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生分類實作 體會環保責任

圖說:環保站志工吳美華為新北市明志科技大學學生作分類解說,隨後請學員們實作體驗。(攝影者:黃德祥)新北市明志科技大學為加強學生的資源分類觀念,特地洽新北市新莊區慈濟中港環保教育站安排環保課程;今早(2/25)由郭啟全教授帶領五十位機械工程系一年甲班的學生到環保站參訪及實作體驗。

郭教授認為,以環保教育作為 學生的服務學習會更具意義及貼近生活層面,藉由學習課程可以增加學生對資源分類的認知,回到學校宿舍、教室或家裡,學生若能確實執行,即可減輕學校打掃人員與清潔隊員的辛勞,並為地球貢獻一分心力。

志工莊麗珠引言,證嚴上人於1990年看到台灣經濟起飛的同時,環境卻非常髒亂,希望大家以鼓掌的雙手做環保。於是一呼百諾,一手、百手、千千手,至今在臺灣共有八千多個環保點,二十多萬名環保志工。每位志工雖然不是專業的,但是他們很有心,日以繼夜投入環保工作近三十年,為地球、為子孫,卻做得很歡喜。

◎環境教育 實踐的願行

「你們知道臺灣每年耗用多少支寶特瓶嗎?答案是四十六億多支……」首先,第一堂課由志工林正雄介紹大愛感恩科技所研發的產品。攻讀神經科學的林正雄介紹大愛感恩所研發出多種慈悲科技的產品,像是賑災用的毛毯,以及可以防止鐵釘穿刺的布鞋等,都是用了寶特瓶抽絲的紗線所製成。他強調地球僅有一個,回收再利用固然好,如果能不去使用,那才是環保的重點。同時因八仙塵爆,並投入開發改良燒燙傷患者穿著的壓力衣,不只涼爽透氣,也達復建所需壓力值。

「地球溫度逐年攀升,暖化的結果導致災難頻傳,人類的短視近利,終要自嚐苦果,禍延後代子孫……」第二堂課由志工楊贊弘主講。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模式,像是隨手抽取大量衛生紙擦拭被打翻的湯汁,這個動作卻要砍伐許多的樹木;洗澡時淋浴的水大量的沖掉,殊不知在地球的另一端如非洲,每天為了取水,要走上六公里遠的路。

圖說:學員呂鴻毅(第一排右三)對環境教育感受深刻,自願響應節能環保,也會隨身攜帶水杯。(攝影者:黃德祥)學員呂鴻毅很讚歎大愛感恩科技能研發出這麼多對人類有益的產品,也聽進楊贊弘所說,「電梯每坐三層樓就多耗用一度電。」所以,家住六樓的呂鴻毅,自許以後都堅持要爬樓梯,響應省電環保又健身;而且也要隨身攜帶環保杯,不再輕易買寶特瓶裝的礦泉水。

志工們鼓勵學員確實要改變生活習慣,如多搭公共運輸、走路或騎腳踏車,以節省能源。也鼓勵學員多茹素,蔬食十五餐相當於一棵樹的減碳量,既能長養慈悲心,更能環保愛地球。

圖說:學員林峻宇(左二)學習資源分類,希望大家清淨在源頭,要將回收物清洗乾淨,以體恤環保志工的辛勞。(攝影者:黃德祥)◎分站實作 體會環保責任

「我們將資源區分為塑膠、鐵、鋁罐、紙類、玻璃、電池、3C家電等……」志工吳美華分站進行分類解說,並請學員就地實作。學員林峻宇剛開始很不習慣分類台上的髒臭,甚至有便當盒內已發出霉味,深覺人們不該貪圖方便製造如此多的垃圾及浪費資源。峻宇將要求自己往後隨身攜帶環保杯,並且將回收的資源清洗乾淨,清淨在源頭,以體恤環保志工的辛勞。

徐意如學生表示,很開心在老師的帶領下能和全班一起參與服務學習,今天過得很充實,也學到很多環保知識。透過早上林博士的講座了解到原來環保不只是有利於地球,還能運用在我們身上,大愛感恩全部產品原料竟然是運用寶特瓶,沒想到寶特瓶經過回收加以改良後,能發揮如此大的功用,讓我更了解到環保的重要。愛護環境從你我做起,小小的行動就能保護我們的地球,是我今天學到最大的道理。另外印象最深刻的是,八仙塵爆的傷友們使用慈濟開發改良的壓力衣讓傷口快速復原。

歐佳怡學生表示,透過林博士的演說了解到不起眼的寶特瓶能夠轉換成生活中的許多物品,可以做成毛毯提供給災民,讓災民能夠有個溫暖舒適的環境,讓寶特瓶不只是寶特瓶。下午我們親自動手做資源回收,在分類的過程中,我知道平常我們買外食的免洗餐具是不能夠回收的,因為上面有太多的食物沾污,而無法轉換成再生紙,所以我覺得以後買外食的時候,我要自備餐具,從小小的行動開始做起,大大的地球才會越來越乾淨。

楊竣宇學生表示,最令我感到不可思議的是了解了塑膠循環應用,在地球的永續發展概念下,能夠創造出走在科技尖端甚至是更先進的科技商品結合了大愛的慈悲,為人類創造出通往未來的我認為環境保護這件事要從自身做起,進而感化身邊的每一個人。

用心就是專業,有心才能成就願力。在環保站看到環保志工為愛護地球所做的點點滴滴努力,五十一位師生今天大開眼界,不僅體驗實作,對於環境教育更是進一步了解。希望今天的參訪,期許能培育出更多的環保新芽來推動環保工作。愛護地球大家一起節能、減碳、茹素,共知、共識、還要共行。

 慈濟全球社區網 賴月紅 臺北報導

AddThis Social Bookmark Button