協力的合作,相信在強化社區復原力進行重建是重要,從慈濟經驗就可以得到明證。

大愛感恩科技 虞珊明、李明瑩 屏東科技大學報導

 

AddThis Social Bookmark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